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后汉书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後漢書
后汉书
《後漢書》南宋紹興刊本
作者范晔
类型文學作品[*]历史书
语言文言
主题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
發行信息
出版地點刘宋
文本中文维基文库上的《后汉书
中國二十四史
次序 書名 作者
姓名 時代
1 史记 司馬遷 西漢
2 汉书 班固 東漢
3 后汉书 范曄 劉宋
4 三國志 陈寿 西晋
5 晋书 房玄龄
6 宋书 沈约 蕭梁
7 南齐书 萧子显
8 梁书 姚思廉
9 陈书
10 魏书 魏收 北齐
11 北齐书 李百药
12 周书 令狐德棻
13 南史 李延寿
14 北史
15 隋书 魏徵
16 旧唐书 刘昫 后晋
17 新唐书 欧阳修 北宋
18 旧五代史 薛居正
19 新五代史 欧阳修
20 宋史 脱脱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宋濂
24 明史 张廷玉
相關 東觀漢記 劉珍 東漢
相關 新元史 柯劭忞 民國
相關 清史稿 趙爾巽 民國
相關 點校本二十四史 顧頡剛 共和國

后汉书》是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刘宋时的范晔(398年-445年)所著。本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八志自司馬彪续汉书》补入),记载了从光武帝称帝(25年)起至汉献帝禅让(220年)的195年历史。

《后汉书》與《史記》、《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1]魏晋南北朝时稱《史記》、《漢書》、《東觀漢記》为「三史」。唐宋的「三史」以本書取代《東觀漢記》[2](p. 73)

成书

[编辑]

元嘉九年(432年),范晔被贬为宣城太守,始“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以撰《后汉书》。[3][4]此書以官修史《东观汉记》为主要来源,綜合了其它後漢史,如八家後漢書袁宏後漢紀》、陈寿《三国志》等书。[5](pp. 33-35)[1]众後漢史书各有所长短,范晔考订众书,后来居上,他书遂废。[5](p. 36)[2](p. 73)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曄因牽涉與孔熙先等謀立彭城王劉義康而下獄死。范晔曾在《獄中與諸甥侄書》中说自己“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欲因事就卷內發論,以正一代得失”,从而立论《后汉书》。[6]

范晔原定书有十纪、十志和八十列传,共百篇,与班固《汉书》相同。李贤注《後漢書·帝后纪》称:“沈约谢俨传曰:范晔所撰十志,一皆托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宋文帝令丹阳尹徐湛之就俨寻求,已不复得,一代以为恨。其志今阙。”今沈约《宋书》却不见谢俨传。[3]刘汉忠认为此事不可信。因为虽然《宋书》在北宋末已有缺失,但是详载《宋书》人物的《南史》同样没有谢俨传。梁刘昭注但言:“序或未周,志遂全阙”,唐刘知几《史通》亦不载谢俨事。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改谢俨为谢瞻,但谢瞻死在范晔之前,不会有托付之事。[7]

王先谦、王利器认为十志的部分已完成。[8]王先谦又认为范志在齐时尚存,因为《南齐书·文学传》言:“檀超掌史职,议立十志,百官依范晔合州郡”,但志到梁刘昭时乃佚。“蜡以覆车”的是未完成的数志。[3]刘汉忠反对此说,认为齐至梁时,社会基本平静,若范志有存篇,则不会丢失。十志未写或只有未成稿。檀超所依是范晔的《序例》。[7]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一有引《后汉书·郊礼志》,又言“出范晔《后汉书》”。刘汉忠认为此不足信,因为《广弘明集》所引与袁宏《后汉纪·明帝纪》相同,亦与李贤注《后汉书·光武十王传》引袁宏《汉纪》相同。“出范晔《后汉书》”或为宋人误增。[7]

十志见于纪传者有百官、礼乐、舆服、五行和天文。[3]刘昭认为当有律历、郡国。刘汉忠按照《獄中與諸甥侄書》:“《前汉》所有者悉令备”,认为另三志当为刑法、食货和郊礼。文苑列传可当作艺文志。[7]

