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斯捷潘·班德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斯捷潘·班德拉
Степан Бандера
斯捷潘·班傑拉
個人資料
出生1909年1月1日
 奧匈帝國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王國舊烏赫里尼夫
(今屬 烏克蘭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州
逝世1959年10月15日(1959歲—10—15)(50歲)
 西德拜仁州慕尼黑
國籍烏克蘭
職業政治家
軍事背景
效忠烏克蘭 1941年烏克蘭國政府
服役 烏克蘭反抗軍
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

斯捷潘·安德烈耶維奇·班德拉烏克蘭語Степан Андрійович Бандера羅馬化Stepan Andriiovych Bandera發音:[steˈpɑn ɐnˈd⁽ʲ⁾r⁽ʲ⁾ijoʋɪt͡ʃ bɐnˈdɛrɐ];1909年1月1日—1959年10月15日),烏克蘭極右翼政治人物,西烏克蘭民族主義運動和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的領導人。其父為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神職人員,在俄國內戰期間曾領導各類反共武裝,最後在與布爾什維克的戰爭中戰死,而他兩個姊妹亦因此被發配到西伯利亞

在其活躍時期,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分裂為兩個派別:溫和派(由米里尼克領導)及激進派(由班傑拉領導,又稱革命派)。在班傑拉領導下,激進派於1941年6月30日在利沃夫發表了《烏克蘭國獨立宣言》,此後並一度與納粹德國展開合作。二戰期間,班傑拉曾一度為納粹德國俘虜並關押在集中營,後來又被釋放,以對抗蘇聯入侵。1959年10月15日,班傑拉在西德慕尼黑克格勃特工暗殺身亡。

班傑拉在烏克蘭仍然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一些烏克蘭人稱讚他是解放者,在試圖建立獨立的烏克蘭的同時與蘇聯、波蘭和納粹國家作戰,而其他烏克蘭人以及一些波蘭人則譴責他是一個法西斯分子和戰犯,他與他的追隨者一起對波蘭平民的屠殺和在烏克蘭的大屠殺負有部分責任[1][2][3]

早年

[編輯]

童年

[編輯]

1909年1月1日,班傑拉出生於曾經屬於奧匈帝國舊烏赫里尼夫村,目前屬於烏克蘭西部的伊凡諾-法蘭科夫斯克州。其父是天主教神職人員,在1917-1920年間曾領導各類反共武裝,後來被擊斃,而他兩個姊妹也被發配到西伯利亞俄國內戰之後,他所在的家鄉劃歸波蘭。1922年,其母親死於喉結核

教育

[編輯]

1922年(一說1923年),班傑拉加入了烏克蘭民族青年聯盟[4]。當他從高中畢業時曾計劃前往捷克斯洛伐克烏克蘭技術與經濟學院就讀,但礙於波蘭政府未批准發予證件而未能成行[5]

1928年,班傑拉在利沃夫綜合技術學院報名參與了農藝學課程[6] ——少數幾個向烏克蘭人開放的課程之一[7]

1929年加入由科納瓦列茨創建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在該組織無法成為波蘭合法黨派的情況下,班傑拉開始領導青年小組,進行軍事培訓和爆炸物製造,並進行暗殺等顛覆活動[4]

政治活動

[編輯]
特諾皮爾班德拉紀念碑

早期

[編輯]

無論是在高中還是大學,班傑拉都曾參與了不少烏克蘭的民族主義組織:青年聯盟、自由烏克蘭聯盟、還有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該組織是這些組織中最為活躍的,領導人為米里尼克[7]

由於其堅定的個性,其在這些組織中的地位都快速攀升。在1931年,他成為了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的總宣傳官員,1932至1933年擔任該組織加利西亞地區副指揮官,到了1933年6月成為了該組織加利西亞地區首腦[6]

班傑拉認為建立國家十分重要,因此,他注重在西烏克蘭各階層中爭取支持。到了1930年前後,他積極地在烏克蘭各地發展烏克蘭民族主義組織[7]

