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无限科幻

这是一篇优良条目,点击此处获取更多信息。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无限科幻
罗伯特·恩格尔绘制的创刊号封面
主编拉里·肖
發行者皇家出版社
首发日期1955年11月,​69年前​(1955-11
最後發行日期1958年11月 (1958-11)
创刊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无限科幻》(英語:Infinity Science Fiction)是拉里·肖主编、皇家出版社发行的美国科幻杂志。创刊号于1955年11月面世,刊有亞瑟·查理斯·克拉克讲述新星摧毁行星,揭示新星就是伯利恒之星的短篇小说《星辰》,获当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肖拿到的许多稿件作者都是当时科幻文学界名家,如布赖恩·阿尔迪斯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谢克里,但作品质量参差不齐。1958年,皇家出版社业主欧文·斯坦决定停刊,同年11月刊成为绝响。

十年后,斯坦旗下的蓝瑟图书出版社重新启用书名《无限》,出版平装本选集。1970至1973年共出版五,均由罗伯特·霍斯金斯(Robert Hoskins)主编,第六卷本已备齐素材,但因蓝瑟图书1973年底出现财政困难取消。

出版史

[编辑]

科幻文学作品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就开始出版,但起初没有独立发行,直到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推出历史上第一本纯科幻杂志《惊奇故事》才改变局面[1][2]。到了30年代末,科幻杂志市场呈现井喷,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的纸张短缺虽导致多家杂志停刊[3],但市场到20世纪40年来后期已开始复苏[3]。1946年,美国市场仍在发行的科幻杂志降至八种,但到1950年已提升到20种,此后十年又有数十种问世[4],《无限科幻》便是其一[5]

1954年,欧文·斯坦(Irwin Stein)和海伦·斯坦(Helen Stein)创办皇家出版社(Royal Publications)并推出《名流》(Celebrity)和《我们的生活》(Our Life),均由拉里·肖Larry Shaw)主编。肖之后离职主编汽车杂志,但在第二年《无限科幻》创刊后回皇家出版社担任新刊物主编。创刊号于1955年9月开始在报推销售,但封面标识的日期是11月。[5]斯坦夫妇还在同月推出罪案文学杂志《可疑侦探故事》(Suspect Detective Stories),同样由肖主编,但在五期后改成科幻杂志并更名《科幻历险》(Science Fiction Adventures[6]

20世纪50年代末,欧文·斯坦决定创办两种媒体杂志,分别是《怪物游行》(Monster Parade)和《怪物与怪形》(Monsters and Things),从当时兴起的恐怖片科幻片热潮中分一杯羹[7]。销量不佳的《科幻历险》停刊,最后一期是1958年6月刊,《无限科幻》也逃不过同样命运,同年11月刊成为绝响[7][8][9]。为削减最后两期的发行成本,斯坦从肖手中收回文章拍板权,购买并刊登低价素材[10]

1961年,欧文·斯坦和沃尔特·扎查柳斯(Walter Zacharius)创办蓝瑟图书(Lancer Books[11][12],肖于1963年获聘担任主编,后在1968年被罗伯特·霍斯金斯(Robert Hoskins)取代[12]。霍斯金斯建议斯坦重启《无限科幻》,但财务预测结果表明图书需发行五万本才能盈利,斯坦觉得杂志基本不可能卖出这么多,平装本选集倒还有希望。《无限一号》(Infinity One)于1970年1月面世,之后三年又发行四卷,最后一卷是1973年的《无限五号》(Infinity Five)。第六卷本已备齐素材,但出版社在11月破产[12][13],图书取消,霍斯金斯将手稿退回作者[13]

内容和评价

[编辑]
埃德·艾姆许威勒绘制的1957年2月刊封面

肖非常了解科幻文学,与许多名家关系友好[14],所以不时拿到高品质素材[5]。创刊号杂志登有亞瑟·查理斯·克拉克的短篇小说《星辰》(The Star),讲述行星被新星摧毁,地球上看到新星的光芒,表明它就是伯利恒之星。1956年6月,《无限科幻》刊登贝蒂·柯蒂斯(Betsy Curtis)执笔的续作。[5][15]《星辰》获当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奖[5],克拉克曾将该文投至英国《觀察家報》,但未获任何奖项肯定[15],后又被美国多家出版物退稿,直到肖看到后买下。据克拉克回忆,《星期六晚邮报》就曾以“亵渎神明”为由退稿。[16]

第二期杂志刊登哈兰·艾里森卖出的第一部科幻作品《萤火虫》(Glowworm[17],肖还找来羅伯特·西爾柏格的许多早期文章发表[10]。其他名作包括达蒙·奈特Damon Knight)的《迪欧》(Dio)和布赖恩·阿尔迪斯Brian Aldiss)的《谁能代替人》(Who Can Replace a Man?[10][18]。虽然肖能买到当时许多名家的作品,如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谢克里雷斯特·德尔·雷伊Lester del Rey)、阿尔及斯·布德里斯Algis Budrys)和杰克·万斯,但在科幻史学家约瑟夫·马尔凯萨尼(Joseph Marchesani)看来,许多作品都配不上作者的大名[10]。最后两期杂志的主编权被出版社东家收回,肖对此颇为不满,而且杂志品质不佳, 马尔凯萨尼认为“令人郁闷都可以算是往好听的说”[10]

