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柏地戰鬥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柏地戰鬥
第一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戰鬥發生地瑞金現狀
日期1929年2月10日
地點
結果 中國工農紅軍決定性勝利,阻擋住國軍攻勢並殲滅追擊的兩個團大部
參戰方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華民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毛澤東
朱德
陳毅
劉士毅 中將
蕭致平 上校(被俘)
鍾恆 上校(被俘)
參戰單位

紅四軍

第十五旅

  • 第29團
  • 第30團
兵力
2,500餘人[註 1] 2,000餘人
傷亡與損失
未知 1,000餘人傷亡
800餘人被俘

大柏地戰鬥第一次國共內戰期間發生的一次戰鬥。此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紅四軍為吸引國民革命軍主力東出贛南遭遇的一系列失敗後背水一戰,絕地反擊的一場戰鬥。

背景

[編輯]

1928年底,蔣介石撤換朱培德,委任湖南省主席何鍵為「湘贛兩省剿匪代總指揮」,金漢鼎(第31軍縮編為第12師)為副總指揮,策劃湘贛兩省集中6個旅18個團兩萬多人分兵5路,向井岡山發動第三次「會剿」。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第二十八團、第三十一團及軍直屬隊三千六百餘人撤離湘贛邊界,出擊贛南,其目的:

  • 吸引進行"會剿"之敵軍的注意力,減輕對井岡山的軍事壓力;
  • 改善部隊的供給,解決根據地內日趨嚴重的經濟問題。

紅四軍沿贛粵邊界的深山老林行走,風餐露宿,處境十分艱難,沿途還遭遇敵李文彬旅和劉士毅旅的圍追堵截,屢次陷入險境。在大余縣,與李文彬旅激烈交火時,紅二十八團黨代表何挺穎身負重傷,後在轉移途中不治身亡。在安遠縣孔田鎮擺脫了李文彬旅的夾擊後,紅四軍連夜向尋烏轉移。在尋烏吉潭圳下村,又遭劉士毅部偷襲,傷亡很大,朱德的妻子伍若蘭在此戰受傷被俘(後在贛州被何鍵下令斬首)。在福建武平和江西會昌邊境的羅塘,紅四軍再次遭到劉士毅部的阻擊,再次出現大面積傷亡,不得不繼續撤退。在到達大柏地之前,離開井岡山時尚有3,600餘人的紅四軍算上500餘名傷員在內僅有2,500餘人尚可作戰。

2月8日晚,紅四軍特務營二連連長張宗遜和毛澤東妻子賀子珍指揮一支偵察小分隊潛入了瑞金縣城郵局拿到了最近幾日的報紙,得知追趕他們的是劉士毅贛軍第15旅的第29、30團。此時的紅軍已經人困馬乏,無力再逃,遂決定背水一戰。隨後,中共紅四軍前線委員會決定,乘第15旅孤軍冒進之機,利用大柏地以南兩側谷地的有利地形,採取誘敵深入後伏擊的手段將其殲滅。

過程

[編輯]

2月10日下午兩點左右,追敵劉士毅第十五旅先頭部隊在黃柏與大柏地的界山龍角山同我軍接上了火。紅28團2營營長蕭克和黨代表胡世儉命部隊故意將行李擺放在路邊,與敵人打一陣,退一陣,佯裝敗退,將敵人引入杏坑(即前村)附近麻子坳紅軍布下的口袋。

次日凌晨,大霧、細雨,能見度極低。上午9時左右,劉士毅所部全部鑽進了紅軍設的伏擊圈。當進至杏坑北側時,紅軍開始反擊。二十八團三營由右翼迂迴,三十一團三營由左翼攻擊。10時許,敵人繼續向大柏地前進。這時,二十八團二營加入了戰鬥,從正面攻擊敵人。二十八團三營迂迴到杏坑南側的茶亭崬,殲滅了國軍第30團團部,截斷了敵人的退路。朱德見時機已到,一聲令下,紅軍向國軍發起猛烈進攻。但是紅軍畢竟子彈少,沿途又有損無補,火力薄弱,逐漸陷入僵持局面。

生死關頭,朱德指揮伏在半山坡作為總預備隊的獨立營和直屬隊向山下猛衝。平時很少摸槍的毛澤東也大臂一揮高呼道:「所有還能走動的戰士,都隨我一起上!」他隨即拿起一把槍,帶著警衛排向敵軍陣地衝鋒。雙方近身後在泥地反覆肉搏,彈盡糧絕的紅軍以樹枝、石塊、刺刀與槍托等物與國軍死戰不退。最終,紅軍殲滅劉士毅第15旅兩個團大部,包括俘虜800餘人,繳獲步槍800餘支,機關槍6挺。

後續意義

[編輯]

大柏地之戰是紅軍東出贛南以來的首場勝仗,也是紅軍早年為化解覆滅危機(此戰中文人出身且平時很少摸槍的毛澤東也親臨前線直接參與肉搏戰,足見危機的緊迫性)背水一戰後絕處逢生的一仗。

1929年9月,陳毅在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中認為大柏地之戰是「紅軍成立以來最有榮譽之戰」[1]

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瑞金宣告成立,隨即定都瑞金。四年後的1933年夏,已經被削去兵權的時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澤東再次來到自己曾經作戰的大柏地,創作了《菩薩蠻·大柏地》。

參見

[編輯]
  1. ^ 陳毅. 《陈毅关于朱毛红军历史及其现状的报告》(1929年9月). 北京市: 中共黨史出版社. 1987: 362. 

註解

[編輯]
  1. ^ 其中還有500餘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