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元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学
散文 - 韵文 - 骈文
- - - 歌词
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 - 戏剧 - 传记
儿童文学 - 文学流派
西方文学理论 - 文学史
地域文学
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古埃及文学
爱尔兰文学义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
中国文学香港文学台湾文学
美国文学 - 英国文学
德国文学法国文学
朝鲜文学韩国文学
印度文学伊朗文学
日本文学越南文学
非洲文学俄国文学
作家
小说家随笔家
剧作家评论家
诗人词人
作曲家填词人
散文家 - 网路作家
分类
文学 - 各国文学
文学类型 - 文学体裁
作家 - 登场人物
文学流派
元曲演出壁画

元曲,或称元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戏曲艺术,为散曲杂剧的合称。相对于明朝传奇(南曲),后世又将元曲称为北曲。元曲与宋词唐诗汉赋并称。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乐曲,如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狭义的曲则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曲分为戏曲(或称剧曲,包括杂剧、传奇等)与散曲两类,元、明以来甚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称。而曲同词的体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数定格外可加衬字,较为自由,并多使用口语。音乐部分亦有宫调之分,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宫四调。

相对于艳丽的词,曲较俚俗而有“恶少”之名,学者郑骞评:“词与曲是孪生兄弟,词是翩翩佳公子,曲则带有恶少的气息。”

杂剧

[编辑]

杂剧的戏剧形式是由故事情节、曲词、宾白、科介等几部分组成。科介是演出提示,规定表演动作和舞台效果,宾白就是说白,曲词是歌唱部分。

元杂剧剧本一般由四折组成,一套乐曲伴唱一折;所以“折”是音乐的单元,也是剧情的大段落。在四折之外,还可以有楔子。楔子常常在剧本开头,相当于序幕,但也可以作为过场戏放在折与折之间。剧本的结尾一般有两句或四句对子,叫“题目正名”,来总结内容。题目正名最后一句常用作剧本名称,比如《元曲选》本《窦娥冤》:

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
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

但也有没有题目正名的杂剧,例如关汉卿的《闺怨佳人拜月亭》。

散曲

[编辑]

散曲是可配乐演唱的歌曲形式。根据《青楼集》的记载,元散曲的歌唱有多种形式,像表演唱、舞蹈伴唱、乐器伴唱等。在宴会上,演员解语花“左手持荷花,右手举杯,歌骤雨打新荷曲”;连枝秀“有招饮者,酒酣则自起舞,唱《青天歌》,女童亦舞而和之,真仙音也”。元散曲主要有小令套数(又叫散套、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原是民间的小调,文人的小令多半较典雅,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小令以描写为主,比起唐宋诗词通俗生动,确具有一番独特风格与精神。

发展历史

[编辑]

初期

[编辑]

南宋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元军大举进攻南宋,给予元曲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元杂剧源自宋杂剧金院本。剧作家痛经变乱,对社会人生颇多感悟,写出了深刻思考人生处境与命运的剧本,通过“情”来透视社会。而散曲创作则内容广泛,当中以叹世归隐的主题最为突出。

后来列出了元人四大剧,包括《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中期

[编辑]

元代中叶,杂剧创作题材都集中在爱情、神仙道化、文人事迹,显示剧作家的独特追求。在表现爱情时,他们更注重“情”本身,因为渴望寻找一个避世的地方。他们在文人事迹剧中歌咏自己不遇的苦闷,怀乡的愁绪。

后期

[编辑]

元朝晚期,虽然元杂剧在舞台上仍占有重要位置,主题以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宣扬、离奇情节为主,但是作品数量大减、内容风格因循,成了衰落主因。杂剧创作中心南移,重要剧作家多活动于江浙行省(今浙江省)和河南江北行省(今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却加强了与南戏交流的机会,提供了戏曲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尤其是南戏昆剧粤剧

参见

[编辑]

元曲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