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马龙尼礼教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馬龍派天主教會
馬龍尼禮教會之牧徽

馬龍尼禮天主教會敘利亞語:ܥܕܬܐ ܣܘܪܝܝܬܐ ܡܪܘܢܝܬܐ ܕܐܢܛܝܘܟܝܐ;阿拉伯語الكنيسة الأنطاكية السريانية المارونية‎;拉丁語Ecclesia Maronitarum),通稱馬龍派,是天主教会的一部分,為安提約基亞(安提阿或西敘利亞)禮拜儀式傳統的一個支派,是東儀天主教會的23個成員之一。該教會是完全與羅馬教廷共融的。現任馬龍尼禮安提阿宗主教貝沙拉·布特羅斯·拉伊樞機

歷史

[编辑]
若望·馬龍

早期教會

[编辑]

基督耶穌的追隨者稱為“基督徒”,而安提阿(徒11:26)就成為了一個基督教聚居的中心,特別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毀滅。根據天主教的傳統,世界上第一位主教是前往羅馬傳教的聖伯多祿。第三位主教是宗徒教父安提阿的聖依格那修。當安提阿成為宗主教教座所在地時,君士坦丁已經承認了基督教。5世紀早期,敘利亞隱修士聖馬龍奥龙特斯河畔擔任一群隱修者的領袖。當他在410年去世後,他的追隨者們建立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修道院,並開始發展起來。後來,一些基督一性論者(英語:Monophysitism)殺死了約350位馬龍修院的隱修士,該會便決定逃難到黎巴嫩山區。

687年,在拜占庭帝國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同意下,馬龍尼派得以任命一位自己的宗主教,首任宗主教若望·馬龍

馬龍尼禮神父朝聖者,在黎巴嫩山

穆斯林統治

[编辑]

之後,馬龍尼禮教會因為敘利亞穆斯林征服,而開始了阿拉伯的統治。而這樣也使該教會與拜占庭帝國的關係更改進。因此,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四世甚至直接提供了在宗教、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支持,給馬龍尼禮教會。新聯盟很快互相協調了兩軍,以毀滅性襲擊,消滅了穆斯林在這地區的勢力。而這軍事行動解救了在中東地區的基督教徒。

同一時間,有些馬龍尼禮信徒搬遷到黎巴嫩山,並形成幾個社區,被稱為馬拉達(英語:Marada)。他們遷移到黎巴嫩山上是一段長時間發生的,但其高峰期是在公元7世紀。以上說法是根據17世紀一名主教的文獻。而根據一名在16世紀的馬龍尼禮專家的另一個說法則指出,他們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在9世紀末從阿拉伯帝國的第一王朝烏邁耶王朝中遷移。而最被廣泛認同的說法是在10世紀提出的。指他們不是為了逃避穆斯林的迫害,而是被基督一性論雅格教派迫害。

1017年左右,這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穆斯林教派,他們自稱為德魯茲派。當時,馬龍尼禮信徒被稱為齊米。德魯茲派禁止他們騎馬,並要求他們穿上黑長袍和黑頭巾,以作識別。

隨後,穆斯林征服了東方基督教以外的安提約基亞歐洲地區。伊斯蘭教哈里發並與拜占庭帝國皇帝達成了協定,決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十字軍東征

[编辑]
烏爾班二世法國克萊芒做東征的號召

11世紀未,教宗烏爾班二世法國克萊芒舉辦克萊芒會議,號召基督徒前去征討東方的異教徒,奪回聖地,從而引發了十字軍東征。當他們通過黎巴嫩山時,在那裏遇到馬龍尼禮信徒。而當時馬龍尼禮教會已經和基督教世界切斷了聯絡大約400年。天主教會一直不知道他們仍然存在。十字軍和馬龍尼禮教會建立了聯繫。並且,他們提供幫助十字軍東征。羅馬教廷於1182年,確認他們的身份。從此,他們確認天主教為正統和統一的基督教。

為了紀念他們的共融,教宗帕斯卡二世於1100年,送了一個主教冠給當時的馬龍尼禮教會宗主教,以表示他的宗主教權威和地位。而在1131年,教宗諾森二世公報,正式給與馬龍尼禮教會宗主教的的權威及地位。

