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小太陽的願望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小太陽的願望
Little Miss Sunshine
電影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強納生·戴頓(Jonathan Dayton)和維萊莉·法瑞斯(Valerie Faris
監製馬克·圖特爾陶布(Marc Turtletaub
大衛·T·弗蘭德里(David T. Friendly
皮特·薩拉夫(Peter Saraf
阿爾伯特·伯格(Albert Berger
羅恩·耶克薩(Ron Yerxa
編劇麥可·安特
主演
配樂麥切爾·丹納
攝影提姆·蘇爾斯泰特(Tim Suhrstedt
剪輯帕梅拉·馬丁(Pamela Martin
製片商
片長101分鐘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2006年1月20日 (2006-01-20)日舞
  • 2006年7月26日 (2006-07-26)(美國)
發行商福克斯探照燈影業
預算800萬美元
票房1億零52萬3181美元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陽光小美女
香港陽光小小姐
臺灣小太陽的願望

小太陽的願望》(英語:Little Miss Sunshine)是2006年美國喜劇劇情公路片,夫妻檔導演強納生·戴頓和維萊莉·法瑞斯的電影處女作,也是麥可·安特的編劇處女作。影片由格雷戈·金尼爾史蒂夫·卡瑞爾托妮·克萊特保羅·迪諾阿比蓋爾·布蕾斯琳艾倫·阿金主演,大海灘影業製作,拍攝成本約為800萬美元[1][2]。電影於2005年6月6日開拍,共計在亞利桑那州南加州拍攝30天。

影片於2006年1月20日在日舞影展首映,福克斯探照燈影業以超過1000萬美元的高價買下發行權,數額在該電影節歷史上也屬最高之列[3]。電影於2006年7月26日在美國進行限量放映,8月18日再開始進入大規模發行[1]

《小太陽的願望》獲得了影評人的好評,全球票房收入超過1億美元。影片在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4項提名,最終分別為麥可·安特和艾倫·阿金贏得原著劇本獎男配角獎。電影還獲得了包括獨立精神獎最佳影片在內的其他多項榮譽。

劇情

[編輯]

謝麗爾·胡佛(Sheryl Hoover托妮·克萊特飾)生活在新墨西哥州阿布奎基,操勞過度的她有兩個孩子。弟弟法蘭克(Frank史蒂夫·卡瑞爾飾)是位研究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同性戀學者,自殺未遂後搬來和姐姐一家同住;丈夫理查(Richard格雷戈·金尼爾飾)一心想在勵志演講生活教練上成就一番大事業。德韋恩(Dwayne保羅·迪諾飾)是謝麗爾和前夫的兒子,現年15歲的他是個問題少年,決心在實現進入美國空軍學院成為試飛員的夢想前再也不開口說話。理查的父親艾德溫(Edwin艾倫·阿金飾)是二戰老兵,前不久因使用海洛因被人發現而趕出了養老院,滿口髒話的他也和這家人住在一塊兒。謝麗爾和理查還有個7歲的女兒奧莉弗(Olive阿比蓋爾·布蕾斯琳飾),她和爺爺關係親近。

奧莉弗得知自己有資格參加兩天後在加利福尼亞州雷東多海灘舉辦的「小太陽的願望」兒童選美比賽後欣喜若狂,但家裡經濟緊張,要想參加比賽,全家都必須前往。理查、德韋恩都不願去,法蘭克的牴觸情緒特別大,但全家還是決定一起支持奧莉弗,乘坐家裡那輛破舊的黃色大眾T2麵包車前往近1300公里外的目的地。

與一家人之間的緊張氣氛對應,年久失修的麵包車一經上路就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開了沒多遠就拋了錨。要想車輛啟動,一家人必須將其推到時速32公里再一起跳上去。而且車的喇叭還開始自己不停地響。

眾人在路上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挫折,發現他們需要彼此的支持。理查失去了一份重要的合同,他本期望這能成為自己演講事業的跳板,解除家裡的經濟困境。法蘭克發現前男友竟然移情別戀選擇了自己的頭號學術對手,後者前不久還得到了麥克阿瑟獎。艾德溫死在旅館,顯然是因吸食海洛因過量。為了能及時趕赴目的地,一家人把老人的屍體從醫院偷運出來,這一過程中還違反法律把屍體帶過了州界,打算在選美比賽後再舉行葬禮。德韋恩在旅程接近終點時發現自己是色盲,所以永遠都不可能進入空軍學院,為此他不再沉默,拒絕繼續同家人前往,把怒火和不甘發洩在家人身上。他流著淚衝出麵包車,但經過奧莉弗的擁抱後冷靜了下來並回到車上,對自己的言行向大家道歉。

