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侯孝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侯孝贤
侯孝賢
导演
罗马拼音
Hou Hsiao-Hsien
国籍 中華民國
出生 (1947-04-08) 1947年4月8日77歲)
职业電影導演、电影制片人、編劇、演員
教育程度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配偶曹寶鳳
儿女侯甫嶽、侯蘊華
出道作品就是溜溜的她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奖项
戛纳电影节
導演雙週
1988年 《尼羅河女兒
評審團獎
1993年 《戲夢人生
最佳導演獎
2015年 《刺客聶隱娘
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兩岸華語電影
2016年 《刺客聶隱娘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
十大華語片
1996年 《好男好女
1999年 《海上花
亚洲电影大奖
最佳導演
2016年 《刺客聶隱娘
最佳電影
2016年 《刺客聶隱娘
金马奖
最佳改編劇本
1983年 《小畢的故事
1984年 《油麻菜籽
最佳原著劇本
1985年 《童年往事
最佳導演
1989年《悲情城市
1995年《好男好女
2015年《刺客聶隱娘
年度傑出台灣電影工作者
2005年 《最好的時光
2015年《刺客聶隱娘
終身成就獎
2020年
东京国际电影节
黑澤明獎
2005年 《最好的時光
电影旬报十佳奖
十大最佳外語片
1989年 《悲情城市
2015年 《刺客聶隱娘
其他奖项
柏林影展費比西獎
1985年 《童年往事
威尼斯影展金獅獎

1989年 《悲情城市
亞太影展最佳導演
1984年 《冬冬的假期
1995年 《好男好女
1998年 《海上花
南特影展金熱氣球獎
1984年《風櫃來的人
1985年《冬冬的假期
盧卡諾影展榮譽金豹獎
2007年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終身成就獎
2020年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是臺灣電影導演,其電影在國內外各大重要影展獲得重大獎項,為台灣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曾榮獲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89年的《悲情城市》获得第4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93年憑借《戲夢人生》获得第4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第5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與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1][2][3]。2020年獲得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其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目前是臺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生平

[编辑]

侯孝賢出生於廣東省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具有臺灣外省人客家人之雙重身分,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後來在1948年全家移民到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區)。侯孝賢童年及青春期都在鳳山度過,中學時就讀臺灣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4]

侯孝賢說小時候因為「把家裡的錢都拿去賭博」,他哥姐都認為他無可救藥,直到接到兵役通知單,「我很高興我去當兵了,我有一種自覺,要跟以前的生活『喀嚓』。」他把身上所有當票,包括當掉父親手錶拿到的當票,全部撕掉[5]。退伍後考上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侯孝賢說,當兵時決定從事電影行業,因為休假都會去看電影,最多一天趕4部片子。「但那時候只是喜歡電影,要做什麼其實一點都沒有概念。」一直到從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當副導演、編劇,也還沒想要當導演。他表示,最早想要當演員,讀書時還曾參加過歌唱比賽,結果緊張到沒有聲音,初賽就被淘汰。後來參與拍電影,發現演員都要180公分又帥,決定當幕後人員[5]

電影生涯

[编辑]

侯孝賢在1973年踏入電影界,擔任李行導演《心有千千結》的場記,借此慢慢的累積經驗,1975年開始編劇第一個劇本是賴成英執導的《桃花女鬥周公》,並兼任副導演。在1980年,侯孝賢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1年上映)。然後在1983年,他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擔任副導演與編劇,自此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同年與另外兩位導演萬仁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臺語發音的文藝片,開始小有名氣,並且開始拍攝寫實性較高的電影,例如《風櫃來的人》和《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也獲得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影片獎[6]

戒嚴風氣漸退之下,侯孝賢首先拍攝了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由於內容涉及批判當時的國民政府,他在尋找合作的過程十分艱辛。後來他又拍攝《戀戀風塵》,打破了過去國片過度矯情、虛偽的內容,是一部著重寫實的文藝愛情片,並受到許多國際影評及大導演的喜愛(例如羅傑·艾伯特馬丁·史柯西斯就曾在影評節目上提到這部片子)。

1992年,侯孝賢創立「侯孝賢電影社有限公司」,經營電影製作和發行,是「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的前身。