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

[編輯]

在擔任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加利西亞地區首腦期間,他開拓了西烏克蘭組織網絡以對抗波蘭蘇聯。為了阻止波蘭人的強征暴斂,班傑拉指揮該組織直接對抗主導了反烏政策的波蘭官員。反抗行動包括抵制波蘭對煙草和酒品的壟斷,抵制對烏克蘭青年的民族同化。1934年,他在利沃夫被捕,兩次受審:一次是關於刺殺內務部部長的陰謀,另一次則是一次對該組織重要官員們的集體審判。班德拉被判處了死刑[6]。之後,其被減刑,改為終生監禁[6]。1938年有部分其追隨者嘗試將其救出,但是失敗[8]

1939年9月他離開監獄,但似乎既不是被波蘭人釋放的,也不是後來接管監獄的烏克蘭人或蘇聯人釋放的。很快,波蘭東部落入蘇聯手中。班傑拉去了克拉科夫,也就是當時波蘭總督府所在地。在克拉科夫,他與米里尼克做了接觸。在1940年,兩人分歧過大,導致組織分裂為溫和派和激進派[9]。激進派在德軍中尋求支持,而溫和派則在波蘭德占區的各黨派間建立關係。1939年11月,大約800名烏克蘭民族主義者前往德國國防軍情報局的訓練營接受訓練。12月初,班傑拉未與米里尼克商議便密令信使進入利沃夫,通知當地的組織成員準備暴動。然而,信使被內務人民委員會截獲,命令未能被傳達。在1940年秋班傑拉又做了一次嘗試,但還是失敗。

機動隊

[編輯]

在發表《烏克蘭國獨立宣言》之前,班傑拉便已組織了「機動隊」。「機動隊」由5至15人組成,計劃在德軍進軍東烏克蘭後前往該地區爭取當地對激進派的支持,並建立由激進派成員領導的執政機構[10]。總計有約7000人加入了機動隊,而他們在知識分子中爭取到了大量支持者[11]

烏克蘭反抗軍

[編輯]

與納粹德國的關係

[編輯]

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之前,烏克蘭民族主義者組織積極地與納粹合作。納粹曾提供250萬德國馬克以支持該組織在蘇聯的破壞活動[10][12][13]。在《烏克蘭國獨立宣言》中也有說到「(本國)將與納粹德國緊密合作,在阿道夫·希特勒的領導下共同建立歐洲和世界的新秩序[10][13]

但1941年7月5日,班傑拉被納粹逮捕並送往柏林。12日烏克蘭國的總統也被逮捕。14日,兩人雙雙被釋放,但是被軟禁在柏林。雙方關係頓時緊張起來。組織其他高層在商議後決定準備武裝對抗納粹。之後,烏克蘭反抗軍成立。

1942年1月,班傑拉被送往薩克森豪森集中營的特殊營區。這裡關押的都是那些聲名顯赫的政治犯[14]。1944年9月,為使他帶領烏克蘭人對抗步步緊逼的蘇聯,納粹釋放了班傑拉。班傑拉將總部設在柏林。激進派和烏克蘭反抗軍所需的軍備、受過敵後行動和情報活動訓練的德軍士兵和特工由德軍空運過去[15][16]

死亡

[編輯]

1959年10月15日,班德拉突然在慕尼黑病倒並迅即死去,屍檢結果表明班德拉死於山埃毒氣[17]。20日,班德拉在慕尼黑森林墓地下葬。

兩年後,1961年11月17日,西德司法機關宣布班德拉死於最近才剛叛逃的KGB成員博赫丹·斯塔申斯基英語Bohdan Stashynsky之手,他是根據赫魯曉夫和時任克格勃主席亞歷山大·謝列平的指令行事的[18]。1962年10月8日至15日,在經過詳盡調查後,法院對施塔辛斯基進行了審判。19日宣判其有期徒刑8年。