一輛與片中類似的黃色大眾T2麵包車

雖然大家爭分奪秒地趕路,但一家到達選美比賽報名處時還是比截止時限晚了4分鐘,冷漠無情的選美助理拒絕讓步給奧莉弗登記,但她的同事心有不忍,表示願意用自己的時間幫奧莉弗註冊。奧莉弗去準備時,家人們開始觀察她的對手:身材修長、臉化濃妝、髮型個性十足,皮膚還經噴霧顯出健康的黝黑,身穿成人式的性感泳衣或迷人的晚裝,表演的舞蹈曲目和體操都有著複雜的套路和華麗的派頭。大家很快意識到,從未經受過選美比賽訓練,面色蒼白、體型還有些嬰兒肥、髮型平淡無奇、戴著大大眼鏡的奧莉弗根本就不是這些人的對手。

隨著奧莉弗才華表演部分的臨近,理查和德韋恩希望能阻止她上台表演,避免受到污辱。但謝麗爾堅持認為他們不應干預,讓奧莉弗自己決定。奧莉弗滿懷信心地走上台,開始表演爺爺艾德溫教給自己的「秘密武器」:這竟然是段艷舞,背景音樂則是里克·詹姆士英語Rick JamesRick James)的歌曲《Super Freak英語Super Freak》(字面意為《超級怪胎》)。台下觀眾有些目瞪口呆、有些大驚失色,但奧莉弗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舞蹈有什麼不妥之處,仍然興致勃勃地繼續表演。選美比賽的組織者憤怒地要求謝麗爾和理查把孩子帶下台,但全家人卻一個接一個地走上台,在奧莉弗身邊伴舞,理查還在竭力阻止選美官員去拉自己的女兒。

下一個鏡頭裡,一家人一起出現在酒店的保安辦公室,一位警官告訴他們,只要奧莉弗今後永遠都不再參加加利福尼亞州的任何選美比賽,他們就可以直接離開。理查告訴女兒,她的爺爺會深為自己的孫女兒感到自豪。一家人開心地回到搖搖欲墜的麵包車上,準備返回千里之外的家園。

演員

[編輯]

製作

[編輯]

演員選擇

[編輯]
「一開始的時候,這些人都是各過各的,到了電影的高潮橋段,大家都走上舞台。所以這實際講述的是個起初各奔東西的家庭最後團結在一起的故事。」
——編劇麥可·安特[4]

導演強納生·戴頓和維萊莉·法瑞斯請來拍攝音樂錄影帶期間合作過的選角導演金·戴維斯(Kim Davis)和賈斯汀·巴德利(Justine Baddely)協助本片的選角工作[5]。他們先是選定由格雷戈·金尼爾飾演理查·胡佛[6]。對於謝麗爾·胡佛一角則是在考慮了多位女演員後再決定由澳洲的托妮·克萊特扮演[6]。據報道稱,戴維斯和巴德利走遍了「每一個英語國家」[5]來尋找合適的小演員出演奧莉弗·胡佛,最終入選的阿比蓋爾·布蕾斯琳參加試鏡時還只有6歲。保羅·迪諾得到德韋恩一角時距電影開拍還有兩年,為了做好演出準備,他還花了幾天時間像片中角色一樣立誓不再說話[6][7]。導演們起初覺得艾倫·阿金對於詮釋艾德溫·胡佛一角來說太過年輕,但他最終還是得到了這個角色[6]

片中曾試圖自殺的學者法蘭克一角起初是為比爾·莫瑞設計,製片公司還曾要求請羅賓·威廉斯出演[8],但兩位導演一直到影片開拍幾個月前才選擇了史蒂夫·卡瑞爾,對此他們在接受採訪時稱:「考慮到史蒂夫·卡瑞爾之前的工作經驗,我們並沒有在一開始就把他設想成這個角色的人選。但當我們見面並且對人物進行探討後,(我們發現)無論是在電影的基調還是希望達成的效果方面,他都與我們有所共識」[5][6]。卡瑞爾之前曾連續多年參加獲得觀眾高度評價的諷刺新聞節目《喬恩·史都華每日秀》演出,是喜劇中心頻道觀眾熟悉的演員,但在獲選出演《小太陽的願望》時,他在好萊塢相對來說還是默默無聞[7]。電影的幾位製片人還曾擔心卡瑞爾缺乏足夠的演出經驗,並且名氣上也不夠響亮[9]

