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警網 (電視劇)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警網
The Wire
《警網》第一季的DVD封面
類型
開創大衛·西蒙
主演
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美國英語
季數5
集數60(列表
每集長度60分鐘
配樂湯·韋斯
片頭曲《Way Down in the Hole》
第一季:
阿拉巴馬盲人樂隊(The Blind Boys of Alabama)
第二季:
湯·韋斯(Tom Waits)
第三季:
納士維兄弟樂隊(The Neville Brothers)
第四季:
DoMaJe
第五季 :
斯蒂夫·厄爾利(Steve Earle)
片尾曲由布雷克·雷(Blake Leyh)創作的《The Fall》
製作
執行製作大衛·西蒙
羅拔·F·科斯貝瑞英語Robert F. Colesberry (第1-3季)
妮娜·卡斯洛夫·諾貝爾英語Nina Kostroff Noble (第3-5季)
機位單機拍攝
播出資料
首播頻道HBO
圖像制式480i 標清(SDTV)
聲音制式杜比數碼5.1聲道
播出日期2002年6月2日—2008年3月9日
各地節目名稱
中國大陸火線重案組[1]
監聽風雲
台灣火線重案組[4]
港澳毒網風雲[2]、警網[3]
火綫重案組(ViuTVsix
外部連結
官方網站

警網》(英語:The Wire),又譯為《火線》、《監聽風雲》。是一部美國犯罪電視劇,講述了馬利蘭州巴爾的摩市警察與犯罪團伙間交鋒的故事。全劇在巴爾的摩市實地取景,採用單機攝製(film-style shooting)。前罪案記者、作家大衛·西蒙擔任本片的製片人兼領銜編劇。全劇由有線電視HBO在美國播出,於2002年6月2日首播,2008年3月9日完結,共5季60集。

《火線》的每季集中表現巴爾的摩市的側寫。按照播出季順序依次為:毒品交易、港口眾生、官僚主義作風的市政府、無能的教育系統及平面媒體。本片起用了眾多並不出名的性格演員。西蒙曾說過,儘管這是一部犯罪類劇情劇,但全劇「實際上是在講美國城市,在講我們如何共同生活。是要向觀眾展現群體對個體的影響,無論你是警察、碼頭工人、毒販、政客、法官或是律師,你最終都必須妥協,效忠自己所屬的群體」[5]

儘管沒有獲得巨大的商業成功,也沒有贏得主流的電視獎項[6],但《火線》依然得到了評論界的廣泛好評,常被視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電視劇[7][8][9][10][11][12]。 本片以其對都市生活的忠實刻畫,對藝術高度的不懈追求,以及對社會現象的深度挖掘而聞名。

劇情大綱

[編輯]

此處只對劇情主線進行概括。

第一季

[編輯]

首季主要講述巴爾的摩市警察對巴克斯戴爾販毒集團的調查。

調查全因警探吉米·麥克納提而起。在對迪安吉拉·巴克斯戴爾的庭審中,關鍵證人臨時翻供,使得迪安吉拉成功脫罪。庭後,麥克納提向法官丹尼爾·費蘭透露,目擊證人可能是受到被告的舅舅——伊旺·巴克斯戴爾手下人的威脅才被迫改了口,因為他在庭審現場看到了伊旺的副手斯丁格·貝爾以及其他幾名團伙成員。麥克納提還告訴費蘭法官,巴克斯戴爾團伙涉嫌大宗毒品交易以及多宗謀殺懸案,但沒有人調查他們的犯罪行徑[13][14]

費蘭法官於是向警察局高層抱怨,令高層倍感尷尬,於是他們責令組建一支專案組對巴克斯戴爾進行調查。但是高層並非真心想調查該案,而只是為了敷衍法官[13][14]。一場博弈在希望偵辦此案的警官與阻撓偵查的上司間展開,而專案組的指揮官塞德里克·丹尼爾斯則夾在中間,進退兩難。

同時,巴克斯戴爾團伙內部也有矛盾。另外他們同以搶劫毒販為生的奧馬·利特間的爭鬥,造成了多人死傷[15][16],這進一步引起了警方關注[17][18]。在此期間,迪安吉拉因自己的犯罪生活以及由此對他人的影響倍感良心不安。

警察展開街頭抓捕,並希望能從街頭毒販瓦倫斯那裏得到線索,但都沒有多少進展[19][20]。最終專案組開始採用電子監聽設備,對團伙成員使用的公用電話和呼機進行監控。但卻導致調查進入上層劃定的禁區,觸及政治獻金等問題[21][22]。伊旺手下的一位小頭目被另一隊警察逮捕後,上司要求就此結案[19][20]。基瑪·格雷戈斯警探在行動中受傷[19][20],令其他警官情緒激動,結果打草驚蛇[23][24]。巴克斯戴爾團伙因此懷疑自己正受到警方調查,開始着手清除所有可疑人員,並棄用公用電話和呼機[25][26]

在斯丁格·貝爾的授意下,瓦倫斯被兒時夥伴博迪和普特射殺[25][26]。迪安吉拉在為舅舅轉移大量毒品時被抓,當得知瓦倫斯的死訊後,他決定供出舅舅和斯丁格[25][26]。但其母勸導他要以家族事業為重。最終,專案組對伊旺從輕發落,他的手下威畢·布瑞斯則為大部分謀殺指控背黑鍋,其中有一些甚至並不是威畢所為。斯丁格逃過起訴,繼續運作巴克斯戴爾的犯罪王國。由於違抗上司命令,丹尼爾斯和麥克納提都被調動到冷衙門[27][28]

第二季

[編輯]

第二季的焦點轉向港口的藍領工人,他們時常藉助集裝箱走私毒品和其他違禁品[29]。該季同時也講述了巴克斯戴爾團伙如何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繼續發展。

麥克納提由於觸怒上司,被調到了水上巡邏部門這樣的「冷衙門」[30][31][32][33],但他卻在一次巡查中發現了一個裝有14具女屍的集裝箱。麥克納提不顧上司的阻撓,努力想查出謀殺案的真相[30][31]。與此同時,區長官斯坦·瓦柴克(Stan Valchek)因為教會捐款問題和港口工會主席弗蘭克·索伯塔結怨[30][31],瓦柴克因此要求建立專案組調查索伯塔[32][33]。塞德里克·丹尼爾斯得到瓦柴克的女婿普蘭茲的舉薦,負責調查該案,並可以自行選擇合適的下屬[34][35]

港口的藍領工人工作艱辛,加之港口開工不足,生活難以維繫。作為工會主席,索伯塔希望遊說政客,振興港口[30][31]。為了籌集資金運作此事,索伯塔選擇從事走私活動[30][31]。他的兒子和侄子因為沒有別的謀生門路,也都隨他進行走私[36][37]

索伯塔專案組在調查中得知,麥克納提發現的那些女屍同該案有重大關聯,那個集裝箱原本是要從港口走私過去的[38][39]。他們重新使用監聽手段,藉此摸清了犯罪鏈條,並順藤摸瓜找出了上游的指揮者「希臘人」。但瓦柴克對於辦案焦點的轉移大為不滿,要求FBI介入。「希臘人」通過在FBI中的線人得知此事後,開始加緊打通巴爾的摩市高層[40][41]

由於分贓不均,索伯塔的兒子雷吉謀殺了「希臘人」的一個下線,遭到逮捕[40][41]。索伯塔也因走私被捕,救子心切的他同意和專案組合作[42][43]。但是「希臘人」通過FBI得知此事,設法殺掉了索伯塔[42][43]。專案組的努力使得十四女命案真相大白,但元兇已死。一些和「希臘人」有聯繫的毒販和中級頭目被捕,但他本人和二號頭目都順利脫身[44][45]。區長官對於索伯塔被捕十分滿意,高層認為該案取得巨大成功,但專案組成員卻覺得是一大失敗[44][45]

伊旺和迪安吉拉入獄後,巴克斯戴爾團伙在斯丁格·貝爾的領導下仍繼續進行着毒品貿易[32][33]。迪安吉拉在目睹舅舅設計謀殺數名囚犯,並嫁禍給涉嫌腐敗的看守後,毅然決定和家族斷絕關係[34][35]。最終斯丁格下令殺死迪安吉拉,並且偽裝現場,造成自殺的假象[38][39]。伊旺不知道是斯丁格在幕後搗鬼,為外甥的死感到悲傷[46][47]

此時的斯丁格受到供貨商流失和產品質量低劣的困擾[48][49]。他瞞着伊旺,將其一半的領地拱手讓給喬,以換取喬的毒品貨源[50][51]。伊旺並不知道這筆交易,誤以為喬和其他毒販之所以敢侵犯他的領地,是因為巴克斯戴爾團伙缺少打手,於是他僱傭了莫鄒大哥(Brother Mouzone)[50][51]。斯丁格為了解決此事,欺騙奧馬說莫鄒大哥是之前殺死他戀人的兇手[42][43]。復仇心切的奧馬射傷了莫鄒,但很快意識到斯丁格在說謊,及時撥打911求救[42][43]。莫鄒痊癒後離開了巴爾的摩,斯丁格得以繼續和喬進行交易[44][45]

第三季

[編輯]

第三季,焦點重新回到活躍於街頭的巴克斯戴爾團伙,但是視角也擴展到政治領域。該季引入了漢姆斯特丹(Hamsterdam)這一新支線劇情,以探討在部分人煙稀少的街區對非法毒品交易及賣淫的「事實性」(de facto)合法化會有怎麼樣的潛在積極作用。這種做法在阿姆斯特丹和其他歐洲城市帶取得了積極成果,減少了市內的街頭犯罪,使得高危人群得以享受醫療及社會保障服務。這些都是對早先劇情暗示的延續。

巴克斯戴爾團伙過去的販毒大本營——塔樓被毀,團伙因此決定讓毒販重新進入巴爾的摩街頭[52][53]。作為揭開囚犯死亡「真相」的獎勵,伊旺提前獲釋[54][55]。斯丁格·貝爾通過和其他毒梟合作,共享領地、產品及利潤,繼續推行組織改革[56][57]。但斯丁格的合作建議遭到新興團伙頭目馬洛·斯坦菲爾德的拒絕[56][57]。伊旺不顧斯丁格的勸阻,決定採用武力奪取馬洛的地盤,兩個幫派展開了一場惡戰,多人死亡[58][59]

奧馬藉機繼續搶劫巴克斯戴爾團伙[60][61]。有了新男友丹提(Dante)及兩個女性的幫助,他的搶劫行為更加令伊旺頭痛[60][61]。在一次搶劫中,奧馬的一名助手被射傷,而巴克斯戴爾團伙的一名打手被殺[62][63]。販毒導致的暴力事件愈演愈烈,使得現任重案組組長塞德里克·丹尼爾斯開始介入調查[59]

議員湯米·卡瑟提開始為市長競選做準備。他操縱一名同僚反對市長,分流黑人選票[58][59],又僱傭了一位經驗老道的競選主管[54][55],開始加大自我宣傳[60][61][62][63]

即將退休的區長官霍華德·考文決定為自己的轄區帶來切實的改變[60][61]。目睹塔樓被毀後,毒品貿易迅速向之前未受侵襲地區蔓延的現象,他想出了解決之道[62][63] 。他瞞着總部自行在轄區里劃定了販毒區,在這裏販毒不受懲罰[56][57],但在其他地方則會受到嚴厲打擊[58][59]。這樣的舉措頗有成效,成功降低了轄區內的犯罪率[64][65]。但是上司和政客最終得知此事[66][67][68][69],其中也包括卡瑟提[70][71]。他借題發揮,發表了長篇演說大肆渲染此事[72][73]。由於上層施壓,考文草草終止了改革[68][69]並接受降職處分[72][73] ,拿着大打折扣的退休金回家養老[72][73]

前販毒團伙打手丹尼斯·懷斯和伊旺同時獲釋[52][53]。他希望能痛改前非,努力適應自由人的生活。他曾嘗試做體力勞動者[60][61],但最終還是重操舊業,為伊旺工作[54][55]。當意識到自己無心殺人後[58][59],他轉而用從伊旺那裏借來的錢[70][71]興辦了一家服務於青少年的拳擊館[68][69]

