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三角反棱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三角反棱柱
三角反棱柱
类别反棱柱
柱状均匀多面体
对偶多面体三方偏方面体
识别
名称三角反棱柱
参考索引U77(a)
数学表示法
考克斯特符号
英语Coxeter-Dynkin diagram
node_h 2x node_h 6 node 
node_h 2x node_h 3 node_h 
施莱夫利符号s{2,3}
威佐夫符号
英语Wythoff symbol
| 2 2 3
康威表示法A3在维基数据编辑
性质
8
12
顶点6
欧拉特征数F=8, E=12, V=6 (χ=2)
组成与布局
面的种类6个等腰三角形
2个任意三角形
面的布局
英语Face configuration
6{3}+2{3}
顶点图3.3.3.3
对称性
对称群D3d, [2+,6], (2*3), order 12
旋转对称群
英语Rotation_groups
D3, [3,2]+, (332), order 6
特性
图像

三方偏方面体
对偶多面体

几何学中,三角反棱柱底面三角形反棱柱。其侧面必为等腰三角形,但底面可以是任意三角形。所有三角反棱柱皆为八面体,具有8个面、12个边和6个顶点。

和其他反棱柱不同在于,正三角反棱柱在底面和侧面皆为正三角形时是正多面体,即正八面体,而其它的正多角反棱柱只能算是一种半正多面体(或均匀多面体)。

正三角反棱柱

[编辑]

当底面为正三角形时,侧面为等腰三角形未必为正三角形时,此时就可以称为正三角反棱柱。在施莱夫例符号中用s{2,3}表示可以借由三面形透过扭棱变换构造而来,而在考克斯特记号中以node_h 2x node_h 6 node node_h 2x node_h 3 node_h 表示,具有D3d, [2+,6], (2*3)对称性和D3, [3,2]+, (332)旋转对称性。

若底面与侧面皆为正三角形时,则该立体将与正八面体无异,在施莱夫利符号{3,4}表示,而在考克斯特符号英语Coxeter-Dynkin Diagram中以node_1 3 node 4 node 表示,具有比上述立体更高的对称性Oh, BC3, [4,3], (*432)和O, [4,3]+, (432)旋转对称性。

拓朴同构立体

[编辑]

三角反锥台

[编辑]

三角反锥台是指存在锥度的三角反棱柱,也就是底面积与顶面积大小不同的三角反棱柱。

扭曲三角柱

[编辑]

扭曲三角柱是一个与三角反棱柱类似结构的立体,由上下2个三角形底面和6三角形侧面组成,但其为凹多面体。这个立体如果不添加新顶点,就不能将其三角剖分英语Triangulation (geometry)成若干四面体。这种性质由埃里希·舍恩哈特英语Erich Schönhardt于1928年发现,因此又称为舒恩哈特八面体[1]

交叉三角反棱柱

[编辑]

交叉三角反棱柱是一种星形多面体,其拓朴结构等价于三角反棱柱,并且与三角柱拥有相同的顶点排布,但其不能成为均匀多面体,因为其侧面仅能以等腰三角形的形式存在。交叉三角反棱柱的顶点布局为3.3/2.3.3,表示其中有一个反向相接的三角形,以至于其顶点图呈现交叉四边形。

其他反棱柱

[编辑]

二角反棱柱

[编辑]

几何学中,二角反棱柱是底面为二角形反棱柱,是一种退化的反棱柱。其侧面必为等腰三角形,但底面能是二角形。若计入其退化的两个二角形底面,则其具有6个面、8条边和4个顶点;若不计退化的二角形底面,则二角反棱柱仅有一种,与四面体无异,具有4个面、6个边和4个顶点。

若不计退化的二角形底面,则如同正三角反棱柱,正二角反棱柱也是一种正多面体。

相关多面体与镶嵌

[编辑]

三角反棱柱可以由三角形二面体的对偶三面形透过扭棱变换构造而来,因此与三角形二面体具有相同的对称性,其可以衍生出一些相关的多面体:

半正三角形二面体球面多面体
对称群英语List of spherical symmetry groups[3,2], (*322) [3,2]+, (322)
node_1 3 node 2 node  node_1 3 node_1 2 node  node 3 node_1 2 node  node 3 node_1 2 node_1  node 3 node 2 node_1  node_1 3 node 2 node_1  node_1 3 node_1 2 node_1  node_h 3 node_h 2 node_h 
{3,2}
t{3,2}
r{3,2}
2t{3,2}=t{2,3} 2r{3,2}={2,3} rr{3,2} tr{3,2} sr{3,2}
半正对偶
node_f1 3 node 2 node  node_f1 3 node_f1 2 node  node 3 node_f1 2 node  node 3 node_f1 2 node_f1  node 3 node 2 node_f1  node_f1 3 node 2 node_f1  node_f1 3 node_f1 2 node_f1  node_fh 3 node_fh 2 node_fh 
V32 V62 V32 V4.4.3 V23 V4.4.3 V4.4.6 V3.3.3.3
半正反棱柱系列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n
s{2,4}
sr{2,2}
s{2,6}
sr{2,3}
s{2,8}
sr{2,4}
s{2,10}
sr{2,5}
s{2,12}
sr{2,6}
s{2,14}
sr{2,7}
s{2,16}
sr{2,8}
s{2,18}
sr{2,9}
s{2,20}
sr{2,10}
s{2,22}
sr{2,11}
s{2,24}
sr{2,12}
s{2,2n}
sr{2,n}
node_h 2x node_h 4 node 
node_h 2x node_h 2x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6 node 
node_h 2x node_h 3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8 node 
node_h 2x node_h 4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1x 0x node 
node_h 2x node_h 5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1x 2x node 
node_h 2x node_h 6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1x 4 node 
node_h 2x node_h 7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1x 6 node 
node_h 2x node_h 8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1x 8 node 
node_h 2x node_h 9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2x 0x node 
node_h 2x node_h 10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2x 2x node 
node_h 2x node_h 11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2x 4 node 
node_h 2x node_h 12 node_h 
node_h 2x node_h 2x n node 
node_h 2x node_h n node_h 
作为球面镶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chönhardt, E., Über die Zerlegung von Dreieckspolyedern in Tetraeder, Mathematische Annalen英语Mathematische Annalen, 1928, 98: 309–312, doi:10.1007/BF01451597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