劇本和發展

[編輯]

本片的劇本由麥可·安特編寫,起初的公路旅程設置在美國東岸,從馬里蘭州出發到達佛羅里達州,但由於預算上的問題而改成了新墨西哥州到加利福尼亞州[10]。阿恩特於2000年5月23日動筆,同月26日就完成了初稿[11]。他起初還打算親自籌集數千美元用台攝影機拍完這部電影[12],但之後還是把劇本交給了製片人羅恩·耶克薩和阿爾伯特·伯格,兩位製片人組建了深河製片廠,開始尋找潛在導演人選[13]

製片人在製作《校園風雲》期間認識了導演戴頓和法瑞斯,並在2001年把本片的劇本拿給了他們。兩人之後表示:「這部電影真是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感覺就像為我們量身定做的一般」[8]。這是阿恩特編寫的第一部劇本,製片人馬克·圖特爾陶布於2001年12月21日以25萬美元的價格買下[14]。耶克薩和伯格繼續留任製片人,負責物色導演和攝影師、協助最後的重拍以及幫助把影片帶到日舞影展參展[6][15]

幾位主創聯繫了多家製片公司,只有焦點影業表示有興趣,該公司還希望電影在加拿大拍攝[8]。製片公司希望影片更專注於理查·胡佛一角,但阿恩特不同意,於是他遭到解僱[4]。接替的編劇增加了多段劇情,例如理查與一位貶損自己工作能力的角色之間的對抗[16]。但這位新編劇在對劇本進行了4周的改寫後退出了項目,並且這時製片公司也出現企業變革,有新的負責人上任,阿恩特又重新獲聘回到了項目中[17]。經過兩年的前期製作,焦點影業於2004年8月放棄了本片的製作。馬克·圖特爾陶布付給焦點影業40萬美元買回影片版權並對該公司的開發成本提供一定的補償[8]。他還支付了《小太陽的願望》拍攝花費的800萬美元預算[18]

拍攝

[編輯]

電影的主體拍攝工作於2005年6月6日展開[19],分別在亞利桑那州南加州取景,一共花了30天時間,拍攝順序與劇本中的情節次序一致[5][7][15]。阿恩特於影片在日舞影展上映僅6星期前改寫了結局,這部分鏡頭在2005年12月拍攝[20]。後期製作完成僅4天後,本片就在電影節的9張銀幕上放映,電影的首映典禮也在這裡舉行[6][21]。製片人皮特·薩拉夫的侄女麗貝卡·安尼托(Rebecca Annitto)於2005年9月14日因車禍遇難,因此片尾的字幕表示本片是獻給她的作品,並且花絮鏡頭中還出現了餐館和便利店[22]

大眾T2麵包車

[編輯]
影片拍攝期間一共使用了五輛經過改裝的麵包車,以便從不同角度捕捉人物的行為和表情,例如上圖這輛就是從擋風玻璃處拍攝。

阿恩特在編寫劇本的過程中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車輛的實用性選擇採用大眾T2麵包車作為片中的主要交通工具,對此他表示:「我還記得自己當時在想,找輛什麼樣的車來進行這段公路旅行呢?大眾看起來符合邏輯,車子比較高,視線開闊,你有較為充足的空間可以放置攝影機。從前面的擋風玻璃往後就能看到每一個人」[4]。劇組一共使用了5輛大眾麵包車來進行拍攝,車輛還做了些改進,以便適應不同的拍攝需要[23]。只有三輛車上有發動機,另外兩輛則是裝在拖車上[23]。前期製作期間,攝影師使用基本鏡頭在車內調整方向,以便找到最理想的拍攝角度[7]。阿恩特小時候的一次旅行使用的也是同一型號的車,一路上出現了許多類似片中車輛的問題,例如離合器損壞、喇叭不停地響以及關不緊的門[17][24][25]

