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西藏寺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藏寺庙指的是西藏地区在佛教背景下建造的寺庙。西藏地区地广人稀,但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寺庙,寺庙是人们聚集、祈祷、修定的中心。这一地区的寺庙的建筑和装饰风格都独具特色,有着很浓厚的藏传佛教特点。现在大部分寺庙都可供旅游者参观,有不少已被类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

[编辑]

西藏的寺庙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开端

[编辑]

公元七世纪时,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并迎娶了尼泊尔墀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为妻。为供奉二人携带的佛经、佛像、法器等,开始修建寺庙。大昭寺小昭寺就是那时为两位公主修建的。此后松赞干布在拉萨四周又修建了许多寺庙,还建了许多修定道场。

拉康建筑时期

[编辑]

从公元7世纪到9世纪,是西藏寺庙发展的第一时期。这一时期佛教在西藏地区几经兴废,以留下的建筑很少。这一时期除少数一些寺庙外(如桑耶寺),多数寺庙的规模很小,往往是孤立的佛殿,佛殿前也很少有经堂,也没有僧舍等附属建筑。

寺庙建筑时期

[编辑]

公元9世纪后,佛教在西藏复兴,至15世纪相继形成了许多教派和教派支系,这些教派和教派支系都有各自的寺院,其建筑形制也有很大的发展,规模也趋于大型化,形成了各类型并存的特点。

寺庙建筑完备时期

[编辑]

17世纪后,西藏各地新建寺庙渐少,主要是对以前修建的寺庙的维修、扩建等,寺庙建筑和其附属住逐渐完备。各地寺庙流行金顶,部件雕刻日渐华丽,壁画彩绘也日益丰富。

据《西藏兵志》记载,到西藏民主改革前,著名的寺院有2711座,僧尼114105人;文革前(1956年)有寺庙361座,僧尼6248人。

类型

[编辑]

西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寺庙的建造与地势、地形结合很密切。按其艺术风格和选址布局,可分为:

城堡宫殿式

[编辑]

这一类型的建筑在西藏具有古老的传统,可追溯到公元前雅隆部落的“雍布拉康”。由于这一类建筑的防御性和宫山一体的特征,令这类建筑成为了西藏政教合一统治的象征。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达拉宫

依山式

[编辑]

依山式建筑是从城堡宫殿式发展而来,特点是顺山势而起,层层升高,高低相配,建筑群错落有致。其中的代表有哲蚌寺甘丹寺等。

平川式

[编辑]

平川式建筑一般坐落在江河平川地带,布局以大殿为中心,其他建筑呈辐射状扩延。此类的代表是大昭寺

园林式建筑

[编辑]

这一类的建筑受中原文化影响较深,从18世纪以后,由单一的城堡宫殿式建筑像园林化转化。其中的代表是罗布林卡

塔寺合一式

[编辑]

这一类建筑中作为寺庙布局的一个重要元素出现,是13世纪末到15世纪中叶的代表形式。这一类的代表是江孜白居寺

沟丘散式

[编辑]

这一类建筑是由西藏传统的民居建筑发展而来的,一般分布在河沟和低矮的土丘上。这一类寺庙的选址依山傍水,让人有融入自然的升华之感。代表寺庙有墨脱仁钦崩寺

帐篷式

[编辑]

西藏地区多是游牧民族,帐篷既是人们的居所,也成为了僧人安奉佛像之处。最具代表性的是安多县丹堆乡的柏尔贡巴寺

布局

[编辑]

西藏寺庙的布局特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群体布局

[编辑]

西藏的寺庙在群体布局上吸收的内地佛教寺院的章法,具有封闭式的特点。除实体式、天井式、廊院式之外,都纲式最具有代表性。都纲式就是平面呈“回”字形,中部升高,四周是回廊的布局。其外形气派,中部采光充足,整体显厚重。

单体布局

[编辑]

整体之中的单体是寺庙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 措钦:供僧众集会的场所,是寺庙最高的管理机构。
  • 扎仓:供僧众研究佛学的综合性学院。对于较小的寺庙,扎仓的经堂又兼作措钦的大殿。
  • 康村:供僧人居住的地方。
  • 拉康:供奉佛像的场所。
  • 拉让:供活佛居住的地方,其规模取决于活佛的地位。
  • 辩经台:供活佛和僧人考试辩经的地方。
  • 佛塔:标志性的建筑,用来象征佛,常为窣堵坡的形制。
  • 灵塔:用于存放活佛尸骨的地方。

平面布局

[编辑]

西藏寺庙的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在大门入口处有一对“嘛呢杆”。纵深进入依次是门廊、集会广场、经堂、佛殿,四周式扎仓、拉康等配殿。

寺庙内部

[编辑]
  • 造像雕塑:西藏寺庙里供奉的佛教造像种类繁多,主要有佛、菩萨度母罗汉护法神祖师。西藏寺庙的雕塑历史悠久,以材料不同分为石雕、铜铸、木雕、泥塑等。
  • 壁画:壁画常绘制在墙壁、天花板、门板、梁柱上。在松赞干布建大昭寺时就开始绘制壁画,虽阁门牌的形成和发展,寺庙的壁画也越来越丰富。壁画的内容有佛、菩萨、罗汉、护法神等的肖像、传记,佛教经典、历史故事、民风世俗等。
  • 唐卡,是一种画在布幔或纸上的画像。
  • 酥油灯:在西藏的寺庙里,供奉佛像的殿堂都要点燃酥油灯,并且终年不熄,以示佛教教义永放光明。升腾的烟火与昏暗的灯光,为寺庙增添了神秘的气息。

其他

[编辑]

西藏寺院中地位最高的当属布达拉宫,此外“拉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也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依西藏的惯例,达赖喇嘛在亲政之前,必须考取“格西”学位,有权向达赖授予该学位的仅有拉萨三大寺。

传统上僧侣在西藏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特别是随着佛教研修而升入高级喇嘛阶层时,更是倍受信众尊崇,并可相应掌握社会资源的支配权。不过研修佛学本身是相当清苦的。寺院中的喇嘛有学经僧和普通喇嘛之分,学经僧的地位高些,在为寺院负担劳役等方面会受到照顾,但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考取高级“格西”学位是喇嘛升入高位的条件,因而是所有喇嘛的理想,但确属不易,通常需要二十年以上的勤奋苦读。

古时西藏的寺院掌握大量的财富,因此其重要性不但体现在宗教和政治领域,同时也社会重要的经济体。据十七世纪清朝初年统计,当时西藏39.5%的耕地掌握在寺院和上层僧侣手中。不对称的社会结构之下,藏民们的虔诚参拜并不能阻止寺院有时运用其优势地位盘剥民众。曾有一位名叫次仁贡布的藏民,其祖父向色拉寺借了700公斤粮食,祖孙三代还债,共还粮食56吨,但寺院说他还欠140吨粮食。[来源请求]

参考

[编辑]

杨辉麟 《西藏佛教寺庙》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 ISBN 7-220-06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