真正使侯孝賢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是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確立了臺灣電影大師的地位。其中《悲情城市》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台灣電影。而《戲夢人生》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侯孝賢擔綱監製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海上花》(1998)以19世紀末的舊上海為背景[6]。2001年,侯孝賢執導了一部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2005年,侯孝賢執導電影《最好的時光》,該片講述了三個時間段(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皆由演員張震舒淇主演;此片也普遍被認為是侯孝賢創作歷程的總回顧。

侯孝賢在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首度與茱麗葉·畢諾許合作。2007年,應坎城影展之邀,執導坎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之一的《電姬館》。他在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2014年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職務由張艾嘉接任[7]。侯孝賢於2010年執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的導覽影片。2015年《刺客聶隱娘》入選坎城影展競賽單元角逐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侯孝賢成为史上第二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導演,前一位是杨德昌。目前是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會長。侯孝賢的代表作還有:《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等;與他經常合作的作家朱天文吳念真等人。除了拍攝電影,亦聲援社會運動,如移工、外籍配偶、土地和古蹟的保存等議題。

退休

[编辑]

2023年10月25日,根據媒體《独立一线》引述湯尼·雷恩斯英语Tony Rayns在倫敦花園電影院舉辦《童年往事》放映會上宣布,侯孝賢當前已經正式退休。該消息已獲放映會策展人喬治·克洛斯威特(George Crosthwait)證實,兩人一致表示侯孝賢將不再執導電影。此外,侯孝賢的臺北工作室已經關閉,所有員工,包括助理都已被解僱。[8]侯孝賢的兒子同日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但對電影熱情不變。[9]

執導風格演進

[编辑]

侯孝賢說,一開始拍電影,為了商業目的,所以編得要好笑,他的第1、2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走這種風格,很好笑,因而賣座[5]

侯孝賢說,早期拍片沒有考慮電影形式的問題,寫好劇本就拍,直到很多從國外學電影回來的人分享,才知道電影有很多拍攝形式。以致《風櫃來的人》劇本寫好了,卻不知道怎麼拍。那時候編劇朱天文拿小說《沈從文自傳》給侯孝賢看。他說,這本小說有種俯視的觀點,「好像世界上發生種種悲傷的事情,都很客觀地在看。」因此他拍《風櫃來的人》一直跟攝影師講說:「遠一點、遠一點」、「冷一點、冷一點」[5]

1980至199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時期也影響侯孝賢執導風格。吳念真回憶,198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認為台灣電影發展已遇瓶頸,應找一些新人拍片。包括當時許多在美國念書的導演歸國找不到工作機會,中影看過他們的作品後,從中挑了幾位導演拍戲。「當時中影認為讓一個導演拍一部電影,要花長時間,台灣才會有很多新導演,如果一部電影有4個導演拍,就一次可以製造4個新導演」[5]

吳念真提到,當時中影找了侯孝賢及陳坤厚負責製作,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執導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此片又分3個篇章,侯孝賢、曾壯祥及萬仁分別執導〈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侯孝賢也說,他自《兒子的大玩偶》開始,接觸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才真正感覺可以在電影上認真思考跟做一些事情」[5]

侯孝賢說,當時香港電影界也有香港新浪潮運動,他在香港接觸到該批導演,包括徐克許鞍華方育平等人,「他們一起工作,彼此互相討論、幫忙,這種團隊大家合在一起的感覺蠻不錯的」[5]

新電影時期代表導演之一陳國富表示,當時在楊德昌的木造日式小屋家中,聚集所有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萬仁等,楊德昌會在白板寫下關於電影的各式想法,大家彼此討論。陳國富表示,他跟侯孝賢、楊德昌等,頻繁交換對製作電影的想法,幾乎每1到2天就碰一次面,持續了5、6年之久[5]

吳念真表示,《兒子的大玩偶》之後,侯孝賢執導《風櫃來的人》,他看了嚇一跳,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侯孝賢跟以前的電影告別了,也有了自信。他認為《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重要的起步及改變,「那種跳躍是從1樓直接跳到8樓」[5]

