跳转到内容

威瑪國防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临时国防军
威瑪國防軍
Reichswehr
威瑪國防軍軍旗(1921年至1935年使用的版本)
存在時期1919年-1935年
國家或地區 德意志國
德意志國(1933年-1935年)
效忠於 聯邦大總統
帝國元首(1934年-1935年)
部門国家陆军
國家海軍
規模115,000人
駐軍/總部文斯托夫
參與戰役
指挥官
著名指揮官漢斯·馮·塞克特
漢斯·曾克爾
威廉·海耶
威廉·格勒納
赫尔穆特·维尔贝格

威瑪國防軍(德語:Reichswehr直译:国家防御)指1919年至1935年威瑪共和國的正規軍隊,它下轄有陸軍、海軍和秘密設立的空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根據協約國提出的《凡爾賽條約》,德國僅保有一支規模極小的軍隊,並在裝備上有極為嚴格的限制。然而德國軍方為了未來的戰事與重整軍備,在人事、戰術與裝備上加以訓練和研究,成了當時世界上平均素質最高的一支軍隊。存在僅16年時間的威瑪國防軍由於納粹黨的掌權而被德國國防軍所取代,在阿道夫·希特勒激進的重新武裝政策下,德國軍隊由原先的十萬多人增長到數百萬之多,而威瑪時期的軍官團則成了新德軍的核心領導層,造就了後來二戰爆發後,德軍於初期的高素質與節節勝利。

概要

[编辑]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几乎完全解體。士兵独自或是结伴返回德国。很多这些士兵后来成为半军事自愿组织自由军团的成员,在1918至1923年期间参与镇压革命与边境冲突。

同时,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需要军队,1919年3月6日,魏玛共和国颁布法令,建立了临时国防军(Vorläufige Reichswehr),包括临时国家陆军(Vorläufige Reichsheer)与临时国家海军(Vorläufige Reichsmarine),陆军人数有大约四十万男性。9月30日,军队被重新组织为“过渡性军队”(Übergangsheer),1921年1月1日,魏玛共和国政府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建立了“國防軍”。

威瑪國防軍从来不支持民主,但始终忠诚于民主的共和政府。基于國防軍的这种“非政治”态度,魏玛共和国政府能够在不受军方干预下发展民主,但这种制度的弊端是难以用军队对抗诸如纳粹党共產黨一般的极端主义势力。1933年,纳粹党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1933至1934年间,阿道夫·希特勒对威瑪國防軍开始了秘密的扩充。1935年,阿道夫·希特勒将威瑪國防軍改名为德國國防軍

威瑪國防軍人数最多为十万人,分为陸军和海军:

  • 国家陆军(Reichsheer),细分为:七个步兵师与三个骑兵师。政府被禁止创制坦克、重炮与空军部队。
  • 国家海军(Reichsmarine),但战船数目被限制。政府也被禁止创制潜水艇与海軍陸戰隊部队。

精銳化

[编辑]

虽然德国军队的规模受到限制,但德国军方仍然继续研究在一战中的失败经验,并与苏联红军签订《拉帕洛条约》。该秘密条约使得德军可以在苏联领土上与红军合作,研发测试秘密新武器,建设了喀马坦克学校利佩茨克战斗机飞行员学校汤姆卡毒气实验场等,为德国培养了坦克和战斗机等大量军事人才。而且,纵使军方被禁止成立参谋部,但他们设立了「部隊局」(Truppendienst),并让它拥有如参谋部一般的功能。这个时候,很多后来如海因茨·古德里安一般成为防卫军领袖的人,早已构思出一些在几年后大派用场的军事计划。

汉斯·冯·塞克特在1920至1926年担任威瑪國防軍的领导人,对國防軍发展影响甚大。帝國時代德國擁有78萬人常備軍,後因凡爾賽條約大幅减至后来的10萬人,儘管軍隊嚴重限縮,但其实反令其实力提高,軍隊走向精英主義,也易推行軍事現代化與改革。冯·塞克特与古德里安更提出现代化、迅速、流动性高的战术,是后来后者发明的闪电战之先声。

相關條目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 Wheeler-Bennett, Sir John The Nemesis of Power: German Army in Politics, 1918-1945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