拍攝片中一家人推車的鏡頭時,劇組為保證演員們的安全而請來一位特技協調員[6]。對此男演員格雷戈·金尼爾在接受採訪時有些開玩笑地表示:「我大概是以80公里時速開著這輛沒有側面安全氣囊的71年大眾麵包車。基本上你要等著這輛巨型鏡頭卡車從我們眼前帶著攝影機呼嘯而過。『好了,出發!』我想這真是瘋了,這是我拍過的最危險的電影」[26]。拍攝車中鏡頭期間,眾演員一天經常要在車裡待上三到四個小時[26]。攝製艾倫·阿金的角色滿嘴髒話的鏡頭時,布蕾斯琳就像片中自己扮演的人物一樣帶上了耳機,這樣她就聽不到老人的對白。一直到看到最終完成的電影時她才知道當時阿金到底說了些什麼[26][27]。2006年7月25日,福克斯探照燈影業邀請大眾麵包車主到加利福尼亞州工業市觀看本片,有超過60輛車到達了放映現場[28]

選美比賽

[編輯]
為了讓阿比蓋爾·布蕾斯琳的角色(中)看起來體型比其他女孩大,她穿上了填充式的服裝。片中選美比賽過程中出現的大部分設備和服裝都是由實際參賽者的家長提供。

編寫劇本前,阿恩特在一次讀報時看到有關阿諾·史瓦辛格向一群高中生演講的新聞,史瓦辛格說:「如果這世界上要有一件事我感到憎恨的話,那就是失敗者。我鄙視他們。」為此阿恩特在劇本中諷刺了這種思想:「我覺得這種態度非常不好……我希望能夠……抨擊這種思想。人生在世總有成敗得失……所以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兒童選美比賽是人們投入那些毫無意義競爭的縮影」[4]。導演強納生·戴頓也這樣評價片中選美比賽的重要性:「無論選美比賽如何發展,對於我們來說,這都不是一部有關選美的電影,這點非常重要。這是一部有關失敗者的作品,有關於你不知道自己最終將何去何從」[6]。除阿比蓋爾·布蕾斯琳外,片中所有參加選美比賽的女孩都是現實生活中的選美老將。她們的裝扮和表演項目都與各自在實際參賽時相同[29]。導演在為影片拍攝做準備期間出席了南加州舉辦的多場選美賽事,還與一位協調員會過面,了解更多有關選美工作程序的事宜[30]。片中一位參賽選手的母親聲稱,影片誇大了比賽過程中的一些內容:「大部分選美並不會像那樣,把女孩腿上的毛遞掉、在身上噴出類似於曬黑的顏色並且化上過分的濃妝」[30]

焦點影業起初希望電影在加拿大拍攝,但兩位導演表示反對,認為讓所有參加選美的女孩及其家長乘飛機前往該國的費用太高[8]。於是眾女孩和家人就在文圖拉的一家酒店拍攝了兩個星期,大部分設備和服務都是由孩子們的家長提供[30][31]。為了讓布蕾斯琳的角色在片中看起來比別的女孩「豐滿」,她必須在拍攝時穿上填充式的服裝[32]。為了演好奧莉弗在片尾的舞蹈段落,布蕾斯琳還與一位編舞師一起練習了兩個禮拜[26]

發行

[編輯]

日舞影展

[編輯]
影片在猶他州舉辦的日舞影展上首次亮相

2006年1月20日,《小太陽的願望》在2006年度日舞影展首映,多家電影公司參加了電影發行版權的投標,福克斯探照燈影業以1050萬美元外加票房毛收入10%提成的條件中標[8]。交易達成時影片首映還不到24小時,成交金額在該電影節歷史上屬最高之列[33][34]。之前的日舞影展上,《街頭嘻哈客英語Hustle & Flow》(Hustle & Flow2005年)以900萬美元價格由派拉蒙經典影業購得發行權,另外1999年的《快樂德州英語Happy, Texas (film)》(Happy, Texas)則以1000萬美元的價格獲米拉麥克斯影業收購[34][35]

票房

[編輯]

