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中國茶文化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優良條目落選中國茶文化曾獲提名優良條目評選,惟因其尚未符合標準而落選。下方條目里程碑的連結中可了解落選的詳細原因及改善建議。條目照建議改善之後可再次提名評選。
2006年11月6日優良條目評選落選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條目品質提升計劃專題  
中國茶文化條目品質已經提升,根據條目品質標準參考的評分,結果如下:
 未評級未評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尚未接受評級。

評論

[編輯]

個人以為中國茶文化要從英文條目翻譯,真是羞恥!個人以為完全沒有必要按英文條目來。

建議結構如下:

飲茶史
茶具史
茶館史
茶俗
茶藝
中國名茶

--地獄牌咖啡壺

可以先翻譯過來,再擷取別人的長處,然後按照我們自己的方法去完善這個條目呀。沒有必要完全反對從西洋取經啊。--可夫 (talky? click me!) 04:25 2005年2月2日 (UTC)
文化和別的條目有些不同,對西方來說,茶文化是舶來品,是外來文化。從英文版的條目看,諸如「How to say thanks」等,更多的是對東方茶文化中的一些禮節的介紹。如果換成咖啡條目,英文版恐怕不會這麼寫吧。所以,決定收集一些資料,着手編寫。希望參加中華文化、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好都能參與吧。--地獄牌咖啡壺 16:48 2005年2月15日 (UTC)
還可先翻譯過來吧,我覺得這篇條目的內容還行。飲茶史可以放到茶葉中,茶具史可以放到茶具中,中國名茶在茶葉中也有。也有專門的茶藝條目。茶館也值得單獨立項。不知茶俗是不是類似本文中的端茶送客之類的習俗。--用心閣 05:59 2005年2月21日 (UTC)

結構

[編輯]

請大家討論,我最新的想法是:

  历史(饮茶史)
  中国茶馆
  中国茶俗
  中国茶艺
  中国茶具
  中国名茶 

--地獄牌咖啡壺 17:04 2005年2月15日 (UTC)


應該把茶經的內容全部錄入才好


我只喝茶(現在桌上還有一杯),文化不很了解。建議次序也可以這樣:歷史,各地各民族現狀,名茶,茶具,風俗。我個人看不必眼紅日本的茶道,喝茶第一要緊的是茶葉,在細枝末節上太故弄玄虛並不恰當。歐美人覺得新奇,華人就不必大驚小怪了。子虛烏有 02:01 2005年9月17日 (UTC)

== 中國茶文化 (10)== 移動自Wikipedia:條目質量提升計劃/票選主題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世界三大軟飲料之一。中國人是最早飲茶的民族。

現在條目的狀況,只能用「見不得人」來形容,照搬了英文版的資料,只翻譯了一點點。個人的觀點是:對西方來說,茶文化是舶來品,是外來文化。從英文版的條目看,諸如「How to say thanks」等,更多的是對東方茶文化中的一些禮節的介紹。其實英文版參考中文條目才對,而不是反之。

所以,決定收集一些資料,着手編寫(目前的狀況談不上「提升」)。希望參加中華文化、歷史興趣小組的同好都能參與吧。關於結構我個人的計劃如下,歡迎大家討論:

   历史(饮茶史)
   中国茶馆
   中国茶俗
   中国茶艺
   中国茶具
   中国名茶 

--地獄牌咖啡壺 17:03 2005年2月15日 (UTC)

討論頁面:Talk:中國茶文化

支持

[編輯]
  1. 地獄牌咖啡壺 16:59 2005年2月15日 (UTC)
  2. 石添小草 19:31 2005年3月4日 (UTC)
  3. 藍色理想補充每日所需維生素 16:03 2005年3月22日 (UTC)
  4. 想改喝茶,可是對此還是不大了解.--Memes 13:41 2005年7月2日 (UTC)
  5. dgg32我也很想對茶有所了解 20:41 2005年7月2日 (UTC)
  6. Droxiang 17:26 2005年7月4日 (UTC)
  7. 不僅是修改的問題,應該是重新來編寫本條目,怎麼能夠用那些從英語翻譯過來的文字,這畢竟是中國自己的東西。
  8. 饒蟲 13:32 2005年8月22日 (UTC)茶文化是中國自古有的文化,在漢朝更發達,而現在反變成日本發陽光大。所以,我認為我們應該對這個主題提升質量,不只是翻譯,應該由我們中國人自行完成。
  9. --Realwonder 15:39:08 2005年8月25日 (UTC) 可以這樣說嗎?: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代表。我們應該提早對這個主題提升質量。
  10. 中華文化應當多寫了些.--☻竹圍牆(^_^) 11:51 2005年8月26日 (UTC)

