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血周
流血周 | |||||||
---|---|---|---|---|---|---|---|
巴黎公社、普法戰爭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兵力 | |||||||
凡爾賽軍: 120,000–130,000人 |
國民警衛隊: 20,000–17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877人死亡 6,454人受傷 183人失蹤 |
10,000-15,000人死亡 43,000人被俘 |
流血周(法語:Semaine Sanglante,亦稱五月流血周)發生於共和曆79年牧月1日至8日(1871年5月21日至5月28日),是帕特里斯·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凡爾賽軍所發動的一次軍事行動。此次行動劍指巴黎公社政權[1][2][3],屬於凡爾賽政府自1871年起,為對抗於法國數個大城市影響甚廣的公社起義而發起的連串行動的其中之一[4][5][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憑此戰奪回了巴黎的控制權[7][8][9],巴黎公社政權也因此覆滅[10][11][12][13]。
戰鬥中有許多巴黎公社士兵手持武器被捕,之後立即被凡爾賽軍隊槍殺,而凡爾賽軍一方則有877人陣亡,183人失蹤。有43,000名公社成員被俘,至少有6,500至7,500人被流放國外[14][9][2][15]。而據康乃爾大學教授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說,「7,500人被監禁或者流放」,「大約20,000人被處決」[16]。
而在流血周內,巴黎公社方面處決了包括巴黎大主教在內的大約一百名人質,並燒毀了許多巴黎地標,包括杜樂麗宮、市政廳、司法部大廈,以及榮譽軍團宮[12][2]。
軍力
[編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編輯]在此次軍事行動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政府派出約12-13萬名凡爾賽軍參加此次進攻[17]。
巴黎公社
[編輯]巴黎公社方面則有2萬-17萬人參與抵抗,其中8萬人在戰鬥連,10,500人駐守於南部堡壘,以及駐於軍營的數千名預備役人員[18][7][8]。
戰爭前奏
[編輯]在5月8日開始,凡爾賽軍佔領了城南的重要防禦工事伊西堡,並逐步佔領了城門以西的其他幾個陣地。這將他們的部隊直接帶到了巴黎城牆之外。5月20日星期六,凡爾賽軍開始對巴黎西大門和城市,特別是聖克洛德港進行了猛烈的炮擊[19][4][20][21]。
過程
[編輯]5月21日(星期日)
[編輯]5月21日上午,巴黎城內凡爾賽政府的一名特工偵查時發現Porte du Point-du-Jour(黎明之門)的城牆沒有巴黎公社士兵巡守。他隨後翻越城牆並將此情報告知在城外紮營的凡爾賽部隊。一名軍官核查此情報後,費利克斯·夏爾·杜艾將軍向麥克馬洪元帥和最高統帥部發去電報,其部隊也迅速從此缺口進入城內並迅速散開,從後方攻佔了奧特伊港和凡爾賽港的兩大城門。到當日傍晚,六萬名凡爾賽士兵進入巴黎城內,帕西和特羅卡德羅很快就在巴黎公社反應不及的情況下被凡爾賽軍佔領。在當日結束前,凡爾賽軍就己經抵達戰神廣場[22][7][2]。
5月22日(星期一)
[編輯]-
圖為5月22日,凡爾賽軍向巴黎市中心的推進路線
-
埃內斯特·庫爾托·德·西塞
-
夏爾·德萊克呂茲
-
設於協和廣場的路障
-
凡爾賽軍進入巴黎,向東推進。
在5月22日的9:30分時,凡爾賽軍的埃內斯特·庫爾托·德·西塞將軍在巴黎的軍事學院建立起了自己的指揮部,而當時他旗下已有五萬名士兵身在巴黎[23]。
巴黎公社一方的警報也在當日早上正式響起,同時,夏爾·德萊克呂茲發佈了一則公告,號召巴黎人民奮起抵抗凡爾賽軍,他是當時的公共安全委員會成員及戰爭委員會的文職代表,亦是公社的實際軍事領導人,公告宣稱:「軍國主義已經夠了!讓位給人民,讓位給赤手空拳的戰鬥人員!」[23],但該公告的效果卻與預期相反。其餘的國民警衛站不但沒有合併成一支部隊,反而𨚫分散開來,各自保衛自己的社區。而除了國民警衛隊的士兵外,幾乎沒有其他的巴黎人武裝起來準備戰鬥[24][3]。