重案組得知斯丁格正嘗試購買地產進行開發,以實現自己成為合法商人的夢想[56][57]。但經驗不足的他在碰了一連串釘子後,重新將重點轉回販毒[74][75]。斯丁格認為他們和馬洛的戰爭只會毀了一切,於是向考文透露了伊旺武器藏匿點的信息[70][71]。但是斯丁格本人也已經被伊旺出賣了[70][71]:莫鄒大哥回到巴爾的摩[68][69],找到奧馬幫助[70][71]。他告訴伊旺,自己必報受傷之仇[70][71]。而伊旺想起了斯丁格違抗自己命令,嘗試殺死莫鄒大哥的事情。或許是對外甥之死耿耿於懷(斯丁格已向他坦白了一切)[74][75],抑或是擔心自己在巴城外的名聲受損,伊旺告訴莫鄒,斯丁格將會去視察建築工地[70][71]。在那裏,莫鄒和奧馬困住斯丁格並射殺了他[70][71]

考文將伊旺的武器庫位置告知了麥克納提。通過線人之前出售給團伙成員的裝有監聽設備的手機,重案組得以將伊旺和他的大部分手下逮捕[72][73]。巴克斯戴爾犯罪團伙就此瓦解,可是馬洛團伙開始搶佔它的地盤[72][73]。因此西巴爾的摩的販毒現狀並沒有任何改觀[72][73]

第四季

[編輯]

第四季將視野擴展到了教育系統,但仍然在關注第三季中引入的市長選舉這一劇情線,同時還深入描寫了馬洛販毒團伙。

該季引入了四個新角色:杜奎·維姆斯、蘭迪·瓦格斯塔夫、內蒙德·布瑞斯(威畢·布瑞斯之子)和米高·李,四位升入八年級的西巴爾的摩學生[76][77]。普蘭茲也開始在他們讀書的學校任教[76][77]。儘管有老教員的指導[78][79],但他還是很難維持好課堂紀律,讓學生專心聽講[80][81]。內蒙德和米高相繼為博迪跑腿。博迪獨立販賣喬的毒品,小有成績[78][79]

冷血的馬洛開始統治西區街頭,利用謀殺和脅迫等手段讓人們購買他的劣製毒品,但他缺乏經營頭腦[76][77]。他的打手克里斯·帕特洛和斯努普殺人之後,將屍體藏匿在排屋中,防止過早被人發現[76][77]。許多罪犯的神秘失蹤,讓調查馬洛的重案組和追查謀殺的兇殺調查組都大惑不解[82][83]。馬洛勸博迪為自己賣命[82][83],還試圖將米高招到麾下[84][85]

麥克納提享受着擔任巡警的安逸生活,並與畢迪·羅素同居,他還拒絕了現任西區區警長塞德里克·丹尼爾斯的提拔[76][77]。警探基瑪·格雷戈斯和萊斯特·福瑞蒙作為重案組的組員,開始着手調查伊旺·巴克斯戴爾的政治獻金問題,並傳喚多名要員接受調查[78][79]。在市長克拉倫斯·羅伊斯的要求下,他們的行動被局長埃爾文·巴瑞爾叫停。當意識到自己的小組受到上層越來越嚴密的監控時,兩人雙雙離開,調往兇殺調查部門[80][81]

同時,市長競選接近尾聲。羅伊斯貌似情性任她行[76][77][78][79],但當卡瑟提開始拿該市的犯罪問題說事時,羅伊斯的選情急轉直下[80][81]。最終卡瑟提在初選中獲勝[86][87],並輕鬆當選巴爾的摩市新任市長[88][89]。卡瑟提希望減少犯罪,因此他開始限制布瑞爾的權限,提升更有能力的丹尼爾斯,並計劃將來把他晉升為局長[90][91]

其他老面孔也在普蘭茲執教的學校登場。霍華德·考文加入了一個潛在犯罪分子調查研究小組[80][81]。丹尼斯·懷斯仍在經營拳擊館[78][79],還協助學校抓逃課學生[82][83]。巴伯斯開始照顧一個名叫夏羅德(Sherrod)的流浪兒[78][79],並希望他能上學,不會像自己一樣缺少教育[82][83]。兩人後來經常遭到一名吸毒者的攻擊和搶劫[84][85]

普蘭茲在學生方面進展不大,一些學生開始逃課。內蒙德被轉到研究小組手下[86][87],在那裏他逐漸受到考文的感化,並開始尊重考文[88][89]。蘭迪在絕望之際告訴校長助理有關一宗謀殺案的信息[86][87],並接受警方訊問[92][93],也因此被同學視為「告密者」[94][95]。米高對周圍包括普蘭茲、懷斯和博迪在內的大人十分冷漠,而這些大人都覺得他前途無量[82][83][84][85]。當米高認為他必須將繼父趕走,以保護他的小弟時,他給自己唯一信任的人——克里斯打了電話[90][91][96][97]。這使得他和馬洛團伙的關係更加密切,並最終入伙。在普蘭茲的教導下,杜奎通過社會推薦進入高中,但因此必須中斷他們的友誼[98][99]

喬在奧馬和馬洛間製造衝突,希望勸說馬洛加入新日集團(New Day Co-Op)。在遭到奧馬打劫後,卡羅將一樁謀殺案嫁禍在奧馬身上,企圖在監獄裏殺死他。但奧馬在邦克的幫助下洗清了罪名。得知是馬洛陷害自己後,奧馬將集團的出貨悉數劫掠走,以報復馬洛和喬。與此同時,包括馬洛在內的集團成員因為出貨被劫對喬感到不滿。為了滿足馬洛的要求,喬讓他和斯皮羅斯·旺達斯會面。在得知喬和「希臘人」有聯繫後,馬洛開始深入調查兩人在巴爾的摩販毒網中所扮演的角色。

萊斯特·福瑞蒙發現了克里斯和斯努普藏匿的屍體[98][99]。博迪同意和麥克納提合作,指證馬洛及其團伙,但在街頭被歐-道格(O-Dog)殺害。巴伯斯準備了海洛英,想毒死經常欺負他們的吸毒者,卻導致不知情的夏羅德注射過量而斃命[98][99]。巴伯斯向警方自首,在上吊自殺未遂後,被送往了戒毒所[100][101]。米高加入馬洛的殺手行列,並獨立運營一個街角的毒品貿易,杜奎也離開高中和他一起工作[100][101]。因為和警察合作,蘭迪的房屋遭到同學的燃燒彈襲擊[98][99],致使其母受傷住院,蘭迪本人則被送往看護所[100][101]。考文發覺內蒙德所具有的優良品質,並收養了他[100][101]。之前的大部分警員聚首重案組,開始調查馬洛·斯坦菲爾德[100][101]

第五季

[編輯]

HBO於2006年9月12日宣佈第五季為《火線》的最後一季,將有13集,但後來又縮減為10集[102] 該季主要關注的是新聞媒體及媒介消費習慣。[103]。該季講述了《巴爾的摩太陽報》報社的日常工作,劇情中的一些要素都是源於真實事件(例如積遜·貝理雅的《紐約時報》醜聞),一些角色也是以《太陽報》的工作人員為原型的[104]。據西蒙在一次採訪中所言,本季的主題是關注「什麼新聞會得到報道,什麼新聞則隻字不提,以及為什麼在報道之後一切如舊」[103]。劇中對於報社追逐利潤,記者數量的減少以及新聞人對報道質量熱情不再等問題都有描寫,同時還涉及到居無定所的問題。在採訪中西蒙指出,或許除了巴爾的摩的拉美裔移民潮以外,沒有什麼話題足夠用來創作第六季。他又補充道,鑑於編劇團隊中沒有人會說西班牙語,對該市拉丁裔人口更是缺乏了解,因此整理素材的工作會很繁瑣[103]

第五季故事開始於第四季結束後15個月,卡瑟提市長開始削減警方預算以彌補教育支出的赤字,這迫使對馬洛·斯坦菲爾德的調查停止[105][106]。塞德里克·丹尼爾斯組成了一個專案組,重新調查參議員戴維斯的腐敗問題[105][106]。麥克納提回到兇殺調查組[105][106],為了消解抑鬱,他開始沉迷於酒精和情色[107][108]。麥克納提為了讓警察部門重新獲得資金支持,決定偽造證據,捏造出一個謀殺流浪漢的連環殺手[109][110]

《巴爾的摩太陽報》同樣面臨銀根緊縮的問題[105][106],資金拮据使得編輯部無法保證報道範圍覆蓋全市,因此錯過了很多重大新聞[111][112][113][114]。野心勃勃的記者史葛·坦普林頓開始暗地裏編造新聞情節[107][108][109][110]。局長布瑞爾則繼續偽造犯罪數據,直到副局長瓦柴克向卡瑟提市長泄露了未修改的數據才東窗事發[109][110]。卡瑟提開除了布瑞爾,並提拔丹尼爾斯取代他[115][116]。坦普林頓在報道上錯誤地將布瑞爾的離職歸咎於丹尼爾斯[109][110],為了報復,布瑞爾將丹尼爾斯擁有不明資產的文件交給了奈瑞斯·坎普貝爾(Nerese Campbell)[115][116]

在擺脫調查後,馬洛開始着手擴充實力[105][106][107][108]。他從喬那裏了解到洗錢以及逃避調查的方法[109][110]。此時喬對馬洛毫無用處,最終被殺掉[115][116]。馬洛取代喬「希臘人」交易[111][112],並篡奪喬在新日集團中的位置[117][118]。馬洛派克里斯和斯努普殺死奧馬的導師布奇(Butchie),迫使已經洗手不干的奧馬·利特重新出山[109][110]。儘管米高·李常公開質疑上級命令,但他繼續為斯坦菲爾德充當打手[105][106]。米高用自己所掙的錢,為杜奎和弟弟巴格(Bug)提供住所[105][106]。杜奎希望擺脫販毒,改變人生軌跡[109][110][111][112][119][120]

奧馬回到巴爾的摩復仇,卻遭到伏擊,不得不從窗口逃出[111][112]。儘管傷着了腿,但是奧馬繼續追殺斯坦菲爾德團伙成員,偷竊、毀掉他們的錢和毒品,揚言馬洛沒有膽量直面他[113][114][117][118][121][122]。才剛剛開始復仇計劃的他,最後卻被斯坦菲爾德手下的一名小毒販克納德(Kenard)殺死[113][114]

坦普林頓聲稱已經和麥克納提編造出的連環殺手取得聯繫[111][112]。編輯奧古斯塔斯·海耶斯對此抱懷疑態度,但他的主管卻相信坦普林頓的謊言[111][112]。報道引起了廣泛關注,迫使卡瑟提將關注無家可歸者列入自己競選州長的議題中,並為警察局追加撥款[117][118][121][122]

住在妹妹地下室里的巴伯斯戒掉了毒癮[105][106],他找到了一份出售《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工作[105][106],並為一個慈善食堂擔任志願者[107][108]。巴伯斯發現自己很難從失去夏羅德之痛中完全恢復[105][106],但是在《太陽報》記者米高·弗萊徹的幫助下,向戒毒交流班的成員們敞開心扉[119][120]。弗萊切對巴伯斯進行了報道[123][124]

托馬斯·豪克遭解職後在斯坦菲爾斯的律師莫里斯·列維的手下擔任調查員[105][106],他將斯坦菲爾德的電話號碼透露給警察部門[111][112]。邦克對麥克納提偽造連環殺手的做法深感厭惡,希望萊斯特·福瑞蒙能夠勸導他[109][110]。但福瑞蒙卻幫助麥克納提圓謊[115][116],用得來的追加撥款開始了對斯坦菲爾德的非法監聽[111][112]。邦克開始疏遠他們,並重新開始調查排屋謀殺案件(見第四季)[111][112][117][118]。邦克的努力最終使得克里斯·帕特洛被捕,罪名為涉嫌謀殺米高的繼父[119][120]

福瑞蒙和林德·西德諾掌握了足夠多的證據,得以逮捕斯坦菲爾德和他的大部分高級頭目,並繳獲了大量毒品[113][114][119][120]。斯坦菲爾德懷疑米高是線人,於是命令斯努普幹掉他[119][120]。米高意識到自己被陷害,殺掉了斯努普[119][120]。為了保護杜奎和巴格,他暫時將他們分開[119][120]。他以金錢相誘,說服一位姑姑收養巴格,並許諾之後會給更多錢[119][120]。沒有了靠山,杜奎只能和吸毒者住在一起[119][120],而米高成為一名持槍搶劫者[123][124]

麥克納提困於自己精心編織的謊言,無法分享福瑞蒙成功的喜悅[119][120]。他為自己偽造犯罪現場,浪費大量人力搜捕並不存在的殺手感到愧疚,於是告訴了基瑪·格雷戈斯自己的造假行徑,避免她將時間繼續浪費在此案上[119][120]。格雷戈斯將這個騙局的真相透露給丹尼爾斯。但當丹尼爾斯和倫達·珀爾曼向卡瑟提市長報告此事時,卡瑟提卻要求警方組織抓捕行動,因為這事關他競選的成敗[119][120][123][124]

