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3月24日) |
系列条目 |
中医学 |
---|
刮痧是用一定的工具,如边缘光滑的汤匙、铜钱、硬币或较专业的牛角骨等制成的刮痧板,配上一些按摩油或是保湿霜等润滑剂之类,在病人身体的施治部位上顺序重复刮动的治疗方法,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传统疗法。刮痧后有些病人感到局部或周身轻松、舒适、胸腹开畅、症状消失,其原理在于人体应对疼痛刺激分泌的内啡肽[来源请求]。
痧的定义
[编辑]中国民间医学传统认为:皮肤出现红点如粟,以指抚摸皮肤感到稍有阻碍的疹点,是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应在皮肤的一种表现,是临床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大部分疾病都是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痧”是一种病邪的排泄产物,“出痧”意味著“给邪以出路”,从而改善气血平衡。
过程
[编辑]刮痧前,先用75%酒精为器具、操作者双手和刮痧部位消毒,在刮痧部位涂抹水、面霜、风油精、清凉油、婴儿油或刮痧膏等润滑物。
刮痧时,操作者利用腕力、臂力以刮板用力在刮拭部位刮拭,刮痧顺序一般以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为序,刮拭直至局部出现痧点或微紫红斑块为止。
刮痧也和针灸一样,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的不良反应。晕刮的症状多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等。遇到这样的情况,应立即让患者平卧,并饮用温暖的糖开水,用刮板重刮患者百会穴、用棱角轻刮人中穴及重刮内关穴、足三里穴和涌泉穴。若未明显好转,要及时送往医院[1]。
现代医学观点
[编辑]在英文医学期刊以随机对照实验方式研究刮痧的发表并不多,一篇在2011年在“疼痛医学”(Pain Medicine)发表的研究指出刮痧能显著减低患有慢性颈部疼痛病人的颈部疼痛严重度并提升他们颈部功能的水准。该项研究是针对24名患有慢性颈部疼痛病人进行一次的刮痧,并追踪一周后他们的情况。对照组的24名病人则只接受局部热敷[2]。然而,刮痧对患有慢性颈部疼痛病人之长期效果则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刮痧的机转到目前为止仍未有定论,对于疼痛的功效可能是与刮痧部位的微循环上升有关[3]。
刮痧的禁忌
[编辑]- 伤口或潜在感染伤口
- 出血倾向的疾病
- 危重病症
- 新发生的骨折
- 传染性皮肤病
- 传播性的皮肤病
- 年老体弱
- 空腹
- 妊娠妇女
- 妇女经期
- 面部对刮痧具有恐惧或过敏者
- 刮痧过程中出现疼痛异常,发热而汗出不止,心中烦躁不安,脉跳如数等情况时,即马上停止刮痧
资料来源
[编辑]- ^ 刮痧的17個禁忌. 人民网《生命时报》. 2011-05-18 [2011-05-29].[永久失效链接]
- ^ Braun, Maximilian; Schwickert, Miriam; Nielsen, Arya; Brunnhuber, Stefan; Dobos, Gustav; Musial, Frauke; Lüdtke, Rainer; Michalsen, Andreas. Effectiven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gua sha"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neck pai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Pain Medicine (Malden, Mass.). 2011-03, 12 (3): 362–369 [2021-06-17]. ISSN 1526-4637. PMID 21276190. doi:10.1111/j.1526-4637.2011.01053.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7).
- ^ Nielsen, Arya; Knoblauch, Nicola T. M.; Dobos, Gustav J.; Michalsen, Andreas; Kaptchuk, Ted J. The effect of Gua Sha treatment on the microcirculation of surface tissue: a pilot study in healthy subjects. Explore (New York, N.Y.). 2007-09, 3 (5): 456–466 [2021-06-17]. ISSN 1550-8307. PMID 17905355. doi:10.1016/j.explore.2007.06.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1).
参考资料
[编辑]- 祝平一:〈清代的痧症——一个疾病范畴的诞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刮痧、拍打 小心愈拍愈多病。天下杂志,472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