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鸽子摄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戴上德制小型相机的鸽子,推测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鸽子摄影(英语:Pigeon photography)是1907年由德国药剂师尤里乌斯·诺伊布龙纳Julius Neubronner英语Julius Neubronner)所发明的空中摄影技术,他也曾使用鸽子来递送药品。他将信鸽配戴上铝制的胸部鞍座,鞍座上可以装置一个轻型、具有间隔摄影功能的微型相机。诺伊布龙纳在德国的专利申请起初被否绝,但于1908年十二月,在他拍摄了一批经认证是由鸽子摄影的照片之后,专利才获批准。他于1909年德勒斯登国际摄影展公开了这项技术,并在法兰克福国际航空展、以及1910与1911年的巴黎国际航空太空展中出售了一些附上鸽子摄影照片的明信片。

起初,利用鸽子摄影进行空中侦察的军事潜力似乎十分吸引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测试中也得到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但受到最大冲击的还是“行动鸽舍”的配套技术。由于战争期间航空技术的快速成熟,鸽子摄影的军事利益逐渐消褪,诺伊布龙纳也放弃了他的实验。1930年代,这个发想才又由一名瑞士钟表匠短暂复苏了一阵子,同一期间,德军与法军也有类似的使用报告。虽然军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得以广泛部署,但是否有使用鸟类进行空中侦察,以及使用到什么程度,仍不是很清楚。美国中央情报局后来开发了一种由电池供电,专为谍报工作设计的鸽子用相机,但其相关的使用细节仍属机密

鸽子摄影最主要的挑战是制造一个够小、够轻、具有计时机制的相机,以及驯服、训练鸟类能携带所需的负重,还有拍照时鸽子的位置、行进方向、以及速度等操控方面上的限制。2004年,英国广播公司使用微型电视摄影机装在苍鹰身上以取得实况画面。现在一些研究人员、热心人士、以及艺术家也同样在各种野生或驯养动物的身上安装小型数位相机或摄影机。

起源

[编辑]
这只四岁大的信鸽曾在热气球中进行了15次升空。[1]

史上第一批空中照片是在1858年由热气球航行家纳达尔纳达尔 (摄影家))所拍摄;1860年,詹姆士·华勒斯·布莱克James Wallace Black英语James Wallace Black)同样在热气球上拍下了现存最古老的空中照片。[2]随著摄影技术的进步,在19世纪末期,一些先驱者在无人飞行物上装置了相机。1880年代,Arthur Batut尝试使用风筝空中摄影。许多人也追随了他的脚步,在1896年William Abner Eddy用这种方法拍摄了高品质的波士顿的照片之后,风筝空中摄影技术才开始流行起来。1888年,Amedee Denisse在火箭装上了相机以及降落伞,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也于1897年使用了火箭摄影。[3][4]

信鸽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曾得以广泛使用,用于民间的鸽子邮务飞鸽传书)以及军鸽。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在巴黎一个著名的鸽子邮务中,单次鸽群航程就传递了50,000封制成了缩微胶卷的电报,从图尔送到被围攻的首都。总共递送了150,000份非重复的私人电报与行政命令。[5]1889年,俄罗斯帝国技术学会在圣彼得堡进行了一项实验,俄罗斯热气球公司的首席在热气球拍摄空中照片,然后将处理过的火棉胶collodion英语Collodion)负片借由鸽子邮务送回地面。[6]

尤里乌斯·诺伊布龙纳

[编辑]
尤里乌斯·诺伊布龙纳(1914)

