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龍泉井廟

坐标22°59′17″N 120°12′51″E / 22.987954°N 120.214150°E / 22.987954; 120.214150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2°59′17″N 120°12′51″E / 22.987954°N 120.214150°E / 22.987954; 120.214150

龍泉井廟
基本信息
位置 中華民國臺灣臺南市東區泉南里東門路一段114號[1]
主神清水祖師
建立时间清乾隆年間[2]
清嘉慶廿二年(1817年)左右[1]
地圖
地图

龍泉井廟位於臺灣臺南市東區,原是主祀福德正神,現已改為供奉清水祖師[2][1][3]。該廟何時更改主神的確切時間與理由已不可考,但《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提到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初期應該仍是以福德正神為主神[2][1][3]。又根據《臺南州祠廟名鑑》的記載,龍泉井廟在日治時期便同時供奉福德正神(福德爺)與清水祖師(祖師公),但以福德正神為主神[4]

廟名來自廟旁曾有的「龍泉井」[註 1],廟前街道也因此稱作「龍泉井街」[2][3]。龍泉井街西接「祝三多街」,東接「聖公廟街」,現為東門路的一部分[2][3]

沿革

[编辑]
龍泉井廟匾額
龍泉井廟福德爺

龍泉井廟的創建年代,有一說是在乾隆年間或更早以前[2][3],一說是嘉慶廿二年(1817年)由董事林有華倡建[1]。《臺南州祠廟名鑑》則寫說是在嘉慶初期創建,但能確定年代的事只有嘉慶廿二年(1817年)董事林有華集資修廟一事[4]。廟內原本主祀福德正神,是府城聯境八協境的三大土地廟之一[註 2][3][5]

日昭和五年(1930年)市區改正時遭到拆除,次年(1931年)由黃欣、黃溪泉、周大朝、林樹、陳振福等地方仕紳發起募捐,於現址重建[1][6]。二次大戰後曾小修一次[1]

該廟並未有管理委員會組織,從日治時代開始就由廟旁的林家管理,從林樹到其孫輩林淑琪、林復成已傳了三代[6][7]。林家於廟旁經營麵攤,老宅緊鄰龍泉井廟,側門直通廟宇大廳[6]。民國106年(2017年),因龍泉井廟年久失修,有屋頂漏水、牆壁斑駁脫落的現象,再加上據說清水祖師託夢指示,故發起重修募資[6]。廟宇整修期間,該廟古匾暫時收下另外保管[7]。民國108年(2019年)整修完成,於廟宇右側牆上立有〈龍泉井祖師公廟重修碑記〉。

龍泉井街

[编辑]

龍泉井街在龍泉井廟前,為東西走向,長約50公尺[2]。根據日治初期的記錄,當地住有51戶,152人[2]。過去在南邊曾有「固園」,是臺南名人黃欣與黃溪泉的故居,也是文人雅士聚會場所,後來黃家因故將固園賣掉,改建為公寓住宅[2]

其他

[编辑]

龍泉井廟內原本有尊歷史悠久的軟身清水祖師神像,卻遭人竊走,後來該廟信徒為避免類似情況發生,遂裝上鐵門柵欄並上鎖[5]

圖片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約在今天的東門陸橋之下[3]
  2. ^ 三間土地廟分別是祝三多、龍泉井與西竹圍,其中西竹圍廟已不存在[3]

參考來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謝奇峰. 《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頁243. ISBN 978-986-03-9413-9.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999-02: 頁316─318. ISBN 957-02-3370-2.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許永河. 《遇見182:從府城到龍崎》.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頁181─183. ISBN 978-986-04-3030-1. 
  4. ^ 4.0 4.1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廟2002年3月再版. 臺南市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臺灣日日新報社臺南支局. 1933-08-18: 頁3 (日语). 
  5. ^ 5.0 5.1 鄭佳佳. 〈龍泉井廟落沒 地方不勝唏噓〉. 中華日報. 2014-07-15 [2017-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7). 
  6. ^ 6.0 6.1 6.2 6.3 鄭佳佳. 〈兩百年龍泉井廟整修募資〉. 中華日報. 2017-10-09 [201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7. ^ 7.0 7.1 陳銀全. 〈泉南里內龍泉井廟保有嘉慶年間匾額〉. 中華日報. 2018-06-14 [2018-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