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月球1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月球1号
Mechta
月球1号複製品
任务类型月球撞擊器[1]
运营方蘇聯
哈佛命名1959 Mu 1
国际卫星标识符1959-012A[2]
衛星目錄序號00112[2]
任務時長约62小时[1]
航天器属性
航天器类型Ye-1
制造方第一实验设计局(OKB-1)
發射質量361.3公斤(797英磅)[1]
任務開始
發射日期1959年1月2日 16:41:21 (1959-01-02UTC16:41:21Z) UTC[1]
运载火箭月球号运载火箭8K72
發射場拜科努尔加加林启航处
任务结束
最後通信1959年1月5日
軌道參數
参照系日心
半長軸1.146 AU
離心率0.14767
近日點0.9766 AU
遠日點1.315 AU
傾角0.01°
週期450天
曆元1959年1月1日,19:00:00 GMT[3]
飛掠月球(撞擊失敗)
最接近1959年1月4日
距離5,995公里(3,725英里)

月球1号俄语Луна-1),亦稱Мечта[4]E-1 4號第一宇宙船[5],是苏联、也是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号”命名的探测器中的第一个成员。它是第一个接近月球的航天器[6],也是第一个围绕太阳公转的航天器。但是,月球1号原本卻是一個月球撞擊器,即其任務為撞向月球,但最終在6000多公里的上空掠過月球,並成為第一個脫離地球引力的航天器。[7]

構造

[编辑]

月球1号擁有一組無線電設備英语radio equipment,其中包括一個跟踪發射器英语tracking transmitter遙測系統,以及五個用來研究月球和星際空間的儀器,包括一個磁强计盖革计数器閃爍計數器英语scintillation counter微隕石探測器。[8]

发射月球1号所使用的火箭被称为月球号运载火箭。这实际上是卫星号运载火箭的一种改进型。[9]

發射

[编辑]

月球1号是於1959年1月2日 16:41 GMT(當地時間 22:41 UTC+6)在拜科努尔加加林启航处由月球號運載火箭8K72運載升空。但是地面控制系統的故障導致火箭的點燃時間出現誤差,因此月球1号只能於1959年1月4日在月球上空5,995公里處掠過。[10]月球1号在掠過月球表面後,随即离开地球轨道。这使它成为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摆脱地球引力场的航天器。因此,蘇聯的科學家們便將之更名為「夢」,全因他們沒想過航天器能夠擺脫地球引力之餘,還能夠成為人造行星。[11]現在,月球1号仍然環繞著太陽公轉,其軌道位於地球軌道火星軌道之間,且截至2012年已環繞太陽43次。[12]

任務

[编辑]

在月球1号发射之前,苏联航天机构已经進行了三次向月球派遣航天器的尝试,它們分別是月球1A號月球1B號月球1C號,但是全部以火箭升空期間爆炸告終。[13]在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不到一年之后就进而做这种难度更高的航天活动,这一方面是因为赫鲁晓夫基于与美国打宣传战的目的而鼓励这种太空竞赛[14],一方面也是由于苏联太空计划的总负责人科罗廖夫对自己开发的火箭的能力具有充分的信心。[15]

月球撞擊

[编辑]

月球1号原本被設計成撞向月球的航天器,並且計劃將運載著兩面蘇聯國徽金屬錦旗運往月球。但是,因為火箭的點燃時間出現誤差,因此月球1号在月球上空約6,000公里掠過,任務以失敗告終。這個任務最終由月球2号完成。[16]

儘管如此,月球1号的失敗卻成為了人類航天的一大突破。月球1号先後成為了人類首个接近月球的航天器、首個脫離地球引力的航天器和首个围绕太阳公转的航天器。月球1号亦同時完成了很多額外的任務。[17]

太陽風測量

[编辑]

在經過范艾伦辐射带時,月球1号的閃爍器讓科學家發現外辐射带存在少量的高能粒子。這一發現向科學家們提供了關於地球辐射带和外层空间的新資訊。同時,月球1号也讓科學家們發現月球其實沒有磁場。科學家們亦透過月球1号首次對太陽風進行直接的觀察和測量。[5][18][19]當時,月球1号分別在離地表2萬–2.5萬公里高空和10萬–15萬公里高空測量等离子体的密度,並得出兩者的密度分別是每立方厘米700粒和每立方厘米300–400粒。而這也是人類首次與距離五十萬公里的航天器進行無線電通信。[20]

鈉釋放實驗

[编辑]

月球1号曾進行了一個在太空釋放氣體的實驗,目的是研究氣體在太空中的特性。於1959年1月3日 00:56:20 UTC,月球1号在地球上空119,500公里(74,300英里)釋放了1公斤(2.2英磅)氣體鈉,並令到月球1号成為一個人造彗星[20]這個拖著橙色尾巴的人造彗星能在釋放氣體後數分鐘在印度洋上空可見,且羅斯卓波維·格涅維舍夫亦成功在基斯洛沃茨克附近的俄羅斯科學院主天文台拍攝人造彗星。[21]

最终命运

[编辑]

月球1号的最终命运是成为了第一个人造行星,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为450天。[12]

參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Siddiqi 2018,第11頁.
  2. ^ 2.0 2.1 Luna 1. 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oordinated Archive. 
  3. ^ Luna 1 Launch and Trajectory Information. NASA Space Science Data Coordinated Archive. [2018-05-02]. 
  4. ^ Darling 2003,第244頁.
  5. ^ 5.0 5.1 Harvey 2007a,第26頁.
  6. ^ CHRONOLOGY - Five key dates in the race to the moon.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7. ^ Luna Mission - Lunar and Planetary Institute - USRA.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8. ^ Luna 1 - the NSSDC! - NASA.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6). 
  9. ^ Boris Chertok, "Rakety i liudi: goriachie dni, kholodnoy voyny", Moscow, "Mashinostroenie", 2-nd edition, 1999. Section 2-7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8-08-03..
  10. ^ 1959: Luna 1 - Astrodene.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11. ^ Cormack, Lesley B. A History of Science in Society: From Philosophy to Utility,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2012-03-15: 342 [2012-03-21]. ISBN 978-1-4426-044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12. ^ 12.0 12.1 USSR - Luna 1 - Zarya.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5). 
  13. ^ Wade, Mark. Soyuz.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2010-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14. ^ Tompson, William J., Khrushchev: A Political Life, St. Martin's Press, 1995, ISBN 978-0-312-12365-9  p.188.
  15. ^ Harford, James. Korolev: How One Man Masterminded the Soviet Drive to Beat America to the Moon. New York: Wiley, 1999. Print.
  16. ^ Soviet Missions to the Moon - the NSSDC! - NASA.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4). 
  17. ^ Soviet Craft - Lun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07-08.
  18. ^ David Darling, 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2013-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7). 
  19. ^ Luna 1. NASA National Space Science Data Center. [2007-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20. ^ 20.0 20.1 Soviet Space Rocket. Yearbook of the Great Soviet Encyclopedia. Moscow: Sovetskaya Enciklopediya. 1959. ISSN 0523-9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18) (俄语). 
  21. ^ Luna E-1 - Encyclopedia Astronautica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0-12-22.

延伸阅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