隨着凡爾賽軍攻入了巴黎,公社軍隊不得不放棄了靠近前線的戰爭部。但他們離開前並沒有帶走或燒毀的此處的記錄與文件,從而導致了所有士兵的個人詳細信息都被泄露給了凡爾賽政府[25][23]。
當時,巴黎公社在包括聖弗洛朗丁街、歌劇院街、里沃利街、協和廣場等地設下了路障,一共設下了約九百個路障,但仍有許多地區未有設好路障,而附近的居民則在地窖里準備好了避難所。當日下午,設於奧賽碼頭和馬德琳河上的凡爾賽軍炮台還與處於杜伊勒里宮露台上的國民警衛隊炮台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炮火戰,而在巴黎蒙索公園,凡爾賽軍處決了十五名男子和一名女子囚犯,這是流血周中首次有紀錄的有組織處決[14][17][10]。
5月23日(星期二)
[編輯]從5月23日的早晨開始,凡爾賽軍繼續向東進攻。巴黎公社當日的主要工作是建造和加固路障,他們拆除了許多巴黎行人路的鋪路石來建造路障,但凡爾賽軍吸取了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的街頭戰的教訓,沒有直接正面向路障攻擊,而是緩慢又系統地移動,在路障周圍的建築物牆壁上挖隧道,從側面或後方包抄並破解路障,來擊敗路障後的巴黎公社部隊,這使凡爾賽軍的進攻速率大為提升。巴黎公社軍隊也使用了與其相同的戰略,但因缺乏工具和人力來挖掘牆壁,導致效率和成功率均不如凡爾賽軍[23][12]。
在當時,公社方面意識到他們可能將會面臨失敗,於是下令焚毀了許多巴黎的主要建築,包括杜伊勒里宮、羅浮宮、盧森堡宮、巴黎歌劇院、巴黎市政廳、內政部、司法部、巴黎皇家宮殿、以及香榭麗舍大街兩旁的豪華飯店和高級公寓樓,並拉起了「寧願見其消亡,也不留給敵人」的標語。
23日晚7時,12名巴黎公社社員攜帶了焦油、瀝青和松節油等物品到杜伊勒里宮內縱火。大火燃燒了兩天,至5月25日才被政府軍和巴黎消防隊撲滅,但宮殿建築不幸已被全部焚毀,只剩下了外殼[26]。與杜伊勒里宮相連的羅浮宮花廊和馬爾贊廊也被公社社員縱火燒毀,但存放有大量藝術珍品的羅浮宮主體建築——卡利庭院卻奇蹟般地倖存了下來。
5月24日(星期三)
[編輯]-
在當日發生的街壘戰,現場燃起了熊熊烈火
-
被凡爾賽軍隊包圍的拉維萊特
5月24日,巴黎公社的領導人放棄了他們在巴黎市政廳的總部,轉而搬到了在第11區的市政廳。他們放火燒毀了附近的酒店,同時也破壞了附近的一些歷史建築,還破壞了存儲在裏面的檔案和財政記錄。這同時也使巴黎公社失去了中央指揮所[27]。
當時,國民警衛隊試圖像他們之前燒毀杜伊勒里宮一樣,在巴黎聖母院附近生火,以燒毀巴黎聖母院。但不久,一位公社總部的官員前來緊急提醒他們,如果燒毀巴黎聖母院,將會連帶點燃附近的一所醫院,而該醫院當時容納了 800 名患者。最終,這場火災在發展蔓延變大前被撲滅,未有波及巴黎聖母院[28]。
巴黎公社中央委員會發表了一份和平提議,他們表示,在凡爾賽軍尊守他們的投降條件的情況下,他們願意解散巴黎公社和國民議會,並從巴黎撤軍,並重新選舉新政府。但凡爾賽軍無視了這份和平提議,繼續進攻巴黎[27][29][2]。
5月25日(星期四)
[編輯]到5月25日早上的時候,巴黎的整個西部都己被凡爾賽軍控制了。在24日晚,國民警衛隊已經從第10區的路障中倉惶撤出。而到了25日早上,該區域就被凡爾賽軍佔領了[7]。
在巴黎左岸,凡爾賽軍佔領了盧森堡公園。而之後有一支國民警衛隊在阿涅爾和納伊進行了反擊,他們成功的擊退了凡爾賽軍,並且繳獲了三門大炮[9][28]。
而在巴黎右岸的凡爾賽軍則繼續向巴黎東部進軍。不久,凡爾賽軍隊就己攻佔了巴黎市政廳的廢墟處,朝巴黎公社的中心據點巴士底廣場前進。法國軍隊並沒有直接攻擊路障,而是分散開來,穿過周圍狹窄的街道,在牆上挖出隧道並穿過去,包抄了巴黎公社的陣地。而巴黎公社的士兵則抓獲了一群試圖逃離巴黎的多米尼加僧侶,後來這些士兵槍殺了他們[27]。
在城市的南部邊緣,國民警衛隊仍然佔有兩個堡壘,這阻止了凡爾賽軍在南部包圍國民警衛隊。但最後,在這兩個堡壘中的駐軍決定放棄堡壘,轉而去保衛自己的社區。他們並沒有等待批准,就破壞了堡壘中的大炮並離開了。而這些堡壘很快被凡爾賽軍佔領,他們架上了自己的大炮,並開始轟炸艾夫里堡以及在比尤特奧卡耶斯的巴黎公社陣地。