1903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附近的克龙贝尔格(Kronberg)镇中,一名叫做尤里乌斯·诺伊布龙纳Julius Neubronner英语Julius Neubronner)的药剂师重拾了父亲半世纪前开创的旧业。他用鸽子邮务从邻近城镇费尔肯斯坦(Falkenstein)中的一间疗养院接收处方签,也同时利用相同方式传递上限75克(2.6盎司)的 紧急药物(三年后疗养院关闭,也中止了鸽子邮务的传递。)他也在法兰克福的批发商设置了一些鸽子,为自己赚取因快速运输所得到的利润。有一次,其中一只鸽 子在雾里迷失了方向,却在四周后神奇地抵达目的地,还能够滋养饱暖。诺伊布龙纳便起了一个俏皮的发想:将他的鸽子配上自动相机,以追踪它们的飞行路径。这 种想法使他将两个兴趣,载物鸽信鸽)的发想以及业馀摄影,结合成一种新的“双重消遣”。(而诺伊布龙纳事后得知,他的鸽子曾由威斯巴登一间餐馆的厨师所保管。)[7]

诺伊布龙纳在火车以及雪橇上使用蒂卡怀表型相机(Ticka watch camera)做测试,[7]测试成功后,便开始著手研发一种轻巧的微型相机,可以放在鸽子胸前的鞍座与铝制的胸甲上。他使用重达30至75克(1.1至2.6盎司)的木制相机模型精心训练鸽子的承重能力。[8]为了拍摄空中照片,诺伊布龙纳把鸽子带到离家约100千米(60英里)远的地方,将它配戴上相机并释放。[9]鸽子一心想要解除负担,通常会以最直接的路线飞向家中,飞行高度为50至100米(160至330英尺)。[10]相机内的气压系统(pneumatic system)控制了照片拍摄前的时间延迟。为了容纳携带重物的鸽子,鸽舍有一个宽敞、具有弹性的著陆板以及大型的出入口。[8]

左上图Schlosshotel Kronberg的空中照片。左下及中图法兰克福右图:配戴照相机的鸽子。
上图:专利中,双镜头鸽用照相机的剖面图。下图: 气压系统。相机借由左侧仓室的膨胀而启动。当空气由底部的细孔缓慢流出时,活塞会逐渐向左往原处移动,直到启动另一次曝光为止。
专利中,装上照相机的胸甲与鞍座。

根据诺伊布龙纳的说法,他的相机有十多种不同的样式。1907年,他得到了足够的成果以申请专利。起初,他的发明“从上空拍摄风景照片的方法和手段”遭到德国专利局否决,此法被认定是不可行的。但于1908年12月,在他展示了经认证的照片之后,专利才获批准。[11][12](否决原因是基于当局对家鸽承载能力的错误认知。 [9])在诺伊布龙纳参加1909年德勒斯登的国际摄影展,[13]以及1909年法兰克福的国际航空展之后,这种技术才开始广为人知。德勒斯登的观众可以观赏鸽子飞回来,且它们所拍的空中照片得以制成了明信片。[2][14]诺伊布龙纳的照片在德勒斯登、以及1910年、1911年的巴黎国际航空太空展皆有得奖。[15]

一帧摄于Schlosshotel Kronberg(当时称为Schloss Friedrichshof,依其领主腓特烈皇后(Kaiserin Friedrich)而命名)的照片尤其出名,因为它凑巧拍到鸽子翅膀的尖端。1929年,德国电影院在违反版权的情况下,将这张照片收录于每周的新闻短片新闻影片)之中。[16]

在1909年出版的一本小书中,诺伊布龙纳描述了五种相机的样式:

  • 专利中所描述的“双重相机”有两个镜头,分别指向相反的方向(前方与后方),焦距40毫米。由一个单一的焦平面快门操作,此相机使用气压系统在设定的时间将两片玻璃照相底板photographic plate英语photographic plate)同时曝光。
  • 有个立体相机也有类似的特色,但两个镜头指向同一方向。
  • 其中一个相机样式可以运送胶卷,具有连续曝光的能力。
  • 其中一个相机样式将镜头固定在袋状风箱bag bellows英语Bellows (photography))上。由一个交叉机制scissor mechanism英语scissor mechanism)固定呈延展状态的袋状风箱,直到拍下照片为止,之后便瞬时回到压缩的状态。此机制容许在焦距85毫米之下,在照片底板上进行大小6×9公分的曝光。
  • 其中有一个环景相机,由镜头以自行旋转180°的的方式来取代焦平面快门。[8]此相机样式是后来Doppel-Sport环景相机Doppel-Sport Panoramic Camera英语Doppel-Sport Panoramic Camera)的雏型,诺伊布龙纳打算在1910年左右将它上市。它可在3×8公分的底片上拍摄环景照片,虽然该相机从未进入量产阶段。[17]

