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貪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貪著

梵語lobha,或rāga巴利語lobha,藏文: 'dod chags),佛教術語,意思為依戀、熱切的想要、渴望、貪婪,是一種心情狀態,熱衷與貪圖於世間三有的事物,希望獲得與保有,但終是受挫。它的根源是無明愚癡以及我見,被認為是三毒之一。它也是一種心所。其反義字為無貪

概論

[编辑]

貪是指對於外境,產生,不願放棄的心態[1]釋迦牟尼佛認為,離開貪欲,可以使心解脫,離開無明,可得慧解脫[2]

對於欲樂Kāma)的貪,稱為欲貪(Kāma-rāga)。因為欲貪而產生貪欲kāmacchanda),為五蓋之一。 由邪見生貪 出自成實論

註釋

[编辑]
  1. ^ 玄奘譯《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9:「云何貪?謂於欲境,諸貪、等貪,執藏防護,堅著愛樂,迷悶,耽嗜、遍耽嗜,內縛悕求耽湎,苦集。貪類貪生,總名為貪。」
  2. ^ 《雜阿含經》卷26〈710經〉:「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貪欲染心者,不得、不樂;無明染心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

相關條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