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阿马尼亚克派与勃艮第派内战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马尼亚克-勃艮第内战
英法百年战争的一部分

1413年卡博什党人叛乱
日期1407年11月23日 - 1435年9月20日
地点
法国
结果 阿马尼亚克派承认勃艮第派独立(阿拉斯条约);
英国-勃艮第同盟解散
参战方

阿马尼亚克

勃艮第
英格兰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奥尔良的路易
阿马尼亚克公爵贝尔纳七世
奥尔良公爵查理一世

无畏的约翰
好人菲利普

亨利四世
亨利五世

阿马尼亚克-勃艮第内战(法语:Guerre civile entre Armagnacs et Bourguignons)是1407年到1435年间发生的法国内战。此时正处于英法百年战争的中间休战期,同时也牵连教皇间的权力斗争

背景

[编辑]

两个派系的领袖都拥有亲近法国王室的男性嫡传血统,因此对于法兰西王国的事务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对政府的掌控力互相竞争以及歧见成为了冲突的基础。奥尔良支系,又名瓦卢瓦-奥尔良家族,是由法王查理五世较年幼的儿子,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领导。而瓦卢瓦-勃艮地家族则是由查理五世的末弟,勃艮地公爵勇敢的菲利普领导。两者是分别领有奥尔良公国勃艮地公国采邑的同级贵族,但双方都不具有法兰西王室的优先继承权。

这场内战发生在法王查理六世统治时期,可以说是经济、社会、宗教体系之间二元化的冲突。一方是法国,经济有著强势的农业,社会体系建立于严格的封建、宗教体制。另一方是英国,由于其多雨的气候而适合发展牧业,社会结构偏重城市的中产阶级与工匠。同样处在法兰西的勃艮第派偏好英国的经济模式(主要是受到的法兰德斯地区的影响,其布料商人是英国纺织业的主要客户),相对地阿马尼亚克派主张维护法国的经济模式。

另一方面,在教会大分裂中,阿马尼亚克派支持亚威农教廷的对立教宗克勉七世,与勃良第派支持的罗马教宗乌尔班六世相抗衡。

奥尔良的路易揭开情妇- 欧仁·德拉克罗瓦

查理六世的叔叔勃艮第公爵勇敢的菲利普在他未成年时担任摄政(1380~1388),对王后有很大的影响力(菲利普在摄政时期安排两人的婚事)。由于查理六世的精神问题,王后巴伐利亚的伊萨博自1393年主持由王公贵族组成的摄政议会。这个影响力逐渐移转到疑似王后的情夫,王弟奥尔良公爵手中[1]

勇敢的菲利普逝世后,他的儿子无畏的约翰因为与王后疏离开始在宫廷中的失势。查理六世的其他叔叔在摄政议会中也缺乏势力,那不勒斯的路易二世致力于管理那不勒斯王国贝里公爵担任奥尔良派(后来的阿马尼亚克派)与勃艮第派间的调停者。但这两者间的冲突一点一滴的扩大,最后引爆内战。

为对抗勃艮第公国的领土扩张(包含法兰德斯地区),奥尔良公爵在1402年要求取得卢森堡地区,并将90%来自王产的收入购入马尔什地区东边的土地和堡垒。这块土地也被勃艮第派认为是他们的私人猎场,无畏的约翰觉得王室对奥尔良派的赏赐正抽干他的财产。(菲利普每年有20万利弗的收入,但约翰只有3.7万)

奥尔良公爵想让查理六世按他的意思进行武力干涉,他似乎想打破英法间的停战协定,甚至挑拨要英王亨利四世来决斗。但无畏的约翰不同意,因为法兰德斯地区的工业要依赖英国羊毛的进口。若开战会导致英国商品的禁运,致使工业废弛。

这场争斗最初遵循礼节:无畏的约翰采用荨麻作为他的徽章,奥尔良的路易选择节瘤树枝,而勃艮第公爵则以刨子为徽章。[1]

战争爆发

[编辑]
奥尔良路易遭暗杀

王弟奥尔良的路易被指控引诱、强暴勃艮第公爵夫人巴伐利亚的玛格莉特。他也被认为是王后的情夫,根据勃艮第派的说法,他甚至是未来法王查理七世的生父。而路易和王后的关系的确非常亲密,他也从法王那里获取许多利益,并在危急时得到国王的帮助。最后他成功将勃艮第派驱逐出议会。

无畏的约翰遭路易剥夺势力,他利用纳税人对王室滥用税收的不满,开始煽动群众(主张减税,并重建一个有限权力的君主政治)。他因此争取到商人、大学与其他部分人的支持[2]

约翰在1405年于巴黎发动示威,但并未为他夺回势力,他因此决定要除掉他厌恶的对手。1407年11月23日约翰在巴黎发动一场谋杀,当时路易本人正前往王后的居所探视刚生产的王后[1]。之后有人通知路易,国王查理六世急切地要见他。在路易离开王后居所时,他被十五名勃艮第公爵手下的蒙面刺客刺杀,路易的仆人与护卫无力保护他[1][3]。由于约翰有巴黎市民与大学的支持,因此他可以公开承认他的谋杀行动[4][3]。这次的暗杀事件成为长达三十年内战的导火线。

