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海公園

座標39°55′28″N 116°22′59″E / 39.92444°N 116.38306°E / 39.92444; 116.3830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北海公園
北海瓊華島
基本資料
類型公立公園
位置 中國北京市
座標39°55′28″N 116°22′59″E / 39.92444°N 116.38306°E / 39.92444; 116.38306
面積71公頃
前身皇家宮苑
建造1150年
行政管理者北京市人民政府
開放時間1925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北海及團城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明代清代
編號1-106
認定時間1961年
地圖
地圖

北海公園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城區的中偏北部,故宮景山的西北側,始建於時代,是世界上現存建園時間最早的皇家宮苑。北海的布局以瓊華島為主體,在島的頂端建有標誌性建築永安寺白塔,與南岸的團城、北岸的宮苑群遙相呼應,相互借景,構成園林的南北中軸線。

歷史

[編輯]
1900年的瓊華島

北海先後歷經遼、金、元、明、清五朝的興建,歷史悠久且重建時承襲較多。它始建於遼代,當時位於遼南京城的東北郊外,附近風景秀麗,於是統治者便疏浚水系,仿照蓬萊仙境建造了瑤嶼行宮。大定十九年(1179年)起,在瑤嶼行宮的基礎上疊石造山,修建了廣寒殿,同時將湖泊稱為「西華潭」,瑤嶼改名為「瓊華島」,將整座離宮命名為「大寧宮」(後來又改稱「萬寧宮」)。

元代以瓊華島為中心規劃了大都城,忽必烈在中統三年(1262年)、至元四年(1267年)和至正八年(1348年)三次擴建瓊華島,構成了「一池三山」的蓬萊仙境格局. 在舊殿基礎上興建了重檐圓頂的儀天殿,島的四周也圍起了石牆,叫圓城,就是如今的團城。將山命名為「萬壽山」(或「萬歲山」),北海命名為「太液池」。這樣,瓊島是「蓬萊」,團城就是「瀛洲」,所以儀天殿也叫「瀛洲圓殿」。同時,還在太液池的東岸修建了大內皇宮,在西岸建造了隆福宮和興聖宮,構成一座巨大的宮苑——「上苑」。

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王朝定都北京後,在太液池以東建造了皇宮紫禁城,並向南拓展水系,形成中海、南海,與北海一起合稱「西苑」,劃入皇城的範圍。萬曆七年(1579年),廣寒殿倒塌,此後一直沒有修復,直到清代順治八年(1651年),才應喇嘛所請,在廣寒殿舊址上興建了白塔,並將島南部的宮殿改建為永安寺。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起,北海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擴建,除了在瓊華島的四面廣建庭軒樓榭外,還在太液池的北岸和東岸增加了許多建築群,形成今日的格局。

清代末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私自動用海軍軍費增修過北海。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對北海有過較大的破壞,兩年後進行了重建。

中華民國時期,按《清皇室優待條例》,北海先是成為溥儀的私家財產,民國四年(1915年)北海闢為公園,民國十一年(1922年)正式對外開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南海成為了中央人民政府[需要消歧義]的駐地,北海作為公園開放。1961年,北海及團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71年至1977年,北海公園因被五一九工程北京分指揮部作為施工基地占用而關閉,禁止遊人入內[1]。1978年3月1日,經黨中央同意,北海公園重新對公眾開放。1996年,北海被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後備名錄#124[2]

景致特色

[編輯]

北海全園占地約70公頃,其中水域占據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太池中有瓊華、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着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了對蓬萊仙境的追求。是一座純粹的人工園林,布局以水為主體,在太液池中布置島嶼,用橋和岸邊相連。太液池的池水原經金水河直接引自玉泉山,明代起取自積水潭。池中有瓊華、團城和犀山台三島,分別象徵着蓬萊、瀛洲和方丈,體現了對蓬萊意境的追求。它的建築風格受到一些江南園林的影響,但總體上仍然保持了北方園林持重端莊的特點。園內宗教色彩十分濃厚,不僅瓊華島上有永安寺,在北岸和東岸還有闡福寺、西天梵境、小西天、龍王廟、先蠶壇等佛教道教建築,因此是一座集宮室、宅第、寺廟、園林於一體的宏大帝王宮苑。

