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亞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42年7月23日《大亞洲》頭版

大亞洲》(印尼語Asia Raya;或拼作「Asia Raja」)是東印度群島日佔時期的一份印度尼西亞語報章,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出版。

背景

[编辑]

1942年大日本帝國佔領荷屬東印度之後,便參照對待其他佔領地的政策,要求小說家阿部知二等日本作家和知識分子前往東印度群島,融入當地的土著英语Native Indonesians社會。由這190人組成的「宣傳組」於1942年初抵達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並創辦了《大亞洲》日報[1],參加管理和出版工作的除了日本人,還有土著員工[2]

歷史

[编辑]

《大亞洲》的創刊號在1942年4月29日出版,一份四版[2]。《大亞洲》為日報,初期發行量為15,000份,每份售價1英语Netherlands Indies gulden[3]。報社大部分土著員工都參加過保守派政黨大印度尼西亞黨英语Partai Indonesia Raya黨報《一般新聞》(Berita Oemoem)的編務,另一些土著員工則來自更激進的社團(通常是左派社團)[4]

1943年2月,審查局頒令宣布,由於日本戰時需要導致紙張短缺,《大亞洲》的版數將從四版減少到兩版,但報社每星期可以出版一期四版的報紙;同時報社宣佈自當年3月起調高訂閱費[3]。1944年,報社又開始徵收附加費,有傳這樣做是為了向勞務者英语Romusha鄉土防衛義勇軍軍人支薪[5]

1945年3月12日,《大亞洲》日報在巴達維亞都酒店舉行了一場座談會,邀請了一群「社會代表」來討論如何振興獨立運動,講者包括後來成為印尼總理苏丹·夏赫里尔,以及後來成為政府部長的奧托·伊斯干達·迪·納塔英语Oto Iskandar di Nata瑪麗婭·烏爾法·桑托索英语Maria Ulfah Santoso。《大亞洲》於當月15、17和18日連載了座談會的討論內容[6]

1945年8月17日印尼獨立後,《大亞洲》照常運作,並發表了關於廣島與長崎原子彈爆炸,以及印尼共和國政府成立的消息[5],直到同年9月7日才因為政權變更而宣佈停刊,並以大字頭條「《大亞洲》告別」("Asia Raya Minta Diri")向讀者道別[7]

印度尼西亞國家檔案館收錄了載有各期《大亞洲》日報內容的微缩胶片[7]

政治立場

[编辑]

《大亞洲》日報是政治宣传工具,強調日本令亞洲各地「共存共榮」的願景,並盡量避免報導日軍的戰爭罪行。該報會正面報導可能引起反感的內容,例如他們會把在外島工作的勞務者稱為英雄[8]

該報形容日軍士兵「勇敢」、「強大」,又形容盟軍士兵「搖擺不定」、「優柔寡斷」和「軟弱」,在措辭上明顯偏向日本[9]。該報的廣告也會這樣描寫日軍和盟軍[10]

著名人物

[编辑]

曾為《大亞洲》撰稿的著名作家包括薩努西·巴奈(文化專欄撰稿人)[4]阿赫迪亞特·卡爾達·米哈查英语Achdiat K. Mihardja巴格里·西里格爾穆罕默德·巴爾法斯[11](短篇小說)、安查爾·阿斯馬拉英语Andjar Asmara(短篇小說及連載小說)、H·B·耶辛羅西漢·安瓦爾英语Rosihan Anwar烏斯瑪爾·伊斯邁耳英语Usmar Ismail(詩歌及短篇小說)和鲁斯丹·埃芬迪(詩歌)。另外,《大亞洲》還翻譯、刊登了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圣雄甘地等人的著作。[12]

腳註

[编辑]
  1. ^ Mahayana 2007,第177頁.
  2. ^ 2.0 2.1 Mahayana 2007,第178頁.
  3. ^ 3.0 3.1 Mahayana 2007,第179頁.
  4. ^ 4.0 4.1 Mark 2011,第238頁.
  5. ^ 5.0 5.1 Mahayana 2007,第180頁.
  6. ^ Mrázek 1994,第251頁.
  7. ^ 7.0 7.1 Mahayana 2007,第181頁.
  8. ^ Mahayana 2007,第184頁.
  9. ^ Mahayana 2007,第185頁.
  10. ^ Mahayana 2007,第186頁.
  11. ^ Tempo 1975, Balfas Berpulang.
  12. ^ Mahayana 2007,第209–215頁.

參考資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