在1920年的一本小册子中,诺伊布龙纳描述了最后一个相机样式,它的重量略大于40克(1.4盎司),并能进行12次曝光。[11]2007年,一名研究者表示,关于镜头、快门以及成像媒介的感光度之相关技术资讯相当有限,但报告指出,诺伊布龙纳从ADOX公司取得他的环景相机的底片。他估计这台相机的感光度为ISO 25/15° - 40/17°,快门速度为1/60秒 - 1/100秒,底片剪裁成30毫米×60毫米的格式,并弯曲成内凹状,这是为了配合镜头绕半圆的运动,以避免不必要的影像扭曲。[15]

1920年,诺伊布龙纳发现,在十年的辛劳与庞大的支出下,只能为自己在百科全书中挣得一席之地,但又感到满足于其相关的配套技术-行动鸽舍(下述)能对战争产生贡献。[11]诺伊布龙纳的环景相机现展示于柏林德国科技博物馆以及慕尼黑德意志博物馆[18][19]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1909年展示的诺伊布龙纳的行动鸽舍暗房

诺伊布龙纳的发明动机至少有一小部分是出于军事上的应用前景。当时的空中侦察摄影虽然是办得到的,但实行起来很麻烦,因为它需要热气球风筝火箭[11]1903年莱特兄弟的飞行成功为空中侦察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引进了侦察机且更趋于完善。然而鸽子摄影尽管有实际应用上的困难,却能保证弥补其他空中侦察方式的不足,提供较低高度的清晰照片。[11]

普鲁士军事部对此很感兴趣,虽然起先抱著些许怀疑的心态,在通过一连串初步的试行成功之后,疑惑才得以解消。实验证实鸽子对于爆炸相对地不受影响,但在战场上可能需要移动鸽舍,以及鸽子需要花一些时间来重新定位自己的新位置。[11]至于要让鸽子适应移动的鸽舍只需提供少许的重新训练,且该问题也早在大约1880年代就由义大利军队所解决;[20]而法国炮兵队长雷诺(Reynaud)曾将鸽子驯养在活动的鸽舍中以解决此问题。[21]虽然没有迹象表明诺伊布龙纳是否曾听闻上述的解决方案,但他知道这问题一定有个解法,因为他曾听说一个巡回展场的员工恰巧也是个鸽子爱好家,他将鸽舍保管在他的拖车中。在1909年德勒斯登与法兰克福的展览中,诺伊布龙纳展示了一个小车子,它结合了暗房以及一个涂得闪闪发亮的行动鸽舍。在数个月的辛勤工作之下,他把幼鸽训练成即使将鸽舍移动也能成功返回。[11]

1912年,[14]诺伊布龙纳完成了他的任务(始于1909年),他仅借由他的行动鸽舍完成拍摄了泰格尔的水利工程。该工程花了近10年的协商,预定在1914年8月结束,同时会在斯特拉斯堡进行实际操作的测试,之后此发明会由国家取得。然而这些计划因战争的爆发而中止。诺伊布龙纳不得不将他所有的鸽子与设备提供给军方,虽然军方在战场的测试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但该技术并没有更广泛地得到部署。[11][22]

消耗战的战况之下,军鸽作为鸽子邮务的传统角色反而又再现曙光。诺伊布龙纳的行动鸽舍在凡尔登战役中找到了出路,并证实在战争中取得相当大的优势,类似的设备后来也得以投入规模更大的索姆河战役中。[11]战后,普鲁士军事部对诺伊布龙纳的鸽子摄影使用效果之质询做出了回复,提到使用鸽子进行空中摄影没有军事价值,并无批准往后的实验。[14]