《小太陽的願望》上映第一周只在美國的7家電影院發行,收入為49萬8796美元[36]。2006年7月29日是電影開始初步限量放映後的第一個周六,影片在平均每家電影院進帳2萬零335美元[37]。電影發行的前21天裡,每天的單家電影院平均收入都是全美最高的,一直到8月15日才被IMAX影片《深海獵奇英語Deep Sea 3D》超越[38][37][39][40][41][42][43]。上映第三周時,《小太陽的願望》進入了該周美國電影票房榜十強,並保持到發行後第11個星期才跌到了第11位[36],最高時在第5周達到季軍位置,影片上映的電影院數量最高達到1602家[36]。國際方面,本片在法國收入近850萬美元,澳洲520萬美元,德國330萬美元,西班牙420萬美元,義大利200萬美元,英國愛爾蘭馬爾他共計640萬美元[44]。影片在美國的總票房為5989萬1098美元,其他國家4063萬2083美元,共計1億零52萬3181美元[1]

專業評價

[編輯]

《小太陽的願望》獲得了廣泛好評。根據爛蕃茄上收集的208篇評論文章,其中有189篇給出了「新鮮」的正面評價,「新鮮度」達91%,平均得分7.7(最高10分)[45]。而Metacritic上收集的36篇評論文章則有34篇給出好評,無差評,兩篇褒貶不一,綜合得分80(最高100)[46]

麥可·米德維英語Michael Medved給予影片四星(最高四星)的高度評價,稱「……這部驚人而又不可抗拒的黑色喜劇堪稱今年最優秀的電影之一」,他還認為電影本身、導演強納生·戴頓和維萊莉·法瑞斯,以及演員艾倫·阿金、阿比蓋爾·布蕾斯琳與史蒂夫·卡瑞爾都應該得到奧斯卡獎提名[47]喬爾·西格爾英語Joel SiegelJoel Siegel)也給出了罕見的「A」級評分,稱「除非奧森·威爾斯復生才有可能讓這部電影無法登上我的年終十佳影片榜單」[48]BBC新聞的斯特拉·帕帕麥可(Stella Papamichael)稱本片「以複雜性和愚蠢行徑融合來取勝」[49]。克勞迪婭·普格(Claudia Puig)在《今日美國》撰文稱讚了阿比蓋爾·布蕾斯琳對奧莉弗一角的詮釋:「如果由其他任何一個女孩來飾演奧莉弗,她都無法像片中(布蕾斯琳所做的)這樣打動我們」[50]

娛樂周刊》的歐文·格雷伯曼對電影看法一般,評分只有「C」,稱其中的角色只是按照編劇的要求單調地走來走去講出台詞[51]。《鄉村之聲》的吉姆·雷德利(Jim Ridley)稱這部電影就像是一輛「東倒西歪的汽車在走下坡路」,雖是從日舞來的,但已「年久失修」[52]。《環球郵報》的利亞姆·萊西批評影片的人物塑造矯揉造作,角色的可愛和痛苦都有著明顯的人工雕琢痕跡,電影的最終結論可謂既令人髮指又讓人振奮,似乎這樣前面的那些炒作就都變得值得了[53]。《國家評論》的安娜·尼莫斯(Anna Nimouse)聲稱,對於那些喜歡自己給自己添堵的影迷來說,這或許會是部「自我感覺良好」的電影。「如果你很悲慘,那麼《小太陽的願望》就是適合你的電影」[54]。《Paste英語Paste (magazine)》雜誌將本片評為2000至2009十年間50部最佳電影的第34位[55]

RogerEbert.com網站主編吉姆·愛默生(Jim Emerson)這樣描述電影的主題,稱「《小太陽的願望》向我們展現了一個世界,其中有表單、有宣傳冊、有過程、有職稱、有節食食譜、有逐步定製的方案、有職業之路、有獎品,還有退休社區,這一切把所有人類的情感和慾望量化、排序並分類。所有這些內容都是可以分割的,也都可以轉變成有關「贏家和輸家」、用來自我提升的口頭禪」[56]UGO.com網站的布萊恩·托勒里科(Brian Tallerico)也關注於本片的主題:《小太陽的願望》告訴我們要坦然接受中間地帶,認識到人生或許就像一場選美比賽,在那裡經常會有人比我們更美、更聰明或者僅僅是運氣更好,但只要我們走上台做回自己,一切都會好的[57]

家用媒體

[編輯]

