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重工業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日本製鐵的千葉縣煉鋼廠,日本在二戰後藉韓戰之機大幅復興重工業基礎建設
中國遼寧本溪市中鋼分廠,2016年中國鋼鐵產量達13億噸[1],超過美國、日本、印度、俄國總和,並佔約世界一半的鋼鐵生產量。
荷蘭的綜合鋼鐵廠。那兩座巨大的塔是高爐。
一個重工業工廠的典型例子。

重工業(英語:Heavy industry,德語:Schwerindustrie),是指一種以產品為評判標準的工業分類,其產品必須比人體大、重,並且包含了那些能為了設備而創造的設備(例如機床、交通運輸),也包括人們生活中的不動產(例如建築物、基礎設施等),其定義至今沒有一個統一標準。

一般來說,對重工業的先前投資、資本密集度遠遠高於輕工業,但其回報率卻低於輕工業,所以世界上的重工業公司基本都會由國家和大企業去補貼,方可承擔其破產的風險,順便延長其商業周期。以現代來說,造船(因為鋼鐵取代了木材)被認為是重工業,由不同理論組合而成的系統是重工業的重要特徵,例如二戰後摩天大樓水壩的,以及21世紀大型航天火箭和飛機渦輪機[2]

重工業起始於19世紀,以美、德、英、法為主,現今世界的日本和中國也很擅長,在工業時代,運輸和建築以及它們的上游製造業供應業務一直是重工業的主要部分,但除了粗糙的舊印象之外,重工業的精緻度也可以很高,例如一些資本密集型製造業(例如無人空拍飛機的發動機、超高複雜度的數位機床等)。因為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早期中歐洲列強發生過多場戰爭,最著名的重工業例子就是軍火工業,包括煉鋼、火炮生產、機車製造、機床製造和重型採礦。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隨着化學工業電子工業的發展,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定義,有寫產品可大可小,很快,在汽車工業飛機工業的領域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這重工業、輕工業混合的產生模式用複合工業一詞去代替形容。

作為經濟戰略的一部分

[編輯]

許多東亞國家依賴重工業作為其整體經濟的關鍵部分。這種對重工業的依賴通常是政府經濟政策的問題。在名字上有「重工業」的日本韓國公司中,許多同時也是航空航天產品製造商和國防承包商,為各自國家的政府服務,比如日本的富士重工和韓國的現代Rotem,後者是現代重工大宇集團的聯合項目。[3]

在20世紀的第二世界國家,經濟發展往往專注於重工業而忽視輕工業,從而造成「槍多黃油少」惡果。[4]當然外部的威脅其實也是造成這樣一種決策的直接原因。例如蘇聯在20世紀30年代進行瘋狂的工業化,以重工業為發展重點,試圖將其生產卡車、坦克、大炮、飛機和軍艦的能力提高,使蘇聯成為一個工業強國,但是卻造成了烏克蘭大饑荒

區劃問題

[編輯]

在地方區劃法中,重工業有時也是一個特殊的名稱。這使得那些對環境、基礎設施和就業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可以經過深思熟慮選址。例如,垃圾填埋場的分區限制通常會考慮到重型卡車的交通,這將對通往垃圾填埋場的道路造成昂貴的磨損。[5]

環境影響

[編輯]

溫室氣體排放

[編輯]

截至2019年,重工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溫室氣體總量的22%,而重工業造成的熱污染約占全球熱污染總量的10%。[6]其中鋼鐵冶煉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占總共的7%至9%,這是因為鋼鐵冶煉涉及到用煤炭還原氧化鐵的過程。[7]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碳捕捉技術及再利用技術以[8]碳捕集與封存技術開始受到關注。[9]目前中國的碳捕集技術已應用於石化行業,可以將石油生產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再利用。[10]而美國和加拿大等國也在不斷提升相關技術。2021年時,美加兩國只有2%的碳排放會被捕集封存,預計到2040年大約有12%的碳排放會被捕集封存。[11]

污染問題

[編輯]

