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宮城地震
外觀
日期 | 1936年11月3日 |
---|---|
發生時間 | 5:45 am |
震級 | Mj 7.4(JMA)[1] MW 7.2(USGS)[2] |
震源深度 | 61公里(JMA)[1] 35公里(USGS)[2] |
震央 | 日本:宮城縣外海 38°14′10″N 142°16′34″E / 38.236°N 142.276°E[2][3] |
影響地區 | 日本:東北地區 |
最大烈度 | 5(JMA,JMA)[1] |
海嘯 | 巨小 |
傷亡 | 4人受傷[4] |
1936年宮城地震,又名為1936年金華山地震,是指1936年11月3日於當地時間在凌晨5點45分發生於日本宮城縣外海的強烈地震[5]。該次地震震央位於北緯38.236度、東經142.276度,黎克特制是Mj 7.4、MW 7.2,震源深度為35公里(USGS)或者61公里(JMA)[1][2],在地震之後還引發了巨小海嘯,該次地震已經被美國地質調查局列入了1936年顯示地震列表,造成了有4人因為該次地震受傷[4][6]。
構造背景
[編輯]日本列島地處在歐亞大陸板塊、北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4個板塊的交界處,這也是組成的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1部分[7]。在太平洋板塊、北美洲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板塊互相碰撞[8],整個日本列島逐漸從海底突起[9],這整個日本附近地區火山、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10][11]。而宮城縣外海位於在北美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接壤處,也是日本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1[12][13]。歷史記錄表明,宮城縣外海地區重複發生的近海大地震的規模在7.5左右,重複間隔大約為37.1年[14][15]。在1936年宮城地震發生之前的10幾年內,在1861年和1897年曾先發生過震級7的地震[16]。
烈度分佈
[編輯]烈度 | 都道府縣 | 市區町村 |
---|---|---|
5 | 宮城縣 | 仙台市、石卷市 |
福島縣 | 磐石市 | |
4 | 福島縣 | 福島市、豬苗代測候所 |
岩手縣 | 盛岡市、水沢測候所 | |
茨城縣 | 石岡市、筑波山測候所 | |
栃木縣 | 宇都宮市 | |
群馬縣 | 前橋市 | |
埼玉縣 | 熊谷市 | |
山梨縣 | 甲府市 | |
靜岡縣 | 伊東測候所、大宮測候所 |
損害情況
[編輯]受到在1936年日本宮城縣地震影響,總共有4人受傷,另外有超過250棟建築物受損[4]。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震度データベース検索 (地震別検索結果) - 1936/11/03 05:45:57.1 - 宮城県沖 - M7.4. 日本氣象廳.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6) (日語).
- ^ 2.0 2.1 2.2 2.3 M 7.2 - near the east coast of Honshu, Japan. 美國地質調查局.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英語).
- ^ 東北大學. 1933年、1936年、1937年の宮城県沖の地震と1978年宮城県沖地震との関係(暂定). 地震調查研究推進本部.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31) (日語).
- ^ 4.0 4.1 4.2 鏡味洋史. 1936年11月3日宮城県沖地震の被害 一 繰返し発生した宮城県沖地震の被害関連資料の整理 一. 日本建築學會技術報告集. 2002, 15: 359–362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1) (日語).
- ^ 神田克久; 武村雅之. 震度データから証する宮城県沖で発生する被害地震の繰り返し. 地震. 2005, 58 (2): 177–198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7) (日語).
- ^ Significant Earthquakes - 1936. 美國地質調查局.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22) (英語).
- ^ 地震発生のしくみ. 日本氣象廳.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3) (日語).
- ^ 片山郁夫. プレート収束帯の地震発生について. 廣島大學地球惑星システム學.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10) (日語).
- ^ 日本列島. われわれはどこから來て、どこへ行こうとしているのか そして、われわれは何者か -宇宙・地球・人類-.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0) (日語).
- ^ 災害立国日本. 全國地質調査業協會連合會.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9) (日語).
- ^ プレートテクトニクスと日本列島付近の地震.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05) (日語).
- ^ Lay T.; Kanamori H. An asperity model of great earthquake sequences (PDF). Earthquake Prediction -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AGU Geophys. Mono. (Washington, D.C.). 1981: 579–592 [2018-11-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0-07-23) (英語).
- ^ T.レイ・T.C.ウォレス. 『地震学 下巻』. 由柳谷俊翻譯. 古今書院. 2002 (日語).
- ^ Hino R; Yamamoto Y; Kuwano A. Hypocenter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and aftershocks of the 2005 Off Miyagi Prefecture earthquake located by ocean bottom seismographic data. Earth, Planets and Space. 2006, 58 (12): 1543–1548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6) (英語).
- ^ Takeshi Kimura; Kazuki Koketsu; Hiroe Miyake; Changjiang Wu; Takashi Miyatake. 由袁志祥翻譯. 1978和2005年宫城近海地震的动力学震源模拟:破裂能解释. 世界地震譯叢. 2010, (6): 1–13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 (中文(簡體)).
- ^ 美國之音. 日本东北震后交通逐渐恢复正常. 大紀元. 2003-05-28 [2018-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4-30)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