瓊華島

[編輯]
瓊華島
瓊島春蔭碑

瓊華島位於北海的中偏南部,太液池中,是整座園林的核心。金代稱瓊華島,元代曾一度改名為萬壽山。「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指的就是湖心的瓊華島。瓊化島上的白塔也成為北海形象的代表。著名兒童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中的歌詞「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水面倒映着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着綠樹紅牆」描繪的正是泛舟太液池的景致。島上建築均依山而建,高低錯落有致,大體可分為東南西北四個部分。

瓊華島的西坡山腰有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蟠青室等組成的建築群。其北側的閱古樓是座皇家藏書樓,平面呈半月形,共有兩層,上下共25間,左右合抱,內有螺旋樓梯。在樓內牆壁上鑲嵌了《三希堂法帖》刻石495方,囊括以來134位書法家的墨跡精華,其中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等三件墨寶都堪稱稀世奇珍,被乾隆帝譽為「三稀」。

山的北坡分為山麓和臨水兩部分。山麓建築有抱沖室、一壺天地、酣古堂、盤嵐精舍、得勝樓等。在山坡下,是臨水而建的漪瀾堂、道寧齋、碧照樓、遠帆閣等一組亭台樓榭,風格參照了鎮江金山寺。其兩側有長300米的半圓形雙層長廊,東西分別連接倚晴樓和分水閣,與太液池北岸的五龍亭、西天梵境等建築隔水相望,交相輝映。在西北側的山坡上還有乾隆時建造的仙人承露盤,是雕刻在蟠龍石柱上的一尊以雙手承托露盤的仙人像,總高5.5米。

山的東坡建築不多,有智珠殿、半月城和見春亭等。這一片林木成蔭,怪石嶙峋,崖洞深邃,景色幽靜。「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就是指此,至今林蔭內還保留着一塊乾隆帝題詩的「瓊島春蔭」幢形碑。

永安寺白塔

[編輯]
法軍拍攝的航拍照片(1900年-01年)。
白塔

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萬壽山上建造了白塔,故山又名白塔山。瓊華島的山坡的南麓以永安寺為主體,有山門、鐘鼓樓、法輪殿、正覺殿、普安殿、善因殿等。所有殿宇均為歇山頂,並覆蓋了黃、綠、藍等各色琉璃瓦,從山頂俯瞰下去,色彩斑斕、蔚為壯觀。電影《祖國的花朵》中的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中所指的白塔即為此。

在永安寺的後部、瓊華島的最頂端,矗立着高達35.9米的白塔。它是一座覆缽式塔,外形與妙應寺白塔頗為相似,但更為秀麗。永安寺白塔始建於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在原廣寒殿舊址的基礎上修建起來的。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雍正九年(1731年)兩次因地震倒塌,後來都進行了重建。塔的基座是十字折角形的高大石砌須彌座,座上置覆缽式塔身。覆缽的正面有壺門式眼光門,內刻「十相自在」圖案。塔身上有高大挺拔的塔剎。剎座是一個小型須彌座,其上置由十三重相輪組成的細長「十三天」剎身。十三天之上覆以兩層銅製華蓋,下層周邊懸14個銅鈴。塔的頂端是仰月和鎏金火焰寶珠組成的剎頂。

永安寺白塔上置有信炮,據《大清會典》記載起報警的作用,實際上是一個鎮物用以補全風水。在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燃燈節),塔頂到山下都會燃燈,並請喇嘛舉行法事,祈求國泰民安。在塔前的高台上還建有一座小殿,名善因殿。殿四周嵌砌琉璃磚制小佛455尊,殿中供千手千眼佛,又稱鎮海佛,傳為鎮守北海之用。在永安寺東還有兩塊石碑,分別是順治八年(1651年)的《建塔諸臣恭紀碑》和雍正十一年(1731年)的《重修白塔碑》。

白塔周圍和島上的其他地方有着許多玲瓏剔透的太湖石,是金朝時從北宋汴京(開封)的艮岳御花園內運來的。永安寺西的悅心殿是皇帝臨時理政之所,殿後的慶霄樓為冬日觀景的佳處。整個永安寺建築群從山頂的白塔開始,房屋鱗次櫛比,直達岸邊的牌坊,再以堆雲積翠橋跨過水面,與南面的團城遙相呼應。

東岸

[編輯]
1900年的西天梵境七佛塔亭和琉璃閣[3]

太液池沿岸可以依照地理位置和景致風格劃分為東岸景區和北岸景區兩部分,東岸和北岸的建築大都為乾隆時所興建。東岸自南向北依次有濠濮間、畫舫齋、龍王廟和先蠶壇;北岸由東往西依次為靜心齋、西天梵境、九龍壁、澄觀堂、闡福寺、萬佛樓和小西天等。