位于华盛顿特区国际间谍博物馆有一个小房间展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载物鸽以及鸽子摄影。[23]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德国的玩具士兵与配戴上照相机的鸽子。
米歇尔制作了这本使用手册,但无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找到合伙的制造商。[17]
撷取自瑞士专利。

尽管普鲁士军事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立即被解散重编,在1932年仍有报告指出德军在训练摄影用的鸽子,且该德制鸽子相机可以在单次行程中做出200次的曝光。[24]同年,法军也宣称他们开发了鸽子用的相机,同时也发展了一套方法,利用训练过的军犬在敌人战线后方释放鸽子。[25]

虽然军鸽与行动鸽舍曾广泛使用于二次大战期间,但是否曾有鸽子给部署用来空中摄影,以及使用的程度仍不是很明了。根据一份1942年的报告指出,苏联红军发现了遗弃的德国卡车,其中含有鸽子用相机,能以五分钟的间隔拍摄照片,同时也发现受训练来用篮子载运鸽子的狗只。[26]而在盟军的部分,迟至1943年才有报告指出美国通讯军曾有意识到采用该技术的可能性。[27]

然 而可以确定的是,在二次大战期间,鸽子摄影化身成玩具的形式引进德国的育幼院中。大约自1935年起,“Elastolin”这个厂牌制造了这些玩具模 型。其中有些模型使用了1918年之前的设计样式,但更新了制服,并开始加入通信兵和带著一只运送鸽子的狗。该模型展示了一名士兵正在释放配戴超大尺寸鸽 用相机的鸽子。[28]

多亏了沃韦的瑞士摄影博物馆(Musée suisse de l'appareil photographique)之考察,在同一时期位于瓦尔德之瑞士钟表匠克里斯蒂安·亚卓安·米歇尔(Christian Adrian Michel, 1912–1980)所开发的鸽子相机才得以公诸于世。[29]他在1931年受分派到瑞士军的载物鸽部门,并在1933年开始从事将诺伊布龙纳的环景相机改造成适用16毫米底片16 mm film英语16 mm film)的规格,并改善了相机的操作机制,使它可以控制第一次曝光前的时间延迟,以及加入在两次曝光之间卷动底片的功能。米歇尔的相机在1937年成为专利,[30]相机仅重70克(2.5盎司),并可能是第一部附有借由发条驱动之定时装置的相机。 [31]

米歇尔欲将相机出售给瑞士军方的计画失败了,理由是他无法找到能将它量产的制造商,他只制造了大约100台相机。[17]二战爆发后,米歇尔设计了一个可以配戴在载物鸽身上的鞍座,附有一个壳子,可以放置胶卷之类的物品,并申请了专利。[32]在2002至2007年间,伦敦的佳士得拍卖了三台米歇尔的相机。[29]

沃韦的瑞士摄影博物馆收藏了大约1,000张米歇尔在开发相机期间的测试照片,[17]:16-20大多数的照片是使用爱克发生产的16毫米正全色底片(orthopanchromatic film),感光度为ISO 8/10°,曝光格式为10 mm × 34 mm,成像品质足以作十倍的放大。[31]在 2007年展览“Des pigeons photographes?”(法文:鸽子摄影师?)的型录中,他们将展出的照片做出了如下分类:在地面或从窗后拍的测试照片、在地面或高处之人类视点的 照片、在飞机上的空中摄影照片、在相对的高度下所摄,可能是将鸽子从飞机上释放所拍的照片、以及只有少量的典型鸽子摄影的照片。[17][3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编辑]

