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達瑪穌一世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教宗
聖達甦一世
Sanctus Damasus PP. I
羅馬主教
位於城外聖保祿大殿的教宗達甦一世圖像
就任366年10月1日
卸任384年12月11日(在位18年71天)
前任教宗立柏
繼任教宗西理
個人資料
本名Damasus
出生約305年
羅馬
逝世384年12月11日
羅馬
參見其他以「達甦」為名號的教宗
達瑪穌一世
的教宗敬稱
參考敬稱教宗閣下
語體敬稱教宗閣下
宗教敬稱聖父
身後敬稱聖人

教宗聖達甦一世拉丁語Sanctus Damasus PP. I;約305年—384年12月11日)原名Damasus,於366年10月1日-384年12月11日在位為教宗[1]。他主持了382年的羅馬教會會議(Council of Rome),確定了聖經的正典或官方清單。[2]他公開反對主要的異端(包括亞波里拿留派和馬其頓主義),從而鞏固了天主教會的信仰,並在他對耶柔米的支持與鼓勵下,製作了聖經武加大譯本。曾幫助調解羅馬教會和安提阿教會之間的關係,並鼓勵對烈士的崇敬。

除了各種散文信件和其他作品外,達甦亦是拉丁詩歌的作者。艾倫·卡梅倫(Alan Cameron)將他為一個名叫Projecta(學者們對此非常感興趣,因為大英博物館的 Projecta Casket 可能是為她而製作的)的年輕女孩的墓誌銘描述為「一張被標籤和陳詞濫調的紙巾,搖搖晃晃地串在一起,幾乎沒有擠進韻律內。」[3]達甦被描述為「第一個社會教皇」,[4]並且可能是一群西班牙裔基督徒的成員,他們彼此之間關係密切,與西班牙裔狄奧多西一世關係密切[5]

許多裝在Gold glas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杯中的「達甦」圖像可能代表了他,似乎是第一個倖存下來的當代教皇圖像,儘管沒法真正試圖辨識其相似度。「達甦」與其他人物一起出現,包括可能是投影的父親的弗洛魯斯。有人認為,達甦或該組織的其他成員委託並分發給朋友或支援者,作為「強要地安插他的主教身份在基督教景觀中」的計劃的一部分。[6]

他被天主教會承認為聖人;他的教會慶節日是12月11日。 [7]東正教會,他的教會慶節日是11月13日。[8]

背景

[編輯]

他的生平適逢於君士坦丁一世皇帝的崛起以及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的重新統一興與再重新分裂,這與基督教的合法化以及後來在 380 年被採納為羅馬國家的官方宗教有關。

格拉提安的統治與達甦的教宗在位時間相吻合,形成了教會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因為在此期間(359-383),天主教首次在整個帝國佔主導地位。在安布羅修的影響下,格拉提安拒絕[9]佩戴名為大祭司拉丁語:Pontifex Maximus)徽章,因為對基督徒是不合宜的,故在不顧羅馬元老院的異教徒抗議下,便從羅馬元老院中移除了勝利女神祭壇(Altar of Victory)。格拉提安皇帝還禁止將不動產遺產留給維斯塔貞女的祭司,並廢除了屬於他們和教皇的其他特權。

早期生平

[編輯]

教宗聖達甦一世於公元305年左右出生於羅馬。[10][11]達甦的父親是安東尼烏斯,他成為羅馬聖勞倫斯教堂(聖洛倫索)的神父,而他的妻子叫勞倫蒂亞。達甦的父母都來自盧西塔尼亞地區。達甦在他父親的教堂裡開始了他的教會生涯,擔任執事,後來在那裡他繼續擔任神父。這地方後來成為羅馬的城外聖老楞佐聖殿(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

達甦的早年,君士坦丁一世崛起統治西羅馬帝國。作為皇帝,他頒布了米蘭敕令(313年),該敕令給予羅馬帝國各地的基督徒宗教自由。東羅馬帝國皇帝李錫尼拒絕宗教自由而支援異教,引發了一場危機,導致公元324年的內戰,使君士坦丁牢牢控制了一個統一的帝國。這導致了基督教在君士坦丁堡中建立了至高無上的宗教地位,並逐漸導致讓該城市試圖與羅馬教廷的權威聖座互相抗衡。達甦當時很可能只有二十多歲。