内战

[编辑]
勃艮第派领导者─无畏的约翰
阿马尼亚克派领导者─奥尔良的查理

奥尔良公爵的继承人查理亟欲为父报仇,支持所有与勃艮第公爵为敌的势力。1409年一个在沙特尔提出的和平协议几乎终止这场斗争。1410年4月15日, 查理(路易之子)和波内·德·阿马尼亚克日安的婚礼上,由查理的岳父阿马尼亚克公爵贝尔纳七世,建立同盟对抗约翰和他的支持者。这场婚礼使奥尔良派有了新的领导者,使阿马尼亚克公爵成为查理与他母亲瓦伦蒂娜·维斯康蒂的保护者,奥尔良派因而改称为阿马尼亚克派。这个联盟的其他成员包含贝里波旁布列塔尼公爵,以及阿朗松克莱门特伯爵。

贝尔纳七世组成一支名为“剥皮人”(Écorcheurs)的强盗团劫掠巴黎与周边郊区。1410年11月2日双方签订停战协议,但1411年春天又再度武装。同年10月,勃艮第公爵率领六万人进入巴黎,攻击布列塔尼人。虽然他最终仍撤出巴黎,但在11月8日晚间绕道奇袭并击败“剥皮人”。

英国趁势利用双方的关系,给予两者支援。阿马尼亚克派在1412年和英王亨利五世订立条约,以割让吉耶纳,并承认英王在普瓦图昂古莱姆宗主权为条件,来防止英国和勃艮第同盟。同样地,无畏的约翰也以满足英国的利益来保护法兰德斯的布商不受英国毛料禁运的损害。

1413年,无畏的约翰支持卡博什党人叛乱造成巴黎的屠杀[1]。恐惧的巴黎市民请求阿马尼亚克派救援,他们在1414年重新夺回巴黎。当英国在1415年二度侵入法国时,勃艮第公爵宣布中立,让英王亨利在同年10月于阿金库尔战役成功击败法军(基本上由阿马尼亚克派组成)。

1418年5月29日,在工匠和大学的支持下,巴黎被交给让·德·维利尔斯,一位对勃艮第公爵有利的部队长。同年6月12日,贝尔纳七世和其他阿马尼亚克派成员遭暴民杀害,约翰因此再度成为巴黎的主人,并开启与英国的谈判,而约翰似乎乐于让英王来接收法国王位。也因此法国王太子势必要与勃艮地和谈来阻止英国与勃艮第同盟。至于无畏的约翰在取得巴黎后,近乎掌控半个法国。但他的财务状况却跌到谷底,所以约翰也乐意和王太子查理见面,以订定一个有利于他的和平协议。但约翰在1419年9月10日前往与查理的会面途中遭到谋杀,杀手是阿马尼亚克派成员,担心查理将会走向亲勃艮第派的路线。这个事件结束双方和缓的关系,并导致英国更进一步的军事介入。

无畏的约翰遭暗杀
1435年英格兰-勃艮第同盟与法国的领土

新任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与英国同盟,造成英法签订特鲁瓦条约。条约中声明查理七世是奥尔良的路易的私生子,而非查理六世的正统继承人,查理六世无男性继承人,并将查理六世之女瓦卢瓦的凯瑟琳嫁给亨利五世。英王因此接收了法国王位,而查理六世回复他发疯前他所持有的权力。条约也要求亨利作为查理六世的摄政,管理法国东南方的剩馀领土直到查理过世。亨利未来的合法继承人将会成为法国与英国的君主。

如同预期,这个条约受到阿马尼亚克派的谴责,主张“王权属于加冕权,但加冕权不属于王权”。但亨利五世于1422年8月逝世,圣女贞德的介入使查理七世在1429年7月17日于兰斯抢先完成神圣加冕典礼,成为合法的君主。而亨利五世的继承人亨利六世则在1430年12月16日才于巴黎圣母院完成加冕。

内战结束

[编辑]

在法军漫长的领土收复行动中,查理七世想要断绝英格兰与勃艮地的关系,1435年与好人菲利浦签订阿拉斯条约,承认勃艮地独立。这个协议正式结束内战,之后查理七世收复英格兰在欧陆几乎所有的领土。到1453年为止,英国在欧陆上的据点只剩下加莱港。

脚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Alban Dignat, 23 novembre 1407: Assassinat dans la rue Vieille du Temple, herodote.net
  2. ^ Noël Coulet, Le temps des malheurs (1348-1440) tiré de 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sous la direction de Georges Duby, Larousse, 2007, p 405
  3. ^ 3.0 3.1 Laurent Theis, Histoire du Moyen Âge Français, Perrin 1992, p. 326-327
  4. ^ Noël Coulet, Le temps des malheurs (1348-1440) tiré de Histoire de la Franc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 sous la direction de Georges Duby, Larousse, 2007, p 418–419

参考资料

[编辑]
  • Bertrand Schnerb, Les Armagnacs et les Bourguignons. La maudite guerre, Paris, 1988.
  • Jacques d'Avout, La Querelle des Armagnacs et des Bourguignons, 431 pages, Paris, Librairie Gallimard Editeur, 1943
  • Nicolas Offenstadt, « Armagnacs et Bourguignons. L’affreuse discorde », L’Histoire, 311, July–August 2006, n° spécial La guerre civile, pp. 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