戴維斯成功脫罪[121][122],但是福瑞蒙以聯邦起訴相要挾,逼迫他提供情報[113][114]。從他口中,福瑞蒙得知列維涉嫌在法院中安插內線,並從他那得到法院文書信息,以便於自己和其他律師為他們的販毒金主辯護[119][120] ,並將其告訴了珀爾曼[123][124]。列維十分害怕,而赫克發現馬洛的逮捕令上所列的信息來源可能來自於非法竊聽,這可能會使整個案件的調查毀於一旦[119][120][123][124]。列維向珀爾曼攤牌,珀爾曼則以列維的間諜活動要挾,最終迫使列維同意讓自己的辯護對象接受認罪協商[123][124]。列維在保證馬洛有條件釋放的前提下,讓他的下屬都被處以重刑[123][124],珀爾曼卻堅持馬洛必須洗手不干。於是馬洛將自己和「希臘人」的販毒管道轉賣回新日集團[123][124],並計劃用自己賺得的利潤經商,但仍然禁不住街頭販毒的誘惑[123][124]

抓捕行動中出現的模仿犯罪者,讓麥克納提對於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感到驚訝,他傾盡全力找出並逮捕了兇嫌[123][124]。珀爾曼告訴麥克納提和福瑞蒙,他們將再也不能參與調查工作,而且一旦醜聞被公開,兩人可能面臨瀆職起訴。兩人選擇了退休,兇殺組的警探們還為麥克納提舉辦了一個紀念會[123][124]。海耶斯揭發坦普林頓,但主編卻無視坦普林頓的造假行為,並將對任何干預、批評他們這位明星記者的人做了降職處分[123][124]。卡瑟提給丹尼爾斯施壓,要求他偽造數據以協助自己贏得大選[123][124]。丹尼爾斯拒絕後坎貝爾介入,威脅要將丹尼爾斯不光彩的過去抖出來[123][124]。丹尼爾斯決定悄然隱退,並在離職前提升伊利斯·卡弗為中隊長[123][124]

麥克納提職業前景堪憂,他凝視着整個城市,過去和將來的一幕幕在眼前閃過:福瑞蒙安享退休生活;坦普林頓贏得了普立茲獎;卡瑟提當選州長;海耶斯離職,弗萊切頂替了他;坎貝爾任命瓦柴卡為局長;杜奎染上海洛英;米高成為攔路搶劫者;珀爾曼成為法官,丹尼爾斯轉行擔任辯護律師;巴伯斯得到妹妹的諒解,上樓同她全家共進晚餐;克里斯與威畢雙雙被判終身監禁;而毒品交易依舊;巴爾的摩的人們生活同樣依舊[123][124]

製作

[編輯]

概念

[編輯]
大衛·西蒙,《火線》的製片人

據西蒙所言,他最初計劃以創作夥伴艾德·伯恩斯(以前是負責調查謀殺案件的警探)的經歷為素材,寫一部警察題材的劇集。當年伯恩斯在調查毒品交易時,經常要進行監聽,但卻常常掣肘於警察部門的官僚主義作風,這讓曾經在《巴爾的摩太陽報》擔任專職罪案記者的西蒙聯想到自己的痛苦經歷。於是,西蒙決定把故事背景設置在巴爾的摩這個他所熟知的城市。他向市長提出拍攝請求,獲得了首肯。西蒙曾與全國廣播公司(NBC)共同製作過一部名為《兇殺:街頭生涯》(Homicide: Life on the Street)的電視劇,該劇根據他的紀實小說《兇殺:殺人街年記》(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改編。當時,擔任編劇兼製作人的西蒙常常因為節目的悲觀主義論調與電視網主管爭執不休。為了避免爭執重現,同時也因為曾在迷你電視劇《街角》(The Corner)中有過良性互動,西蒙選擇HBO作為《火線》的合作電視台。作為一家以標新立異聞名的電視網,HBO起初並不認可這樣一部警察劇集,但最終還是同意製作首集[125][126]。西蒙希望能透過本劇改變一部分觀眾的觀念,但他並不認為這部電視劇能幫助解決其中反映的現實問題[125]

選角

[編輯]

本片棄大牌明星而改用眾多性格演員的做法廣受好評,演員們在片中的表演真實自然[127]。他們透過螢幕展現了現實生活中的眾生相,超出了人們對電視的預期[128]

本片的主演多是通過一系列的海選和試讀會選拔出來的。蘭斯·列迪克在多次試演了其他角色後,才最終得到塞德里克·丹尼爾斯(Cedric Daniels)一角[129]。而麥克·肯尼斯·威廉士則僅參加了一次試鏡就得以飾演奧馬·利特(Omar Little)[130]

包括前馬利蘭州州長小羅拔·L·埃爾利希英語Robert Ehrlich,牧師弗蘭克·M·里德三世(Frank M. Reid III),因腐敗和逃稅被判入獄,如今成為廣播節目名嘴的前警察局局長艾德·諾瑞斯(Ed Norris),霍華德縣執行官(Howard County Executive)肯尼斯·烏爾曼英語Kenneth Ulman,前市長卡特·斯科默克(Kurt Schmoke)等巴爾的摩名流都在片中客串出演[131][132] 。巴爾的摩的大毒梟「小梅爾文」·威廉姆(Little "Melvin" Williams)則從第三季起成為固定角色,飾演一位教堂執事。他曾在八十年代被捕入獄,而艾德·伯恩斯參與了對他的抓捕行動。作為該片中同名角色的原型,傑·蘭斯曼(Jay Landsman)警官[133]在片中擔綱飾演中隊長丹尼斯·梅洛(Lieutenant Dennis Mello)[134]。巴爾的摩警察局的警長加里·迪安德羅(Gary D'Addario)擔任該劇前兩季的技術顧問 [135][136],並作為常規角色飾演一位名叫加里·迪帕斯奎爾(Gary DiPasquale)的檢察官[137]。西蒙在《兇殺:殺人街年記》中曾對迪安德羅的工作有過影射,而迪安德羅和蘭斯曼都被寫入該書[138]

本片的演員中,有十餘位都曾出演HBO首部一小時時長的劇情劇《監獄風雲》(OZ)。其中J·D·威廉姆斯塞思·吉列姆蘭斯·列迪克瑞吉·E·凱西英語Reg E. Cathey都飾演了重要角色。而《火線》中的其他主要演員,包括伍德·哈瑞斯弗蘭基·費森約翰·多曼英語John Doman克拉克·彼得斯多米尼克·倫巴多茲邁瑟德·曼英語Method Man也都有過亮相[139]

創作團隊

[編輯]

同本片創作者、首席編劇、現場指導、執行製片的西蒙一樣,大部分創作團隊成員都參與過《兇殺:殺人街年記》以及艾美獎獲獎迷你劇集《街角》的製作。《街角》的老牌製作人羅拔·F·科斯貝瑞英語Robert F. Colesberry為本片前兩季擔任執行製片,並親自執導了第二季的大結局,但他於2004年因心臟手術引發的併發症逝世。科斯貝瑞富於創造力,深得創作團隊其他人的信任,西蒙將該片真實的視覺效果歸功於他的傑出貢獻[5]。科斯貝瑞曾在劇中飾演一個小角色——警探雷·科恩(Detective Ray Cole)[140]。科斯貝瑞的妻子凱倫·L·薩森英語Karen L. Thorson也加入了創作團隊[135]。另一位執行製片是同樣曾參與製作《街角》的妮娜·卡斯洛夫·諾貝爾英語Nina Kostroff Noble[135]。在科斯貝瑞死後,她與西蒙共同擔任執行製片[141]

艾德·伯恩斯常協助完成劇本,他之前曾做過刑事警探、公立學校教師,也曾和西蒙在《街角》等項目中有過合作。他在第四季時成為製片人[142]。該片編劇還包括三位廣受讚譽、來自巴爾的摩以外的犯罪小說作家:來自華盛頓州的喬治·P·皮利卡諾思(George P. Pelecanos)、來自布朗克斯的理查德·普萊斯(Richard Price)以及來自麻省波士頓的丹尼斯·萊漢(Dennis Lehane)[143]。評論家在普萊斯加入創作團隊之前,就常常將《火線》同普萊斯的一些作品(特別是《鐘錶匠Clockers)相比較[144]。除了參與劇本創作外,皮利卡諾思還擔任第三季的製片人[145]。皮利卡諾思曾說,他之所以被該片吸引,是因為能夠有機會和西蒙合作[145]。編劇拉斐爾·阿爾瓦雷斯(Rafael Alvarez)執筆寫過幾集的劇本以及觀劇指南《火線:說出真相》(The Wire: Truth Be Told)。阿爾瓦雷斯是西蒙在《巴爾的摩太陽報》工作時的同事,也是一個富於港口區工作經驗的本地人[146]。另外一位本地人,獨立電影製作人喬伊·盧斯克·凱肯(Joy Lusco Kecken)也為該劇的前三季寫過劇本[147]。《巴爾的摩太陽報》的寫手、政治記者威廉·F·佐茲 (William F. Zorzi)在第三季加入創作團隊,為劇組描寫政壇帶來豐富的經驗。[146]

劇作家兼電視劇製作人艾瑞克·歐文麥爾(Eric Overmyer)在第四季加入劇組,成為顧問和編劇[142]。他也曾參與過《兇殺》一劇的製作。歐文麥爾取代了皮利卡諾思,後者為專於著述退出了製片團隊,僅擔任第四季的編劇[148]。曾獲艾美獎並在《兇殺》和《街角》中同西蒙有過合作的大衛·米爾斯(David Mills)也在第四季時加入了編劇團隊[142]

該劇的導演包括曾執導過《兇殺》和《盾牌》的克拉克·約翰遜(Clark Johnson)[149][150],以及曾執導過《人在江湖》的艾美獎獲獎導演蒂姆·馮·帕頓(Tim Van Patten)。該片因導演簡單而細膩的拍攝風格而頗受好評。[127]在科斯貝瑞死後,導演喬·查普利(Joe Chappelle)作為合作執行製片人加入創作團隊,並經常親自執導拍攝[151]

單集結構

[編輯]

在HBO和其他一些國際電視網上播映時,各集之前會先播放前幾集內容的剪接,展示一些與後面劇情有關的事件。每集往往採取「冷開場」,即開場情節與後面的劇情內容並無明顯關係。接着螢幕轉黑,切入開場音樂。然後是該片的片頭,通過快速剪接(該劇的正片中很少採用這種手法)展示該季的核心主題。演職員表出現在片頭畫面上,而且只顯示演員的名字,不註明 其扮演的角色。另外,片頭畫面中也很少出現演員的臉。在片頭之後會引用該集某一角色的台詞。只有兩集是個例外:第四季結局引用了一間空房子上的字——「巴爾的摩,傳統的城市」(Baltimore, traditional);在大結局中,引用的是貼在牆上的《巴爾的摩太陽報》中H·L·門肯(H.L. Mencken)的話。一集的內容涉及不同地點,多條故事線同時展開。各集結尾很少留下懸念,之後畫面轉黑,切入片尾音樂。[來源請求]

音樂

[編輯]

《火線》採用了敘事性音樂,即本劇中的音樂大多來自於場景中的某個聲源[152]。例如,警察酒吧常常播放愛爾蘭音樂,而街頭幫派則通過車裏的錄音機播放說唱樂。除了在季末的蒙太奇剪接等處採用非敘事性音樂外,這條規律從未被打破[153]。 本片的開場曲是一首混合福音音樂藍調曲風的歌曲《Way Down in the Hole》。它最初是湯·韋斯為自己1987年的專輯《Franks Wild Years》所寫的。每一季都會截取其中一段,並配上表現該季主題的場景。各季開場曲的演唱者依次為阿拉巴馬盲人樂隊(The Blind Boys of Alabama)、湯·韋斯(Tom Waits)本人、納士維兄弟樂隊(The Neville Brothers)、「多梅傑」(DoMaJe)、斯蒂夫·厄爾利(Steve Earle)。其中第四季的版本是特意為該劇準備和錄製的,由5個巴爾的摩的少年完成,他們是:伊萬·阿斯福德(Ivan Ashford)、馬克·斯蒂爾(Markel Steele)、卡梅隆·布朗(Cameron Brown)、塔里克·阿爾-薩比爾(Tariq Al-Sabir),以及艾弗里·巴加斯(Avery Bargasse)[154]。第五季版本的演唱者斯蒂夫·厄爾利在本片中飾演了一位擺脫毒癮的街頭角色華倫(Walon)[155]。本片的片尾曲是由布雷克·雷 (Blake Leyh)作曲的《The Fall》,布雷克·雷還是該劇的音樂總監。

