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火熱之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69-1970年的火熱之秋熱秋[1][2]意大利語Autunno caldo)是指意大利北部的工廠和工業中心發生的一系列大規模罷工,工人們要求漲薪和更好的工作條件。在1969年到1970年期間,該地區發生了超過440個小時的罷工。來自意大利南部的勞動力流量減少,導致意大利北部地區幾乎達到了充分就業的水平(幾乎不存在相對過剩勞動力),這意味着工人現在有了藉以發揮其力量的籌碼。

概述[編輯]

由於普遍識字率提高,特別是工人識字率提高,受到1968年5月法國同類事件影響的學生抗議浪潮在意大利發生後,左翼學生開始鼓動社會改革和提高階級意識。工人們加入了這些抗議活動,並開始要求增加工資。由於工廠效率的提高,他們中的許多人被解僱了。工人集體控制的訴求並沒有全部實現,但更多的基本要求,如每周40小時的工作時間和增加工資後來都被滿足了。[3]

不滿的原因各不相同——雖然加薪、改善工作條件的要求是一個通常的因素,但許多勞動力來自更貧窮的南方,這一事實也加劇了緊張的局勢。他們對這個迫使他們背井離鄉找工作的社會普遍感到不滿,他們想報復僱主,在他們看來,僱主多年來一直以低於平均水平的工資剝削着他們。

此後,Autunno Caldo這一短語被意大利新聞界用來描述其他以重大罷工為標誌的時期,儘管在後來的幾十年中,這種季節性罷工更多是針對政府的預算計劃,這些預算計劃通常是在秋季的幾個月里被制定並得到公開辯論的。

起因[編輯]

在意大利被稱為「熱秋」的時期始於1968年夏天,當時發生了一系列罷工,因為工人要求統一加薪。[4]從1966年持續到1972年的動亂始於大學。這些學生運動開創了使用破壞性抗議形式的先例,包括罷課、示威和佔領大學建築。[4]學生們組成了集會,這不僅是一個群眾性的會議,而且是一個做出有約束力決定的機構。這場學生運動最終從大學問題轉向了工業鬥爭。轉向工業鬥爭的例子可以從1969年發生在都靈汽車廠的抗議活動中見到。[5]都靈菲亞特各工廠的中心地區,因此成了斷斷續續的野貓罷工的焦點。[5]工人得到新左派大學生的支持,要求增加工資和與公司白領職員一樣的工作條件。由於一些抗議活動引起了警方的敵意,抗議活動也成了一個重要的暴力場所。在特拉亞諾大街(Corso Traiano)上的工廠大門外舉行的反對城市裏高額租金的罷工遭到了警察的襲擊,像這樣的事件就導致了與警察的戰鬥。[4]這些抗議活動也受到了 PCI的影響,經常從列寧主義轉變為自治主義或從政黨領導轉變為活動家網絡主導。[6]熱秋時期是對意大利既定權力關係的一次打擊,它是爆炸性的。火熱之秋之後就是「鉛色年代」了。這是一個包括爆炸、槍擊和綁架在內的極右翼與極左翼暴力活動的時期。[6]

背景[編輯]

熱秋發生在意大利政府內部出現重大衰弱的時候。天主教民主黨已經在意大利執政20年了。在這一時期的後期,因為這個政黨沒法被投票趕下台,[7]所以人們希望把票投給會給他們好處的政客,這是一種整體上的墮落。意大利政府內部這種整體的庇護主義導致了腐敗與無效治理。熱秋的問題也可以與意大利工會聯合會英語Italian Confederation of Workers' Trade Unions(CISL)聯繫起來。CISL的運行基於兩個原則,即重視企業層面的工會活動,以及工會活動家的職業化。[8]到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可以看出CISL是一個嚴重官僚化和政治化的組織。它與天主教民主黨的各派系聯繫在一起,意大利政府就是在這些派系的支持下運作的。經濟困難也影響着熱秋的形成及其餘波。在1969年之後的六年裏,出現了一次大規模的收入再分配,國民生產總值(GNP)中依賴勞動力的比例從57%上升到73%。[9]收入的再分配導致了消費的增加和儲蓄的減少,而這是一個早已積攢很久了的難題。熱秋的抗議活動開始於大學,但他們向工業部門的擴散表明,第一共和國的治理脆弱,因為其經濟政策是無效的,這引發了藍領工人階級大量的挫折感。

另見[編輯]

同一年代中,其他國家類似的時期:

參考[編輯]

  1. ^ 張, 孟仁. 義大利「鉛的年代」(上):炸彈與屠殺的極左極右大亂鬥. 聯合新聞網. 2021-05-11 [2022-04-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14) (中文(臺灣)). 
  2. ^ 朱迪斯, 約翰. 李泠 , 編. 约翰·朱迪斯:英法民粹盛行,撒切尔、密特朗脱不了干系. 觀察者網. 2019-01-14 [2022-04-29] (中文(中國大陸)). 
  3. ^ A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Italy: Society and Politics, 1943–1988 by Paul Ginsborg
  4. ^ 4.0 4.1 4.2 Edwards, Phil. More Work! Less Pay!: Rebellion and repression in Italy, 1972–77. Manchester;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9: 5–31. ISBN 9780719078736. JSTOR j.ctt155j63v.8. 
  5. ^ 5.0 5.1 Pizzolato, Nicola. 'I Terroni in Città': Revisiting Southern Migrants' Militancy in Turin's 'Hot Autumn' (PDF). Contemporary European History. 2012, 21 (4): 619–634 [2022-04-25]. JSTOR 23270688. doi:10.1017/S096077731200040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3-28). 
  6. ^ 6.0 6.1 Mohandesi, Salar. Voices of 1968: Documents from the Global North. London: Pluto Press. 2018: 204–226. ISBN 9780745338088. JSTOR j.ctv69tg98.12. 
  7. ^ Jenkins, Charles. Ready for a New Republic in Italy?. The World Today. 1995, 51 (12): 238–242. JSTOR 40396673. 
  8. ^ Locke, Richard. Remaking the Italian Economy.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68–102. ISBN 9780801428913. JSTOR 10.7591/j.ctv5rf53c.6. 
  9. ^ Carli, Guido. Italy's Malaise. Foreign Affairs. 1976, 54 (4): 708–718. JSTOR 20039608. doi:10.2307/20039608.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