畫舫齋

[編輯]

畫舫齋是東岸的主體建築,又稱水殿,坐北朝南,隱藏在土山石林之中。它原為行宮,門前一帶是皇帝練箭的地方。門內正中為一方水池,四面廊屋環抱,精巧秀麗,別具一格。在庭院東部還有古槐一株,相傳已有千年。

濠濮間

[編輯]

濠濮間是一座三面臨水的水榭,以假山等與外界相隔,內部小橋曲折,幽靜別致,另成一番天地。

先蠶壇

[編輯]
先蠶壇

先蠶壇是明朝雷霆洪應殿的舊址,為北京九壇八廟之一,現為北海幼兒園所在地。建於乾隆七年(1742年)。現院內種有很多桑樹,東面有一條小河,名為「浴蠶河」。

主殿是親蠶殿。殿內懸掛乾隆御筆的匾額:「葛覃遺意」;並有對聯:「視履六宮基化本,授衣萬國佐皇猷」。清朝時,每年農曆三月的某個吉日,由皇后或她派人來此祭祀蠶神。

北岸

[編輯]

靜心齋

[編輯]

靜心齋原名鏡清齋,占地約1公頃,是北岸的主體建築。這裡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為太子讀書之處,後來因乾隆帝也常在這裡養性,故又稱乾隆小花園。它的正門與瓊華島隔水相望,四周有短牆環繞,南面為透孔花牆,可遠觀島上的景致。齋內亭台樓閣圍繞着荷池構建,四周堆疊太湖石景,頗為壯觀。光緒十一年(1885年),慈禧挪用海軍軍費增修了齋內建築,將鐵路引入北海,在齋門口設立小火車站。1900年車站被八國聯軍毀壞。1913年靜心齋維修後成為北洋政府宴請外國使節的場所。

西天梵境

[編輯]
西天梵境前的琉璃牌坊
西天梵境大慈真如寶殿

西天梵境原名大西天禪林,建於明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重修後改為今名。山門前有一座精美的琉璃牌坊,門內為天王殿和大慈真如殿,供三世佛十八羅漢像,殿周圍有六十七間迴廊環抱。

九龍壁

[編輯]
九龍壁

西天梵境的西側有一塊彩色琉璃磚影壁,稱作九龍壁,建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壁面闊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廡殿頂,底為青白玉石台基,上有綠琉璃須彌座。壁面前後各有九條在雲霧中翻騰的蛟龍,是由424塊預製的七彩琉璃磚拼砌而成的,色彩絢麗,古樸大方。

鐵影壁

[編輯]
鐵影壁

鐵影壁位於九龍壁以西的澄觀堂前,寬3.6米,高1.9米,壁身由一塊中性火成岩雕成,雙面雕刻有麒麟和雲紋,因色彩和質地像鐵,故稱鐵影壁。鐵影壁為元代所造,原為元大都健德門外一古廟前的影壁,明初,由於北京城的北城牆向南移動,因此被移動到德勝門內護國德勝庵前(今鐵影壁胡同內)。1947年鐵影壁被移至北海公園現在的位置,1986年從鐵影壁胡同找回原來的基座,得以復原。兩面浮雕雲紋、異獸等紋飾,

五龍亭

[編輯]
人們在涌端亭里學習手語

五龍亭在北岸的西部,建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分別名「龍澤」、「澄祥」、「滋香」、「涌瑞」和「浮翠」。五亭臨水而建,均為方亭,亭頂樣式左右對稱,亭與亭之間用S形平橋連接,龍澤、滋香、浮翠三亭又分別以單孔石橋與岸相連,形態優美,婉若游龍。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將五亭間的弧形木橋改為石橋,並裝上了青石欄板和石柱,這些後於光緒二十六年遭八國聯軍破壞,1974年照原樣重修。

昔日這裡是皇后、近臣觀景垂釣的地方,現在這五座亭子成為市民自發的娛樂場地,這裡有合唱團、手語角、舞蹈表演和民樂演奏等活動,人們以共同的愛好聚集在一起,自娛自樂,成為北海公園的一道活躍的人文風景。

小西天

[編輯]

小西天又叫做極樂世界或觀音殿。極樂世界建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是乾隆為其母孝聖皇太后祝壽祈福而修建的。大殿為方形攢尖頂,四面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置方亭,聯以矮牆。建築整體四面環水,意境優雅,氣勢宏偉,占地面積1246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方亭式建築。殿北有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為皇太后祝壽而建的萬佛樓,內有一萬個金質無量壽佛,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掠走,萬佛樓後來也被拆除。