在季末時會有一段展示各主要角色之後生活的蒙太奇,同時配上一首背景歌曲。第一季是由傑西·溫徹斯特(Jesse Winchester)演唱的《Step by Step》,第二季是斯蒂夫·厄爾利的《Feel Alright》,第三季是由凡·莫瑞森(Van Morrisonthe)創作,所羅門·伯克(Solomon Burke)演唱的《Fast Train》,第四季是由約翰博士(Dr. John)創作,保羅·維勒(Paul Weller)演唱的《I Walk on Gilded Splinters》,而最後一季用的是由阿拉巴馬盲人樂隊演繹的加長版《Way Down In The Hole》,這和第一季開場曲使用的是同一版本。儘管歌曲反映了劇中所傳達的情緒,但歌詞常常和影像沒有太大關係。在第37集《任務完成》(Mission Accomplished)的評論音軌中,執行製片大衛·西蒙解釋道:「我討厭人們刻意要將歌詞和視覺影像結合在一起的做法。歌詞並不一定要和影像一致——但也不能完全不着邊際。需要仔細審視你究竟想表達什麼[144]。」

該片的兩張音軌專輯《火線:一切皆重要》(The Wire: "...and all the pieces matter")和《超越漢姆斯特丹》(Beyond Hamsterdam)於2008年1月8日由Nonesuch唱片公司英語Nonesuch Records發行[156]。前者包括該劇全部五季的音樂,後者則獨家收錄了部分巴爾的摩本地藝術家的作品[156]

主題

[編輯]

現實主義

[編輯]

編劇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基礎,努力向觀眾呈現一個真實的美國城市,要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是創造出真實可信的角色。西蒙曾表示,該片的角色大多融入了巴爾的摩現實生活中的人物[29][157]。與其他電視劇不同的是,該劇常選擇非專業演員扮演小角色,凸顯出其展現「真實的城市面孔及聲音」的意圖[158]。在撰寫台詞時,編劇大量採用時興的俚語,增強了觀看時的代入感[158]

為了與之前電視劇中的警探形象區隔開,西蒙強調即使是《火線》中最好的警察,其辦案目的也不是要保護和服務民眾,而是要證明自己比其追捕的罪犯更聰明。在該劇中刻畫的警官多數或是玩忽職守,或是生性殘忍,又或是誇誇其談,抑或是掣肘於官僚主義和政治操弄。而罪犯們作惡,也並不全是為了追逐利益或是傷害他人;許多人只是受困於現狀不得不為之,但他們的優良品質仍未泯滅。儘管如此,《火線》也沒有對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輕描淡寫[5]

整部電視劇都是在描述警察工作及罪犯活動的進展。許多情節都基於西蒙和伯恩斯的親身經歷,甚至有報道稱,現實中的罪犯都通過收看該片學習反偵查手段[159][160]。第五季中呈現的新聞編輯部被視作是電影電視中對媒體最真實的描寫[161]

2006年12月,《華盛頓郵報》載文稱,一些本地的黑人學生表示,這個電視劇揭了黑人社區的傷疤,他們自己就認識許多和劇中角色類似的人。該文對黑人社區中毒品和暴力泛濫的現象表示極大的悲哀[162]

體制障礙

[編輯]

西蒙將該劇中展現的團體——巴爾的摩警察局市政廳、巴爾的摩公立學校系統、巴克斯戴爾(Barksdale)販毒團伙、《巴爾的摩太陽報》以及碼頭搬運工人工會——都看作是類似的。所有這些體制都在某些方面運轉不靈,而角色往往會被他們自認為所屬的團體出賣[5]。通過劇中緝毒組警探托馬斯·豪克之口,創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麻煩總要往下推」(Shit rolls downhill),這句話揭露出上司——特別是劇中警察部門的高官——在出現任何重大醜聞時,總會找下屬當代罪羔羊的做法。西蒙在談論劇中角色人性化的一面時,將該劇描述成是「對團體的極大憤慨」[160]該劇貫穿始終的一個核心主題是個人在追求自身欲望和服從團體利益間的掙扎。不論是警官吉米·麥克納提(Jimmy McNulty)不顧自己所在部門的反對,使出渾身解數偵辦大案,抑或是團伙成員迪安吉拉·巴克斯戴爾(D'Angelo Barksdale)順從母親的懇求,放棄通過指證舅舅的罪行換取認罪協商,轉而接受二十年有期徒刑,這樣的衝突無處不在。[來源請求]

監控

[編輯]

該劇結構和劇情的核心就是警察使用電子設備進行監控竊聽——這也是該劇名稱的由來。Salon.com認為這個標題是對觀眾觀劇經歷的一種隱喻:竊聽為警察提供了通往秘密世界的大門,而電視劇對觀眾也起到同樣的作用[143]。對於片中出現不少展現監控設備的畫面,以及由監控設備拍攝出的畫面,西蒙解釋說,這是為了強調現代生活中監控設備的大量運用,而片中角色也需要通過這些資料來辦案[5]

視覺小說

[編輯]

本劇一個特點是,許多重要的事件並沒有直接展現出來,也並沒有刻意用畫外音或者閃回英語Flashback去詳細追敘,唯一的例外是在第一集的最後出現了一個閃回。而即使是這唯一的一次,也是在回顧該集之前的一個片段。因此,觀眾必須認真聆聽每一段對話,以便釐清人物關係,了解正在發生的劇情。Salon.com認為該劇在結構上是小說式的,腳本和劇情比其他罪案劇更有深度[143]。每一季都有10到13集,每集長度為1小時,形成了對一個故事的多層次敘述。之所以西蒙選擇了這樣的敘事結構,是希望通過放長線吸引觀眾,令高潮部分更加激動人心[125][163],這樣每一集都成為了小說的一章。他還說這樣的結構能夠讓編劇的精力集中在挖掘主題上,而非故事情節的發展上[5]

對社會制度的評論

[編輯]
殺人巷(Murderland Alley), 既現實又殘酷,一如電視劇的主題

西蒙將第二季形容為

「對工作的消亡和美國工人階級遭到背棄的深思。……其中表達的觀點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受限制的資本主義並不是社會政策的替代品;如果沒有社會契約存在,資本主義註定只會損公利私」[29]

他補充道,第三季「反映了改革和改革家的本質,並探討僵化的政治手段是不是有可能減輕其目前對個人形成的壓力」。第三季還用寓言的手法將伊拉克戰爭和禁毒戰爭明顯等同起來[29],在西蒙個人眼裏,兩者都沒有達成目的[160],反而轉變成一場對下層階級的戰爭[164]創作者的這種觀點通過劇中人物——區警長考文(Major Colvin)之口傳達出來。他曾對卡佛(Carver)說,維護治安已變成了一場永遠無法達成目標的戰爭。[來源請求]

編劇艾德·伯恩斯從巴爾的摩警察局退休後,曾在公立學校任教。他將教育定為第四季的主題。一反過去影視片孤立看待學校系統的做法,第四季將學校視作社區的一部分,它也受到外部問題的影響。伯恩斯稱,教育可以來自除學校外的很多途徑,甚至可以通過和毒販打交道[165]。伯恩斯和西蒙將該季看作一個契機,藉此探尋個體走上犯罪道路的過程,並用戲劇形式闡釋了「勤奮工作並不一定會有公正回報」的觀點[166]

演員及角色

[編輯]

《火線》擁有龐大的常規演出陣容,此外眾多客串角色。本劇演員中非裔美國人所佔比重較大,這準確的反映了巴爾的摩市的人口構成,但在美國電視劇中十分罕見。2008年2月3日,本劇第55集播出,這使得《火線》在以黑人為主要演出陣容的電視劇中,播出集數僅次於《靈魂食物》(Soul Food),位列第二。[來源請求]

該劇的創作者還敢於讓主要角色在劇情中段死亡,這樣觀眾就不能想當然的認為人氣角色就一定可以倖存到大結局。在被問到某個角色非死不可的原因時,大衛·西蒙回答道:

這部電視劇里,我們既不是在散播希望,也不想取悅觀眾,更不是要販賣廉價的勝利。《火線》是要討論群體——官僚機構、犯罪組織、毒品文化、資本主義對個人的影響。它並不是純粹的娛樂品。我恐怕得說,這是部或多或少表達憤怒的電視劇[167]

主要角色

[編輯]

第一季:法律方和巴克斯戴爾團伙

[編輯]

《火線》的主要角色分為法律方(警察、檢察官、法官)和巴克斯戴爾團伙(毒販)。對巴克斯戴爾團伙的調查因警探吉米·麥克納提(Jimmy McNulty,杜明尼·韋斯飾演)而起 。麥克納提不服從上級指揮,又受到酗酒和婚姻問題的困擾,但是他富於才幹[168][169]。調查小組由中隊長塞德里克·丹尼爾斯(Cedric Daniels,蘭斯·列迪克飾演) 領導,但他一直在希望今後平步青雲還是當下專心辦案的選擇間權衡[170][171]。基瑪·格雷戈斯(Kima Greggs,宋雅·孫英語Sonja Sohn飾演)是一位能力出眾的警探,但她既受到同事的嫉妒,又要平復女友對其人身安全的擔憂[172][173]。她的調查很大程度上依靠線人——吸毒者巴伯斯(Bubbles,安德烈·羅伊英語Andre Royo飾演)的協助[174][175]。托馬斯·豪克(Thomas "Herc" Hauk,外號「赫克」,多米尼克·倫巴多茲飾演)和伊利斯·卡佛(Ellis Carver,塞思·吉列姆飾演)與格雷戈斯一樣,都是從緝毒處抽調到調查組的[176][177]。這對搭檔最終收斂了自己的暴力天性,在監視工作中大放異彩,且不時為觀眾帶來笑料[178][179][180]。來到臨時調查組的還有警探萊斯特·福瑞蒙(Lester Freamon,克拉克·彼得斯飾演)和諾蘭德·普蘭茲蘭斯基(Roland "Prez" Pryzbylewski,外號「普蘭茲」,吉姆·特魯-福斯特飾演)[181][182]。福瑞蒙儘管在執行行動時並非骨幹,但卻長於發現看似微不足道卻意義非凡的線索[183];普蘭茲則擅長解迷和文件追蹤[184]

這些警員的工作受到上司——區警長威廉·瑞爾斯(William Rawls,約翰·多曼英語John Doman飾演)和局長艾爾文·巴瑞爾(Ervin Burrell,弗蘭基·費森飾演)監督,但兩人關心並非案件的偵破進展,而是政治和個人的仕途[185][186][187][188]。州助理檢察官倫達·珀爾曼(Rhonda Pearlman, 迪爾德·洛夫喬伊英語Deirdre Lovejoy飾演)負責專案組和法官之間的聯絡工作,她曾與麥克納提發生過關係[189][190]。在兇殺調查部門,麥克納提的搭檔邦克·莫蘭德(Bunk Moreland,溫德·皮爾斯英語Wendell Pierce飾演)是一位出色的警探。他們的上司是警督傑·蘭茲曼(Sergeant Jay Landsman,德萊尼·威廉姆斯英語Delaney Williams飾演)[133][191][192][193]彼得格雷蒂英語Peter Gerety在劇中飾演法官費蘭,正是在他的要求下,該案的調查才開始的[178]

調查對象是以伊旺·巴克斯戴爾(Avon Barksdale,伍德·哈瑞斯飾演)為首的販毒組織。他的智囊是斯丁格·貝爾(Stringer Bell,艾德里斯·艾巴飾演)[194][195][196][197]。伊旺的外甥迪安吉拉·巴克斯戴爾(D'Angelo Barksdale,小拉里·吉爾蘭德英語Larry Gilliard Jr.飾演)協助舅舅運作部分地區的毒品交易,但始終抱有負罪感[198][199];忠實的手下威畢·布瑞斯(Wee-Bey Brice,哈桑·約翰遜英語Hassan Johnson)曾在伊旺的授意下進行了多次謀殺[200][201]。在迪安吉拉手下工作的街頭毒販有普特·卡爾(Poot Carr,崔·錢尼英語Tray Chaney飾演)、博迪·布羅德斯(Bodie Broadus ,J·D·威廉姆斯飾演)以及瓦倫斯(Wallace,米高·B·喬丹飾演)[178][202][203]。瓦倫斯是一個聰明、有些天真的少年,受環境所迫從事毒品交易[178];普特是個粗人,比起擔任領導者,他更樂意追隨他人[204]。奧馬·利特(Omar Little,麥克·肯尼斯·威廉士飾演)以搶劫毒販為生,常常侵犯到巴克斯戴爾團伙的利益[205][206]

