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漁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柯枝的中國漁網
河川上的設置

中國漁網中式漁網,古稱吊罾坐罾,紀錄於唐《初學記[1]、明《三才圖會[2]等文獻中。罾(國語音: ㄗㄥˉ、zēng;閩南語:tsan)此字可見於《史記·陳涉世家》、《莊子·胠篋》、《論衡·幸偶》、《漢書·陳勝項籍傳》、《楚辭·湘夫人》……。相對坐罾裝置在岸邊,亦有安置在船上俗稱幫搖兒的坐罾,和吊蝦的蝦仔罾 (hê-á-tsan),潮汕地區多見拗罾、車罾。近年亦有稱提漁網,如三角網、四角網。

中國漁網也是印度喀拉拉邦柯枝柯枝堡一種固定在陸地邊的特殊的捕魚方式,「中式漁網」是俗稱,較規範的名稱是「水岸操作固定懸吊網」,[3]大型的機械器具將水平的漁網伸出20米甚至更遠。每一個裝置至少高10米,包括一個懸桁,掛着延伸到海面的網,另一端用繩索綁着巨石作為平衡物。每一個裝置由一組漁民控制,最多可達6人。此類漁網在華南和中南半島都有使用,但由於在印度比較特別而成為柯枝的旅遊景觀之一。

裝置可以充分支撐一個人沿着主橫梁走動,使網完全沉到海里。網在海中停留很短時間,可能僅僅幾分鐘,就被繩索提起來。通常可以收穫一些魚類甲殼類-很快被過往的旅客買走。

平衡物系統非常具有獨特性。直徑30厘米左右的石塊被綁在長度不同的繩索上。當網升起來的時候,一些石頭被擱在一個平台上,保持平衡。

每一套裝置都有操作深度的限制,因此,每一個獨立的裝置不能在一個潮汐的周期內連續運轉。不同的裝置在潮汐不同的狀態下運轉。

通常認為這種漁網起源於中國。從5千公里之外的中國流傳過來並非不可能[4][5] ——柯枝是非常重要的香料貿易中心。傳統認為這種網是中國航海家鄭和引入的[6],但也有學者認為是由葡萄牙商船引入印度。

「中國漁網」很受遊客歡迎,其大小和精巧的結構很適合作為攝影對象。另外,捕獲物可以方便地被買走,而在不遠處的一條街提供烹飪服務。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唐《初學記》:「罾者,樹四木而張網於水,車挽之上下」。
  2. ^ 「罾,亦網也,不知何易名為罾,二制俱相似,惟坐罾稍大,謂之坐者,以其定於一處也。」
  3. ^ Shore operated stationary lift ne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4. ^ 伊本·白圖泰遊記》:「中國人、爪哇人、錫蘭人、馬爾地夫人、葉門人,以及法爾斯人都匯集到古里……各地掮客也蜂擁而至。其港口乃世界最大港口之一。當時帆檣林立,商旅往來,用紅木和柚木建造的中國寶船如同海上宮殿,更是體勢巍然,巨無與比。」
  5. ^ 《明史》列傳第二百十四 外國七
  6.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Volume 136, No 21, p. 53. 14 June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