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尼克森衝擊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71年理查·尼克森

尼克森衝擊(英語:Nixon shock),或稱尼克森震撼,指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1971年採取的一系列經濟措施,當中影響最大的措施為宣布關閉「黃金窗口」(gold window),暫停美元黃金間的兌換,形同終結「布列敦森林制度」(Bretton Woods system)。[1]

尼克森的行動並未正式廢除布列敦森林制度,但他暫停了布列敦森林制度中的關鍵組成要素之一,使該制度在事實上失效。尼克森表示,一旦布列敦森林制度改革完成,他將重啟美元與黃金的兌換,但所有改革該制度的嘗試均未成功。1973年,布列敦森林制度被浮動匯率制所取代。

背景

[编辑]

1944年,來自44個國家的代表齊聚美國新罕布夏州布列敦森林,召開布列敦森林會議,討論建立二戰後新的貨幣秩序,布列敦森林制度自此誕生。與會代表希望布列敦森林制度能夠確保匯率穩定,防止競爭性貶值,刺激經濟復甦[2]1958年,布列敦森林制度全面運作,美元以每盎司35美元的固定匯率兌換成黃金,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

二戰後最初的幾年,布列敦森林制度初步確立。在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日本歐洲國家正從戰爭中重建。美國以外的國家都希望將美元花在美國產品上,因為美國擁有世界官方黃金儲備的一半以上,截至1947年美國政府持有世界70%的黃金儲備[3],布列敦森林制度似乎十分穩健[4]。然而,在1950年1969年間,隨著日本西德的發展,美國占世界經濟產出的比例自35%下降至27%。此外,由於國際收支赤字越南戰爭導致的公債美聯準貨幣擴張,美元在1960年代開始嚴重貶值。[4]

法國布列敦森林制度被描述為「美國的過度特權」,因為它導致了一個「不對稱的金融制度」,非美國公民認為「自己在支撐美國的生活水準並補貼美國的跨國公司」。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巴里·艾肯格林所言:「美國鑄幣廠僅需幾美分即可印製出1張100美元的鈔票,但其他國家必須出售價值100美元的商品才能獲得1張」。1965年2月,法國總統戴高樂宣布打算以官方匯率將其美元儲備換成黃金。1966年,美國以外各國的中央銀行擁有140億美元的黃金,而美國僅有132億美元。在這些儲備中,僅32億美元能夠覆蓋外國資產,其餘則用於覆蓋國內資產。[5]

1971年美元貨幣供給量增加了10%[6]。5月,西德退出布列敦森林制度,不願升值馬克,而美元兌馬克貶值7.5%。其他國家開始要求以美元兌換黃金,瑞士在7月兌換了高達5000萬美元,法國也將1.99億美元兌換成了黃金。8月5日,美國國會發表建議讓美元貶值以保護美元的報告。8月9日,隨著美元兌歐洲貨幣貶值,瑞士退出布列敦森林制度[7]。加劇了美國離開布列敦森林制度的壓力。

尼克森衝擊

[编辑]

1971年美國通貨膨脹率為5.84%[8],截至8月的失業率為6.1%。為解決這些問題,尼克森諮詢了美聯準主席阿瑟·F·伯恩斯、準財政部長約翰·康納利以及負責國際貨幣事務的副部長保羅·沃克。8月13日下午,這些官員與其他12名白宮財政部高級顧問在大衛營與尼克森秘密會面。對於該下何決定進行了激烈辯論,最終依從康納利的建議,決定放棄布列敦森林制度,尼克森於8月15日在電視上發表講話宣布以下行動:

  1. 下令關閉黃金窗口,暫停美元黃金間的兌換,使外國政府不得再以美元兌換黃金。
  2. 頒布第11615號行政命令,凍結工資物價90日以遏制通貨膨脹[9]。這是美國政府自二戰以來首次實施工資和物價管制。
  3. 對進口商品徵收10%的進口附加費,以確保美國產品不會因為預期的匯率波動而處於不利地位。[10][11]

尼克森的行動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週一,即講話結束後隔日,道瓊工業平均指數上漲了33點,創下單日最大漲幅,《紐約時報》便發表了一篇社論讚賞尼克森的大膽[4]。1971年12月,根據史密松寧協定十國集團(G10)的貨幣升值、美國取消進口附加費。1973年3月,固定匯率制轉變為浮動匯率制[12]匯率不再是政府執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手段。

影響

[编辑]

1970年代,在尼克森衝擊的影響下,出現了停滯性通膨及不穩定的匯率制度美元在1970年代貶值了約三分之一,而西德馬克自1971年5月改為浮動匯率制以來已大幅升值。此外,尼克森衝擊引發了對美元的巨大投機,迫使日本央行日本銀行)大力干預外匯市場以避免日圓升值。在1971年8月16日至8月17日間,日本銀行不得不花費13億美元來維持日圓兌美元的匯率。然而,儘管日本銀行採取重大干預措施,美元兌日圓仍走弱。

關於尼克森衝擊的爭論一直持續至今,各派經濟學家政治家都在試圖了解尼克森衝擊及其貨幣政策2007年-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的影響。

參見

[编辑]

腳註

[编辑]
  1. ^ 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關閉「黃金窗口」、終結「布列敦森林制度」!. 中央銀行 貨幣金融知識專區. [2024-12-28] (中文(臺灣)). 
  2. ^ Sandra Kollen Ghizoni. Creation of the Bretton Woods System.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2013-11-22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英语). 
  3. ^ Money Matters: An IMF Exhibit --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Cooperation De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0). 
  4. ^ 4.0 4.1 4.2 Roger Lowenstein. The Nixon Shock.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011-08-05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英语). 
  5. ^ Money Matters: An IMF Exhibit -- The Importance of Global Cooperation System in Crisis (1959-1971).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7). 
  6. ^ M2 Money Stock.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7. ^ David Frum (2000). How We Got Here: The '70s, Basic Books. pp. 295–298
  8. ^ Tim McMahon. Historical Inflation Rate. InflationData.com. 2017-08-11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英语). 
  9. ^ Lewis E. Lehrman. The Nixon Shock Heard 'Round the Wor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1-08-15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英语). 
  10. ^ 264 - Address to the Nation Outlining a New Economic Policy: "The Challenge of Peace.".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1). 
  11. ^ Sandra Kollen Ghizoni. Nixon Ends Convertibility of US Dollars to Gold and Announces Wage/Price Controls. Federal Reserve History. 2013-11-22 [2017-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英语). 
  12. ^ The Collapse of the Bretton Woods 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 (PDF). [2022-03-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8-04). 

外部連結

[编辑]
  • Stemming Inflation: the Office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the 90-day freeze:90日薪資與物價凍結政策的管理歷史詳述,由緊急準備辦公室(Office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與新成立的生活成本委員會(Cost of Living Council)共同執行。
  • The Economy at Mid-1972:經濟顧問委員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在聯合經濟委員會(Joint Economic Committee)前的證詞,內容關於自1971年8月15日尼克森總統採取新經濟政策以來的經濟發展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