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北京天橋

座標39°53′02″N 116°23′33″E / 39.88397°N 116.39245°E / 39.88397; 116.39245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復建的天橋
位於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北側鐘樓

39°53′02″N 116°23′33″E / 39.88397°N 116.39245°E / 39.88397; 116.39245 天橋是對北京市西城區永定門內大街中段附近地區的統稱。在清朝民國年間天橋地區曾經是北京最大的市井娛樂中心。許多民間藝術家在天橋撂地表演,各種流行於中國北方的民間藝術形式都能夠在這裏找到;除了民間藝術表演,北洋政府時期在天橋地區附近還先後興建了新世界遊藝園、城南遊藝園等現代遊藝設施,天橋文化是舊京社會底層文化的代表。

釋名

[編輯]

天橋得名於該地區的一座石橋。在元朝明朝以及清朝前期,前門以外到天壇之間存在着一片水域,為了方便皇帝每年的祭天活動,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人們在今天天橋地區修建了一座南北走向跨河的石拱橋。據史料記載,這座石橋位於今天壇路西口、天橋南大街北口和前門大街南口之間的位置上,橋長約8,寬約5米,所用石材為漢白玉,共有三梁四欄;在石橋兩側各建有一座木板橋供市民通行,石橋為皇帝祭天專用通道,平時不允許普通市民接近。由於這座石橋是皇帝祭天專用的,因而被人們稱為「天橋」。由於人們將這座橋看作鼻子,因而橋下的河流便被看作是龍的鬍鬚,被人們稱作龍鬚溝

清後期,由於城市的發展,北京城南的水系萎縮,天橋變成有橋無河的旱橋,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為了整修前門到永定門之間的馬路,北京市政當局將天橋改為平面矮橋,並橋面上鋪設的石板拆除,改鋪碎石;1929年,為鋪設有軌電車軌道,進一步減小天橋的弧度,使之成為與地面水平的平橋,1934年拓寬正陽門永定門之間的馬路,天橋的漢白玉橋欄板被拆除,從此天橋作為一座石橋徹底消失,天橋地區開始了有名無橋的歷史。

2013年,復建的天橋亮相,結束了天橋近80年「有名無橋」的歷史。然而,由於天橋遺址所在地已是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因此復建的天橋,位置向南偏移了40米,而天橋遺址原位將以「印記」方式標示。[1]

歷史

[編輯]

天橋地區地處永定門和正陽門之間,是自南方進入北京的必經之路,修建了天橋之後就更加繁華了。於是逐漸出現了自發的市場,明代中後期由於外城的修建,天橋地區成為北京城市區域的一部分;清順治年間,朝廷頒佈遷漢令,要求所有居住於內城的漢族民眾遷往外城居住,這一措施進一步刺激了天橋地區商業的發展。

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天壇的西壇根和北壇根,先農壇的東壇根和北壇根有一批社會底層的流動攤販聚集,形成了販賣日用百貨和食品的自發市場,由於市場是自發形成了,政府並不向這些市場的攤販徵稅,因而進一步促進了市場的發展。市場迅速擴張,一些茶館酒樓相繼在此開業,不久在天橋東側又形成了一個販賣鳥類的鳥市,天橋西側則形成了一個金魚市場。

除了自發市場,天橋地區的十餘所廟宇定期形成的廟會也對整個天橋地區的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每逢廟會舞獅、中幡、秧歌、摔跤等民間技藝競相上演。

清末民初,為了溥儀皇帝祭天的需要,市政當局修建了天橋南大街,將馬路附近的空地進行了平整,驅散了天橋的自發市場,結果造成了天橋的蕭條,後經過商戶與市政當局的協商,天橋地區重新招商,而且由於修建和平門外大街,原本在海王村舉辦的廠甸廟會一度與天橋市場合併,由此在天橋地區逐漸形成了以百樣雜耍、小食品和低檔日用消費品為主的綜合市場,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所謂「天橋八怪」的說法,天橋八怪的出現,是天橋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它標誌着天橋作為一處文化活動場所,得到了北京市民的廣泛認同,同時也標誌着天橋的百樣雜耍表演已經成為該地區文化以及北京社會底層市井文化的一個標誌。