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发了一种电池供电的鸽子用相机,现展示于CIA博物馆的虚拟导览中。根据网站所述,该相机的相关使用细节仍属机密。[34]有新闻报导指出,该摄影机曾使用于1970年代,[35]他们从飞机上释放鸽子,但得到的却是失败的结果。[36]1978年的瑞士杂志《L'Illustré》刊登了巴塞尔其中一条街的空中照片,是由Febo de Vries-Baumann的鸽子所拍摄,他给鸽子戴上有油压机制的照相机。[17]在2002至03年间,一名行为艺术家兼鸽子爱好家Amos Latteier使用了先进摄影系统与数位相机进行鸽子摄影的实验,并将其实验结果放在简报中,并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进行名为“PowerPointillist”的授课表演。[37]2008年,在德国导演Arend Agthe一部改编自睡美人的电影中,王子发明了鸽子摄影,并从鸽子拍摄的照片中发现了睡美人。 [38]

1980年代,Rolf Oberländer制造了少量高品质的Doppel-Sport环景相机的复制品。[17]其中一台于1999年由位于沃韦的瑞士相机博物馆所获得。[17]

现代科技的进步允许我们将这种概念延伸到摄影机上。2004年,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电视节目《Animal Camera》中,Steve Leonard展示了一部惊人的影片,影片是由装置在苍鹰身上的微型电视摄影机所拍摄,讯号借由微波的方式传送到附近的接收器,该摄影机重量为28克(1盎司)。[39]。此外,也有人将内建摄影机功能的小型可携式媒体播放器装置在鸽子身上。[40]2009年,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同行评审的文章,之后上了新闻,文章内容为将相机装在信天翁后所得到的见解之相关讨论,该相机只有唇膏一般大小,每30秒拍摄一张照片。[41]也有将摄影机装设到如猫、狗等其他动物的例子,[42]统称为动物摄影crittercam英语Crittercam)。