范晔原著有《序例》一篇,唐时尚存。刘昭称“序例所论,备精与夺,及语八志[註 1],颇褒其美”。刘知几称其“理切而多功”。李贤注引《序例》三次,分别为《光武纪》:“多所诛杀曰屠”、“《帝纪》略依春秋,唯孛彗、日食、地震书,余悉备于《志》[註 2]”和《孝安帝纪》:“凡瑞应,自和帝以上,政事多美,近于有实,故书见于某处。自安帝以下,王道衰缺,容或虚饰,故书某处上言也”。王利器认为还有两处引《序例》,一是《史记索隐·高祖本纪》引范晔:“得城曰拔”,二是《隋书·魏澹传》引范晔:“《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通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8]

私史或有《叙传》一章,如《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华峤《汉后书》(《谱叙》)等书。王利器说:“自叙作书之旨谓之叙,追溯先世人迹谓之传”。根据断限之说,即家谱与国的时间当相衬,王利器认为既然范氏在汉朝无闻,则当无《叙传》而只有《序例》。武英殿本《自序》本是删减的《獄中與諸甥侄書》。不过范晔别出心裁,将其可考的先祖皆写在传论中:曾祖在《黄宪传》,祖父在《郑玄传》,父在《逸民·高凤传》。[8]

《后汉书》纪传,《隋志》载97卷,新旧《唐志》载92卷,《宋志》载90卷,与今本相同。卷数的不同是因为分合子卷的不同,原书并无佚卷。[3]

註補

[编辑]

梁劉昭曾注《后汉书》,见其無志,便分晉司馬彪《續漢書》的八志(律曆、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為三十卷,注补之。[2](p. 76)关于《后汉书》与《续汉书》八志何时合并,大体有两种意见。宋陈振孙、清钱大昕、《四库全书总目》认为是在宋孙奭时始合并。清赵翼、王鸣盛、李慈铭认为是刘昭始将志与纪传合并。罗炳良认为刘昭始将志加进《后汉书》,后合并本与《后汉书》纪传90卷各单行,如《隋书·经籍志》载“《后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詹事范晔撰。《后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剡令刘昭注。”卷数因传抄而不一。[9]

唐时,李贤与张大安、刘讷言、革希玄、许叔牙、成玄一、史藏诸、周宝宁等人共注《后汉书》[3],析原90卷为纪12卷、传88卷,为100卷。究竟李贤等用的底本是范晔原本还是刘昭合并本,王鸣盛、钱大昕、李慈铭意见不同。罗炳良认为李贤等注的是范晔原本,没有注志。李贤注与刘昭注始并行。[9] 但刘昭注《后汉书》逐渐散佚,《梁书》言180卷,《隋书·经籍志》言125卷,新旧《唐志》言58卷,《宋志》言30卷,只有志注得存。王先谦认为:“唐時功令,習《後漢書》者並昭所注志為一史(见通志选举略),故續志注三十卷得以保存至宋不廢耳”。[3]今志天文第三卷、五行第四卷缺刘昭注。[9]

《后汉书》纪传90卷在宋淳化五年初刻,景德二年续刻校定。乾兴元年,孙奭误以为司马彪《续汉书》八志30卷是刘昭为补《后汉书》所写,奏请合刻,合并子卷后,二书共为120卷。[3]这又导致后人多不知八志是司马彪所作,如南宋洪迈、吴人杰、清孙承泽和李光地。[9]孙奭本、南宋绍兴本、元大德本、明汲古本、1965中华书局点校本皆置八志在纪传后。明北监本、清武英殿本按纪传体史书体例,将八志放在传之前。[9]

清代学者多有補註,如惠棟後漢書補註》、沈钦韩《后汉书疏正》、周寿昌《后汉书注补正》、侯康《后汉书补注续》、沈铭彝《后汉书注又补》等。王先謙撰《後漢書集解》一百二十卷,全面整理歷代注释,是集大成之作。[10]今人宋文民著有《后汉书考释》,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体例

[编辑]

