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 (地区)
外观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2年3月31日) |
勃兰登堡和普鲁士历史 | |||
諾德馬克 史前–12世纪 |
古普鲁士人 史前–13世纪 | ||
勃蘭登堡侯國 1157–1618(1806) |
条顿骑士团 1224–1525 | ||
普鲁士公国 1525–1618 |
王室(波属)普鲁士 1466–1772 | ||
勃兰登堡-普鲁士 1618–1701 | |||
普鲁士的王国 1701–1772 | |||
普魯士王國 1772–1918 | |||
普鲁士自由州 1918–1947 |
克莱佩达 地区 (立陶宛) 1920–1939 / 1945–至今 | ||
勃兰登堡 (德国) 1947–至今 |
诺伊马克(东勃兰登堡) (波兰) 1918/1945–至今 |
加里宁格勒州 (俄罗斯) 1945–至今 |
普魯士(古普魯士語:Prūsa;德語:Preußen;立陶宛語:Prūsija;波蘭語:Prusy;俄語:Пруссия,拉丁語:Pruthenia /Prussia/Borussia),是歐洲波羅的海東南海岸的一个歷史地區,範圍西起維斯瓦河三角洲,東至庫爾斯沙嘴末端,並向內陸延伸至馬祖里亞,位於今天波蘭、立陶宛及俄羅斯的部分領土之內。該地區通常也被稱為舊普魯士。
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亞志》(公元98年)是已知最古老關於該地區及其居民的記錄。[1]老普林尼已經證實羅馬人曾經航行越過辛布里克半島(日德蘭半島)水域。古瑞典人(Suiones)、斯托尼人(Sitones)、哥特人(Goths)和其他日耳曼人部落在民族大遷徙期間曾暫時定居在維斯瓦河的東部和西部,與居住在更東邊的埃斯蒂人相鄰。
最大城市
[编辑]名稱 | 人口 (2023) | 國家 | 行政區域 | 歷史區域 | ||
---|---|---|---|---|---|---|
1 | 加里寧格勒 | 489,735 | 加里宁格勒州 | 桑比亚 | ||
2 | 奧爾什丁 | 168,212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瓦尔米亚 | ||
3 | 克莱佩达 | 158,420 | 克萊佩達縣 | 小立陶宛 | ||
4 | 艾爾布蘭格 | 113,567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波維勒 (Powiśle) | ||
5 | 埃烏克 | 60,070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6 | 蘇維埃茨克 | 38,614 | 加里宁格勒州 | 小立陶宛 | ||
7 | 克维曾 | 37,011 | 波美拉尼亞省 | 波維勒 | ||
8 | 马尔堡 | 36,938 | 波美拉尼亞省 | 波維勒 | ||
9 | 切尔尼亚霍夫斯克 | 35,705 | 加里宁格勒州 | 小立陶宛 | ||
10 | 伊瓦瓦 | 32,245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波維勒 | ||
11 | 奧斯特魯達 | 31,488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12 | 古谢夫 | 28,820 | 加里宁格勒州 | 小立陶宛 | ||
13 | 吉日茨科 | 27,596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14 | 波羅的斯克 | 27,032 | 加里宁格勒州 | 桑比亚 | ||
15 | 肯琴 | 25,487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巴蒂雅(Bartia) | ||
16 | 巴爾托希采 | 21,682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巴蒂雅 | ||
17 | 什奇特諾 | 22,081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18 | 斯韋特雷 | 21,054 | 加里宁格勒州 | 桑比亚 | ||
19 | 姆龍戈沃 | 20,808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20 | 賈烏多沃 | 20,367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21 | 皮什 | 17,828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22 | 布拉涅沃 | 16,223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瓦尔米亚 | ||
23 | 希盧泰 | 16,200 | 克萊佩達縣 | 小立陶宛 | ||
24 | 奧萊茨科 | 15,792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馬祖里亞 | ||
25 | 瓦爾米亞地區利茲巴克 | 14,614 | 瓦爾米亞-馬祖里省 | 瓦尔米亚 |
- ^ MILESTONES OF BALTIC PRUSSIAN HISTORY. Kompiuterinės lingvistikos centras. [September 6,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