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沿岸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沿岸帶(Littoral zone)是指靠近海洋湖泊河流岸邊地區。[1]沿海生態學中,它包括潮間帶,範圍從偶然被水淹沒的高潮線區域到常被水淹沒的前海區域。這些術語有時可以互換使用,但地理學上的沿岸帶不僅限於岸邊,還包括大陸架上的所有淺水區。

描述[编辑]

對「沿岸帶」的定義在學術界還沒有達成共識,其範圍和分類方法在不同場景下也有差異。對於湖泊,沿岸帶指近岸區,光能可以滲透到湖底足以讓光合作用發生的水域。[1]

沿岸帶由於臨近水體,在水體侵蝕下形成獨特的地形和生態特徵,如河口。沿海帶內由沿岸水流引起的地質運動稱為「沿岸流」。在生物學上,豐富的水源使植物和動物種類更加多樣化,尤其是在濕地生態系統中。此外,水蒸發導致的額外濕度有助於形成獨特的微氣候,支持特殊的生物種群繁衍。

在海洋學和海洋生物學中的應用[编辑]

海洋的沿岸帶是指靠近岸邊並延伸到大陸架邊緣的水域。
沙灘的潮間帶也屬於沿岸帶的一部分。
河口也屬於沿岸帶內。

海洋學海洋生物學中,沿岸帶從海岸線延伸到大陸架邊緣,其中包括沙灘和河口的潮間帶。沿岸帶從高潮線開始,一直延伸到大陸架邊緣。這些次級區域分別為超潮間帶區、真潮間帶區和副潮間帶區。

沿岸帶的棲息地[编辑]

沿岸帶可以向許多脊椎動物(比如哺乳動物、水鳥、爬行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如昆蟲等)提供食物和棲息地;而生活在遠洋帶的生物也高度依賴潮間帶的資源。[2]尤其是在湖泊中,沿岸帶的氧含量高,結構複雜,可以向許多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這些因素使昆蟲多樣性高,營養關係錯綜複雜。[2]

在淡水生態系統中[编辑]

湖泊的三個主要區域是沿岸帶、開放水域(也稱為透光帶),以及深水區(也稱為無光帶)。

至於在淡水生態系統中,湖泊主要分為三個區域:沿岸帶、開闊水域(也稱透光區)和深水區(也稱無光區)。在淡水環境中,沿岸帶是重要的近岸棲息地,光合作用有效輻射能射到達湖底。有時人們根據固定水深(如15英尺以下)來定義沿岸帶從範圍,這在繪製水深圖或無光滲透測量時很有用。據估計沿岸帶占地球總湖泊面積的78%。[1]

湖泊的沿岸帶有時定義更為具體的。例如,明尼蘇達州自然資源部將沿岸帶定義為湖泊中水深小於15英尺的區域。[3]這個根據固定水深來定義,雖不一定能精確反映生態分區,但由於在繪製水深圖和缺乏光滲透測量時使用方便,因此有時被採用。[1]

詞源[编辑]

「沿岸」的英文「littoral」來自拉丁語litus, litoris,意指「岸邊」。雙t拼寫是中世紀晚期的創新,有時會看到更古典的拼寫litoral。[4]


另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Seekell, D.; Cael, B.; Norman, S.; Byström, P. Patterns and variation of littoral habitat size among lakes.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1, 48 (20): e2021GL095046. Bibcode:2021GeoRL..4895046S. ISSN 1944-8007. S2CID 244253181. doi:10.1029/2021GL095046可免费查阅 (英语). 
  2. ^ 2.0 2.1 Littoral Zone - an overview | ScienceDirect Topics. www.sciencedirect.com. [2021-04-06]. 
  3. ^ Fisheries lake surveys. Minnesota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4. ^ littoral. 牛津英語詞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5-09 (英语). 

來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