妙相亭

[編輯]

在闡福寺北有一座北海植物園,這裡種直着眾多珍奇花卉,還經常舉辦賞花書法展覽。植物園的西北角有一座亭閣式塔,命名為妙相亭

團城

[編輯]
1965年北京團城

團城位於北海的南側,北海與中海之間,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小園林。它原是太液池中的小島,稱作圓坻(意為水中的小塊地)。金大定三年(1163年)至十九年(1179年),開始在島上營建宮殿。元代增建了儀天殿,明代重修後改名為承天殿,並將東南兩處水面填為平地,四周加築帶雉堞垛口的城牆,形成一座微型城池。清代又修建了玉瓮亭、古籟堂、敬躋堂、余情齋、鏡瀾亭等屋舍,構成中軸對稱的格局。

團城占地4553平方米,城台高出地面約5米。東西兩側的城牆下各開一座門,上建門樓,內有台階可登城台。位於平台中央的承光殿是城內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元,初為半圓形,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後平面呈十字形。它的中間部分為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四面各出抱廈一間,南面有月台。殿頂為重檐歇山頂,覆黃琉璃筒瓦,色彩絢麗、裝飾豪華。

承光殿

[編輯]

承光殿內佛龕中供奉一尊用整塊白玉雕成的釋迦牟尼坐佛,高1.5米,重約2.5噸,相傳是光緒二十年(1894年)明寬和尚從緬甸募化而來獻給慈禧太后的。1900年八國聯軍曾劫掠北海的珍寶古玩,至今玉佛的左臂尚留有當時的刀痕。

玉瓮亭

[編輯]

在殿前有一座玉瓮,名「瀆山大玉海」,高0.7米,重約3500公斤,系用整塊墨玉雕成,是中國現存形體最大的古代玉器。它的原材重達5噸,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將其雕為玉海,於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完成,運至大都,放於廣寒殿內。大玉海顏色青綠,上雕龍螭象徵蒙古汗,羊、鯉魚、犀牛、海螺、河蚌、蟾蜍、馬、兔等在波濤中參拜龍王。

明代末年,廣寒殿被燒毀,瀆山大玉海流落民間。後被北京西華門真武廟的道人發現,以為是一個普通石瓮,遂帶回作為鹹菜缸。清代乾隆帝訪得後以重金收購,置於團城建石亭保護,並且還親筆撰寫了兩首詩歌銘刻在玉瓮上。

參見:法源寺的大石海

古樹

[編輯]

承光殿四周松柏蒼鬱,不少古樹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古代帝王曾封以「遮蔭侯」、「白袍將軍」等官爵。

永安橋

[編輯]
永安寺眼光門上的十相自在

團城以北有曲尺形的永安橋與瓊華島相接。永安橋又名堆雲積翠橋,其南側與團城中軸線相對,北側與永安寺中軸線相對,因兩軸線有交錯,故呈曲尺形。橋全長82米,有三孔券洞,面鋪條石,坡度平緩,兩側有雕刻精美的欄板望柱。橋的南北各立四柱三間的木牌坊一座,綠瓦紅柱,鮮艷奪目。南北牌坊的正間分別題額「積翠」和「堆雲」,坊前各立石獅子一對,姿態雄偉。

金鰲玉蝀橋

[編輯]
金鰲牌坊,1879年左右

團城西側的北海與中海之間有漢白玉的金鰲玉蝀橋,俗稱北海大橋。橋為七孔拱券式,中心孔券面有浮雕的獸頭,橋面原裝欄板望柱,整個橋身猶如一條潔白的玉帶。1958年為適應交通進行了改建,橋面從8.5米拓寬至34米,橋身加長為九孔150米。橋東西原各有牌坊一座,東名金鰲,西名玉蝀,也都在1958年為修建阜內大街拆除。

相關文藝作品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北海景山公園管理處. 北海景山公园志 Di 1 ban. Beijing: 中國林業出版社. ISBN 750382686X. 
  2. ^ 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24 北海公园. [2007-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7-02). 
  3. ^ 《三海見聞志》載:「自石池至萬佛樓統稱大西天。」又說,萬佛樓為大西天。
  4. ^ 喬羽:《讓我們蕩起雙槳》體現時代樂觀精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央視網. (簡體中文)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