最後,在這一天結束時,凡爾賽軍已經攻下了整個巴黎左岸。而巴黎公社的主要部隊則倉惶的通過奧斯特里茨橋逃到了巴黎右岸[8][21]。
5月26日(星期五)
[編輯]在5月25日至26日期間,凡爾賽軍隊佔領了幾個被公社遺棄的戰略要地,包括設立於聖安東尼街的路障、里昂火車站、馬薩斯監獄、聖殿廣場和伏爾泰大道,戰鬥於周五早上七點在大雨中重新開始。與前幾天一樣,軍隊沒有直接攻擊公社設置的路障,而是以同樣的戰術有條不紊地繞過路障。而公社方面,國民警衛隊也進行了激烈頑強的抵抗,特別是在聖安托萬郊區,但凡爾賽軍對他們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國民警衛隊的路障逐漸被包抄,巴士底廣場在下午兩點左右被凡爾賽軍佔領。而圓亭噴泉也在隨後則被軍隊包抄[30]。
下午,有十幾個公社中央委員在二十區阿克索街開了一場會議,並起草了一份公告。公告內容為呼籲該區的公民協助鄰近的第十九區的國民警衛隊驅逐凡爾賽軍。這同時也是巴黎公社發佈的最後一份公告[30]。而在晚上六點時,國民警衛隊在貝爾維爾附近的阿克索街決了六十二名人質[31][30]。
到26日末,凡爾賽軍徹底擊敗了所有在巴黎左岸的公社勢力。巴黎公社控制的區域只剩下了巴黎東北部的一個半圓形區域,包括肖蒙山丘公園、拉雪茲神父公墓、圓亭以及美麗城,它們是公社最後僅剩的據點。
5月27日(星期六)
[編輯]到5月26日晚上時,公社佔領區已經被縮小到僅剩貝爾維爾和梅尼爾蒙唐工人階級社區周圍的巴黎第20區。當時公社方主要的防禦點是拉雪茲神父公墓和肖蒙山丘公園,肖蒙小丘擁有丘陵地形和一個礦井網絡,而此時巴黎的北部和東部邊界都已被普魯士軍隊佔領,此時普魯士軍的增援部隊趕了過來,還調來了大炮,他們封鎖了城市的邊界。使得國民警衛隊不能再從巴黎以外的地方進入巴黎,也無法從巴黎逃出去[32]。
巴黎公社中央委員會的其餘成員已撤到了貝爾維爾,並下達了保衛附近地區的命令與指示。國民警衛隊仍設有一條長方形的路障守衛着拉維萊特、貝爾維爾、梅尼爾蒙唐和沙羅訥,並控制着此處的大道。而拿破崙三世修建的林蔭大道則為國民警衛隊提供了一個可架設火力的通道。他們還在肖蒙小丘和拉雪茲神父公墓處的山丘上部署了炮兵連。而他們此時已經沒有可以撤退的地方,所以在這片區域的戰鬥是最為激烈的[33]。
國民警衛隊在20區的強大防守讓麥克馬洪被迫修改了他的計劃;他在南部的聖馬丁運河上攔住了他的部隊,並將主要攻擊點轉移到了包圍東北部剩餘的公社據點。而部分普魯士軍開始沿着城外的城牆移動,從後方襲擊國民警衛隊。公社設在園亭噴泉上的路障被包圍,而此處的國民警衛軍也被迫投降。同時普魯士軍隊損失了十二人,另有四十八人受傷。
當國民警衛隊前往攻擊貝爾維爾北部和拉雪茲神父公墓時,戰鬥又在當晚重新開始。公社的最後一批部隊集結在了貝爾維爾和梅尼爾蒙唐大道周圍的街道上,試圖將普魯士軍隊趕出他們的陣地,但沒有成功。而普魯士軍隊則從三個方向向他們逼近。戰鬥持續了大半夜,但到了早上,墓地仍由國民警衛隊控制[33]。
此時公社的其他據點都投降了,普魯士軍隊在阿克索街俘虜了1,500名俘虜,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附近俘虜了2000名俘虜,這些人被關押候審[33]。
在拉雪茲神父公墓的戰鬥中,普魯士軍俘虜了147名俘虜。而他們被排成一排靠在墓地的牆壁上被槍殺,然後被埋在普通的墳墓里。同時他們還在馬薩斯監獄和拉羅蓋特監獄抓住了約20名國民警衛隊軍官。他們在軍事法庭接受了簡短的審判後被判處死刑,然後在拉雪茲神父公墓那裏被槍殺,和其他人被埋在同一個墳墓里[33]。
5月28日(星期日)
[編輯]最終結果
[編輯]死亡與損失
[編輯]戰爭損害
[編輯]處決與審判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Varley, Karine. Reassessing the Paris Commune of 1871: a response to Robert Tombs, 'How bloody was la semaine sanglante? a revision'. H-France Salon. 2011-04, 3 (1) [202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 ^ 2.0 2.1 2.2 2.3 2.4 Tombs, Robert. HOW BLOODY WAS LA SEMAINE SANGLANTE OF 1871? A REVISION*. The Historical Journal. 