第二季:碼頭方

[編輯]

第二季中引入了一個新的團體,即在巴爾的摩港口區工作的工人,包括斯皮羅斯·旺達斯(Spiros "Vondas" Vondopoulos,保羅·本-維克多英語Paul Ben-Victor飾演)[207]、畢迪·羅素(Beadie Russell,艾米·瑞恩飾演)[208]和弗蘭克·索伯塔(Frank Sobotka,克里斯·鮑爾飾演)[209]。旺達斯是一個全球走私集團的二號人物[210];羅素是一個缺乏經驗的港口管理員,還是單身母親的她捲入了一場錯綜複雜的謀殺案調查[211];索伯塔是工會領導人,為了籌錢拯救自己領導的工會,不得不從事犯罪活動[212]。在第二季中加入的新角色還有弗蘭克的侄子尼克·索伯塔(Nick Sobotka,帕伯羅·施賴伯飾演)[213][214]、弗蘭克之子雷吉·索伯塔(Ziggy Sobotka,占士·冉森飾演)[215][216]以及旺達斯的神秘老闆「希臘人」("The Greek",比爾·雷蒙德英語Bill Raymond飾演)[217][218]。第二季之後,港口不再是劇情重點,這些新角色也就淡出了。

第三季:政客方和斯坦菲爾德團伙

[編輯]

第三季部分曾出鏡的角色回歸,形成了龐大的常規演出陣容,其中包括警探林德·西德諾(Leander Sydnor,科瑞·帕克·羅賓遜英語Corey Parker Robinson飾演)[219]、博迪[203]、奧馬[205]、喬·史超域(Proposition Joe Stewart,羅拔·F·楚英語Robert F. Chew飾演)[220]以及區警長霍華德·考文(Howard "Bunny" Colvin,羅拔·維斯德姆英語Robert Wisdom[221]。考文負責管理巴克斯戴爾團伙盤踞的西區,他在臨近退休之際決定採取激進的辦法解決毒品問題[222]。東區的毒梟喬·史超域轉變態度,同意跟巴克斯戴爾團伙合作[223]。第一季中前途無量的警察局新星林德·西德諾(Leander Sydnor)在本季作為重案組成員重新出鏡[224]。博迪在巴克斯戴爾團伙中逐漸得到重用,他對毒品貿易有與生俱來的稟賦[225]。奧馬和巴克斯戴爾團伙的深仇未解,前者常常給予後者沉重打擊[206]

第三季新加入的角色包括:雄心勃勃的市議員湯米·卡瑟提(Tommy Carcetti,艾丹·吉倫飾演)[226][227];市長克拉倫斯·羅伊斯(Clarence Royce,格林·特曼英語Glynn Turman飾演),卡瑟提希望趕他下台[228][229];馬洛·斯坦菲爾德(Marlo Stanfield,吉米·海科特英語Jamie Hector飾演),他執掌的幫派快速擴張,正窺伺伊旺的地位[230][231];另外還有剛被釋放、前途未卜的罪犯丹尼斯·懷斯(Dennis "Cutty" Wise,查德·L·科曼飾演)[232][233]

第四季:學校方

[編輯]

第四季,有四位年輕演員加入:傑梅因·克勞福德英語Jermaine Crawford飾演杜奎·維姆斯(Duquan "Dukie" Weems)[234]梅斯托·哈瑞爾英語Maestro Harrell飾演蘭迪·瓦格斯塔夫(Randy Wagstaff)[235]朱利托·麥克卡倫姆英語Julito McCullum飾演內蒙德·布瑞斯(Namond Brice)[236]崔斯坦·瓦爾德斯飾演米高·李(Michael Lee)[237]。四位就讀於西巴爾的摩中學的角色是好友[238][239][240][241]。另一個新角色是卡瑟提的代理競選主管諾曼·威爾森(Norman Wilson,瑞吉·E·凱西英語Reg E. Cathey飾演)[242][243]

第五季

[編輯]

第五季又有部分老演員回歸:目前佔據統治地位的斯坦菲爾德團伙二號人物克里斯·帕特洛(Chris Partlow,格本嘉·阿金納貝英語Gbenga Akinnagbe飾演)[244][245]、在第四季末出現的市長團隊主管米高·斯登托夫(Michael Steintorf,尼爾·霍夫英語Neal Huff飾演)[246][247]、辯護律師莫里斯·李維(Maurice Levy,米高·卡斯洛夫英語Michael Kostroff飾演)[248][249],以及參議員克雷·戴維斯(Clay Davis,小伊塞亞·維特洛克英語Isiah Whitlock, Jr.飾演)[250][251]。創作團隊成員克拉克·約翰森英語Clark Johnson首次出鏡,飾演《巴爾的摩太陽報》的主編奧古斯塔斯·海耶斯(Augustus Haynes)[252][253]

反響

[編輯]

評論

[編輯]

第一季得到了評論界的正面評價[254][255],部分評論甚至認為該劇超越了《人在江湖》和《身前身後》這些HBO知名的「旗艦」劇情劇[256][257][258]。有評論認為,儘管該劇在主題上仍受到HBO及大衛·西蒙早期作品的桎梏,但仍然值得一看,並稱該劇對禁毒戰爭的描寫影射了反恐戰爭,很能引起觀眾共鳴[259]。也有評論認為該劇依賴於陰謀論調且劇情發展緩慢,很可能會命運多舛,但對劇中的人物刻畫以及犯罪陰謀還是持肯定態度的[149]

儘管評論界一片喝彩,但根據尼爾森收視調查,《火線》的收視率非常低。西蒙將這一現象歸咎於複雜的劇情、較差的播出檔期、過多晦澀的俚語(尤其是幫派角色)以及龐大的黑人演出團隊[6]。評論認為該劇考驗了觀眾的注意力,而且被安排在了錯誤的播出時段,正好與FX電視台頗為成功的罪案情節劇《盾牌》衝突[259]。但是《娛樂周刊》對《火線》第一季DVD的期望值卻相當高[260]

衛報》認為第二季比前一季更有力度,並讚揚該劇敢於開拓新領域[150]。《波士頓鳳凰報英語The Phoenix (newspaper)》的評論認為該季展示的港口區沒有第一季的販毒區吸引人。不過,該評論仍然對編劇能夠創造出這樣一個囊括大量有趣角色的真實世界表示讚賞[261]

第三季的評論回應仍然比較正面。《娛樂周刊》將其評為2004年度最佳電視劇,認為它是「電視上最睿智、深刻、能引起共鳴的劇情劇」。他們認為該劇較差的收視率更體現了劇情的複雜性[262]。《巴爾的摩城市報》(Baltimore City Paper)擔心該劇會被取消,於是刊登了10個《火線》應當被保留的理由。該報還擔心該劇一旦取消,巴爾的摩的城市經濟會受到負面影響[263]

在第三季結束時,《火線》仍然在為維持收視率苦苦掙扎,並且面臨着被取消的危險[264]。製片人大衛·西蒙認為和《靚太唔易做》(Desperate Housewives)時間衝突是該劇收視率低的原因,他擔心HBO在《人在江湖》的成功後對於劇情劇的期望會有改變[265]

第四季的播出距上一季的結束已相隔兩年。《紐約時報》將該季稱為是《火線》「有史以來最好的一季」[266]。《洛杉磯時報》罕見地發表有關該劇的社論,認為「即使是在被廣泛認為是富於思想和娛樂性的劇集黃金時代——無論是有線電視還是公共電視網——《火線》都是傑出的」[267]。《時代雜誌》特別讚揚了第四季,認為「沒有任何一個電視劇會如此鍾愛一個城市,如此充滿熱情地詛咒它,又如此灼人地歌頌它」[268]

對於《火線》的最後一季,帝國在線認為該季所描寫的報社主題正是大衛·西蒙所擅長的,因為他在報社有12年的工作經驗;並認為該劇集描述了一個微縮的美國,即使在曲終人散之際,也仍然凌亂而痛苦,如同生活一般。[269]今日美國報》的評論者則認為,該劇讓觀眾們不得不正視現實生活中的陰暗面,並認識到一切的根源來自於金錢。儘管每一季對現實的無力感都在加深,但片中並不缺乏希望,亦不缺少英雄。「無論是否能引起共鳴,這都是你應該珍視的一部電視劇。」[270]

時代雜誌[268][271]、《娛樂周刊》[262]、《芝加哥論壇報[272]、《Slate》雜誌、《三藩市紀事報[273]、《費城每日新聞報》(Philadelphia Daily News)[274]以及英國《衛報》的一些評論者將其稱為最好的電視節目[150]。《衛報》專欄作家查理·布魯克對該片不乏讚美之辭,稱其或許是最近20年間最偉大的電視節目[275][276]。2008年1月,時任美國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曾在接受《拉斯維加斯太陽報》(Las Vegas Sun)採訪時表示,自己最喜歡的電視節目就是《火線》,最喜歡的電視角色是該劇中的奧馬·利特(Omar Little)[277]

獎項

[編輯]

《火線》曾被提名數個獎項,其中包括兩個艾美獎最佳原創獎(Primetime Emmy Awards)、十五個有色人種促進會形象獎、兩個埃德加獎(Edgar Awards)(獲獎一次[278])、兩個美國編劇工會獎(獲獎一次)、一個美國導演工會獎,另外還獲得了一個皮博迪獎(Peabody Award)[279]。該劇還獲得了43項行業獎提名,並獲得了其中的8個。在多次評論界評選中,該劇也獨佔鰲頭。

播出情況

[編輯]
  • HBO分別於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和2008年依次播出了本劇的1至5季。每周播出一集新片,同時會為播出其他節目休檔1到2個星期。從第四季開始,訂閱HBO On Demand服務的用戶可以提前六天觀看到新的一集[280]
  • 美國的有線電視網BET也播出了此劇[281]。BET在劇中插播廣告,並對部分粗話進行了消音處理。BET版本的《火線》第二季中,大量碼頭區的故事線被刪減[282]
  • 英國,本劇先是由FX電視台播出,後來改由BBC二台播出[283]
  • 愛爾蘭,全部五季都由公共電視台TG4播出,比HBO的首播要晚上6個月[284]。第一季於2008年末在3e電視台上播出,但再無進一步播出的計劃。
  •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購買了全五季的播出許可,並將於2009年8月在其數碼電視頻道ABC2上播出。
  • 法國,採用譯名為《Sur écoute》(竊聽)[285],在付費電視頻道Jimmy上播出。
  • 波蘭,TVN電視台採用《Prawo ulicy》(街頭法律)的譯名播出。
  • 瑞典 公共電視台SVT已經播出本劇的前四季。
  • 挪威NRK電視台於2007年播出本劇的第一季。
  • 以色列,本劇以《HaSmuya》(הסמויה - 秘密行動組)的譯名由Xtra Hot頻道播出[286]
  • 加拿大,本劇由The Movie Network、Movie Central和OMTV頻道播出。
  • 芬蘭,本劇由Subtv和MTV3頻道以《Langalla》(正在監聽)的譯名播出。
  • 匈牙利,Duna TV於2007年3月開始播出本劇,譯名為《Drót》(線)。
  • 德國,付費電視頻道Foxchannel於2008年9月開始播出本劇。
  • 亞洲, Cinemax頻道從2009年5月開始播出本劇。
  • 中國大陸央視第一劇場頻道播出了本劇,採用的譯名為《火線重案組》。
  • 荷蘭比利時,本劇自2009年6月1日起由NBC國際有線頻道13th Street中播出。
  • 中東,MBC Max頻道播出本劇。

