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四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戎狄
四夷图

四夷,原是先秦中原部落對九州境內四方部落(先秦夷人)所用的泛稱。這個稱謂最早見於西周晚期,是周室用来分別『王母弟甥舅』(華夏)諸國與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諸國的統稱[1]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中原人群與九州境內的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各部落人群融合形成漢族,其中戎狄與先秦華夏同源[2],而秦漢以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九州以外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3][4][5][6][7][8]

春秋时代,华夏的族群意识和边界变得日益明晰,风俗、语言、礼制等文化因素成为區分夷夏的主要标准[4][5][7][8]。至战国时期,随着中原的夷狄或被华夏同化或驱逐以及五行学说的发展,夷蛮戎狄的称谓逐渐与四个方位形成固定搭配[7][5]。後來周室沒落諸侯國混戰,华夏不断融合九州境內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四夷」[9](有研究指出先秦戎狄與先秦華夏同源[10]) 并在汉代開始逐漸出现以「漢」作為族称[11]。秦漢以後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稱呼轉為代指更遠的地方上其他民族的代稱。[12]

秦汉之后四夷的叫法用以稱呼其他民族,并形成了体系化的记述模式。古代中国人認為自己位於世界的中央,并將主要居於「中国」[13][14](九州)[15][16]以外的居民統稱為夷、夷狄,並以方位來區分[17]。中国皇帝是天子、其政權是天朝,代表“天”统御四方藩属,而四方藩属最高只能稱「」,其与中国的关系是貢國屬國,以東南西北四夷方位的敘述來强调自身的正统地位。

戰國時代開始統稱漠北草原匈奴等民族为,於是此後漠北草原各民族均泛称为北胡、胡族、胡人。及至唐朝,胡人又包含自西域来的各民族,并分为东胡、西胡。

清代“四裔”的具体内涵又进一步发生了变化,不再将蒙古、西藏、回部等称为夷,而是将四夷的地理范围继续向外扩展。清朝统治者认为既然已将历代的四夷地区纳入版图,因此四夷所处之地也应随之延伸[7]。许倬云认为这体现了“中国”的概念自商周以来就在不断扩张中重新构建:随着原有的“边陲”被纳入“中心”,更远的地区便成为了新的“边陲”[18]

至清代,满族以异族入主漢地,为维护自己的地位,自然要反對“夷”一類的稱呼,因此清廷对一些禁忌字眼考察之精细,堪称前无古人,如陈垣先生在《旧五代史辑本发覆》中所列清人忌字多达十余种,即:“ 忌虏第一,忌戎第二,忌胡第三,忌夷狄第四,忌犬戎第五,忌酋第六,忌伪忌贼第七,忌犯第八,忌汉第九,忌杂第十”[19]

至晚清,依舊稱呼外國為[20]。1858年,清朝和英國簽訂中英《天津条约》,其中第五十一款規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此後中國逐漸用洋人一詞稱呼歐美人[21][需要較佳来源]

參考資料

[编辑]
  1. ^ 《汉书·卷二十八下·地理志第八下·韩地》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郐为大,恃势与险,崈侈贪冒,君若寄帑与贿,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
  2. ^ 赵越云、樊志民《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 「不可否认的是,以旱作农业类型对应华夏族群、以游牧农业类型对应西戎族群、以非典型游牧类型对应北狄族群的分析框架,反僅僅適用于本文所论述的晚商西周春秋时期。」、「从农业类型的视角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农业类型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与演进,在如此之长的时代里北方地区似乎只存在单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戎狄族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这一时段内,北方地区内部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严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换言之,整个北方地区在晚商以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族群差异,作为历史时期活跃于北方地区、区别于华夏族群的戎狄族群尚未真正产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仅仅存在华夏族群,并无所谓的戎狄族群。」、「从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依托于旱作农业类型而产生的史实来看,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3. ^ 汉族名称的来历.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 
  4. ^ 4.0 4.1 王明珂.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华夏称四方“非我族类”为戎、狄、蛮、夷、羌或胡,等等。借着这些对异族的称号,华夏也由边缘界定自己。 
  5. ^ 5.0 5.1 5.2 张正明. 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 
  6. ^ 田继周. 中国历代民族史·先秦民族史. 
  7. ^ 7.0 7.1 7.2 7.3 关志国. 论中国古代史籍对四夷的体系化记述模式. 史学集刊. 2014, (11). 
  8. ^ 8.0 8.1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9. ^ 蛮、夷、戎、狄的族群如何融入华夏民族中?. 中国文化研究院. [2024-11-18]. 
  10. ^ 赵越云、樊志民《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 「不可否认的是,以旱作农业类型对应华夏族群、以游牧农业类型对应西戎族群、以非典型游牧类型对应北狄族群的分析框架,反僅僅適用于本文所论述的晚商西周春秋时期。」、「从农业类型的视角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农业类型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与演进,在如此之长的时代里北方地区似乎只存在单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戎狄族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这一时段内,北方地区内部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严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换言之,整个北方地区在晚商以前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族群差异,作为历史时期活跃于北方地区、区别于华夏族群的戎狄族群尚未真正产生,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一时期的北方地区仅仅存在华夏族群,并无所谓的戎狄族群。」、「从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依托于旱作农业类型而产生的史实来看,晚商以前北方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戎狄』族群应当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
  11. ^ 汉族族称的起源与流变-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研究中心. zqll.bjwlxy.cn. [2024-11-18]. 
  12. ^ 汉族名称的来历. [2018-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5). 
  13. ^ 班固. 白虎通德论. 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 
  14. ^ 石介. 中国论.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15. ^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史臣曰:“禹画九州,周分六服,断长补短,止方七千,国赋之所均,王教之所备,此谓华夏者也。”
  16. ^ 《旧五代史·卷七十·唐书四十六·列传第二十二·李严》 严曰:“吾国视契丹如蚤蝨耳,以其无害,不足爬搔。吾良将劲兵布天下,彼不劳一郡之兵,一校之众,则悬首槀街,尽为奴掳。但以天生四夷,当置度外,不在九州之本,未欲穷兵黩武也。”《新五代史·卷二十六·唐臣传第十四·李严》严曰:“唐灭梁如拉朽,况其不及乎!唐兵布天下,发一镇之众,可以灭虏使无类。然而天生四夷,不在九州之内,自前古王者皆存而不论,盖不欲穷兵黩武也。”指當時四夷主要聚居地皆“不在九州之内”
  17. ^ 《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录第一》夷狄种号多矣。其大者自以名通中国,其次小远者附见,又其次微不足录者,不可胜数。其地环列九州之外,而西北常彊,为中国患。
  18. ^ 许倬云. 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19. ^ 清代禁毁书《静悱集》考述
  20. ^ 梁廷楠《夷氛闻记》卷三:而会城内外居民店铺迁徙十已七八,市井兵多民少,货益滞销,咸怨英夷。
  21. ^ “洋人”一词怎么来的?洋人强行禁止中国使用另一汉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騰訊網.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