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特龍科
外觀
異特龍科 化石時期:侏儸紀晚期,
| |
---|---|
異特龍的模型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 獸腳亞目 Theropoda |
演化支: |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
演化支: | 鳥吻類 Averostra |
演化支: | 堅尾龍類 Tetanurae |
演化支: |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
演化支: |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
下目: |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
總科: | †異特龍超科 Allosauroidea |
演化支: | †異特龍類 Allosauria |
科: | †異特龍科 Allosauridae Marsh, 1878 |
模式種 | |
†脆弱異特龍 Allosaurus fragilis Marsh, 1877
| |
屬 | |
異名 | |
|
異特龍科(Allosauridae)又名躍龍科,是群體型中等到大型的肉食性獸腳亞目恐龍。牠們生存於晚侏儸紀。異特龍科的物種包括:食蜥王龍、異特龍、以及所知有限的腔軀龍。異特龍科恐龍演化上的新特徵包含:較圓而平坦的面孔、下頜前端適中地平坦、上頜的齒槽一路排列到後部、可擴展撐開的頭顱骨、較平順且強壯的身體、長而結實的後肢、堅挺的尾巴、以及恥骨末端的靴狀延伸。在1978年,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建立了異特龍科[1]。
異特龍科的正確物種數量是有爭議的,而大部分的上侏儸紀與下白堊紀肉食龍下目恐龍,都與異特龍有接近親緣關係。無論如何,異特龍科恐龍似乎是牠們所處時代最成功的掠食者,且在數量上超過斑龍科與角鼻龍科恐龍,這些動物一同競爭者獵物。在白堊紀時期,異特龍科逐漸滅絕,作為恐龍的地位被牠們的近親例如:南半球的鯊齒龍科恐龍、以及北半球的虛骨龍類暴龍科恐龍所取代。所有異特龍科的恐龍在白堊紀末大滅絕之前就已經全數滅絕,同樣這種狀況的還有劍龍科的全體成員。
參考文獻
[編輯]- ^ Marsh, Othniel Charles. Notice of new dinosaurian reptiles.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 1878, 15: 24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