达蒙·奈特为杂志书评专栏撰笔[5],他的评论文集《寻找奇迹》(In Search of Wonder)有相当一部分文章是在《无限科幻》首发[19]。1958年,奈特为主编《如果》(If)杂志离职,最后三期的书评由西爾柏格接手[10]。肖还开办定期专栏“号角”(Fanfare),转载科幻爱好者杂志的文章[10]。除创刊号封面画作由罗伯特·恩格尔(Robert Engle)提供外,其他各期均由埃德·艾姆许威勒Ed Emshwiller)绘制[20][21]

《无限一号》是蓝瑟图书重启“无限”书名后出版的第一本选集,封面自称“图书形式的推想小说杂志”,但内容全部是虚构作品及简短介绍,完全没有之前杂志上刊登的非虚构内容和评论[13]。《无限一号》再版克拉克的《星辰》,除此以外所有选集都没有转载或再版小说[12]。第一卷还登有乔治·泽布罗夫斯基George Zebrowski)的处女作《233号站的水雕师》(The Water Sculptor of Station 233[13]。无限系列选集共有五本,每本都刊有西尔伯格和巴里·纳撒尼尔·马尔茨伯格Barry N. Malzberg)的小说,贡献作品的其他名家包括波尔·安德森戈登·迪克森Gordon R. Dickson)和克利福德·西马克Clifford D. Simak),同时也不乏爱德华·布莱恩特Edward Bryant)和迪安·雷·孔茨这样崭露头角的新人[12]

科幻史学家对《无限科幻》看法不一。迈克·阿什利Mike Ashley)认为它“本质上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冒险杂志”[22],马尔凯萨尼认为肖的主编水平处在“中等梯队”[10]。马尔科姆·爱德华兹(Malcolm Edwards)认为,《无限科幻》在“20世纪50年代早到中期新科幻杂志洪流中非常出众”[19],已经成为当时业界领先的科幻杂志[14]。大卫·凯尔称赞杂志成就非凡[23],作家兼评论家阿尔及斯·布德里斯声称,拉里·肖主编的《无限科幻》“虽然短命,但却是不朽的杂志”[24]。爱德华兹认为,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选集“过得去,但也就那样儿”[25]

书目详细信息

[编辑]
年份 十一 十二
1955 1/1
1956 1/2 1/3 1/4 1/5 1/6
1957 2/1 2/2 2/3 2/4 2/5 2/6 3/1
1958 3/2 3/3 3/4 3/5 3/6 4/1 4/2
《无限科幻》出版详细信息,最左侧是年份,上方是月份,其他数字代表“号/期数”,所有杂志均为拉里·肖主编。

《无限科幻》共发行20期,均由拉里·肖主编,皇家出版社发行。创刊号是1955年11月刊,发行周期不定,1956年6月至1957年6月是双月刊,此后一年多基本保持每六周一期。1958年10月停刊时,肖还期望能改成月刊。[10]号保持规则,前三卷均为六期,最后一卷两期[26]。所有杂志均为文摘尺寸,128页,定价35美分[10]

五本选集均由罗伯特·霍斯金斯主编,1970、1971和1973年各一本,1972年两本[27]。《无限一号》定价75美分,另外四本涨至95美分[13]

脚注

[编辑]
  1. ^ Stableford (1993), pp. 25–26.
  2. ^ Nicholls & Clute (1993), pp. 483–484.
  3. ^ 3.0 3.1 Edwards & Nicholls (1993), pp. 1066–1069.
  4. ^ Magazine publishing dates for the period are tabulated in Ashley, History of the Science Fiction Magazine Vol. 3, pp. 323–325.
  5. ^ 5.0 5.1 5.2 5.3 5.4 5.5 Ashley (2005), pp. 73–74.
  6. ^ Ashley (2005), p. 165.
  7. ^ 7.0 7.1 Ashley (2005), pp. 186–187.
  8. ^ Ashley (2005), p. 330.
  9. ^ Ashley (2005), p. 338.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Marchesani (1985), pp. 352–355.
  11. ^ Grimes 2011.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Ashley (2007), pp. 135–139.
  13. ^ 13.0 13.1 13.2 13.3 13.4 Ashley (1985), pp. 789–790.
  14. ^ 14.0 14.1 Edwards (1981), p. 541.
  15. ^ 15.0 15.1 Ashley (2005), p. 143.
  16. ^ McAleer (2013), p. 114.
  17. ^ Clute 2020.
  18. ^ Ashley (2005), p. 148.
  19. ^ 19.0 19.1 Edwards 2017.
  20. ^ Summary Bibliography: Robert Engle & The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21. ^ Weinberg (1988), p. 105.
  22. ^ Ashley (2005), p. 162.
  23. ^ Kyle (1977), p. 144.
  24. ^ Budrys (1987), p. 23.
  25. ^ Edwards 2011.
  26. ^ Issue Grid: Infinity Science Fiction & The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27. ^ Summary Bibliography: Robert Hoskins &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参考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