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賀蘭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賀蘭軍
國民革命軍軍旗
存在時期1949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民國
效忠於 中華民國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部門正規軍
種類軍隊
規模3個師
駐軍/總部中寧
參與戰役寧夏戰役 投降

賀蘭軍,是1949年8月寧夏馬鴻逵組建的部隊,取名意指寧夏失守後撤到到賀蘭山打游擊,進而退到騰格里沙漠阿拉善旗抵抗到底。[1]

歷史

[編輯]

1949年8月組建:[2]

  • 軍長馬全良,兼寧夏兵團副司令官
  • 副軍長王伯祥
  • 參謀長鄭毅民
  • 第二五七師:第十一軍暫編第10師(原暫十旅)調歸改稱。師長馬英才。駐望洪堡
    • 第1團團長馬建功(馬全良之子)
    • 第2團團長馬家驊(馬鴻逵之長孫)
    • 第3團團長余正朝
  • 保安第一師,師長王有祿。保一縱隊編成,轄兩個團。駐寧夏。
  • 保安第三師,師長馬忠義
  • 騎兵第十師,師長馬敦厚,轄十九、二十團。駐定、鹽、安3縣。

該軍編成後駐守寧夏中寧,1949年9月寧夏戰役中保安第一、第三師被殲滅。賀蘭軍軍長馬全良和第一二八軍軍長盧忠良第十一軍軍長馬光宗領銜通電求和:「毛主席、朱總司令、彭副總司令:國民黨秉國以來,領導無方,紀綱不振,民生凋敝,至戰禍瀰漫全國,強者死於炮灰,弱者流於溝壑,刻又戰事迫近西北,面臨寧夏。全良等不忍地方70萬軍民遭受塗炭。爰於本月20日停戰,服從毛主席領導,實行民主,俾人民登於祉席,國基安如磐石。至於軍事如何改編,政治如何革新,聽候協商,一致服從。」彭德懷副總司令於9月21日晚發出十萬火急復電:「賀蘭軍馬軍長、一二八軍盧軍長、十一軍馬軍長:經電悉,諸將既願寧夏問題和平解決,殊堪欣慰,望督率部即速見諸實行,此間即告楊得志司令員知照,即派代表至中寧與楊司令員接洽,特復。」[3]9月21日部隊陷入混亂,社會秩序大亂。9月22日夜馬全良和副軍長王伯祥過仁存渡口去吳忠堡,9月23日上午,向解放軍第六十四軍軍長曾思玉,副政委傅崇碧,參謀長袁佩爵表示願意帶路與解放軍先頭部隊一起進城接管。1949年9月23日駐大壩、小壩的賀蘭軍和駐銀川的十一軍部隊自行潰散,散兵游勇四處搶劫,寧夏河西地區秩序大亂。馬全良、副軍長王伯祥陪同解放軍先頭部隊第六十四軍第191師副師長孫樹峰帶領572團二營和三營1個連於23日晚冒雨在仁存渡口過黃河,乘寧夏方面派出的40輛汽車,於深夜24時進駐銀川城,並接管了飛機場,控制了局勢。[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鳳瀚著,《國民革命軍的發展及指揮系統之建立》——民國十四年七月至十七年七月,載《先總統蔣公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印,1986年10月,第745-752,801-809頁
  2. ^ 劉鳳瀚著,《國民黨軍事制度史》,2008年9月,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211頁
  3. ^ 張明金、劉立勤主編,《國民黨歷史上的158個軍》,2007年,北京,解放軍出版社,第111頁
  4. ^ 劉志青:「解放寧夏」,《同舟共進》,2021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