DVD發行

[編輯]
季數 發行日期 集數 特別篇 碟數
一區 二區 四區
1 2004年10月12日[287] 2005年4月18日[288] 2005年5月11日[289] 13
  • 三條由製作團隊錄製的評論音軌[290]
5
2 2005年1月25日[291] 2005年10月10日[292] 2006年5月3日[293] 12
  • 兩條由製作團隊和演員錄製的評論音軌[294]
3 2006年8月8日[295] 2007年2月5日[296] 2008年8月13日[297] 12
  • 五條由製作團隊錄製的評論音軌
  • 大衛·西蒙和創作團隊在電視和廣播博物館(the museum of Television & Radio)錄製的問答內容
  • 大衛·西蒙在Eugene Lang學院的談話[144]
4 2007年12月4日[298] 2008年3月10日[299] 2008年8月13日[300] 13
  • 六條由製作團隊和演員錄製的評論音軌
  • 短片《環環相扣》("It's All Connected")
  • 短片《玩真的》(The Game is Real)[301]
4
5 2008年8月12日[302] 2008年9月22日[303] 2010年2月2日[304] 10
  • 六條由製作團隊和演員錄製的評論音軌
  • 短片《火線:結語》(The Wire - The Last Word)- 探討媒體在社會中角色的紀錄片
  • 短片《火線之旅》(The Wire Odyssey)[305] - 前四季劇情回顧
全集 2008年12月9日[306] 2008年12月8日[307] 2010年2月10日[308] 60
  • 之前各季的集錦
23

