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西玛姨娘 (1932年电影)
达西玛姨娘 Njai Dasima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巴赫迪亚·埃芬迪 |
监制 | 陈坤耀 |
主演 |
|
摄影 | G·克吕格斯 |
制片商 | 陈氏影业 |
产地 | 荷属东印度 |
语言 | 马来语克里奥尔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达西玛姨娘》(印尼語:Njai Dasima,精确拼音:Nyai Dasima)是1932年的一部荷属东印度电影,由巴赫迪亚·埃芬迪为陈氏影业执导。这是继1929年的默片版本之后,第二部改编自G·弗朗西斯(G. Francis)1896年的小说《达西玛姨娘的故事》(Tjerita Njai Dasima)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巽他族姨娘(小妾)被骗嫁给一个不爱她的男人,最终被杀害的故事。这部电影是陈氏影业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第一部由印度尼西亚土著导演的电影。电影评价褒贬不一,目前或已散失。
情节
[编辑]达西玛是英国人爱德华·威廉(Edward William)的姨娘。他们和女儿南希一起住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甘比尔广场附近的家中。他们的幸福生活在马车司机萨米温(Samioen)爱上达西玛后被打乱。尽管萨米温已经和哈娅蒂(Hajati)结婚了,他试图用魔法(goena-goena)来赢得达西玛的心,并请蛋商马克·布永(Mak Boejoeng)来吓唬达西玛,说她触犯了齐纳(不正当性行为)。
萨米温最终成功了,达西玛带着她的黄金珠宝去和他及哈娅蒂一起生活。哈娅蒂同意让萨米温娶第二个妻子,因为她只想要达西玛的钱,并用这些钱去赌博。当达西玛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她开始密切关注自己剩余的财富。为了能把她剩余的钱财全部拿走,萨米温叫来了暴徒普阿萨(Poeasa),他们计划一起杀死达西玛。一天晚上,当达西玛去听故事的时候,两人搭讪她,杀了她,并把她的尸体扔下桥。萨米温和普阿萨后来被捕,并被判处绞刑。
制作
[编辑]《达西玛姨娘》由巴赫迪亚·埃芬迪导演,陈坤耀、陈坤显兄弟拥有的陈氏影业出品。埃芬迪凭借此片成为了荷属东印度第一位土著电影导演[1]。该片由莫莫(Momo)和乌斯曼(Oesman)主演[2]。故事改编自G·弗朗西斯(G. Francis)于1896年创作的小说《达西玛姨娘的故事》。陈氏影业此前在1929年已将其改编为同名默片,这是他们的第一部作品。这个故事在巴达维亚(现雅加达)已经广为人知,部分原因是这个故事在舞台剧中很受欢迎[3]。为了保证故事的质量,埃芬迪先是采用剧本,后来又采用分镜头,此前这两样东西从未在荷属东印度电影制作中使用过[4]。
这是陈氏影业发行的第一部有声电影[2],但远不是荷属东印度的第一部。早在1929年,美国电影《Fox Movietone Follies of 1929》和《彩虹人》(The Rainbow Man)就已在荷属东印度上映[5]。次年,由G·克吕格斯执导的荷属东印度境内第一部半有声电影《捕蛙人卡納迪》也上映了[6]。1931年,郑丁春的《花江的玫瑰》和王氏兄弟的《Indonesia Malaise》又相继上映[6]。为了保证声音的质量,陈氏影业聘请了克吕格斯,采用单系统摄影机来摄制这部电影[4]。
发行与反响
[编辑]《达西玛姨娘》于1932年1月上映,广告称其为“能说话、唱歌、跳舞,有音乐的有声电影”[a][7]。该片对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年龄段的观众开放[7]。电影评价褒贬不一。一家报纸的社论指出,宣传册称这部电影“比‘当代电影’《被迫结婚》好一百倍”[b],并对此嗤之以鼻,称这种说法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到目前为止,本土电影的质量都是垃圾”[c]。随后,这篇评论指出了音乐选择、摄影方面的诸多不足,然后得出结论,认为该片总体上确实存在进步,赞扬了扮演普阿萨的演员,且没有过多与剧情无关的场景[8]。不过,爾敏·巴奈在1950年的一篇反思评论中写道,该作品的质量总体上相当不错[4]。
埃芬迪直到1951年才执导了另一部电影《Djiwa Pemuda》[9],而后来的第一位土著电影导演安查尔·阿斯马拉在1940年才凭借《卡蒂娜》(Kartinah)开始职业生涯。陈氏影业在发行《达西玛姨娘》后不久就停止了生产,不过最终在1938年重建。此后陈氏影业又发行了《法蒂玛》等几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电影。1942年,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陈氏影业永久关闭[10]。
該電影或已散佚。美国视觉人类学家卡尔·G·海德指出所有在1950年前制作的印尼电影均已散失[11]。不过,J·B·克里斯坦托(J.B. Kristanto)在《印尼电影目录》中表示,印尼電影資料館收錄了幾部荷屬東印度电影,使之得以流傳。而电影历史学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則指出,有几部日本宣传电影藏於荷兰政府新闻处,並留存至今[12]。
说明
[编辑]脚注
[编辑]- ^ Said 1982,第138頁.
- ^ 2.0 2.1 Filmindonesia.or.id, Njai Dasima.
- ^ Biran 2009,第99-100頁.
- ^ 4.0 4.1 4.2 Biran 2009,第139頁.
- ^ Biran 2009,第131–132頁.
- ^ 6.0 6.1 Biran 2009,第137頁.
- ^ 7.0 7.1 De Indische Courant 1932, (untitled).
- ^ De Sumatra Post 1932, Over Inlandsche films.
- ^ Filmindonesia.or.id, Bachtiar Effendy.
- ^ Biran 2009,第174頁.
- ^ Heider 1991,第14頁.
- ^ Biran 2009,第351頁.
参考文献
[编辑]- Bachtiar Effendy. Filmindonesia.or.id. Konfidan Foundation. [2012-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7) (印度尼西亚语).
- Biran, Misbach Yusa. Sejarah Film 1900–1950: Bikin Film di Jawa [History of Film 1900–1950: Making Films in Java].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亚语).
- Njai Dasima.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3) (印度尼西亚语).
- Heider, Karl G. Indonesian Cinema: National Culture on Scree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ISBN 978-0-8248-1367-3.
- Over Inlandsche films. Deli Bioscoop, Njai Dasima [On Indies Films. Deli Theatre, Njai Dasima]. De Sumatra Post (Medan: J. Hallermann). 1932-02-03: 6 (荷兰语).
- Said, Salim. Profil Dunia Film Indonesia [Profile of Indonesian Cinema]. Jakarta: Grafiti Pers. 1982. OCLC 9507803 (印度尼西亚语).
- (untitled). De Indische Courant (Surabaya). 1932-01-14: 14 (荷兰语).[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