斯塔辛斯基早些時候曾以類似手段暗殺了班德拉的同事列夫·雷貝特(Lev Rebet)[19]

榮譽

[編輯]

班德拉殉難以後,在烏克蘭部分地區被讚譽為「民族英雄」。2010年1月22日,即將離任的烏克蘭總統維克多·尤先科授予班傑拉「烏克蘭英雄」稱號,此舉為歐洲議會、俄羅斯、波蘭和猶太政治家和組織等方面所譴責。此後,新任總統維克多·亞努科維奇宣布該稱號為非法,因為班德拉從來不是烏克蘭公民——這是獲得該稱號的必要規定。2011年1月,該稱號被正式廢除。2019年8月,烏克蘭議會再次否決了向班傑拉授予榮譽稱號的提議。此外,烏克蘭各地(尤其是出生地西部)都有關於他的紀念碑與銅像。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Reuters, Thomson, Ukrainians mark birthday anniversary of controversial nationalist,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8) 
  2. ^ Ukrainians march in honour of controversial nationalist hero Stepan Bandera. euronews. 2016-01-02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英語). 
  3. ^ Cohen, Josh. Dear Ukraine: Please Don't Shoot Yourself in the Foot. Foreign Policy. [2018-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2) (英語). 
  4. ^ 4.0 4.1 班杰拉:令乌克兰争议半世纪的民族英雄. [2012-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6). 
  5. ^ Ukrainian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ics in Podebrady
  6. ^ 6.0 6.1 6.2 6.3 Bandera, Stepan. Encyclopediaofukraine.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3). 
  7. ^ 7.0 7.1 7.2 Murdered by Moscow. - [4] Stepan Bandera, His Life and Struggle (by Danylo Chaykovsky). Exlibris.org.ua.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8. ^ (波蘭文) Janusz Marciszewski, Uwolnić Banderę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07-03., NaszeMiasto.pl
  9. ^ Ukraine :: World War II and its aftermath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com.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3). 
  10. ^ 10.0 10.1 10.2 ОУН в 1941 році: документи: В 2-х ч Ін-т історії України НАН України К. 2006 ISBN 966-02-2535-0
  11. ^   By Sviatoslav LYPOVETSKY. Eight decades of struggle /ДЕНЬ/. Day.kiev.ua. [2010-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8). 
  12. ^ Організація українських націоналістів і Українська повстанська армія. Інститут історії НАН України.2004р Організація українських націоналістів і Українська повстанська армія, Раздел 1 http://www.history.org.ua/LiberUA/Book/Upa/1.pdf стр. 17-30
  13. ^ 13.0 13.1 І.К. Патриляк. Військова діяльність ОУН(Б) у 1940—1942 роках. — Університет імені Шевченко \Ін-т історії України НАН України Київ, 2004 (No ISBN)
  14. ^ Berkhoff, K.C. and M. Carynnyk 'The 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 and Its Attitude toward Germans and Jews: Iaroslav Stets'ko's 1941 Zhyttiepys' in: Harvard Ukrainian Studies, vol. 23 (1999), nr. 3/4, pp. 149—184 .
  15. ^ Organization of Ukrainian Nationalists and the Ukrainian Insurgent Army, p.338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年3月25日). 
  16. ^ D.Vyedeneyev O.Lysenko OUN and foreign intelligence services 1920s-1950s Ukrainian Historical Magazine 3, 2009 p.137– Institute of History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Ukraine http://www.history.org.ua/JournALL/journal/2009/3/11.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7. ^ The Partisan. 時代雜誌. 1959-11-02 [2012-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27). 
  18. ^ The Poison Pisto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ME Magazine, December 01, 1961
  19. ^ Andrew, Christopher; Mitrokhin, Vasili. The Sword and the Shield: The Mitrokhin Archive and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KGB. Basic Books. 1999年8月6日: 362 [2023年8月6日]. ISBN 978-0-465-003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8月6日). 

進一步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