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蘭卡佛教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
佛教是斯里蘭卡的最重要宗教 ,主要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斯里蘭卡也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中心地之一,佛教徒約佔斯里蘭卡人口的70%[1]。
歷史
[編輯]據斯里蘭卡的傳統編年史(如《島史》、《大史》)記載,在公元前2世紀,阿育王之子摩哂陀比丘將佛教傳入斯里蘭卡,並在斯里蘭卡天愛帝須王(Devanampiya Tissa)的統治下廣為弘揚。在此期間,一棵菩提樹苗被帶到斯里蘭卡,首批寺院也相應建立。大約公元前30年,此前一直作為口頭傳統傳承的《巴利文大藏經》,也在斯里蘭卡首次進行書面化。斯里蘭卡佛教最重要的特徵是曾分為保守的上座部大寺住派(摩訶毗訶羅住派),和更開放的大眾部無畏山寺住派(阿跋耶祇釐毘訶羅)。上座部即傳承至現代的南傳上座部佛教,長期在斯里蘭卡乃至東南亞地區佔據主導地位;而大眾部則發展為大乘佛教,北傳至漢地、藏地等。[2]
斯里蘭卡擁有比其他佛教國家更為持續的佛教歷史。在公元2世紀中,僧伽正統一直得以傳承。在衰退時期,斯里蘭卡寺院憑藉通過與緬甸和泰國的聯繫,得以恢復僧伽制度。在大乘佛教影響,以及殖民主義的統治下,斯里蘭卡的上座部佛教受到巨大挑戰[3],尤其受到英國殖民者的破壞和打壓。但在19世紀,維繫了兩千餘年的上座部傳統仍舊得以存續和復興。
公元410年,中國東晉高僧法顯由南印度搭乘海舶到達獅子國(即斯里蘭卡),並在此住二年,求得《彌沙塞律》、《長阿含經》、《雜阿含經》和《雜藏》[4]。中國唐朝,義朗法師、明遠、靈運、窺沖、慧琰、無行禪師、高麗僧玄游等都到此求經學習[5]。
基督教傳教士和殖民主義
[編輯]從16世紀起,基督教傳教士和葡萄牙、荷蘭、英國的殖民者曾試圖將斯里蘭卡基督教化,受到佛教徒的反抗。在19世紀末,一項全國性的佛教運動爆發,由基督教牧師與佛教高僧瞿那難陀尊者(Migettuwatte Gunananda Thera)進行辯論。這場辯論的高峰即是著名的帕訥杜勒辯論,瞿那難陀尊者最終在辯論中獲勝。這場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斯里蘭卡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本國文化的自信。神智學會創辦人之一的亨利·奧爾科特正是因為在美國看到了記錄這場辯論的小冊子之後決定前往斯里蘭卡,並且在斯里蘭卡佛教復興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佛教僧侶宗派
[編輯]不同的斯里蘭卡佛教僧侶教派被稱為尼伽耶,各派在教義上沒有差別。三個主要部派分別為:
參見
[編輯]注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世尊斯里蘭卡佛教寺院
- 佛法中心數據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斯里蘭卡大紀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奧爾科特上校和斯里蘭卡的佛教復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