儘管一些人批評其中缺少特輯,但是《火線》的DVD依然廣受好評。[127][128][309][31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火线重案组. HBO. [2015-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1) (中文(中國大陸)). 
  2. ^ 毒網風雲. HBO. [2015-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香港)). 
  3. ^ 警網. HBO. [2015-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香港)). 
  4. ^ 火線重案組. HBO. [2015-05-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中文(臺灣)). 
  5. ^ 5.0 5.1 5.2 5.3 5.4 5.5 David Simon. "The Target" commentary track (DVD). HBO. 2005 (英語). 
  6. ^ 6.0 6.1 David Simon. Ask The Wire: David Simon. HBO.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6) (英語). 
  7. ^ Traister, Rebbeca. The best TV show of all time. Salon.com. 2007-09-15 [2008-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30) (英語). 
  8. ^ Wire, The Season 4. MetaCritic. [2008-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1) (英語). 
  9. ^ Wire, The Season 5. MetaCritic. [2008-03-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13) (英語). 
  10. ^ The Wire: arguably the greatest television programme ever made. Telegraph. 2009-04-02 [2009-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04) (英語). 
  11. ^ The Wire is unmissible television. guardian.co.uk. 2007-21-07 [200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28) (英語). 
  12. ^ A show of honesty. guardian.co.uk. 2007-13-02 [2009-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0-12) (英語). 
  13. ^ 13.0 13.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01 The Target. HBO. 2004 [2006-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8) (英語). 
  14. ^ 14.0 14.1 Clark John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The Target. The Wire. 第1季. 第1集. 2002-06-02. HBO (英語). 
  15.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07 The Wire. HBO. 2004 [2006-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5) (英語). 
  16. ^ Joe Chappell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Rafael Alvarez (teleplay). One Arrest. The Wire. 第1季. 第7集. 2002-07-21. HBO. 
  17.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08 The Wire. HBO. 2004 [2007-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英語). 
  18. ^ Gloria Muzio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Lessons. The Wire. 第1季. 第8集. 2002-07-28. HBO. 
  19. ^ 19.0 19.1 19.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0 The Cost. HBO. 2004 [2006-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4) (英語). 
  20. ^ 20.0 20.1 20.2 Brad Ander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The Cost. The Wire. 第1季. 第10集. 2002-08-11. HBO. 
  21.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09 Game Day. HBO. 2004 [2006-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1-04) (英語). 
  22. ^ Milčo Mančevski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David H. Melnick (teleplay), Shamit Choksey (teleplay). Game Day. The Wire. 第1季. 第9集. 2002-08-04. HBO. 
  23.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1 The Hunt. HBO. 2004 [2006-07-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5) (英語). 
  24. ^ Steve Shill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Joy Lusco (teleplay). The Hunt. The Wire. 第1季. 第11集. 2002-06-02. HBO. 
  25. ^ 25.0 25.1 25.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2 The Hunt. HBO. 2004 [2006-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5) (英語). 
  26. ^ 26.0 26.1 26.2 Clement Virgo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George P. Pelecanos (teleplay). Cleaning Up. The Wire. 第1季. 第12集. 2002-09-01. HBO. 
  27.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3 Sentencing. HBO. 2004 [2006-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3) (英語). 
  28. ^ Tim Van Patten (directer), David Simon (writer), Ed Burns (writer). Sentencing. The Wire. 第1季. 第13集. 2002-09-08. HBO. 
  29. ^ 29.0 29.1 29.2 29.3 Richard Vine. Totally Wired. The Guardian Unlimited.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5) (英語).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4 ebb tide. HBO. 2004 [2006-08-06] (英語). 
  31. ^ 31.0 31.1 31.2 31.3 31.4 Ed Bianchi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Ebb Tide. The Wire. 第2季. 第01集. 2003-06-01. HBO. 
  32. ^ 32.0 32.1 32.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5 collateral damage. HBO. 2004 [2006-06-22]. 
  33. ^ 33.0 33.1 33.2 Ed Bianchi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Collateral Damage. The Wire. 第2季. 第02集. 2003-06-08. HBO (英語). 
  34. ^ 34.0 34.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7 hard cases. HBO. 2004 [2006-06-22] (英語). 
  35. ^ 35.0 35.1 Elodie Keen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Joy Lusco (story and teleplay). Hard Cases. The Wire. 第2季. 第04集. 2003-06-22. HBO (英語). 
  36.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6 hot shots. HBO. 2004 [200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英語). 
  37. ^ Elodie Keen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Hot Shots. The Wire. 第2季. 第03集. 2003-06-15. HBO (英語). 
  38. ^ 38.0 38.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9 all prologue. HBO. 2004 [2006-06-22] (英語). 
  39. ^ 39.0 39.1 Steve Shill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All Prologue. The Wire. 第2季. 第06集. 2003-07-06. HBO (英語). 
  40. ^ 40.0 40.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3 storm warnings. HBO. 2004 [2006-06-22] (英語). 
  41. ^ 41.0 41.1 Rob Bailey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Storm Warnings. The Wire. 第2季. 第10集. 2003-08-10. HBO (英語). 
  42. ^ 42.0 42.1 42.2 42.3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4 bad dreams. HBO. 2004 [2006-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英語). 
  43. ^ 43.0 43.1 43.2 43.3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George P. Pelecanos (story and teleplay). Bad Dreams. The Wire. 第2季. 第11集. 2003-08-17. HBO (英語). 
  44. ^ 44.0 44.1 44.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5 Port in a Storm. HBO. 2004 [2006-06-22]. 
  45. ^ 45.0 45.1 45.2 Robert F. Colesberry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Port in a Storm. The Wire. 第2季. 第12集. 2003-08-24. HBO (英語). 
  46.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0 backwash. HBO. 2004 [2009-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5) (英語). 
  47. ^ Thomas J. Wright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Rafael Alvarez (story and teleplay). Backwash. The Wire. 第2季. 第07集. 2003-07-13. HBO (英語). 
  48.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18 undertow. HBO. 2004 [2006-06-22] (英語). 
  49. ^ Steve Shill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Undertow. The Wire. 第2季. 第05集. 2003-06-29. HBO (英語). 
  50. ^ 50.0 50.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2 stray rounds. HBO. 2004 [2006-06-22] (英語). 
  51. ^ 51.0 51.1 Tim Van Patte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Stray Rounds. The Wire. 第2季. 第09集. 2003-08-03. HBO (英語). 
  52. ^ 52.0 52.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6 Time After Time. HBO. 2004 [2006-08-07] (英語). 
  53. ^ 53.0 53.1 Ed Bianchi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teleplay). Time After Time. The Wire. 第3季. 第01集. 2004-09-19. HBO (英語). 
  54. ^ 54.0 54.1 54.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9 Hamsterdam. HBO. 2004 [2006-08-07] (英語). 
  55. ^ 55.0 55.1 55.2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George Pelecanos (story and teleplay). Hamsterdam. The Wire. 第3季. 第04集. 2004-10-10. HBO (英語). 
  56. ^ 56.0 56.1 56.2 56.3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0 Straight and True.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57. ^ 57.0 57.1 57.2 57.3 Dan Attias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Straight and True. The Wire. 第3季. 第05集. 2004-10-17. HBO (英語). 
  58. ^ 58.0 58.1 58.2 58.3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1 Homecoming. HBO. 2004 [2006-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16) (英語). 
  59. ^ 59.0 59.1 59.2 59.3 59.4 Leslie Libma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Rafael Alvarez (story and teleplay). Homecoming. The Wire. 第3季. 第06集. 2004-10-24. HBO (英語). 
  60. ^ 60.0 60.1 60.2 60.3 60.4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6 All Due Respect. HBO. 2004 [2006-08-07] (英語). 
  61. ^ 61.0 61.1 61.2 61.3 61.4 Steve Shill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Richard Price (story and teleplay). All Due Respect. The Wire. 第3季. 第02集. 2004-09-26. HBO (英語). 
  62. ^ 62.0 62.1 62.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28 Dead Soldiers. HBO. 2004 [2006-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4) (英語). 
  63. ^ 63.0 63.1 63.2 Rob Bailey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Dennis Lehane (story and teleplay). Dead Soldiers. The Wire. 第3季. 第03集. 2004-10-03. HBO (英語). 
  64.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2 Back Burners.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65. ^ Tim Van Patte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Joy Lusco (story and teleplay). Back Burners. The Wire. 第3季. 第07集. 2004-11-07. HBO (英語). 
  66.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4 slapstick.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67. ^ Alex Zakrzewski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George P. Pelecanos (story). Slapstick. The Wire. 第3季. 第09集. 2004-11-21. HBO (英語). 
  68. ^ 68.0 68.1 68.2 68.3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5 reformation.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69. ^ 69.0 69.1 69.2 69.3 Christine Moor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Reformation. The Wire. 第3季. 第10集. 2004-11-28. HBO (英語). 
  70.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6 middle ground.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71. ^ 71.0 71.1 71.2 71.3 71.4 71.5 71.6 71.7 Joe Chappell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George P. Pelecanos (story and teleplay). Middle Ground. The Wire. 第3季. 第11集. 2004-12-12. HBO (英語). 
  72. ^ 72.0 72.1 72.2 72.3 72.4 72.5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7 mission accomplished.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73.5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Mission Accomplished. The Wire. 第3季. 第12集. 2004-12-19. HBO (英語). 
  74. ^ 74.0 74.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3 Moral Midgetry. HBO. 2004 [2006-08-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英語). 
  75. ^ 75.0 75.1 Agnieszka Holland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Richard Price (story and teleplay). Moral Midgetry. The Wire. 第3季. 第08集. 2004-11-14. HBO (英語). 
  76. ^ 76.0 76.1 76.2 76.3 76.4 76.5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8 boys of summer. HBO. 2004 [2006-08-09] (英語). 
  77. ^ 77.0 77.1 77.2 77.3 77.4 77.5 Joe Chappell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Boys of Summer. The Wire. 第4季. 第01集. 2004-09-10. HBO (英語). 
  78. ^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Episode guide - episode 39 Soft Eyes. HBO. 2006 [2006-08-09] (英語). 
  79. ^ 79.0 79.1 79.2 79.3 79.4 79.5 Christine Moore (directer), David Mills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Soft Eyes. The Wire. 第4季. 第02集. 2004-09-17. HBO (英語). 
  80. ^ 80.0 80.1 80.2 80.3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0 Home Rooms. HBO. 2006 [2006-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6). 
  81. ^ 81.0 81.1 81.2 81.3 Richard Price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Home Rooms. The Wire. 第4季. 第03集. 2004-09-24. HBO (英語). 
  82. ^ 82.0 82.1 82.2 82.3 82.4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1 Refugees. HBO. 2006 [2006-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4) (英語). 
  83. ^ 83.0 83.1 83.2 83.3 83.4 Jim McKay (directer), Dennis Lehane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Refugees. The Wire. 第4季. 第04集. 2004-10-31. HBO (英語). 
  84. ^ 84.0 84.1 84.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2 Alliances. HBO. 2006 [2006-10-09] (英語). 
  85. ^ 85.0 85.1 85.2 David Platt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Alliances. The Wire. 第4季. 第05集. 2004-10-08. HBO (英語). 
  86. ^ 86.0 86.1 86.2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3 Margin of Error. HBO. 2006 [2006-10-09] (英語). 
  87. ^ 87.0 87.1 87.2 Dan Attias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Eric Overmyer (story and teleplay). Margin of Error. The Wire. 第4季. 第06集. 2004-10-15. HBO (英語). 
  88. ^ 88.0 88.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5 Corner Boys. HBO. 2006 [2006-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5) (英語). 
  89. ^ 89.0 89.1 Agnieszka Holland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Richard Price (story and teleplay). Corner Boys. The Wire. 第4季. 第08集. 2004-11-05. HBO (英語). 
  90. ^ 90.0 90.1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6 Know Your Place. HBO. 2006 [2006-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6) (英語). 
  91. ^ 91.0 91.1 Alex Zakrzewski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Kia Corthron (story and teleplay). Know Your Place. The Wire. 第4季. 第09集. 2004-11-12. HBO (英語). 
  92.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4 Unto Others. HBO. 2006 [2006-11-01] (英語). 
  93. ^ Anthony Hemingway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William F. Zorzi (story and teleplay). Unto Others. The Wire. 第4季. 第07集. 2004-10-29. HBO (英語). 
  94.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8 A New Day. HBO. 2006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1) (英語). 
  95. ^ Brad Anderson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A New Day. The Wire. 第4季. 第11集. 2004-11-26. HBO (英語). 
  96. ^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7 Misgivings. HBO. 2006 [2007-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4) (英語). 
  97. ^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Eric Overmyer (story). Misgivings. The Wire. 第4季. 第10集. 2004-11-19. HBO (英語). 
  98. ^ 98.0 98.1 98.2 98.3 Episode guide - episode 49 That's Got His Own. HBO. 2006 [2007-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4). 
  99. ^ 99.0 99.1 99.2 99.3 Joe Chappelle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George Pelecanos (story and teleplay). That's Got His Own. The Wire. 第4季. 第12集. 2004-12-03. HBO (英語). 
  10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0 Final Grades. HBO. 2006 [2007-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101. ^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Final Grades. The Wire. 第4季. 第13集. 2004-12-10. HBO (英語). 
  102. ^ David Mills, updated by Matthew Byrne 01.17.08. Just to tease you fans of The Wire. [200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12) (英語). 
  103. ^ 103.0 103.1 103.2 Jacob Weisberg. The Wire on Fire: Analyzing the best show on television. Slate. 2006-09-13: 1 [200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3) (英語). 
  104. ^ NPR interview with Simon broadcast the week of Jan. 12 2008
  105. ^ 105.00 105.01 105.02 105.03 105.04 105.05 105.06 105.07 105.08 105.09 105.10 Joe Chappelle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More with Less. The Wire. 第5季. 第1集. 2008-01-06. HBO (英語). 
  106. ^ 106.00 106.01 106.02 106.03 106.04 106.05 106.06 106.07 106.08 106.09 106.10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1 More with Less. HBO. 2008 [200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9) (英語). 
  107. ^ 107.0 107.1 107.2 107.3 Ernest Dickerson (directer), William F. Zorzi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Unconfirmed Reports. The Wire. 第5季. 第2集. 2008-01-13. HBO (英語). 
  108. ^ 108.0 108.1 108.2 108.3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2 Uncomfirmed Reports. HBO. 2008 [200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7) (英語). 
  109. ^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109.5 109.6 109.7 Scott and Joy Kecken (directer), Chris Collins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Not for Attribution. The Wire. 第5季. 第3集. 2008-01-20. HBO (英語). 
  110.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3 Not for Attribution. HBO. 2008 [2008-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5) (英語). 
  111. ^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111.6 111.7 111.8 Agnieszka Holland (directer), David Mills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React Quotes. The Wire. 第5季. 第5集. 2008-02-03. HBO (英語). 
  112. ^ 112.0 112.1 112.2 112.3 112.4 112.5 112.6 112.7 112.8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5 React Quotes. HBO. 2008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5) (英語).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113.4 Anthony Hemingway (directer), Dennis Lehane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Clarifications. The Wire. 第5季. 第8集. 2008-02-24. HBO (英語). 
  114. ^ 114.0 114.1 114.2 114.3 114.4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8 Clarifications. HBO. 2008 [2008-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9) (英語). 
  115. ^ 115.0 115.1 115.2 115.3 Dan Attias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Transitions. The Wire. 第5季. 第4集. 2008-01-27. HBO (英語). 
  116. ^ 116.0 116.1 116.2 116.3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4 Transitions. HBO. 2008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07) (英語). 
  117. ^ 117.0 117.1 117.2 117.3 Seith Mann (directer), Ed Burns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The Dickensian Aspect. The Wire. 第5季. 第6集. 2008-02-10. HBO (英語). 
  118. ^ 118.0 118.1 118.2 118.3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6 The Dickensian Aspect. HBO. 2008 [2008-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9) (英語). 
  119. ^ 119.00 119.01 119.02 119.03 119.04 119.05 119.06 119.07 119.08 119.09 119.10 119.11 119.12 119.13 Joe Chappelle (directer), George Pelecanos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Late Editions. The Wire. 第5季. 第9集. 2008-03-02. HBO (英語). 
  120. ^ 120.00 120.01 120.02 120.03 120.04 120.05 120.06 120.07 120.08 120.09 120.10 120.11 120.12 120.13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9 Late Editions. HBO. 2008 [200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9) (英語). 
  121. ^ 121.0 121.1 121.2 Dominic West (directer), Richard Price (story and teleplay), David Simon (story). Took. The Wire. 第5季. 第7集. 2008-02-17. HBO (英語). 
  122. ^ 122.0 122.1 122.2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57 Took. HBO. 2008 [2008-0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5) (英語). 
  123. ^ 123.00 123.01 123.02 123.03 123.04 123.05 123.06 123.07 123.08 123.09 123.10 123.11 123.12 123.13 123.14 123.15 Clark Johnson (directer), David Simon (story and teleplay), Ed Burns (story). -30-. The Wire. 第5季. 第10集. 2008-03-09. HBO (英語). 
  124. ^ 124.00 124.01 124.02 124.03 124.04 124.05 124.06 124.07 124.08 124.09 124.10 124.11 124.12 124.13 124.14 124.15 The Wire episode guide - episode 60 –30–. HBO. 2008 [200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1) (英語). 
  125. ^ 125.0 125.1 125.2 Ian Rothkirch. "What drugs have not destroyed, the war on them has". Salon.com.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3) (英語). 
  126. ^ Alvarez 2004,第18-19, 35-39頁
  127. ^ 127.0 127.1 127.2 Chris Barsanti. Totally Wired. Slant Magazine.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6) (英語). 
  128. ^ 128.0 128.1 Bill Wyman. The Wire The Complete Second Season. National Public Radio.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6) (英語). 
  129. ^ Joel Murphy. One on one with... Lance Reddick. Hobo Trashcan.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1) (英語). 
  130. ^ Joel Murphy. One on One With Michael K. Williams. Hobo Trashcan.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6-21) (英語). 
  131. ^ Deford, Susan. Despite Past With Bill Clinton, Ulman Switches Allegianc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8-02-14 [2010-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4). 
  132. ^ David Zurawik. Local figures, riveting drama put The Wire in a class by itself. 《巴爾的摩太陽報》. 2006-07-12: 1E (英語). 
  133. ^ 133.0 133.1 Character profile - Jay Landsman.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7) (英語). 
  134. ^ Character profile - Dennis Mello.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1) (英語). 
  135. ^ 135.0 135.1 135.2 The Wire season 1 crew. HBO. 2007 [200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136. ^ The Wire season 2 crew. HBO. 2007 [200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137. ^ Character profile - Grand Jury Prosecutor Gary DiPasquale. HBO. 2008 [200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1) (英語). 
  138. ^ Simon, David.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New York: Owl Books. 1991, 2006: hoto insert section (英語). 