但拍《冬冬的假期》侯孝賢還是面臨要用什麼形式表達的問題。那時在楊德昌家裡,楊給侯孝賢看皮耶·保羅·帕索里尼執導的《Oedipus Rex》,「看了之後覺得好清楚喔,完全了解導演為什麼用這樣的鏡頭,不論是主、客觀,或是角色本身的視角。」侯孝賢說,拍《冬冬的假期》讓他了解拍電影有2個視角,包括導演的客觀視角,呈現導演腦筋想的或眼睛看到的,還有角色視角。侯孝賢後來接著拍《童年往事》,更是吳念真認為台灣至今最好的電影[5]

侯孝賢提到,小時候在鳳山爬上芒果樹偷摘芒果,會在樹上吃完芒果才拿幾顆芒果離開。他印象很深刻,在樹上吃芒果很明顯感受到時間跟空間,有一股很寂寞的感覺、心情,「我想這跟後來能拍電影可能有很大的關連,就是你好像有一個角度突然停下來,感覺身處的時間跟空間」[5]

榮譽

[编辑]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93 第46屆坎城影展 評審團獎[10] 戲夢人生 獲獎
金棕櫚獎 提名
1995 第48屆坎城影展 好男好女 提名
1996 第49屆坎城影展 南國再見,南國 提名
1998 第51屆坎城影展 海上花 提名
2001 第54屆坎城影展 千禧曼波 提名
2005 第58屆坎城影展 最好的時光 提名
2015 第68屆坎城影展 刺客聶隱娘 提名
最佳導演獎[2][11]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89 第46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 悲情城市 獲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獲獎
西阿克特別獎 獲獎
2004 第61屆威尼斯影展 金獅獎 咖啡時光 提名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86 第36屆柏林影展 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 童年往事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2006 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亞洲電影 最好的時光 提名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80 第17屆金馬獎 最佳改編劇本 早安台北 提名
1982 第19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在那河畔青草青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1983 第20屆金馬獎 最佳改編劇本 小畢的故事 獲獎
1984 第21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風櫃來的人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最佳改編劇本 油麻菜籽 獲獎
1985 第22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童年往事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最佳原創劇本 獲獎
最佳男主角 青梅竹馬 提名
1989 第26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悲情城市 提名
最佳導演 獲獎
1993 第30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戲夢人生 提名
1995 第32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好男好女 提名
最佳導演 獲獎
1998 第35屆金馬獎 評審團大獎 海上花 獲獎
最佳導演 提名
2005 第42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最好的時光 提名
最佳導演 提名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獲獎
最佳原創劇本 提名
2015 第52屆金馬獎 最佳劇情片 刺客聶隱娘 獲獎
最佳導演 獲獎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獲獎
2020 第57屆金馬獎 終身成就獎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2001 第14屆歐洲電影獎 環球銀幕獎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提名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結果
2005 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黑澤明獎[12]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結果
2001 第6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榮譽獎 獲獎
2004 第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亞洲年度電影人獎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85 第38屆盧卡諾影展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冬冬的假期 獲獎
2007 第60屆盧卡諾影展 終生成就獎榮譽金豹獎[13]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2006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最佳電影獎 最好的時光 提名
2016 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盛典 最佳電影獎 刺客聶隱娘 獲獎
最佳導演獎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2014 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 終身成就獎 獲獎
2016 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 最佳導演 刺客聶隱娘 獲獎
最佳影片 獲獎

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

[编辑]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2005 第24屆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 最佳電影金鬱金香獎 咖啡時光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96 第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最佳導演 好男好女 獲獎
最佳華語故事片獎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結果
2016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年度港台導演獎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84年 第29屆亞太影展 最佳導演 冬冬的假期 獲獎
1995年 第40屆亞太影展 好男好女 獲獎
1998年 第43屆亞太影展 海上花 獲獎
年份 頒獎典禮 獎項 影片 結果
1984年 第6屆南特影展 金熱氣球獎 風櫃來的人 獲獎
1985年 第7屆南特影展 金熱氣球獎 冬冬的假期 獲獎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编辑]

其他

[编辑]

政治與社會活動

[编辑]

參與作品

[编辑]

唱片主唱

[编辑]
  • 1992年《夢中人》、《無聲的所在》一曲與林強合唱。(收錄於《少年吔,安啦!》 電影原聲帶)
  • 1997年《太陽》台語專輯

MV部分

[编辑]
  • 1992年《無聲的所在》與林強合唱演出
  • 1998年 鄭中基《不許人佔有》 擔任MV監製一職,導演姚宏易

動畫監製

[编辑]