教宗利伯略於公元354年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皇帝放逐到韋里亞時,達甦是羅馬教會的大執事,並跟隨教宗利伯略流亡,隨後他立即返回羅馬。在教宗利伯略回來之前的時期,教會中的達甦在政府中佔有相當大的地位。[12]

繼承危機

[編輯]

在早期教會中,主教通常由神職人員和教區人民選舉產生。雖然這種簡單的方法在因迫害而團結起來的一小群基督徒中效果很好,但隨著會眾規模的擴大,為新主教的喝采其實充滿了分裂,貴族平民候選人之間的主張競爭和某種階級敵意擾亂了一些主教選舉。與此同時,四世紀的皇帝希望每個新的當選教宗都提交給他們批准,這有時會導致國家控制教會的內部事務。

公元366年9月24日教宗利伯略去世後,達甦在派系衝突中繼承了教宗的地位。執事和平信徒支援利伯略執事烏西濟諾(Ursinus)。在利伯略流亡期間,在前上層階級黨員的菲利克斯(Felix)的統治下,支持達甦的參選。

兩人同時參選(達甦的參選是在盧奇娜的聖老楞佐聖殿舉行)。J. N. D. Kelly說,達甦雇了一夥暴徒衝進朱里亞巴西利卡,對烏西濟諾的人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殘殺。[13] 湯瑪斯·沙漢(Thomas Shahan)說,這場醜聞衝突的細節與懷有高度偏見的【Libellus precum ad Imperatores】(P.L.,XIII,83-107)有關,這是來自兩位反達甦的教士(Faustinus 和 Marcellinus)向民政當局提出的請願書。[14]暴力和流血事件如此之大,以至於該市的兩位省長被要求恢復秩序,在第一次失敗之後,當他們被趕到郊區並在西西尼努斯大教堂(現代的聖母大殿)發生了137人被大屠殺,省長將烏西濟諾放逐到高盧。[15]辛西婭·懷特(Cynthia White)和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共同建議省長普拉特薩圖斯與達甦之間要達成交換條件,以確保他的當選並流放烏西濟諾,以換取達甦對普拉特薩圖斯在異教徒圈子中的支援權力。[16][17]當他返回時,還有進一步的暴力事件發生,而在烏西濟諾再次被流放後仍繼續有這些暴力事件。

另一個對此事件的古代敘述,蓋斯塔(Gesta)(可追溯到公元368年),提供了更多的細節。它描述烏西濟諾是利伯略的有效繼承人,而達甦是擾亂異端的菲利克斯(Felix)之跟隨者。該記載還記錄了達甦煽動的武裝部隊闖入朱里亞巴西利卡,對聚集在那裡的人進行了為期三天的殘殺。在獲得拉特蘭大教堂的控制權後,達甦隨後被任命為羅馬大教堂的主教。然而,達甦被指控賄賂羅馬的城市官員,故將烏西濟諾和主要支援者流放,包括一些地方教會的長老。由於這次嘗試,烏西濟諾的一些(顯然相當多的)支援者阻止了這個過程並救出了這些地方教會的長老,並將他們帶到了利伯略大教堂(被確定為「西西尼努斯大教堂」),這是烏西濟諾門派的表面上的總部。達甦隨後下令襲擊利伯略大教堂,導致另一場大殘殺:「他們破門而入,在下面放火,然後衝進去......並殺死了裡面的一百六十人,包括男人和女人」。接下來,達甦對一些逃往聖艾格尼絲墓地的烏西濟諾的支援者發動了最後的攻擊,殺死了許多人。[18]

耶柔米和魯菲努斯(Tyrannius Rufinus)等教會歷史學家擁護達甦。在公元378年的一次主教會議上,烏西濟諾被定罪,達甦被無罪釋放並宣佈為真正的教宗。在接下來的幾年裡,這位前反教宗人士繼續對達甦進行陰謀詭計,並試圖恢復他對達甦處死的主張,但沒有成功。根據安波羅修的說法,烏西濟諾是米蘭亞流教派黨羽之一。[19]

