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測弧
觀測弧(或弧長)是在觀測天文學中,對太陽系天體的其最早和最新觀測之間的時間段,以用於追跡該天體的路徑;通常以日或年為單位呈現。該術語主要用於發現和跟蹤小行星和彗星。觀測弧的弧長對軌道精度的影響最大,在其間觀測的數量和間隔影響較小。
短弧長
[編輯]弧長越短導致軌道的不確定參數越高。這個天體可能在距離地球很遠,許多不同的軌道上。在某些情況下,初始弧太短,無法確定該物體是在圍繞地球的軌道上,還是在小行星帶的軌道上。經過1天的觀測弧,2004 PR107在僅有一日的觀測弧時,被認為是一顆海王星外的矮行星,但現在已知僅是一顆直徑1公里的主帶小行星。此外,在只有3天的觀測弧時,2004 BX159被認為是一顆穿越火星軌道的小行星,可能對地球構成威脅,但後來被發現只是另一顆主帶小行星。
相對適度的觀測弧線可能允許找到較舊的"回溯發現"照片,提供更長的弧線和更精確的軌道。
小於30天的觀測弧可能會使在最後一次觀測,超過一年的時間後,難以再尋獲該內太陽系天體,並可能導致小行星迷失。觀測弧度小於幾年的海王星外天體的軌道,由於它們與太陽的距離較遠且在天空中移動緩慢,通常其軌道精確度較差[1]。
一般來說,如果觀測弧較短,當發現的天體現時離太陽較遠時,其初始軌道的不確定性會更大。
2018 AG37是在距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時發現的,並且在2年內只被觀測了9次[2],將需要幾年的觀測弧來細化軌道週期和遠日點(距太陽最遠距離)的不確定性。
1999 DP8在1天內只有4次觀察[3],不確定性太大,以至於誤差線沒有真正意義,只是表明不確定性非常大。在其發現日期1999 DP8估計距離地球±1500 AU 52[3]。
來自歐特雲的彗星C/2017 K2是在它只有一個短短的2.6天觀測弧時宣佈的,估計距離是20 AU(3.0 × 109 km),並估計在2027年抵達近日點時距離太陽約10天文單位[4]。 但現在已知C / 2017 K2是在距離太陽16天文單位時發現的,並將在2022年12月19日來到近日點,距離太陽為1.8天文單位。
經過大約200天的觀測弧線,才排除了歐特雲彗星C/2013 A1(賽丁泉)的火星撞擊[5]。
星際天體
[編輯]星際天體通常需要2-3週的觀測弧,使用數百次觀測來確認闖入者的雙曲超速(星際速度)超過幾公里/秒。彗星C/2008 J4 (McNaught)在15天的觀測弧上只觀測了22次,並且由於觀測次數不足,產生了3.9 km / s的低進入星際速度,但偏心率的不確定性很容易產生的閉合軌道[6]。彗星C/1999 U2(SOHO)的觀測弧線為1天,顯示出非常可疑的17公里/秒的星際速度,但可以很容易地有一個離心率低至0.7的閉合軌道[7]。
接近地球
[編輯]彗星 | 觀測弧 | 觀測次數 | 不確定參數 U | 接近地球日期 | 接近地球的不確定距離 | 參考資料 |
---|---|---|---|---|---|---|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 | 257年 | 652 | 0 | 2126年8月5日 | ±10,000公里 | data |
C/2001 OG108 | 0.9年 | 886 | 2 | 2147年3月23日 | ±2百萬公里 | data |
C/1991 L3 (Levy) | 1.6年 | 125 | 3 | 2094年8月1日 | ±1千5百萬公里 | data |
斯威夫特-塔特爾彗星的觀測弧線為257年,2126年8月5日最接近地球的不確定性約為±1萬公里[8]。 C/2001 OG108的觀測弧線約為1年,在2147年3月23日最接近地球的距離不確定性約為±200萬公里[9]。雖然C/1991 L3(Levy)的觀測弧比C/2001 OG108長,但它的觀測值要少得多,因而產生更大的不確定性。
相比之下,彗星C/2022 A1(Sarneczky)於2022年1月2日被發現,當時它的距離為1.3天文單位,而於2022年1月7日宣佈時,只有5天的觀測弧[10]。第二天,它就以100萬公里±3-σ的不確定區域最接近地球[11]。巨大的不確定性是短弧和發現距離的結果。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TNOs really do require patience; 2-3 years is only just enough to say anything about the orbit paramete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Astronomer Michele Bannister (4 April 2018)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for 2018 AG3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0 3.1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for 1999 DP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scovery date Ephemeri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able setting: #39. Range & range-rate = 6.8E+11 / AU / 3-sigma = 1500 AU
- ^ MPEC 2017-K35 : COMET C/2017 K2 (PANSTARRS).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17-05-24 [2017-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 (CK17K020) T 2027 Jan. 5
- ^ How to determine the orbit of a comet?. esa. 2014-03-07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It took 44 days of observation to achieve even a semblance of an orbit determination – one that was still all over the place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for C/2008 J4 (McNaugh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 = 0.9977 to 1.017
semi-major axis = −58
v=42.1219 √1/50000 − 0.5/−58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for C/1999 U2 (SOH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for Comet Swift–Tutt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for C/2001 OG10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lose approach uncertainty: (MaxDist of 0.434) – (MinDist of 0.408) * 149597870.7 = 3.9 million km) - ^ MPEC 2022-A59 : COMET C/2022 A1 (Sarneczky). IAU Minor Planet Center. 2022-01-07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7). (CK22A010)
- ^ C/2022 A1 (Sarneczky) Close approach table at JPL SBDB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d Uncertainty region archive
外部連結
[編輯]- How to determine the orbit of a comet?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SA 7 March 2014)
- YouTube上的Asteroid Hazards, Part 2: The Challenge of Detection (min. 7:14)
- YouTube上的Asteroid Hazards, Part 3: Finding the Path (min. 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