廣告部分

[编辑]
  • 1991年 日本触媒 擔任導演一職
  • 2001年 キリンビバレッジ 聞茶(日本 KIRIN 聞茶)擔任導演一職
  • 2006年 AIR FRANCE - By the lake (法國航空)擔任導演一職
  • 2010年 2010金馬影展形象廣告 擔任演出

電影部分

[编辑]

以台灣原始片名為主:

導演

[编辑]

副導演

[编辑]

編劇

[编辑]

監製

[编辑]

製片

[编辑]

策劃

[编辑]
  • 1992年 《棋王》 King of Chess

演員

[编辑]

電視部分

[编辑]

監製

[编辑]

相關文獻及學術研究

[编辑]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書籍篇章及期刊論文不收入)

  • Assayas, Olivier,2000,侯孝賢,林志明等譯。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 蔡佩娟,1993,〈悲情城市〉的論述建構:市場行銷、類型與歷史敘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 陳儒修,1993,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萬象圖書。
  • 黃美鳳,1998,侯孝賢電影暨其美學涵意初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婷,2001,千禧曼波電影筆記:侯孝賢的電影。臺北:麥田出版。
  • 林慧婷,2004,記憶、想像與歷史的疊印:電影《好男好女》的真實與虛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
  • 呂亭潁,2000,侯孝賢電影風格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 Shen, Shiao-ying(沈曉茵). 1995. Permutations of the Foreign/er: A Study of the Works of Edward Yang, Stan Lai, Chang Yi, and Hou Hsiao-hsien. Ph.D. diss., Cornell University.
  • 田村志津枝日语田村志津枝,1990,侯孝賢の世界:臺灣ニューシネマの旗手。東京都:岩波。
  • 田村志津枝,1992,悲情城市の人びと:臺灣と日本のうた。東京都:晶文社。
  • 張世倫,2001,臺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瓊云,2001,電影音樂的符號性:以侯孝賢的電影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來源

[编辑]
  1. ^ 金馬最佳導演侯孝賢 下部電影想續拍唐朝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5/11/21
  2. ^ 2.0 2.1 聶隱娘畫面美 侯孝賢獲坎城最佳導演獎.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3. ^ 侯孝賢十年磨一劍 坎城奪最佳導演. [2015-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5). 
  4. ^ 陳亭均. 無所不讀 侯導:文字比電影厲害. 台北: 中國時報. 2015-07-29 [2015-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法國紀錄片《Portrait of Hou Hsiao-Hsien(侯孝賢畫像)》.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6. ^ 6.0 6.1 侯孝賢:悲天憫人的情懷.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7. ^ 金馬執委會主席 侯孝賢交棒張艾嘉.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8. ^ Blauvelt, Christian. Hou Hsiao-hsien Is Now Retired from Filmmaking Due to Battle with Dementia. IndieWire. 2023-10-24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美国英语). 
  9. ^ 王心妤. 侯孝賢罹阿茲海默症 兒子發聲明:回歸家庭休養 對電影熱情不變. 中央通訊社. 2023-10-25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中文(臺灣)). 
  10. ^ 戲夢人生.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11. ^ 侯孝賢獲殊榮 國際媒體:畫面美得驚人.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12. ^ 侯孝賢. [200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16). 
  13. ^ 侯孝賢.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14. ^ 總統頒授侯孝賢導演「二等景星勳章」.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5-06-09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15. ^ Macnab, Geoffrey. The go-between. The Guardian. 2005-06-16 [2023-05-27].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6) (英国英语). 
  16. ^ 来源:搜狐网;责任编辑:赵健. 陈映真侯孝贤等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搜狐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国内要闻>港澳台. 2007年10月12日 [2007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7日) (中文(简体)). 
  17. ^ Hernandez, Eugene. iW CRITICS POLL ’08 | “Balloon” Tops iW Poll of 100+ Critics; “Man On Wire” & “Ballast” Showcased. IndieWire. 2009-01-03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美国英语). 
  18. ^ 林宏翰. 侯孝賢獲美國影壇肯定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頒終身成就獎. 中央通訊社. 2020-12-21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中文(臺灣)). 
  19. ^ 黃琬婷. 台灣民主學校開張. 台灣立報社 (台北). 2004-07-20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