教宗任期

[編輯]

達甦擔任教宗的早年面臨謀殺和通姦[20]的指控。愛德華·吉本寫道:「達甦的敵人稱他為"Auriscalpius Matronarum",是女士們的耳垢。」 [21]這些主張的中立性受到質疑,亦有人認為這些指控是由與亞流教派支持者的分裂衝突所引起的。

達甦一世積極捍衛天主教會免受分裂的威脅。在兩次羅馬主教會議(公元368 年和 369 年)中,他譴責了亞波里拿留派和馬其頓主義,並派遣使節參加公元381 年召開的君士坦丁堡第一屆會議,以解決這些異端邪說[22]

382 年羅馬會議和聖經正典

[編輯]

教宗達甦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主持了公元382 年的羅馬教會會議,該會議幫助確定了經典或聖經的官方清單。《基督教會牛津詞典》指出:公元 382 年,在達甦的統治下,可能在羅馬舉行的一次會議給予舊約和新約規範書籍的完整清單(也稱為「格拉西亞法令」(Gelasian Decree),因為它是由格拉西亞(Gelasius)在公元495再頒發),這與在特倫特給出的列表相同。美國天主教神父和歷史學家威廉·尤爾根斯(William Jurgens)說 :「這條法令的第一部分在長期以來被稱為達甦法令,涉及聖靈和七重恩賜。法令的第二部分更為人所知的是格拉西亞法令的開頭部分,關於聖經的正典:De libris recipiendis vel non-recipiendis。現在普遍認為,格拉西亞法令中涉及公認的聖經正典的部分是在公元 382 年羅馬會議的確定工作,格拉西亞在 5 世紀末對其進行了再次編輯,並在其中添加了目錄被拒絕的書籍,即偽經。到了現在幾乎普遍接受的是,達甦法令的第一和第二部分是公元 382 年羅馬會議法案的真實部分」 [23]

耶柔米、武加大譯本和正典

[編輯]

教宗達甦任命耶柔米為他的機密秘書。最初被邀請到羅馬參加為結束安提阿教派分裂而召開的 382 年主教會議,為他使自己成為教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並在他的議會中占有重要地位。耶柔米在羅馬度過了三年(公元382-385),與教宗達甦和基督徒領袖密切交往。耶柔米在公元409 年寫道:「很多年前,當我幫助羅馬主教達甦寫他的教會信函時,並寫下他對東西方議會向他提出的問題的回答⋯⋯」 [24]

為了結束那個時期對西方文本的顯著的分歧,達甦鼓勵備受尊敬的學者耶柔米在希臘新約七十士譯本的基礎上將現有的古拉丁文聖經版本修改為更準確的拉丁文,從而產生了武加大譯本。根據新教聖經學者FF Bruce的說法,武加大譯本的完成是在西方修復聖經正典的關鍵時刻。 [25]儘管如此,正如天主教百科全書所說,

在拉丁教會中,在整個中世紀,我們發現對次經的性質有含糊的證據。一方面流行著對它們友好,另方面亦流行著對它們的權威和神聖性有明顯不利,而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的是一些作家,他們對這些書的推崇會受到其確切地位的一些困惑所影響,其中我們注意到聖湯瑪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很少有人明確承認他們的經典性。西方中世紀作家的普遍態度基本上是希臘教父的態度。這種現象在西方的主要原因是直接和間接地從聖耶柔米貶低的普羅羅格斯的影響中尋找。

關於偽經本質的重大學術懷疑和分歧持續了幾個世紀,甚至到了特倫特,[26] [27][28]這在公元1546年提供了第一個無誤的天主教經典定義。 [29] [26]

耶柔米達甦死後寫的《 De Viris Illustribus 》中對達甦做了一個非常簡短的說明:「他有出色的詩歌創作天賦,並發表了許多英雄式的簡短作品。他在皇帝狄奧多西統治期間去世,享年將近八十歲」。 [30] 達甦可能是匿名的Carmen contra paganos (反對異教徒的歌曲)的作者。 [31]

耶柔米給達甦的信

[編輯]

耶柔米達甦的信件表明他是彼得教座首要地位的例子:

然而,雖然你的偉大讓我害怕,但你的善良吸引了我。我請求神父保護受害者,牧羊人保護羊群。遠離一切驕傲的東西;讓雄偉的羅馬國家抽取。我的話是寫給漁夫的繼任者,對十字架的門徒說的。因為我跟隨的領袖是基督之外的,我只用你的祝福來交流,那就是用彼得的椅子。為此,我知道,這是建造教堂的磐石!這是唯一可以正確食用逾越節羔羊的房子。這是諾亞方舟,當洪水盛行時,那些不在裡面的人就會滅亡。但是,因為我的罪孽,我來到了敘利亞和未開化荒野之間的沙漠,由於我們之間的距離,我總是不能為你的主的聖潔祈禱。因此,我在這裡跟隨埃及的告解者,他們分享你的信仰,並將我脆弱的手藝錨定在他們大詭計的陰影下。我對維塔利斯(Vitalis)一無所知;我拒絕梅勒提烏斯(Meletius);我和保利努斯(Paulinus)無關。不與你聚集的,就散去;不屬於基督的人是敵基督。[32]

與東方教會的關係

[編輯]

東方教會以該撒利亞的巴西流代表,熱切地尋求達甦的幫助和鼓勵,以對抗明顯勝利的亞流教派。然而,達甦對這位偉大的卡帕多奇亞教會聖師懷有某種程度的懷疑。在安提阿的米勒梯分裂(Meletius of Antioch)事件中,達甦亞歷山大的亞他那修和他的繼任者亞歷山大的彼得二世一起同情保利努斯黨(Paulinus II of Antioch),認為他們是尼西亞正統派的更真誠代表。在梅勒提烏斯(Meletius)去世時,他試圖確保保利努斯( Paulinus )的繼承權並排除弗拉維安(Flavian I of Antioch)。 [33]在任教宗期間,亞歷山大的彼得二世在羅馬尋求庇護,以躲避迫害的亞流教派人。達甦接見了他,後者支持他對抗亞流教派人。 [34]

達甦支持基督教參議員向格拉提安皇帝提出的將勝利女神祭壇(the altar of Victory)從參議院移走的呼籲, [35]並熱切歡迎狄奧多西一世的著名法令「De fide Catholica」(公元380 年 2 月 27 日), [36]它宣布彼得向羅馬人宣講並以達甦為首的教義成為羅馬國家的宗教。 [37]

4 世紀晚期 Philocalus 的達甦銘文石碑複製品,位於君士坦丁時期聖阿涅塞富城外聖依搦斯聖殿大教堂下方的聖艾格尼絲地下墓穴中。

獻給烈士

[編輯]

達甦還為鼓勵對基督教殉道者的尊崇做了很多工作, [38]修復並建造了進入他們在羅馬地下墓穴殉道者墓窟和其他地方墓窟的通道,並設置了帶有他自己撰寫的經文銘文的石板,其中一些倖存下來或被記錄在他的警句里[39]

達甦重建或修復了他父親以勞倫斯命名的教堂,被稱為San Lorenzo fuori le Mura城外聖老楞佐聖殿),到 7 世紀時,它已成為羅馬烈士墓窟路線上的一個站點。達甦對羅馬烈士的尊重也得到了傳統的證明,根據該傳統,教宗在他自己的房子裡建造了一座獻給勞倫斯的教堂,就是達瑪穌的聖老楞佐次級聖殿

達甦當了十八年零兩個月的教宗。他的教會慶節日是12月11日。他被安葬在他的母親和姐姐旁邊的「葬禮教堂......在亞壁古道(Via Appia)和阿爾迪蒂娜大街(Via Ardeatina)之間的某個地方」,確切的位置已經遺失。 [40]

自 2011 年以來,San Damaso Ecclesiastical University以這位聖人命名,這是一所隸屬於西班牙馬德里大主教區的天主教高等教育中心,可以研究學習神學、教會法、宗教科學、基督教和古典文學以及哲學。

