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德·格蘭特
泰德·格蘭特 | |
---|---|
出生 | 艾薩克·布蘭克 1913年7月9日 南非聯邦川斯瓦省傑米斯頓 |
逝世 | 2006年7月20日 英國英格蘭倫敦 | (93歲)
國籍 | 南非 |
職業 | 政治理論家, 作者, 活動家 |
運動 | 戰鬥傾向 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 |
網站 | www |
愛德華·格蘭特(英語:Edward Grant;1913年7月9日—2006年7月20日),通稱泰德·格蘭特(Ted Grant),原名艾薩克·布蘭克(Isaac Blank),是南非的一個托洛茨基主義者,他成年後大部分時間在英國度過。他是托派組織戰鬥傾向及之後社會主義呼籲的創始人。
早年生活
[編輯]格蘭特的父親於19世紀逃離俄羅斯帝國後定居南非。根據文件和他的自傳,他原本姓「布蘭克」(Blank),但是衛報的訃告中暗示知道其真名者寥寥無幾。[1]
格蘭特的父母於他幼時離婚,他由法國出生的母親撫養長大。格蘭特的母親為了補貼家用將房屋出租。通過其中一位租客,拉爾夫·李(原名拉斐爾·李維)[2],他了解了托洛茨基主義並獲得托派的宣傳物《戰鬥者》。1934年,他幫助李成立了南非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聯盟,這是一個小型托洛茨基主義團體,隨後和其他組織合併形成南非工人黨。該年年末,格蘭特和李決定前往倫敦,因為他們認為在那裡運動有更好的前景。
途中他將名字改成愛德華·格蘭特,後來他經常被稱作泰德(Ted是Edward的縮略形式)。在法國他們稍作停留,會見托洛茨基之子列夫·謝多夫。一到英國,他就加入馬克思主義團體,這個小組當時在獨立工黨內運作,參加對抗法西斯主義者的卡布爾街之戰。當托洛茨基建議小組轉向工黨時,小組的領導者表示拒絕。格蘭特等少部分人從小組中退出,成立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小組,該小組很快以「戰鬥團體」知名。小組逐漸壯大,但是1937年一場關於拉爾夫·李領導地位的爭論使得小組破裂。
政治活動
[編輯]創建戰鬥傾向
[編輯]1937年,部分前戰鬥團體的成員建立工人國際聯盟,在李回到南非後,格蘭特與喬克·哈斯頓合作,成為組織的主要理論家。隨着小組壯大,格蘭特在1941年成為機關報編輯。在合併後的革命共產黨,格蘭特繼續承擔這份角色。1945年,格蘭特和哈斯頓認為西方世界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會有嶄新但有限的經濟擴張。這種觀點和坎農領導的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迥異。
在和革命共產黨決裂後,格蘭特不情願地加入了格里·希利的派系,但很快被開除。他在工黨內部創建新的小組。1952年—1953年,該小組自稱「國際社會主義團體」,因為他們季度雜誌的名字叫做《國際社會主義者》[3]。該組織隨後更名「革命社會主義聯盟」,並在1957年到1965年間被第四國際官方認可為不列顛支部。1964年,該組織創辦報紙《戰鬥報》。
這個小組起初發展緩慢,但是到1983年它成為英國政局中不可小覷的力量,被稱為「戰鬥傾向」。在此期間,格蘭特和同事們向工黨領導人否認「戰鬥傾向」的組織與工黨的原則對立,堅稱自己不過是支持《戰鬥報》的團體。1970年代,在工黨左轉的氛圍中,選區工黨總管委員會大體上反對驅逐,因此只有少數針對「戰鬥傾向」採取的行動。從議會中支持他們動議的人數來看,「戰鬥傾向」在黨內的支持似乎逐漸增長。
工黨的反應
[編輯]1982年,左翼在工黨的全國執行委員會中失去多數地位。1983年2月22日,《戰鬥報》的五位編輯(包括格蘭特)被工黨開除。
這一決定隨後獲得工黨全體會議的支持,其中工會集體投票(通常可由工會總書記自行決定)起了較大作用。但是80%的選區工黨代表反對驅逐「戰鬥傾向」的活動分子,大量貿易工會代表也反對。[4]被驅逐並沒有阻止「戰鬥傾向」的發展。
1986年,工黨全面修改規章制度,在驅逐「戰鬥傾向」的主要領導者的同時,也試圖清除像「戰鬥傾向」一樣的「打入主義者」。最初只是少數「戰鬥傾向」的領導者被驅逐,到1987年,還有3名「戰鬥傾向」的下議院議員繼續服從工黨黨鞭領導。
創建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
[編輯]1980年代末,「戰鬥傾向」在反對撒切爾政府人頭稅的反人頭稅運動中十分活躍,其中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繼續對工黨的支持將阻礙這一運動。格蘭特擔心組織會偏離對托洛茨基理論的理解,沉迷於「行動主義」。他認為「戰鬥傾向」的議員應當支付人頭稅以保護組織。「戰鬥傾向」內展開了一場爭論。彼得·塔菲和他的支持者主張拋棄「打入主義」的策略,先後在1991年利物浦沃爾頓遞補選舉和1992年利物浦和蘇格蘭的大選中為反對工黨的候選人站台。泰德·格蘭特反對這一趨勢。1992年,在「戰鬥傾向」的特別全國會議決定脫離工黨後,格蘭特和艾倫·伍茲一起被「戰鬥傾向」開除。[5]
