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指1958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屬「三面紅旗」之一[1][2]。基本內容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和無產階級的國際團結;在繼續完成經濟戰線、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的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逐步實現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在保證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輕工業和農業並舉;在集中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並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並舉;儘快地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3]
後世評價
[編輯]在197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仍提到總路線,但已經結合周恩來的「兩條腿走路」:「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就是要認真貫徹執行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和一整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把整個國民經濟納入有計劃、按比例、高速度發展的社會主義軌道,以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實現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和其他經濟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躍進。」指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並不總是一招,也有其他方法。
1991年胡繩的《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和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肯定總路線的理想是對中共七屆二中全會路線的發展。但胡繩提出更深認識,稱中共現實是應當允許資本主義的正面效益在一定程度上繼續發展,也應當儘快消除資本主義負面問題和影響。而毛澤東認為當時可能避免資本主義發展,這是脫離中國實際的[4]。胡繩在《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關係——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前瞻》中,更明確指出:以為農業國可以跳過資本主義(工業化),直接到達社會主義的觀點,是「民粹主義」思想,並說毛澤東也染有民粹主義的色彩[5]。此說法曾受到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沙健孫批判[6],不過胡繩關於「總路線脫離中國實際」思想,仍被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傳(1949-1976)》採納。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周恩来揭秘:七千人大会后为何坚持“三面红旗”. 中國網絡電視台. 鳳凰網. 2010-1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8) (中文).
- ^ 胡績偉. 宋永毅 , 編. 中国大跃进—大饥荒资料库(序). 香港中文大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22) (中文).
-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制定. 2012-11-23 [2024-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16).
- ^ 林蘊暉. 胡绳晚年对新民主主义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思考拾零. 歷史研究. 2002, (第3期): 140–145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 ^ 胡繩.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前瞻. 炎黃春秋. 1999, (第1期): 3–5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
- ^ 沙健孫. 坚持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真理的追求. 1999, (第3期): 2–6 [2021-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