注脚

[编辑]
  1. ^ Hildebrandt, Alfred, Die Luftschiffahrt nach ihrer geschichtlichen und gegenwärtigen Entwicklung, München: Oldenbourg: 395–397, 1907 (德语) .
  2. ^ 2.0 2.1 Professional Aerial Photographers Association, History of aerial photography, papainternational.org, 2007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1). 
  3. ^ Hildebrandt, Alfred, Die Luftschiffahrt nach ihrer geschichtlichen und gegenwärtigen Entwicklung, München: Oldenbourg: 384–386, 1907 (德语). 
  4. ^ Mattison, David, Aerial photography, Hannavy, John (编), Encyclopedia of Nineteenth-century Photography: 12–15, 2008, ISBN 978-0-415-97235-2. 
  5. ^ Dagron, Prudent René Patrice, La poste par pigeons voyageurs, Paris: Lahure: 21, 1870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10). 
  6. ^ Hildebrandt, Alfred, Die Luftschiffahrt nach ihrer geschichtlichen und gegenwärtigen Entwicklung, München: Oldenbourg: 406, 1907 (德语). 
  7. ^ 7.0 7.1 Neubronner, Julius, Die Photographie mit Brieftauben, Wachsmuth, Richard (编), Denkschrift der Ersten Internationalen Luftschiffahrts-Ausstellung (Ila) zu Frankfurt a.M. 1909, Berlin: Julius Springer: 77–96, 1910 (德语). 
  8. ^ 8.0 8.1 8.2 Neubronner, Julius, Die Brieftaube als Photograph, Die Umschau, 1908, 12 (41): 814–818. 
  9. ^ 9.0 9.1 Gradenwitz, Alfred, Pigeons as picture-makers, Technical World Magazine, 1908, 10: 485–487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5). 
  10. ^ Feldhaus, F.M., Taubenpost, Ruhmesblätter der Technik – Von den Urerfindungen bis zur Gegenwart, Leipzig: Brandstetter: 544–553, 1910 (德语).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Neubronner, Julius, 55 Jahre Liebhaberphotograph: Erinnerungen mitgeteilt bei Gelegenheit des fünfzehnjährigen Bestehens der Fabrik für Trockenklebematerial, Frankfurt am Main: Gebrüder Knauer: 23–31, 1920, OCLC 3113299 (德语). 
  12. ^ German patent DE 204721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Photographieren von Geländeabschnitten aus der Vogelperspekti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ubronner, Julius, issued 1908-12-02, filed 1907-06-20. Neubronner also obtained corresponding patents in France ("Procédé et appareil pour prendre des vues photographiques de paysages de haut en ba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United Kingdom ("Method of and Mean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f Landscapes from Abo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d Austria ("Vorrichtung zum Photographieren von Geländeabschnitten aus der Vogelperspekti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Les pigeons photographes, Le Matin, 1909-06-12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8) (法语). 
  14. ^ 14.0 14.1 14.2 Brons, Franziska, Faksimile: "siehe oben", Bredekamp, Horst; Bruhn, Matthias; Werner, Gabriele (编), Bilder ohne Betrachter, Akademie Verlag: 58–63, 2006, ISBN 978-3-05-004286-2 (德语). 
  15. ^ 15.0 15.1 Wittenburg, Jan-Peter, Photographie aus der Vogelschau: zur Geschichte der Brieftaubenkamera, Photo deal, 2007, 4 (59): 16–22 (德语). 
  16. ^ Brons, Franziska, Bilder im Fluge: Julius Neubronners Brieftaubenfotografie, Fotogeschichte, 2006, 26 (100): 17–36 (德语).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Des pigeons photographes ?, 存档副本 (PDF), Vevey: Musée suisse de l'appareil photographique: 4–11, 2007 [2012-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16) (法语). 
  18. ^ Deutsches Museum München, New Exhibition: Photo + Film, deutsches-museum.de, 2007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1) (德语). 
  19. ^ Deutsches Technikmuseum Berlin, Faszination des Augenblicks: Eine Technikgeschichte der Fotografie (PDF) (2): 4–13, 2007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03-01) (德语). 
  20. ^ État-Major Des Armées, France, Les colombiers militaires en Italie, Revue militaire de l'étranger 30: 481–490, 1886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法语). 
  21. ^ Reynaud, G., Les lois de l'orientation chez les animaux, Revue des deux mondes, 1898: 380–402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4) (法语). 
  22. ^ Corporation, Bonnier, The pigeon spy and his work in war, Popular Science Monthly, 1916, 88 (1): 30–31. 
  23. ^ Lui, Claire, Travel: The museum of spies, americanheritage.com, 2006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4). 
  24. ^ Magazines, Hearst, Carrier pigeons take photos automatically, Popular Mechanics, February 1932, 57 (2): 216 [2012-11-23], ISSN 0032-45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3) 
    Carrier pigeons with cameras, The Canberra Times, 1932-04-13: 2. 
  25. ^ Le pigeon espion, Lectures pour tous, February 1932: 55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2) (法语). 
  26. ^ Magazines, Hearst, Pigeons carry cameras to spy for Nazi army, Popular Mechanics, September 1942: 33. 
  27. ^ Pigeons as birds of war, Flight: the Aircraft and Engineer, Official Organ of the Royal Aero Club, 1943-10-21: 455–457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28. ^ Schnug, Ernst, Die Fototaube, Figuren-Magazin, 1988, (1): 17–19 (德语). 
  29. ^ 29.0 29.1 Christie's auctions: Pigeon camera model A no. 948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le 9509, Lot 500. South Kensington, 2002-11-19. Pigeon camera Model B no. 93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le 9965, Lot 266. South Kensington, 2004-11-16. Pigeon camera Model A no. 80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le 5144, Lot 378. South Kensington, 2007-06-06.
  30. ^ Swiss patent CH 192864 ("Photographieapparat mit schwenkbarem, mit selbsttätiger Auslösung versehenem Objektiv, insbesondere für Brieftauben"[失效链接]), published 1937-12-01, issued 1937-09-15, filed 1936-02-03. Michel also obtained corresponding patents in Germany ("Panoramakamera mit schwenkbarem Objektiv, insbesondere für Brieftauben"[失效链接]), France ("Appareil photographique à déclenchement automatique, particulièrement pour pigeons-messagers"[失效链接]), Belgium ("Appareil photographique à déclenchement automatique, particulièrement pour pigeons-messagers"[失效链接]) and the United Kingdom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anoramic-cameras"[失效链接]).
  31. ^ 31.0 31.1 Häfliger, Rolf, Eine Brieftaubenkamera aus der Schweiz?, Photographica Cabinett, 2008, (45): 34–43 (德语). 
  32. ^ Swiss patents CH 214355 ("Traggerät für Brieftauben"[失效链接]) and CH 214356 ("Depeschenhülse für Brieftaube"[失效链接]), Michel, Christian Adrian, published 1941-07-16, issued 1941-04-30, filed 1940-06-22.
  33. ^ Berger, Olivier, Rapport concernant le traitement de conservation-restauration d'une série de petits appareils photographiques pour pigeons (PDF): 4, 2008 [2012-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11) (法语). 
  34. ^ CIA Museum virtual tour, cia.gov,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1). 
  35. ^ Bridis, Ted, CIA gadgets: robot fish, pigeon camera, jungle microphones, USA Today, 2003-12-26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4). 
  36. ^ Eisler, Peter, True to form, CIA keeps its spy museum hush-hush, USA Today, 2008-07-14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4). 
  37. ^ Latteier, Amos, A report on pigeon aerial photography, Homepage (PDF), [2012-11-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3-24).  See also:
  38. ^ Goldener Spatz 2009 (Katalog), Deutsche Kindermedienstiftung Goldener Spatz: 78 (德语).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39. ^ Airborne. Animal Camera. 2004-03-05. BBC. BBC on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40. ^ YouTube上的Newpigeonguy频道, retrieved on 2011-04-09.
  41. ^ Sakamoto, Kentaro Q.; Takahashi, Akinori; Iwata, Takashi; Trathan, Philip N., Earley, Ryan L. , 编, From the Eye of the Albatrosses: A Bird-Borne Camera Show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Albatrosses and a Killer Whale in the Southern Ocean, PLoS ONE, 2009, 4 (10): e7322, PMC 2752807可免费查阅, PMID 19809497, doi:10.1371/journal.pone.0007322.  See also:
  42. ^ Petre, Jonathan, Caught on CatCam: What moggies get up to is no longer a mystery, Mail Online, 2008-11-01 [2012-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4). 