英文茶學

[編輯]
  • 英文茶學中也有權威性的專著,但重點是關於印度和斯里蘭卡的茶。關於茶的老祖中國的茶文

化介紹極少。在茶學文獻列表所列舉的茶學專著中, 英譯本真是廖廖無幾。從英文來探討 中國的茶文化,可以說是捨本逐末。應從中國博大精深的古典茶文獻着手。

  • 我主持過一個英文的茶與中國文學藝術論壇多年,知道這方面的英文文獻的確少之有少,所以曾將中國一些茶詩、茶學、散文、律法等零星地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西人。西方對中國文化的這一方面的研究很少,可以所是一個空白點。我打算在這方面多下些功夫,比如出版一本英文的「中國茶文化」;我手頭的中國茶學文獻已經收集的有80%,差不多夠用,翻譯中國茶學經典成英文不難,難在註解,收集茶的資料不難,難在找高質量的圖片(網上的不行),所以要到中國名茶產地如黃山、洞庭山、杭州龍井等地找材料、拍攝實地照片等工作,再去故宮博物館拍攝茶畫。要數年的功夫。明日將赴中國,一周後到黃山,算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唐戈 05:26 2005年10月6日 (UTC)

「中國茶/文化」還是「中國/茶文化」?

[編輯]

「中國茶/文化」(相對咖啡文化,葡萄酒文化,西洋茶文化)還是「中國/茶文化」(相對日本茶文化,英國茶文化等)? --Kren 12:44 2005年9月19日 (UTC)

這兩個定語無所謂大小,準確的理解應該是「中國/茶/文化」。也就是說,必須是中國的,而不是外國的文化;必須是與茶(還要專指中國茶)有關的,而不是與其他什麽東西有關的。--地球發動機☞☏) 06:40 2005年9月25日 (UTC)
單純按照邏輯解釋,可以理解為中國的茶文化或中國茶的文化。中國的茶文化可以包括中國境內有關非中國出產的茶的文化。中國茶的文化可以包括外國有關中國茶的文化。從實際出發,中國茶所產生的文化源遠流長,並不應因地域而改變。因此應該是中國茶的文化。 --小為 06:57 2005年10月3日 (UTC)

希望參加篇寫的wiki人,先讀幾本茶經

[編輯]
  • 我讀了十幾年還沒有讀通過。但我一眼看出有的人一本都會沒讀。
這個觀點不對吧,如果讀過茶經的人才能編茶文化條目,豈不又走回了專家百科的老路。--的的喀喀湖上的幽靈 (talk to Louer) 00:16 2005年9月25日 (UTC)
參加討論請簽名(加四個波浪號在後面即可~~~~)。閣下爲此條目做出了傑出貢獻,在下也深感佩服。本人確實才疏學淺,不過,您也可以看到,自從進行質量提升以來,有多少人在編輯此條目?若要求每個人都要讀十幾年茶經才來編寫條目,恐怕別説短短十幾天的質量提升,説不定十幾年才能寫完吧?寫得不好,請改正就是了。另謝謝您的指教,在下得益不少。--地球發動機☞☏) 06:50 2005年9月25日 (UTC)

sabote

[編輯]

sabote 先生,請不要上傳侵權文章.

開門七件事

[編輯]

我們通常好像沒有說「柴米油食鹽醬醋茶」的,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沒必要特意強調是「食鹽」吧。--Realwonder 15:27:40 2005年10月2日 (UTC)

感覺現在很多喝茶習俗都只有廣東才有

[編輯]

例如斟茶的時候,要用手指敲桌面等。還有結婚的時候,向父母奉茶,我都是到了深圳之後再見識到的。也許江浙一帶已經把傳統丟掉了吧?--Hamham 07:15 2005年10月4日 (UTC)

條目被破壞

[編輯]

本條目被 211.152.33.116 完全破壞 唐戈 01:36 2005年10月5日 (UTC)

  • 如何 rvt ? 唐戈 01:38 2005年10月5日 (UTC)

黃山、洞庭山

[編輯]

本人將於近日離TORONTO, 往西安、桂林、黃山,可能的話去洞庭山,找黃山毛峰、洞庭山碧螺春資料,並拍攝照片。唐戈 01:58 2005年10月6日 (UTC)

優良條目評選

[編輯]

以下內容從Wikipedia:優良條目評選搬至

請求"苦丁茶"的新聞的製作

[編輯]

Original message... 日本から、こんにちは。私は中國語は解りませんが、翻訳サービスで日本語から中國語に変換したものを送信しています。意味が通じない可能性もありますが、その旨ご理解下さい。 さて、中國版では、まだ「苦丁茶」の記事が作成されていません。日本ではまだ苦丁茶はあまり知られていない上、資料も少なく、編集作業が滯っております。 そこで、皆様の力をお借りしたいと考えています。ぜひ、「苦丁茶」の充実した記事作成に着手していただければと願っております。 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Translated.... 從日本||,你好。我不懂中文,但是正傳送中文被改變成了把從日語由於翻譯服務的東西。也許意義不懂得,但是請理解那個意思。 那麼中國版,並且"苦丁茶"的新聞沒被還製作。資料少,並且之後沒被知道在日本,苦丁茶還多餘的事編輯工作正堵塞。 在那裏想借各位的力。正請求務必着手"苦丁茶"的充實新聞製作。 請多關照。 --Shizuha (留言) 2008年6月15日 (日) 15:06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