被開除後,格蘭特和伍茲在工黨內部建立新的小組,並根據他們的出版物之名被稱為社會主義呼籲。這次分裂讓格蘭特和他的支持者離開了工人國際委員會,但是他和伍茲與國際上的支持者們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國際委員會(現在叫做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社會主義呼籲成為國際馬克思主義趨勢在英國的支部。格蘭特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寫作上,直到2003年9月他在一次演講上中風,那時他已年屆九十。2006年7月20日,他以93歲高齡去世。
托洛茨基的外孫維謝沃洛德·柏拉圖諾維奇在1997年說,格蘭特「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深刻認識、特別是關於托洛茨基的思想和著作躍然紙上。這樣淵博的知識是經年累月、堅韌不拔、一絲不苟地致力於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實踐取得的豐碩成果。」
觀點
[編輯]系列條目 |
托洛茨基主義 |
---|
共產主義主題 |
主要思想
[編輯]泰德·格蘭特將自己稱作馬克思主義者、列寧主義者和托洛茨基主義者。在他的觀點裡,要着重強調以下兩點重要性:
- 二戰後誕生的所謂「社會主義」國家,格蘭特將其定義為「畸形的工人國家」,亦即,「無產階級的波拿巴主義」政權。他否認斯大林的蘇聯和這類國家有什麼本質區別。特別的是,他試圖從托洛茨基的理論出發,推導出蘇聯是一個「墮落的工人國家」。[6]在冷戰格局中,格蘭特預見到落後國家通過左翼軍事政變和農民游擊戰建立官僚化的工人國家的可能性。格蘭特聲稱,這些政權的不同之處並不十分重要,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只是為了滿足各自官僚機構的利益。和大多數托洛茨基團體不同的是,泰德·格蘭特相信儘管緬甸和敘利亞的領導人不發表共產主義式的演講,但是當他們實行計劃經濟時也應該劃入同一類別。針對所有這些國家,格蘭特支持托洛茨基的經典論斷:發動一場致力於恢復或者建立工人民主、保留計劃經濟的政治革命。
- 着重強調1930年代第三國際採取的「統一戰線」的重要性,重新採取托洛茨基在1930年代曾經建議追隨者採取的策略——打入主義。格蘭特聲稱,托洛茨基團體加入大規模的左翼政黨和重要工會,是在1945年後必須面對的困難處境中實現統一戰線的實用方式,當時第四國際遠遠無法成為多數工人和青年左翼團結的旗幟。特別是在1950年代末期以後,格蘭特獨創新的「打入主義」(他聲稱和與經典的打入主義是不同的概念):革命者應當在群眾組織的內部、外部和周圍工作,因為工人正從他們傳統的群眾組織轉移,「工人運動以外別無所有」。這一立場使得1965年後世界範圍內的格蘭特派團體脫離第四國際,畢竟格蘭特將其他第四國際成員視為墮落到受小布爾喬亞觀念(游擊主義、左翼民族主義、學生主義、第三世界主義、女性主義)影響的宗派。
反對印巴分治
[編輯]泰德·格蘭特強烈批評印巴分治,在馬克思主義者拉爾·汗的著作《印度次大陸的危機,印巴分治是否可行》的序言中,他寫道:[7]
我們必須認識到將次大陸分為巴基斯坦和印度是英帝國主義者的罪行。最初,英帝國主義者試圖維持對整塊次大陸的控制,但是從1946年至1947年,一場貫穿印度次大陸的革命爆發。英帝國主義者認識到它不可能再維持這一局勢。它的軍隊主要由印度人組成,讓他們幫帝國主義者做髒活並不可靠。正是在這種情形下,帝國主義者提出「印巴分治」。他們既然不能夠維持局勢,就決定攪動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相互對抗,用這種方式,他們策劃將次大陸分裂,以便在放棄當地的軍隊後更好地從外部進行控制。他們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曾考慮會導致多少血淚。[7]
著作
[編輯]泰德·格蘭特的合集由威爾雷德出版社出版;至今前兩卷已經出版,覆蓋1938年-1942年[8]和1943年-1945年[9][10]兩個時間段。
參考文獻
[編輯]- ^ Wade, Bob. Obituary.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07-27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5).
- ^ A Footnote to the History of British Trotskyism. Revolutionary History. 2016-12-21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25).