本片的DVD於2006年12月19日發行,其中包含雙碟寬屏和全屏兩種格式、兩條評論音軌、四個不同結局以及DeVotchKa樂團製作的一段音樂影片DVD發行首周銷量排到第6位,銷售額達到1961萬4299美元[58]。到了2008年9月16日,DVD在全美的總銷售額已經達到5551萬6832美元[58]。截至2007年4月15日,DVD的出租收入也達到了4632萬美元[59]。2009年2月10日,電影發行了藍光影碟[60]

榮譽

[編輯]
阿比蓋爾·布蕾斯琳於2007年1月出席棕櫚泉國際電影節為電影作宣傳

《小太陽的願望》獲得了眾多電影機構和電影節的獎項提名,並且有多項勝出。影片在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角逐中獲得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4項提名,最終分別為麥可·安特和艾倫·阿金贏得了原著劇本男配角獎,布蕾斯琳也獲得了女配角獎提名[61]美國影藝協會獎將本片評為「年度最佳電影」[62]。影片還在2007年的英國電影學院獎角逐中得到包括最佳影片導演在內的6項提名,不過最終勝出的仍然只有阿恩特的原著劇本和阿金的男配角獎,布蕾斯琳和克萊特一起獲得的女配角獎提名雙雙落空[63]廣播影評人協會[64]美國演員工會[65]華盛頓影評人協會都授予本片最佳電影群體演出獎[66]。布蕾斯琳也獲得了廣播影評人協會[64]愛荷華影評人協會[66]在線影評人協會[66]鳳凰城影評人協會[64]東京國際電影節的女演員獎項肯定[67]

多維爾美國電影節授予本片「評審團特別獎」,棕櫚泉國際電影節也授予了「主席先鋒獎」[68][69]。影片獲得了包括最佳影片獎在內的5項獨立精神獎提名,最終除保羅·迪諾的男配角獎提名落空外(獲獎的是本片的艾倫·阿金)全部勝出[70]。電影的原聲帶專輯獲得了第49屆葛萊美獎電影、電視或其他視覺媒體類最佳彙編原聲帶專輯獎提名,但最終不敵《與歌同行[71]。影片還獲得了MTV電影大獎[72]衛星獎英語11th Satellite Awards[73]芝加哥影評人協會[74]金球獎的多項提名[75]

奧斯卡金像獎製片人爭議

[編輯]

美國影藝學院頒發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通常會授予獲獎電影的製片人,但對最終能夠拿到小金人的製片人數量卻存在一些爭議。1999年,學院定出新規,最多可以有3位製片人因同一部電影獲最佳影片獎[76]。這一規則旨在防止一部影片獲獎時出現大批相關製作人一起上台領獎的情況[77]美國製片人協會沒有對能因同一部電影獲得表彰的製片人數量設限[78]。《小太陽的願望》共有5位製片人,分別是馬克·圖特爾陶布、大衛·弗蘭德里、皮特·薩拉夫、阿爾伯特·伯格和羅恩·耶克薩,學院打算只讓前三位上台領獎。伯格和耶克薩主要負責尋找劇本、挑選攝影師、協助結局的重新攝製並幫助影片參加日舞影展[6][15][79]。學院同意,這兩位也是電影製作過程中的合伙人,但宣稱只有部分製片人能夠得到學院認可。該機構認為伯格和耶克薩的工作是集體努力的組成部分,但拒絕讓兩人也獲得獎項[76]。製片人大衛·郝伯曼對此表示,他支持5位製片人都獲獎,「如果確實有5人參與了電影的製作,那就沒有理由非要排除哪位製片人獲獎的可能」[76]琳達·奧布斯特英語Lynda Obst是奧斯卡金像獎製片人委員會成員,她對此表示:「總的來說,一部電影並不是靠5個人拍成的。如果這次是個意外的話,那的確很遺憾,但是,我們不應該為了一個意外而取消規則」[76]

在第79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製片人馬克·圖特爾陶布、大衛·弗蘭德里和皮特·薩拉夫一起上台領取了原著劇本獎,而美國製片人協會之前已經表彰了全部5位製片人[80]。阿爾伯特·伯格對於學院的決定表示:「管他學院怎麼說,這電影都是我們製作的」[15]。2007年6月,學院宣布將來會允許一部電影有超過3位製片人領獎,稱「委員會有權決定在極少的例外情況下允許多位符合資格的製片人獲得提名」[80]