延伸阅读

[编辑]
诺伊布龙纳相关
  • Brons, Franziska, Bilder im Fluge: Julius Neubronners Brieftaubenfotografie, Fotogeschichte, 2006, 26 (100): 17–36 (德语). 
  • Gradenwitz, Alfred, Les pigeons photographes, L'illustration, 1908, (3429): 322ff (法语). 
  • Neubronner, Julius, Die Brieftaubenphotographie und ihre Bedeutung für die Kriegskunst, als Doppelsport, für die Wissenschaft und im Dienste der Presse. Nebst einem Anhang: 'Die Kritik des Auslandes', Dresden: Wilhelm Baensch, 1909 (德语). 
  • Neubronner, Julius, Die Photographie mit Brieftauben, Wachsmuth, Richard (编), Denkschrift der Ersten Internationalen Luftschiffahrts-Ausstellung (Ila) zu Frankfurt a.M. 1909, Berlin: Julius Springer: 77–96, 1910, OCLC 44169647 (德语). 
  • Oelze, Friedrich Wilhelm, Brieftaubensport und Brieftaubenphotographie, Miniatur-Bibliothek für Sport und Spiel 30–31, Leipzig, Berlin, Frankfurt a. M., Paris: Grethlein, 1910, OCLC 251937979 (德语). 
  • Wittenburg, Jan-Peter, Photographie aus der Vogelschau: zur Geschichte der Brieftaubenkamera, Photo deal, 2007, 4 (59): 16–22 (德语). 
米歇尔相关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