- ^ Register of the Library of Social History Collection.[永久失效連結]
- ^ Taaffe, Peter, The Rise of Militant Chapter Twenty-three.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8).
- ^ Ted Grant Obituary. The Times (Lond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30).
Finally, Peter Taaffe and other Militants, alongside whom Grant had stood shoulder to shoulder for so long, insisted that the principle should be dropped. When Grant, and another like-minded spirit, Alan Woods, refused to concede the point, both men were expelled from Militant in 1992.
- ^ Meikle, Scott. Has Marxism a future?. Journal of Socialist Theory. 1982, 13 (1): 103–121. doi:10.1080/03017608208413276.
- ^ 7.0 7.1 Khan, Lal. Crisi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Partition: Can it be Undone?. The Struggle Publications. 2005: 12 (英語).
- ^ Grant, T. (2010). Writings, Volume One – Trotskyism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Wellred Publications
- ^ Grant, T. (2012). Writings, Volume Two – Trotskyism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London: Wellred Publications
- ^ Sewell, Rob. Introduction to Volume One of Ted Grant's Writings 1938-42. marxist.com. 2010-07-21 [2017-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1).
拓展閱讀
[編輯]- Grant, T. (1989). The Unbroken Thread. London: Fortress Books
- Christophe Le Dréau, « Repères pour une histoire du trotskisme britannique, 1925–2005 », Communisme, 2006, 87, numéro spécial « Regards sur le communisme britannique », pp. 149–160.
- Woods, Alan (2014). The Permanent Revolutionary. London: Wellred Publications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其好友艾倫·伍茲。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社會主義報》。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革命史》。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社會主義工人報》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衛報》。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獨立報》。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每日電訊報》。
- 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來自社會主義民主 (愛爾蘭)。
- 格蘭特作品集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訃告及格蘭特一生和思想的分析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