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书院 (苏州)
外观
紫阳书院,是清代位于苏州的一所著名书院,“紫阳”的名字出自著名理学家的朱熹的别号。当时,官办学校一律以科举考试为教学内容,而紫阳书院坚持主要讲授朱熹理学,辅以有关科举考试的内容[1]。创始人张伯行还聘请崇明县教谕郭正宗、吴江县教谕夏声等人任教,一时汇集江南甚至全国各地的学生[2]。
历史
[编辑]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理学家、江苏巡抚张伯行在府学中创设紫阳书院[3]。清雍正三年(1725年),布政使鄂尔泰出资扩建书院。鄂尔泰对科举深恶痛绝,改宋学为汉学[4][註 1]。其后,江苏巡抚多次拨款以促进书院发展[5]。乾隆十三年(1748)苏州知府傅椿重修书院。道光年间,书院根据当时形势设置地理、算术、天文等课程,追随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同”的口号,但仍没有摆脱儒学。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攻陷苏州,文庙被烧毁,府学和书院成为废墟。1874年,巡抚张树声耗费巨资在原址重建[6]。
荣誉
[编辑]康熙皇帝赐额“学道还淳”。乾隆皇帝弘历六次南巡,六次驻跸。乾隆十三年(1748年),赐额“白鹿遗规”,并多御诗嘉勉,苏州中学校园内至今仍保存着乾隆御碑墙[7]。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苏州府学的学生钱棨连中三元,为了表示对他的纪念,府学中建立了“三元坊”[8],现在附近地区仍被称作三元坊。清朝时期的27任山长全部是进士出身,其中彭启丰、石韫玉为状元,邹福保、冯桂芬为榜眼[9],还有清代诗学家沈德潜、乾嘉名家钱大昕、近代改良家翁心存等著名学者[10]。在名师的指导下,紫阳书院培养出彭启丰、石韫玉、吴钟骏、钱棨、陆润庠等状元,邹福保、王鸣盛等榜眼,成为全国一流的省城书院[11]。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即稽古考文之学,因为清朝追崇汉代思想。
参考资料
[编辑]- ^ 杨镜如 2006,第12頁
- ^ 林存阳. 苏州紫阳书院与清代学术变迁——以钱大昕为研究视角. 中国史研究. 2005, (4): P151–164 (中文(简体)).
- ^ 胡达修. 苏州书院简介.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2011-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9) (中文(简体)).
- ^ 杨镜如 2006,第13頁
- ^ 戈春源. 清代苏州的紫阳书院. 铁道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2): P52–53,P80 (中文(简体)).
- ^ 杨镜如 2006,第14頁
- ^ 苏州中学校本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 2007
- ^ 清史列传 28 第一版.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ISBN 9787101003703 (中文(繁體)).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
|first1=
缺少|last1=
(帮助) - ^ 杨镜如 2006,第1-2頁
- ^ 苏州中学网上校史馆. 苏州中学. [2011-12-24] (中文(简体)).[永久失效連結]
- ^ 杨镜如 2006,第3頁
参考书目
[编辑]- (简体中文)杨镜如, 《紫阳书院志(1713-1904)》 第一版, 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6, ISBN 7810904388
- (简体中文)苏州中学校本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 《中国名校优良传统丛书·江苏省苏州中学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 王卫平:〈张伯行书院教育实践及其理学思想的传播——以苏州紫阳书院为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