北洋政府時期一直到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之間的時間,是天橋的黃金時代,民間藝人的表演日趨成熟,大金牙、雲里飛等人成為其中的領軍人物,同時新世界遊藝園等現代遊藝設施的興建,不僅提高了天橋的整體品味,同時也使天橋進一步成為北京的娛樂中心。

1937年後,由於日本軍隊佔領北京,市井蕭條,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下降,以雜耍和其他娛樂也為主要經營項目的天橋也隨着時局轉趨蕭條,從此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才稍見起色,但不久由於國共內戰和經濟危機的影響,天橋再次遭到打擊。

1949年後,新的北京市政府對天橋進行了整治,清理了市場中的黑社會組織,同時對撂地藝人的演出內容提出了管理規範,禁止了一些內容的表演,1957年,由於反右政治運動的爆發和三年大饑荒等人禍的發生,天橋市場在多方面壓力的共同作用下自動解散了,從此代表北京市井文化的天橋消失了,保留下來的僅僅是一個引人回味的地名。

天橋文化

[編輯]
天橋百貨商場

天橋文化是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什樣雜耍和百樣吃食」就是對它一個形象的描寫。在天橋市場出售的日用百貨和小食品價格非常便宜,受到社會底層市民的歡迎,在天橋上演的各種民間藝術也大多迎合了底層市民的欣賞口味,其中包括了各地常見的評書、相聲、評劇、梆子、大鼓書、魔術戲法,也有比較少見的洋片、訓蛤蟆,甚至連市井罵街都成為天橋藝人表演的項目。另外出售藥品和醫療服務也是天橋市場的一大特色,一些江湖郎中,在天橋出售自製藥品,兼提供拔牙修腳等簡單的醫療服務,由於價格遠較正規醫院和私人診所便宜,因而深受底層市民的歡迎,這些郎中有時在賣藥的同時還會表演武術、硬氣功等,非常熱鬧,傳統相聲名段《大保鏢》就是脫胎於天橋賣大力丸的藝人。在北京甚至還出現了與天橋相關的歇後語:「天橋的把勢——光說不練」。

在天橋文化中,值得專門提出的是戲棚,在天橋撂地賣藝的藝人,積攢一定收入具有一定經濟實力後,便會組成自己的戲班並興建戲棚,在固定場所演出,天橋的戲棚最多時達到了三十餘家,這些戲棚大多以蘆席、鐵皮板等為主要建築材料,堆土為台,戲棚規模大者可容納七百到八百人,小者可以容納一百人左右。京劇名角荀慧生評劇名角新鳳霞都是從天橋戲棚走出去的藝人。

天橋作為北京市井文化的代表,出現在很多文化作品中,作家張恨水的《春明外史》、《啼笑姻緣》、老舍的《龍鬚溝》等都是以天橋地區為故事背景的。

現狀

[編輯]

1957年後,天橋的藝人後多不再天橋聚集,這些人有的改做他行,有的成為文化骨幹或運動員。文化部在2004年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天橋文化也被列入其中。

目前天橋地區與北京其他地區完全一樣,進行了大量的舊城改造和道路拓寬工程,現代的高層住宅樓和寬大的馬路取代了傳統的建築,現在的天橋地區早已經沒有了當年的氣息。在整個天橋地區,還有天橋劇場天橋樂茶園兩家文化機構從事文藝演出工作,前者演出電影戲劇戲曲等,後者以曲藝為主要表演內容,2015年在天橋劇場東側建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則以音樂劇、戲劇為主要演出內容。另外,在天橋有一座民俗文化博物館,陳列和展示了曾經存在於這裏的市井文化。

天橋樂茶園在2000年後被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收購。現為德雲社的大本營。觀眾還可以欣賞老天橋遺留的曲藝節目,包括相聲評書西河大鼓快板書山東快書等曲種。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北京重建地標建築天橋 新橋位置向南偏移40米. 新浪網. 2013年12月23日 [2016年12月1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12月20日).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