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克勞斯·哈塞爾曼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勞斯·哈塞爾曼诺贝尔奖得主
Klaus Hasselmann
出生 (1931-10-25) 1931年10月25日93歲)
 魏瑪共和國漢堡[1]
国籍 德国
母校漢堡大學
哥廷根大學
知名于氣候變遷研究
奖项诺贝尔物理学奖(2021年)
网站mpimet.mpg.de/en/staff/externalmembers/klaus-hasselmann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气候变异
气候模型
机构哥廷根大學
馬克斯·普朗克學會
论文Über eine Methode zur Bestimmung der Reflexion und Brechung von Stoßfronten und von beliebigen Wellen kleiner Wellenlängen an der Trennungsfläche zweier Medien(1957)
博士導師沃尔特·托尔米恩英语Walter Tollmien
博士生莫吉布·拉蒂夫英语Mojib Latif

克劳斯·哈塞尔曼(德語:Klaus Hasselmann,1931年10月25日),德国海洋学家氣候建模师[2][3]。知名研究成果为展现气候变异的“哈塞尔曼模型”[2][3],该系统拥有长期相依性英语long range dependence(海洋),集成了随机强迫,从而将白噪声信号转换为红噪声信号,以此解释(无需特殊假设)气候中无处不在的红噪声信号。2021年,哈塞尔曼与真鍋淑郎一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对“建构物理形式的地球气候模型,量化可变性并确切地预测全球暖化”所做的突破性贡献[4]

生平

[编辑]

哈塞尔曼生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汉堡[1],父亲埃尔温·哈塞尔曼德语Erwin Hasselmann是经济学家、记者兼出版商,1920年代活跃于德国社会民主党。1934年中旬,希特勒掌权纳粹德国,哈塞尔曼举家搬到英国,逃离纳粹对社会民主党人的镇压,当时哈塞尔曼两岁。一家人住在伦敦北部的韦林花园市,父亲做起了记者。虽然哈塞尔曼一家不是犹太人,但在贵格会的帮助下抵达英国,之后住在多为犹太裔德国移民的社区[5]。克劳斯·哈塞尔曼就读于韦林花园市小学与文法学校(Elementary and Grammar School),1949年通过A-level考试获得剑桥高中证书。哈塞尔曼在英国过得开心,而英语也成了他的第一语言[5]。1948年,一家人回到汉堡,克劳斯则留在英国完成A-level课程。1949年8月,将满18岁的哈塞尔曼随父母回到西德,完成高等教育。1949年至1950年参加机械工程实践课程后,他于1950 年进入汉堡大学学习物理和数学[6][7][8]

1955年,哈塞尔曼获汉堡大学物理学与数学文凭,1957年在哥廷根大学马克斯·普朗克流体动力学研究所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64年至1975年担任汉堡大学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兼理论地球物理学全职教授[1]

1975年2月至1999年12月,任汉堡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创始所长[1]。1988年1月至1999年11月,任德国气候计算中心英语German Climate Computing Centre科学主任[1]。现任欧洲气候论坛英语European Climate Forum副主席。

哈塞尔曼论文课题包括气候动力、随机过程海浪遥感综合评估英语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ling研究。

通过一连串研究海浪非线性互动的论文,哈塞尔曼在海洋学建立了一定的声誉。他在论文中将费曼图形式主义应用于经典随机波场[9]。后来,他发现等离子体物理学家正把类似的技术应用于等离子体波英语Waves in plasmas,重新发现了魯道夫·佩爾斯一些通过非线性声子相互作用解释固体中的热量扩散的结果。这个发现让他重新审视等离子体物理学领域,重燃早前对量子场论的兴趣[10][11]

1971年,哈塞尔曼获美国气象学会斯沃卓普奖章(Sverdrup Medal),1997年获皇家气象学会西蒙斯纪念奖章(Symons Memorial Medal),2002年4月获欧洲气象物理学会英语European Geophysical Society威廉·皮耶克尼斯奖章,2009年获BBVA基金会知识前沿奖英语BBVA Foundation Frontiers of Knowledge Award气候变迁奖[1]

克劳斯·哈塞尔曼与妻子苏珊娜于1957年结婚,两人是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英语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y的同事,育有三个孩子[6]

著作

[编辑]

完整列表参见“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59, 2006.[11]哈塞尔曼在马克斯·普朗克气象研究所网站的履历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Klaus Hasselmann.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2. ^ 2.0 2.1 Hasselmann K. (1976), "Stochastic climate models, Part 1: Theory", Tellus, 28: 473-485.
  3. ^ 3.0 3.1 Arnold L. (2001), "Hasselmann's program revisited: The analysis of stochasticity in deterministic climate models", Stochastic Climate Models (editors—P. Imkeller, J.-S. von Storch) 141-157 (Birkhäuser). Citese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All Nobel Prizes in Physics. NobelPrize.org.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8) (美国英语). 
  5. ^ 5.0 5.1 Oral Histories: Klaus Hasselmann.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6. ^ 6.0 6.1 Klaus Hasselmann. MPG.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7. ^ 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am 15. Februar 2006 (PDF). Helmholtz Association.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05). 
  8. ^ Wanderer zwischen den Welten – der neue Physiknobelpreisträger Klaus Hasselmann. Neue Zürcher Zeitung.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9. ^ Hasselmann, K. Feynman diagrams and interaction rules of wave-wave scattering processes. Reviews of Geophysics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 1966, 4 (1): 1. Bibcode:1966RvGSP...4....1H. ISSN 8755-1209. doi:10.1029/rg004i001p00001. 
  10. ^ Klaus Hasselmann. 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 2015-02-05 [2021-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5). 
  11. ^ 11.0 11.1 Interview mit Klaus Hasselmann am 15. Februar 2006 (PDF). epic.awi.de. 2011-07-18 [2021-10-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18).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