2012-09, 55 (3) [2022-05-18]. ISSN 1469-5103. doi:10.1017/S0018246X120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 ^ 3.0 3.1 Brown, Howard G. Mass Violence and the Self: From the French Wars of Religion to the Paris Commune.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8. ISBN 1-501-73061-4.
- ^ 4.0 4.1 Evans, Richard J. The Pursuit of Power: Europe 1815–1914. Penguin Books. 2017 [2022-05-31]. ISBN 978-0-1419-8114-7. OCLC 9933607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 ^ Cordillot, Michel; Andrianopoulos, Christos. La Commune de Paris 1871: Les acteurs, l'événement, les lieux. ATELIER. 2021. ISBN 978-2-7082-4596-9. OCLC 1237279577.
- ^ 柳, 振鐸. 国际共运史话.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4. OCLC 225854020.
- ^ 7.0 7.1 7.2 7.3 Merriman, John. Massacre: 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Paris Commune. Basic Books. 2014. ISBN 0-465-02017-8.
- ^ 8.0 8.1 8.2 IHS Talk: "Massacre: Bloody Week and the Death of the Paris Commune, 1871," by John Merriman, Yale University. liberalarts.utexas.edu. [2022-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 ^ 9.0 9.1 9.2 Leprince, Chloé. La Commune de Paris, plus grand martyre de civils d'Europe ? Idée reçue n°3. Radio France. 2021-03-01 [2022-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法語).
- ^ 10.0 10.1 Marx, Karl. The Paris Commune. New York Labor News Company. 1920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9) (英語).
- ^ Lissagaray, Prosper-Olivier. History of the Paris Commune of 1871. Wellred Books. 1886 [2022-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 ^ 12.0 12.1 12.2 Rougerie, Jacques. Paris libre 1871. 巴黎: Ed. du Seuil. 2004. ISBN 2-02-055465-8.
- ^ Hicks, John. Revolution & reaction : the Paris Commune, 1871.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73. OCLC 834736.