燃燒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將廢水排放至自然環境中都會造成污染,從而危害人類及野生動物的生存。[12]飲用水的污染會直接危害人體健康,而畜牧及灌溉用水的污染可以通過污染農產品從而間接性的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12]而植物對水污染的耐受力也有限度,一旦超過閾值也同樣會死亡。[13]除了水污染之外,等重金屬形成的粉塵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損害,後兩者甚至可以致癌[14]這些重金屬還會造成土壤污染,進而導致農作物的污染。[15]由於與成人相比兒童更為脆弱,因此環境污染更容易對他們造成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其死亡。[16]

土地永久性污染

[編輯]

很多時候,我們通常用「犧牲區」一詞來指代被永久性污染的土地。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上海衛視-鋼鐵過剩. [2016-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6). 
  2. ^ Teubal, Morris. Heavy and Light Industr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3, 63 (4): 588–596. ISSN 0002-8282. 
  3. ^ Wade, Robert. Governing the Market: 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the author.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3-11-30. ISBN 978-0-691-11729-4. 
  4. ^ Birman, Igor. The imbalance of the Soviet economy. Soviet Studies. 1988-04-01, 40 (2): 210–221. ISSN 0038-5859. doi:10.1080/09668138808411750. 
  5. ^ Committee, British Association Glossary. Some Definitions in the Vocabulary of Geography, IV.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952, 118 (3): 345–346. ISSN 0016-7398. doi:10.2307/1790321. 
  6. ^ Roberts, David. This climate problem is bigger than cars and much harder to solve. Vox. 2019-10-10 [2019-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0) (英語). 
  7. ^ De Ras, Kevin; Van De Vijver, Ruben; Galvita, Vladimir V.; Marin, Guy B.; Van Geem, Kevin M. Carbon capture and utilization in the steel industry: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chemical engineering.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Engineering. 2019-12-01, 26: 81–87 [2022-09-12]. ISSN 2211-3398. S2CID 210619173. doi:10.1016/j.coche.2019.09.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0) (英語). 
  8. ^ Cuéllar-Franca, Rosa M.; Azapagic, Adisa. Carbon capture, storage and utilisation technologies: A critical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their life cycle environmental impacts. 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 2015-03-01, 9: 82–102 [2022-09-12]. ISSN 2212-9820. doi:10.1016/j.jcou.2014.12.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9. ^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SBN 9780521866439. 
  10. ^ 注入二氧化碳挤出石油 我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项目建成投产--经济·科技--人民网. finance.people.com.cn.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11. ^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Untangling the Economics From Source to Sink | Enverus. www.enverus.com. 2022-08-24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8). 
  12. ^ 12.0 12.1 Causes, Effects and Solutions to Industrial Pollution on Our Environment - Conserve Energy Future. www.conserve-energy-future.com. 2013-06-13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8). 
  13. ^ Okereafor, Uchenna; Makhatha, Mamookho; Mekuto, Lukhanyo; Uche-Okereafor, Nkemdinma; Sebola, Tendani; Mavumengwana, Vuyo. Toxic Metal Implications on Agricultural Soils, Plants, Animals, Aquatic life and Human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January 2020, 17 (7): 2204. ISSN 1660-4601. PMC 7178168可免費查閱. PMID 32218329. doi:10.3390/ijerph17072204可免費查閱 (英語). 
  14. ^ Wang, Jinhe; Zhang, Xi; Yang, Qing; Zhang, Kai; Zheng, Yue; Zhou, Guanhua.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dustfall and heavy metals in a typical inland heavy industry city in Chi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2018-09, 71: 283–291 [2022-09-12]. ISSN 1001-0742. doi:10.1016/j.jes.2018.05.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15. ^ Folk, Emil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Industrialization | EcoMENA. 2021-04-27 [2022-09-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 
  16. ^ Bergstra, Arnold D.; Brunekreef, Bert; Burdorf, Alex. The effect of industry-related air pollution on lung function and respiratory symptoms in school children. Environmental Health. 2018-03-27, 17 (1): 30 [2022-09-12]. ISSN 1476-069X. doi:10.1186/s12940-018-037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