譯名列表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ontiffs. Holy See.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9) (英語). 
  2. ^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3. ^ Cameron, 136-139; 136 and 137 are quoted in turn
  4. ^ Cameron, 136
  5. ^ Cameron, 142-143
  6. ^ "DAMAS" on 4 glasses per Grig, 5 per Lutraan; Grig, 208-215, 216-220, 229-230, 229 quoted (examples illustrated); Lutraan, 31-32 and pages following
  7. ^ "Saint Damasus I | Biography, Pope, Legacy, & Fac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8. ^ Latin Saints of the Orthodox Patriarchate of Rome. www.orthodoxengland.org.uk. [2022-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30). 
  9. ^ McGuire, M. (1936). A new study on the political role of St. Ambrose. The 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22(3), 304-318. https://www.jstor.org/stable/25013506
  10. ^ The Liturgy of the Hours, Vol. I, 11 December.
  11. ^ "Pope Damasus 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ww.nndb.com. Retrieved 13 January 2016.
  12. ^ ST DAMASUS, POPE, CONFESSOR (A.D. 305–384) Archived 25 September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utler, Alban. "The Lives or the Fathers, Martyrs and Other Principal Saints, vol. III, ewtn
  13. ^ Kelly, J. N. D. (1989).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Popes. US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2, 34. ISBN 978-0192139641
  14. ^ Shahan, Thomas. "Pope St. Damasus I."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 4.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8. 29 Sept. 2017
  15. ^ Ammianus Marcellinus, 27.3.12; 27.9.9. Translated by J.C. Rolfe, Ammianus Marcellinus (Cambridge: Loeb Classical Library, 1939), pp. 19, 61ff
  16. ^ White, Cynthia (1 October 2010). The Emergence of Christianity: Classical Traditions in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Fortress Press. ISBN 9780800697471
  17. ^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chapter 25, n. 83
  18. ^ McIntyre, Thomas J. (2015). The First Pontiff: Pope Damasus I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Roman Prima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1277. pp. 15, 33, 34. Retrieved 13 November 2018.
  19. ^ Ambrose, Epistles iv
  20. ^ M. Walsh, Butler's Lives of the Saints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New York, 1991), 413.
  21. ^ Gibbon,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chapter 25, n. 83
  22. ^ St Damasus I Constantinople-1. [20 Januar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19 December 2016). 
  23. ^ Jurgens, William. The Faith of the Early Fathers: Pre-Nicene and Nicene Eras. 1970: 404. ISBN 9780814604328.  Accessed 24 Mar. 2022.
  24. ^ Epistle cxx.10.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2-17). 
  25. ^ Bruce, F. F. The Canon of Scripture (PDF). InterVarsity Press. 1988: 225 [2022-11-0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2-27). 
  26. ^ 26.0 26.1 H. Tavard, George. Holy Writ or Holy Church. London: Burns & Oates. 1959: 16–17. 
  27. ^ Jedin, Hubert. Papal Legate At The Council Of Trent. St Louis: B. Herder Book Co. 1947: 270–271. 
  28. ^ Metzger, Bru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Apocrypha. New York: Oxford. 1957: 180. 
  29. ^ Catholic Encyclopedia. Canon of the Old Testament.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8. 
  30. ^ De Viris Illustribus, ch. 103
  31. ^ Baldwin, Barry. Carmen Contra Paganos. 亞歷山大·卡日丹 (編). 牛津拜占庭辭典. 牛津: 牛津大學出版社. 1991. ISBN 0-19-504652-8. 
  32. ^ Letter of Jerome to Pope Damasus, 376, 2.
  33. ^ Socrates, Historia Ecclesiastica 5.15
  34. ^ Shahan, Thomas. "Pope St. Damasus I."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 4.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8. 29 Sept. 2017
  35. ^ Ambrose, Epistles xvii, n. 10
  36. ^ Codex Theodosianus XVI, 1, 2
  37. ^ Shahan, Thomas. "Pope St. Damasus I." The Catholic Encyclopedi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Vol. 4. New York: Robert Appleton Company, 1908. 29 Sept. 2017
  38. ^ M. Walsh, Butler's Lives, 414.
  39. ^ Epigrammata texts in Lati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rig, 213, 215
  40. ^ Grig, 213 note 50
基督教會頭銜
前任者:
利伯略
羅馬主教
366年-384年
繼任者:
西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