较之《史记》与《汉书》,《后汉书》继承了《循吏》、《酷吏》、《儒林》三传,又新增七类列传:《党锢》、《宦者》、《文苑》、《独行》、《方术》、《逸民》与《列女》。[1]除去《党锢》与《方术》,其他皆被后来的史家所取法。[5](pp. 37-39)范晔又仿华峤,改《外戚传》为《皇后纪》,以体现皇后对东汉政治的影响。[11]

范晔在列传中使用类叙法,将无法单独列传而又值得称道的人物并入一传,例如《來歷傳》記載與來歷同時反對廢太子的十七人。[5](p. 38)

评价

[编辑]
  • 劉知幾說:“范曄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12]。”
  • 邵晋涵评价《后汉书》创新:“范氏所增《文苑》、《列女》诸传,诸史相沿,莫能刊削。盖时风众势日趋于文,而闺门为风教所系,当备书于简策,故有创而不废也。”“《旧唐书·经籍志》又有范氏《后汉书论赞》五卷,殆以范氏文体高于六朝诸人,而爱其文辞者,遂摘取其论赞,别为一书欤!”
  • 李慈铭评价范晔《后汉书》的成就说:“自汉以后,蔚宗(范曄字)最为良史,删繁举要,多得其宜。其论赞剖别贤否,指陈得失,皆有特见,远过马、班、陈寿,余不足论矣。”
  • 章太炎認為,“史、漢之後,首推後漢書”。陳寅恪曾說:「蔚宗之為後漢書,體大思精,信稱良史。」

目录

[编辑]

[编辑]

列传

[编辑]

[编辑]
  • 志第一·律历上
  • 志第二·律历中
  • 志第三·律历下
  • 志第四·礼仪上
  • 志第五·礼仪中
  • 志第六·礼仪下
  • 志第七·祭祀上
  • 志第八·祭祀中
  • 志第九·祭祀下
  • 志第十·天文上
  • 志第十一·天文中
  • 志第十二·天文下
  • 志第十三·五行一
  • 志第十四·五行二
  • 志第十五·五行三
  • 志第十六·五行四
  • 志第十七·五行五
  • 志第十八·五行六
  • 志第十九·郡国一(以漢順帝永和五年為基準)
  • 志第二十·郡国二
  • 志第二十一·郡国三
  • 志第二十二·郡国四
  • 志第二十三·郡国五
  • 志第二十四·百官一
  • 志第二十五·百官二
  • 志第二十六·百官三
  • 志第二十七·百官四
  • 志第二十八·百官五
  • 志第二十九·舆服上
  • 志第三十·舆服下

備註

[编辑]
  1. ^ 即司马彪《续汉书》之八志[7]
  2. ^ 王利器按此句推断序例成于十志之后。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许嘉璐 (编). 《后汉书》全译出版说明. 二十四史全译, 后汉书.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4: 1–3. 
  2. ^ 2.0 2.1 2.2 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 商务印书馆. 2010.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王先谦. 述略. 后汉书集解. 
  4. ^ 龚剑峰. 范晔《 后汉书》 始撰年岁辨析. 南都学坛: 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1987, (1): 79–81,88. 
  5. ^ 5.0 5.1 5.2 5.3 柴德赓. 史籍举要. 北京出版社. 2001. 
  6. ^ 舒仁辉. 范晔《 后汉书》 史论探讨.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9, (4): 54–59. 
  7. ^ 7.0 7.1 7.2 7.3 7.4 刘汉忠. 说范晔《 后汉书》 之 “志”. 文献. 1997, (4): 187–192. 
  8. ^ 8.0 8.1 8.2 王利器. 《后汉书》发微.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1997, (5): 49–53. 
  9. ^ 9.0 9.1 9.2 9.3 9.4 罗炳良. 范晔《 后汉书》 纪传与司马彪《 续汉书》 志分合考辨.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4): 101–107. 
  10. ^ 曹金华. 自序. 后汉书稽疑. 中华书局. 2014: 4–5. 
  11. ^ 郭海涛. 文以传意: 范晔 “类传” 思想论析--以《 后汉书· 皇后纪》 为中心.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42 (2): 21–27. 
  12. ^ 《史通》的《書事篇》和《補注篇》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後漢書 (四庫全書本)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後漢書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