  139. ^ The Wire + Oz. Cosmodrome Magazine. 2008-01-26 [2009-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3) (英語). 
  140. ^ Org Chart - The Law. HBO. 2004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英語). 
  141. ^ The Wire season 3 crew. HBO. 2007 [200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142. ^ 142.0 142.1 142.2 The Wire season 4 crew. HBO. 2007 [200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143. ^ 143.0 143.1 143.2 Dan Kois. Everything you were afraid to ask about The Wire. Salon.com.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9) (英語). 
  144. ^ 144.0 144.1 144.2 "The Wire Complete Third Season on DVD", ASIN B000FTCLSU
  145. ^ 145.0 145.1 Birnbaum, Robert. Interview: George Pelecanos. Identity Theory. [2007-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4) (英語). 
  146. ^ 146.0 146.1 Goldman, Eric. IGN Exclusive Interview: The Wire's David Simon - IGN. IGN. [2007-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9) (英語). 
  147. ^ Alvarez 2004,第10頁
  148. ^ "The Wire" on HBO: Play Or Get Played, Exclusive Q&A With David Simon (page 17). 2006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英語). 
  149. ^ 149.0 149.1 Todd Weiser. New HBO series The Wire taps into summer programming. The Michigan Daily.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英語). 
  150. ^ 150.0 150.1 150.2 Jim Shelley. Call The Cops. The Guardian Unlimited.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3) (英語). 
  151. ^ Joe Chappelle biography. HBO. [2007-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152. ^ Alvarez 2004,第239-242頁
  153. ^ On The Corner: After Three Seasons Shaping The Wire's Background Music, Blake Leyh Mines Homegrown Sounds For Season Four. Baltimore City Pap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3) (英語). web.archive
  154. ^ "The Wire" on HBO: Play Or Get Played, Exclusive Q&A With David Simon (page 16). 2006 [2007-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07) (英語). 
  155. ^ Character profile - Walon. HBO. 2008 [2008-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17) (英語). 
  156. ^ 156.0 156.1 Nonesuch to Release Music from Five Years of "The Wire". 2007-11-12 [200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15) (英語). 
  157. ^ Walker, Jesse. Localist Television. Reactionary Radicals.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1) (英語). 
  158. ^ 158.0 158.1 Margaret Talbot. Stealing Life. The New Yorker. 2007 [2007-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04) (英語). 
  159. ^ William K. Rashbaum. Police Say a Queens Drug Ring Watched Too Much Television (Subscription required). 《紐約時報》. 2005-01-15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7) (英語). 
  160. ^ 160.0 160.1 160.2 Jesse Walker. David Simon Says. Reason.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9-19) (英語). 
  161. ^ Brian Lowry. 'The Wire' gets the newsroom right. Variety. 2007 [200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5) (英語). 
  162. ^ Carol D., Leoning. 'The Wire': Young Adults See Bits of Their Past. 華盛頓郵報. 2006-12-11: B01 [2007-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7) (英語). 
  163. ^ Alvarez 2004,第28, 35-39頁
  164. ^ Alvarez 2004,第12頁
  165. ^ Interviews—Ed Burns. HBO.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4) (英語). 
  166. ^ Behind The Scenes Part 1—A New Chapter Begins. HBO.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12) (英語). 
  167. ^ David Simon. David Simon Answers Fans' Questions. HBO.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12-04) (英語). 
  168. ^ Cast & Crew - Dominic West as Jimmy McNulty.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169. ^ Character profile - Jimmy McNulty.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1) (英語). 
  170. ^ Cast & Crew - Lance Reddick as Cedric Daniel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171. ^ Character profile - Lieutenant Cedric Daniels.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172. ^ Cast & Crew - Sonja Sohn as Shakima "Kima" Gregg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173. ^ Character profile - Detective Shakima "Kima" Greggs.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0) (英語). 
  174. ^ Cast & Crew - Andre Royo as Bubble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0) (英語). 
  175. ^ Character profile - Bubbles.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8) (英語). 
  176. ^ Cast & Crew - Seth Gilliam as Ellis Carver.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6) (英語). 
  177. ^ Cast & Crew - Domenick Lombardozzi as Thomas "Herc" Hauk.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178. ^ 178.0 178.1 178.2 178.3 Dan Kois. Everything you were afraid to ask about "The Wire". Salon.com. 2004 [2006-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19) (英語). 
  179. ^ Character profile - Ellis Carver.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1) (英語). 
  180. ^ Character profile - Thomas "Herc" Hauk.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0) (英語). 
  181. ^ Cast & Crew - Clarke Peters as Lester Freamo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182. ^ Cast & Crew - Jim True-Frost as Roland "Prez" Pryzbylewski.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183. ^ Character profile - Lester Freamon.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184. ^ Character profile - Roland "Prez" Pryzbylewski. HBO. 2006 [2007-12-19] (英語). 
  185. ^ Cast & Crew - Frankie R. Faison as Ervin Burrell.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186. ^ Character profile - Ervin Burrell.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187. ^ Cast & Crew - John Doman as William Rawl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188. ^ Character profile - William Rawls.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4) (英語). 
  189. ^ Cast & Crew - Deirdre Lovejoy as Rhonda Pearlma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英語). 
  190. ^ Character profile - Rhonda Pearlman.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1) (英語). 
  191. ^ Cast & Crew - Wendell Pierce as William "Bunk" Moreland.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192. ^ Character profile - Bunk Moreland.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3) (英語). 
  193. ^ Cast & Crew - Delaney Williams as Jay Landsma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英語). 
  194. ^ Cast & Crew - Wood Harris as Avon Barksdal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1) (英語). 
  195. ^ Character profile - Avon Barksdale.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英語). 
  196. ^ Cast & Crew - Idris Elba as Stringer Bell.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0) (英語). 
  197. ^ Character profile - Stringer Bell.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0) (英語). 
  198. ^ Cast & Crew - Larry Gilliard, Jr. as D'Angelo Barksdal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英語). 
  199. ^ Character profile - D'Angelo Barksdale.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0) (英語). 
  200. ^ Cast & Crew - Hassan Johnson as Roland "Wee-Bey" Bric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01. ^ Character profile - Roland "Wee-Bey" Bric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1) (英語). 
  202. ^ Cast & Crew - Tray Chaney as Malik "Poot" Carr.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英語). 
  203. ^ 203.0 203.1 Cast & Crew - JD Williams as Preston "Bodie" Broadu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04. ^ Character profile - Malik "Poot" Carr.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205. ^ 205.0 205.1 Cast & Crew - Michael Kenneth Williams as Omar Littl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6) (英語). 
  206. ^ 206.0 206.1 Character profile - Omar Little.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0) (英語). 
  207. ^ Cast & Crew - Paul Ben Victor as Spiros "Vondas" Vondopolou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08. ^ Cast & Crew - Amy Ryan as Beatrice "Beadie" Russell.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09. ^ Cast & Crew - Chris Bauer as Frank Sobotka.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210. ^ Character profile - Spiros "Vondas" Vondopolou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2) (英語). 
  211. ^ Character profile - Beatrice "Beadie" Russell.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0) (英語). 
  212. ^ Character profile - Frank Sobotka.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2) (英語). 
  213. ^ Cast & Crew - Pablo Schreiber as Nick Sobotka.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214. ^ Character profile - Nick Sobotka.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215. ^ Cast & Crew - James Ransone as Ziggy Sobotka.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16. ^ Character profile - Ziggy.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3) (英語). 
  217. ^ Cast & Crew - Bill Raymond as The Greek.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18. ^ Character profile - The Greek.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8) (英語). 
  219. ^ Cast & Crew - Corey Parker Robinson as Leander Sydnor.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0) (英語). 
  220. ^ Cast & Crew - Robert F. Chew as Proposition Joe Stewart.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21. ^ Cast & Crew - Robert Wisdom as Howard "Bunny" Colvi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英語). 
  222. ^ Character profile - Howard "Bunny" Colvi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8) (英語). 
  223. ^ Character profile - Proposition Joe Stewart.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8) (英語). 
  224. ^ Character profile - Leander Sydnor.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1) (英語). 
  225. ^ Character profile - Preston "Bodie" Broadus. HBO. 2006 [2007-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6) (英語). 
  226. ^ Cast & Crew - Aidan Gillen as Thomas "Tommy" Carcetti.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3) (英語). 
  227. ^ Character profile - Thomas "Tommy" Carcetti.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2) (英語). 
  228. ^ Cast & Crew - Glynn Turman as Clarence Royc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29. ^ Character profile - Clarence V. Royc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230. ^ Cast & Crew - Jamie Hector as Marlo Stanfield.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3) (英語). 
  231. ^ Character profile - Marlo Stanfield.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232. ^ Cast & Crew - Chad L. Coleman as Dennis "Cutty" Wis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33. ^ Character profile - Dennis "Cutty" Wis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7) (英語). 
  234. ^ Cast & Crew - Jermaine Crawford as Duquan "Dukie" Weem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35. ^ Cast & Crew - Maestro Harrell as Randy Wagstaff.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36. ^ Cast & Crew - Julito McCullum as Namond Bric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37. ^ Cast & Crew - Tristan Wilds as Michael Le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9) (英語). 
  238. ^ Character profile - Namond Bric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7) (英語). 
  239. ^ Character profile - Michael Lee.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8) (英語). 
  240. ^ Character profile - Randy Wagstaff.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7) (英語). 
  241. ^ Character profile - Duquan "Dukie" Weem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24) (英語). 
  242. ^ Cast & Crew - Reg E. Cathey as Norman Wilso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243. ^ Character profile - Norman Wilson.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244. ^ Cast & Crew - Gbenga Akinnagbe as Chris Partlow.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31) (英語). 
  245. ^ Character profile - Chris Partlow.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5) (英語). 
  246. ^ Cast & Crew - Neal Huff as Michael Steintorf.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1) (英語). 
  247. ^ Character profile - Michael Steintorf.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2) (英語). 
  248. ^ Cast & Crew - Michael Kostroff as Maurice "Maury" Levy.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4) (英語). 
  249. ^ Character profile - Maurice "Maury" Levy.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03) (英語). 
  250. ^ Cast & Crew - Isiah Whitlock, Jr. as R. Clayton "Clay" Davi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9) (英語). 
  251. ^ Character profile - R. Clayton "Clay" Davi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31) (英語). 
  252. ^ Cast & Crew - Clark Johnson as Augustus "Gus" Haynes. HBO. 2008 [2008-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0) (英語). 
  253. ^ Character profile - City Editor Augustus "Gus" Haynes. HBO. 2008 [2008-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0) (英語). 
  254. ^ Television Critics Association Introduces 2003 Award Nominees. Television Critics Association.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3). 
  255. ^ The Wire: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 Rotten Tomato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14) (英語). 
  256. ^ Alan Sepinwall. Taut 'Wire' has real strength.. Newark Star-Ledger. 2006-08-06: 1 (英語). 
  257. ^ Aaron Barnhart. 'The Wire' aims higher: TV's finest hour is back. Kansas City Sta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9) (英語). web.archive
  258. ^ Leslie Ryan. Tapping The Wire; HBO Police Drama Tops Television Week's Semiannual Critics Poll List. Television Week.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英語). 
  259. ^ 259.0 259.1 Robert David Sullivan. Slow Hand. Boston Phoenix. 2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260. ^ DVD Request of the Week.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1) (英語). 
  261. ^ Jon Garelick. "A man must have a code"—listening in on The Wire.. Boston Phoenix.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262. ^ 262.0 262.1 Gillian Flynn. The Best of 2004.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2-10) (英語). 
  263. ^ Brent McCabe, Van Smith. Down To The Wire: Top 10 Reasons Not To Cancel The Wire.. Baltimore City Paper. 20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8-22) (英語). 
  264. ^ Dana Stevens. Moyers Says "Ciao" to Now, but HBO had better not retire The Wire.. Slate magazine.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23) (英語). 
  265. ^ Marisa Guthrie. The Wire fears HBO may snip it. New York Daily News. 2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1-22) (英語). 
  266. ^ Virginia Heffernan. Higher Learning in the Drug Trade for Four Baltimore Students. 《紐約時報》.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3) (英語). 
  267. ^ Los Angeles Times. High 'Wire' Act. 《洛杉磯時報》. 2006 (英語). 
  268. ^ 268.0 268.1 James Poniewozik. 10 Best TV Shows. 《時代雜誌》. : 184 (英語). 
  269. ^ Nick de Semlyen. Review of The Wire: Season 5. empireonline. [2010-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30) (英語). 
  270. ^ Robert Bianco. 'The Wire': Final season grounded in genius. USA TODAY. 2008-01-06 [2010-0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4-07) (英語). 
  271. ^ TIME: Best and Worst of Television in 2002. 《時代雜誌》.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2-12-19) (英語). 
  272. ^ Steve Johnson. Why HBO's 'The Wire' is the best show on TV. 《芝加哥論壇報》. 2003-06-01: 1 (英語). 
  273. ^ Tim Goodman. HBO scores again with a stellar second season of 'The Wir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5-05) (英語). 
  274. ^ It's time to get 'Wire'-d - after all, it's the best show on TV. Philadelphia Daily New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07) (英語). 
  275. ^ Buckley, Rob. Charlie Brooker's Screen Wipe. Off The Telly. 2006-02-23 [2007-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27) (英語). 
  276. ^ Unknown. Charlie Brooker's Screenwipe. BBC4台.  "The best show... of the last twenty years is another HBO show—not as well known—called The Wire. The Wire is quite simply a stunning piece of work... it physically pains me to use this phrase, because anyone who uses it sounds like a tosser, but it is physically multilayered; it is just fucking brilliant." —Charlie Brooker
  277. ^ Coolican, J. Patrick. Obama goes gloves off, head-on. Las Vegas Sun. 2008-01-14 [2008-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1) (英語). 
  278. ^ Curtains Receives Edgar Award Nomination. Theatre Mania.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16) (英語). 
  279. ^ George Foster Peabody Award Winners Book (page 73). 佐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 [2007-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0) (英語). 
  280. ^ The Wire, Def Comedy Jam Set For On-Demand Premieres. World Screen News.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7) (英語). 
  281. ^ Catch "The Wire" on BET. BET.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英語). 
  282. ^ BET's editing butchers 'The Wire' story line. The Daily Bruin.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2) (英語). 
  283. ^ BBC Two to show US TV's The Wire. BBC News. 2009-03-12 [2009-03-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15) (英語). 
  284. ^ Carrol, Jim. On The Record on The Wire is now in session. Irish Times. 2008-07-30 [2014-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18). 
  285. ^ SUR ÉCOUTE. AlloCiné.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9) (法語). 
  286. ^ הכי טובה: "הסמויה". Ynet. 2006-12-25 [2019-1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希伯來語). 
  287. ^ The Wire: The Complete First Season (2002). Amazon.com. 2006-06-06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88. ^ The Wire: Complete HBO Season 1. Amazon.co.uk. 2005-11-04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89. ^ Wire, The – The Complete 1st Season (5 Disc Box Set). EzyDVD.com.a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290. ^ "The Wire Complete First Season on DVD",
  291. ^ The Wire: The Complete Second Season (2003). Amazon.com. 2006-06-06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92. ^ The Wire: Complete HBO Season 2. Amazon.co.uk. 2005-10-10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93. ^ Wire, The – The Complete 2nd Season (5 Disc Box Set). EzyDVD.com.a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294. ^ "The Wire Complete Second Season on DVD",
  295. ^ The Wire: The Complete Third Season (2004). Amazon.com. May 2007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96. ^ The Wire: Complete HBO Season 3. Amazon.co.uk.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297. ^ Wire, The – The Complete 3rd Season (5 Disc Set). EzyDVD.com.a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298. ^ David Lambert. The Wire - Want Some Holiday Scoop? Release Date, Lower-Than-Typical Cost for HBO's 4th Season. TV shows on DVD. 09/03/2007 [200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1-02) (英語). 
  299. ^ The Wire: Season 4. Play.com. 2007 [200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27) (英語). 
  300. ^ Wire, The – The Complete 4th Season (5 Disc Set). EzyDVD.com.a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06). 
  301. ^ The Wire: The Complete Fourth Season coming December 4. thehollywood news.com. 2007 [200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2) (英語). 
  302. ^ The Wire: The Complete Fifth Season (2008). Amazon.com.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303. ^ The Wire: Season 5. Play.com. 2008 [2008-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4-15) (英語). 
  304. ^ Wire, The – The Complete 5th Season (4 Disc Set). EzyDVD.com.a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4). 
  305. ^ David Lambert. The Wire - 5th and Final Season. TV shows on DVD. [200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1) (英語). 
  306. ^ The Wire – The Complete Series. TVShowsOnDVD.com. [2017-1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6). 
  307. ^ The Wire: Complete HBO Season 1–5. Amazon.co.uk. 2008-12-08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6). 
  308. ^ Wire, The – The Complete Series (24 Disc Box Set). EzyDVD.com.au. [2010-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5). 
  309. ^ Jason Clark. The Wire: The Complete Third Season. 《娛樂周刊》(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18) (英語). 
  310. ^ James Poniewozik. 5 stellar series to catch up with on DVD. 《時代雜誌》. 2006-08-14: 72 (英語). 

參考書目

[編輯]

紀錄片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
影劇資料庫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