- ^ 14.0 14.1 Tombs, Robert. Victimes et bourreaux de la Semaine sanglante. Revue d'Histoire du XIXe siècle - 1848. 1994, 10 (1) [2022-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8).
- ^ Gaudin, François. L’exil des communards. Lettres inédites (1872-1879). universitaires de Rouen et du Havre. 2022. ISBN 979-10-240-1611-5.
- ^ In Benedict Anderson. In the World-Shadow of Bismarck and Nobel. New Left Review. July–August 2004 [2007-1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0).:
"In March 1871 the Commune took power in the abandoned city and held it for two months. Then Versailles seized the moment to attack and, in one horrifying week, executed roughly 20,000 Communards or suspected sympathizers, a number higher than those killed in the recent war or during Robespierre’s『Terror』of 1793–94. More than 7,500 were jailed or deported to places like New Caledonia. Thousands of others fled to Belgium, England, Italy, Sp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1872, stringent laws were passed that ruled out all possibilities of organizing on the left. Not till 1880 was there a general amnesty for exiled and imprisoned Communards. Meantime, the Third Republic found itself strong enough to renew and reinforce Louis Napoleon’s imperialist expansion—in Indochina, Africa, and Oceania. Many of France's leading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Commune(Courbet was its quasi-minister of culture, Rimbaud and Pissarro were active propagandists)or were sympathetic to it. The ferocious repression of 1871 and after was probably the key factor in alienating these milieux from the Third Republic and stirring their sympathy for its victims at home and abroad."
- ^ 17.0 17.1 Tombs, Robert. HOW BLOODY WAS LA SEMAINE SANGLANTE OF 1871? A REVISION*. The Historical Journal. 2012-09, 55 (3) [2022-05-18]. ISSN 1469-5103. doi:10.1017/S0018246X1200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英語).
- ^ Margadant, Ted W. Review: The Paris Commune: A Revolution That Failed. 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 [2022-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透過JSTOR.
- ^ Histoire politique de la Troisieme Republique. T.4, Cartel des Gauches et Union Nationale (1924-1929). OCLC 940240403.
- ^ The Commune: Paris, 1871. 2013. ISBN 978-0-985-89093-3. OCLC 865494642.
- ^ 21.0 21.1 Gluckstein, Donny. The Paris Commune : a revolution in democracy. 2011. ISBN 978-1-608-46118-9. OCLC 669754967.
- ^ AUDIN, Michèle. La Semaine sanglante: Mai 1871, légendes et comptes. Libertalia. 2021. ISBN 2-377-29177-5.
- ^ 23.0 23.1 23.2 23.3 Tombs, Robert. La guerre contre Paris: 1871 : L'armÃée met fin à la Commune. ISBN 2-080-24351-9.
- ^ Zevaes, Alexandre. De la semaine sanglante au Congres de Marseille, 1871-1879. Forgotten Books. ISBN 1-175-86075-1. OCLC 743402564.
- ^ Histoire de la Commune de 1871. Editions La Découverte. 1990: 323 [1876]. ISBN 2-707-11938-5. OCLC 21174247.
- ^ Le Palais des Tuileries. ISBN 978-2-918-37104-5.
- ^ 27.0 27.1 27.2 Marx, Karl; Engels, Friedrich. The civil war in France Enlarged edition. ISBN 978-1-6142-7604-3. OCLC 883130139.
- ^ 28.0 28.1 Histoire de La Commune de 1871 (Ed.1896). 2012. ASIN B01K90JN08. OCLC 6247674.
- ^ 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 張瑜. 寻访巴黎公社墙. 中國教育報. 2021-09-25: 第4版 文化周末 [2022-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31) –透過中國教育新聞網.
- ^ 30.0 30.1 30.2 Lissagaray, Prosper-Olivier. Histoire de la Commune de 1871. OCLC 848467461.
- ^ Tombs, Robert. La Guerre contre Paris. : 351. ISBN 978-2-7007-0248-4. OCLC 1249337382.
- ^ Lissagaray; Olivier, Prosper. Histoire De La Commune De 1871. OCLC 949880403.
- ^ 33.0 33.1 33.2 33.3 Tombs, Robert P. La Guerre contre Paris 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