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海海槽特大地震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南海海沟特大地震
南海海槽的位置
预测中将出现最大M9.1规模的南海海槽巨大地震震源地(2013年、日本地震调查研究推进本部 地震调查委员会)
南海地區則存在有5個相異且獨立的破裂帶,分別是A(土佐灣),B(紀伊水道),C(熊野灘),D(遠州灘)與E(駿河灣

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日语:南海なんかいトラフ巨大地震きょだいじしん),是過去與未來预测的、发生在菲律宾海板块阿穆尔板块[注 1]板块边界俯冲带的,震源地沿南海海槽的巨大地震[1][2]或超级地震[3][4]

完整称作「南海海槽沿线的巨大地震」,簡称为「南海海槽巨大地震」[5][6][7]。此外,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超巨型災害的複雜性質開始被探討,8月份日本内阁府设立的「南海海槽的巨大地震模型研讨会」,将预测中南海海槽可能发生的最大规模地震,並以此模型進行充分準備。

2024年日向灘地震因規模7.1、震央達調查基準,經氣象廳及多位專家討論後正式發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

概述

[编辑]

日本列岛地处欧亚大陆板块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四个板块的交界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重要一环[8]。太平洋板块、北美洲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菲律宾板块在这一区域挤压碰撞[9],使得日本列岛逐渐从海底突起[10],在日本及其附近地区形成两千余个活跃断层,使得日本附近地区地震灾害频繁发生[11][12]

南海海槽巨大地震是指在南海海槽周期性发生的8级大地震。南海海槽是菲律宾海板块欧亚大陆板块的邊界(聚合板塊邊緣),是大地震频繁的隱沒帶之一[13]。南海海槽與本州南部海岸線平行,這顯示了歐亞板塊(阿穆尔板块)與菲律賓海板塊發生了推擠[13]。這2個板塊互相推擠邊界會導致了發生許多地震,但其中一些屬於為大型逆衝區地震[14][15]。在南海海槽有5個不同的地區(相異且獨立的破裂帶),分別是A(土佐灣),B(紀伊水道),C(熊野灘),D(遠州灘)與E(駿河灣[16][17][18]

地震的发生概率等的评价(使用时间预测模型的情况)
区域 类型 规模(M) 30年内发生的概率
南海海槽 低角逆斷層型地震 最大M9.1 截至2018年1月1日 : 70% - 80% 左右[19]
从2013年开始的30年内地震的发生概率(不使用时间预测模型的情况)
条件 平均活动间隔 30年内发生概率(最大似然法)
白凤之后全部 157.6年 10%左右(α=0.40)
排除庆长的白凤之后 180.1年 6%(α=0.37)
正平之后全部 116.9年 20%左右(α=0.20)
排除庆长的正平之后 146.1年 10%左右(α=0.35)
宝永之后 119.1年 30%左右(α=0.34)
過去的東海・東南海・南海地震


日本以外

[编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的数值模拟结果,日本南海海槽若发生巨大地震,海啸波将在6至11小时后影响华东沿海地区。按9.1级地震计算并叠加地形影响,到达华东地区海岸线的海啸波最高可达3米,具有一定破坏力[20]

脚注

[编辑]
  1. ^ 一般认为是与欧亚大陆板块聚合板块边缘,但也有声音认为南海海槽的地震应考虑上阿穆尔板块向东北日本的东进。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编辑]
  1. ^ 石橋克彦“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歴史・科学・社会”岩波出版、2014年
  2. ^ 瀬野徹三(2011): 「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 -その破壊の様態とシリーズについての新たな考え」PDF(南海海槽大地震 - 关于其破坏模式和系列的新思考), 東京大学地震研究所, 2011年
  3. ^ 島崎邦彦. 日本の巨大地震と超巨大地震 (PDF). 第57回 東レ科学振興会科学講演会記録. 2007 [2019-12-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8-02-01). 
  4. ^ 小山順二, 都筑基博, 蓬田清, 吉澤和範(2013): 2011年東北沖超巨大地震が明らかにした超巨大地震の多様性, 北海道大学地球物理学研究報告, 76, 129-146.
  5. ^ 宇津『地震の事典』p582.
  6. ^ 理科年表(2018), p734, p736, p737-738, p743.
  7. ^ 松岡裕美・岡村眞(2011): 12-2 津波堆積物から見た南海トラフ沿いの巨大地震履歴PDF, 地震予知連絡会会報, 第87巻, 12-2.
  8. ^ 地震発生のしくみ. 気象庁.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13) (日语). 
  9. ^ プレート収束帯の地震発生について. 広島大学地球惑星システム学 片山郁夫.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0) (日语). 
  10. ^ 日本列島. われわれはどこから来て、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いるのか そして、われわれは何者か -宇宙・地球・人類-.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日语). 
  11. ^ 災害立国日本. 全国地質調査業協会連合会. [2017-12-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9) (日语). 
  12. ^ プレートテクトニクスと日本列島付近の地震. 東京大学 地震研究所. [2018-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5) (日语). 
  13. ^ 13.0 13.1 南海トラ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
  14. ^ 南海トラフ地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
  15. ^ 南海トラフ巨大地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語)
  16. ^ Ando, M. Source mechanism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kai trough, Japan. Tectonophysics. 1975, 27 (2): 119–140 [2009-11-13]. Bibcode:1975Tectp..27..119A. doi:10.1016/0040-1951(75)9010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17. ^ Ishibashi, K. Status of historical seismology in Japan (PDF). Annals of Geophysics. 2004, 47 (2/3): 339–368 [2009-11-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5). 
  18. ^ Ando, M. Source mechanisms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along the nankai trough, Japan. Tectonophysics. 1975, 27 (2): 119–140 [2009-11-13]. doi:10.1016/0040-1951(75)90102-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1). 
  19. ^ 長期評価による地震発生確率値の更新について 地震調査委員会 平成30年2月更新 (PDF). [2019-06-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07). 
  20. ^ 温燕林; 赵文舟; 李伟; 薛艳; 于海英. 日本南海海槽发生罕遇地震情况下我国华东沿海的海啸危险性研究. 地震学报. 2014, 36 (04). CNKI DZXB201404011需注册账号查阅. 

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