鄂圖曼帝國統治

[编辑]
1779年畫作:在黎巴嫩山的馬龍尼禮教會修女

鄂圖曼帝國擊敗阿拉伯奴隸馬木留克後,他們與德魯茲派結盟。另外,馬龍尼禮信徒也和德魯茲派結盟,及建立黎巴嫩公國,並維持了數百年。而它是現在黎巴嫩共和國的基礎。該教會還有信徒在黎巴嫩執政。

在1816年至1840年期間,該教會信徒開始重返黎巴嫩南部地區。這是自從1307年以後,被馬木留克在這地區差點滅絕後,他們可以再次重返該地區。因此,德魯茲山等地得以開發。並且,他們可以建立了一個友好關係。

於1584年7月15日,該教會在羅馬的第一所大學開幕,由當時的教宗額我略十六世主持。

17世紀,天主教會正式進入黎巴嫩傳教,而其中之一有耶穌會會士。他們除了傳教外,還在黎巴嫩展開各類的服務。而馬龍尼禮教會也開始了舉學,甚至每個教堂旁邊都有一所學校。這使該教會的兒童可以獲得教育的機會。更使該教會是當時中東地區文化較興盛的地區。

馬龍尼禮教会信徒於1920年代在黎巴嫩山建造了一座教堂

然而,該教會和羅馬教廷之間的聯係非常困難。需要使用外交層面上的協助,及以借用歐洲列強的幫助,從而保護該教會免於毀滅。最終,該教會於1584年7月5日在羅馬成立羅馬學院(英語:Roman Colleges)。這所大學,使馬龍尼社區獲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援助,從而維護了他們的基督徒身份。1610年,在Qozhaya的馬龍尼禮聖安多尼修道院,進口了第一台印刷機,名為說阿拉伯語世界。但是,它只是印刷西敘利亞語,而不是阿拉伯語。而黎巴嫩的修道院在19世紀後期,為阿拉伯復興有關鍵角色。因為它協助發展阿拉伯語敘利亞語,並可以印刷腳本

現況

[编辑]

現今馬龍尼教會的信徒,在全球大約有400萬人。其中在黎巴嫩有約100萬人,佔該國人口約四分之一。在賽普勒斯約旦以色列埃及敘利亞巴西美國加拿大等地方,都有該教會的信徒。現時該會設有28個宗主教區、總教區、教區和宗主教代牧區。

馬龍尼教會在禮儀中使用語言為阿拉米語,但在實際生活中,信徒多使用阿拉伯語

组织

[编辑]
榮休宗主教納斯爾阿拉·布特羅斯·斯菲爾

今日馬龍尼教會的最高首脑为马龙派安提阿宗主教,由全世界的马龙派教会主教选出,居住于黎巴嫩贝鲁特北部的Bkirki。新任宗主教当选时必须要报告教宗,并获得其认可,以体现马龙派教会对天主教教会的归附。

阿勒頗聖厄里亞主教座堂

黎巴嫩境內

[编辑]

黎巴嫩境外

[编辑]

黎巴嫩境內

[编辑]

黎巴嫩境外

[编辑]

宗主教代牧區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来源

[编辑]
  • Kamal Salibi - A House of Many Mansions - The History of Lebanon Reconsider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
  • Father AJ Salim - Captivated by Your Teachings - A Resource Book for Adult Maronite Catholics (ET Nedder Publishing, Tucson, Arizona, 2002)
  • Maronite Church. New Catholic Encyclopedia, Second Edition, 2003.
  • Riley-Smith, Johnathan - The Oxford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95)
  • Soffee, Anne Thomas - Snake Hips: Belly Dancing and How I Found True Love (Chicago Review Press, Chicago, 2002)

书目

[编辑]
  • Moosa, Matti. The Maronites in History. Syracuse, N.Y.: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1986 [2019-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1). 
  • No'man, Paul. The Yesterday of the Maronite Church and it's Tomorrow. Ghosta: Books. 1996 (阿拉伯语). 

外部链接

[编辑]
媒体资料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