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谱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5月28日) |
中国目前保存的古谱相当多,有文字谱,有把文字的简笔作为符号的谱,也有纯粹的符号谱等,涉及的乐器有古琴、琵琶、筝、笛、笙、筚篥、鼓等。
鼓谱
[编辑]“鼓谱”是中国现所知最早的乐谱,也称鲁鼓、薛鼓谱。《礼记·投壶》:“鼓,○□○○○□□○□○○□,半,○□○□○○○□□○□○,鲁鼓,○□○○○□□○□○○□□○□○○□□○,半,○□○○○□□○薛鼓。”汉·郑玄注:“此鲁鼓、薛鼓之节也。圆者击鼙;方者击鼓。”
直接用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相当于现在的do、re、mi、#fa、sol、la、si)来记谱。
乐律谱
[编辑]把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等十二个律名简化为它们的前一字:黄、大、太、夹、姑、仲、蕤、林、夷、南、无、应(相当于现在的do、升do、re、升re、mi、fa、升fa、sol、升sol、la、升la、si)。
至迟在宋代,有一种以笛、筚篥等管乐器指孔音位符号为谱字的乐谱。与唐代燕乐半字谱有密切关系,约在明清时期形成工尺谱。以:六、凡、工、尺、上、一、四、勾、合、五等字的简笔而形成。现今的“西安鼓乐”谱,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管色应指字谱”的特点。这些古乐谱都是研究古代音乐文化的宝贵资料。
“燕乐半字谱”用语出自宋代人,出于唐代宫廷。现通常认为,半字谱系指俗字谱[1][2],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等10个字的草写的简笔[3],宋以后活字排版印刷的普及,木刻本的乐谱都用这10个谱字的楷体,故应称工尺谱,而非半字谱。
半字谱系指俗字谱,是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等十个字的草写半字或简笔,宋以后,由于活字排版印刷的普及,木刻本的乐谱都用这十个谱字的楷体,故逐渐演变为工尺谱。
琵琶谱
[编辑]现存琵琶古谱有两种记谱方式,一种是“音位谱”,如敦煌琵琶谱;另一种是“音高谱”如桐轩本琵琶谱。
唐代琵琶谱
[编辑]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通常称“敦煌乐谱”。这是首次发现的唐代琵琶谱,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存有它的缩微卷。
共25首目,因《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变文抄写于乐谱的背面:“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故可推断为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年)之前的抄本,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琵琶谱。
琵琶谱属音位谱,由20个谱字“一乚ク丄ユス七八几十匕丨フてマムレㄐ之ヤ”组成。
1930年代,日本学者林谦三首先获得敦煌乐谱的复印本,并进行了研究和译谱。他解译出琵琶谱的音高,而未解译出节奏。大多数学者确认该谱所采用的三种定弦法已成共识:第1~10首曲的定弦为B-d-g-a(唱名:mi-sol-do'-re');A-c-e-a(唱名:la-do'-mi'-la')和A-#c-e-a(唱名:do-mi-sol-do')。
琴谱
[编辑]简介
[编辑]琴谱是在古琴演奏指法基础上发展的“音位指法谱”,它地编排了左、右手指法和所弹奏的弦序和徽位于同一个方块字中,既严格地确定和表明了音高,又保持了汉字的书写特点。
文字谱
[编辑]唐代前的“文字谱”是直接用文字来描述古琴上所在音位的音高的乐谱,如《碣石调幽兰》。
减字谱
[编辑]唐代以后的“减字谱”是用字的偏旁来描述某根弦与某个徽位的交点处的音高,如宋代姜白石的《古怨》。
合参谱
[编辑]清代的“合参谱”开始用“音位谱”与“工尺谱”结合来书谱,以便更直观地表达音高,近现代则出现“音位谱”与简谱和五线谱结合的乐谱。
其它古谱
[编辑]除了上述乐谱外,还有“鼓板棒数谱”、“唱赚谱”、“道藏·玉音法事谱”、“魏氏乐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