音樂

[編輯]
「對於我們來說,為這部電影找到合適的音樂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希望能在實際開拍前就找到音樂,因為在之前多年的工作經驗中我們發現,音樂會幫我們做出決定。」
——導演強納生·戴頓[5]

電影配樂

[編輯]

《小太陽的願望》的電影配樂丹佛樂團DeVotchKa英語DeVotchKa和作曲家麥切爾·丹納共同譜寫[7]DeVotchKa演奏,大部分音樂都是根據已有歌曲改編,如《How It Ends》就改編成了《The Winner Is》,還採用了專輯《How It Ends》中的歌曲《The Enemy Guns》和《You Love Me》,以及專輯《Una Volta》中的《La Llorona》。

戴頓和法瑞斯通過洛杉磯KCRW英語KCRW廣播電台聽到了歌曲《You Love Me》,由此開始接觸DeVotchKa的音樂[81]。兩位導演對這些音樂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致於還為眾演員購買了包含DeVotchKa專輯音樂的IPod[82]。麥切爾·丹納的加入主要是幫助編排已有素材,並同DeVotchKa在為影片創作的新素材上合作。由於電影配樂中有太高的比例改編自DeVotchKa的已有作品,因此《小太陽的願望》沒有資格參加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的角逐[83]DeVotchKa的歌曲《Til the End of Time》獲得了衛星獎的最佳原創歌曲獎提名[84],並且DeVotchKa和丹納都因本片的音樂而獲得了2007年葛萊美獎提名[82]

原聲帶

[編輯]
小太陽的願望:電影原聲帶
Little Miss Sunshin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群星原聲帶
發行日期2006年7月11日 (2006-07-11)
類型搖滾民謠搖滾
唱片公司Lakeshore英語Lakeshore Records
製作人麥切爾·丹納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4/5顆星[85]
娛樂周刊(A−)[86]
帝國4/5顆星[87]
SoundtrackNet網站3.5/5顆星[88]

《小太陽的願望》的電影原聲帶最高在2006年的美國「熱門獨立唱片榜」上排到第42位,還在「熱帶電影原聲帶榜」上排到第24位[85]。其中包括有蘇揚·史蒂文斯英語Sufjan StevensSufjan Stevens)的兩首歌曲(分別是《No Man's Land》和《Chicago》),以及托尼·提斯代爾(Tony Tisdale)的《Catwalkin'》和里克·詹姆士的《Super Freak[7][85]。此外,片中還有兩首由戈登·普古達英語Gordon Pogoda創作的歌曲,分別是《Let It Go》和《You've Got Me Dancing》,其中後一首歌是由普古達和巴里·厄普頓(Barry Upton)共同譜寫,這兩首歌都出現在片尾的選美戲段中[89]。奧莉弗在選美比賽才藝表演環節跳舞時採用的背景音樂《Super Freak》是於電影後期製作期間在音樂總監的建議下加入的[90]。阿恩特的劇本中提及了王子的歌曲《Peach》,不過到實際拍攝時採用的是ZZ Top的歌曲《Gimme All Your Lovin'[90]

《小太陽的願望:電影原聲帶》
曲序曲目詞曲時長
1.The Winner IsDeVotchKa3:04
2.Til the End of TimeDeVotchKa3:56
3.You Love MeDeVotchKa4:02
4.First PushDeVotchKa1:05
5.No Man's Land蘇揚·史蒂文斯4:47
6.Let's GoDeVotchKa3:21
7.No One Gets Left BehindDeVotchKa1:14
8.Chicago蘇揚·史蒂文斯6:07
9.We're Gonna Make ItDeVotchKa2:32
10.Do You Think There's a HeavenDeVotchKa1:23
11.Catwalkin'托尼·提斯代爾1:38
12.Super Freak里克·詹姆士4:13
13.La LloronaDeVotchKa3:24
14.How It EndsDeVotchKa5:39
總時長:46:31

2011年音樂舞台劇

[編輯]

2009年10月25日至11月7日,佛羅里達州尤利Yulee)的日舞協會英語Sundance Institute白橡木實驗劇院排演了一部根據本片改編的音樂劇,詞曲由威廉·芬恩英語William FinnWilliam Finn)創作,詹姆士·拉皮尼英語James LapineJames Lapine)導演[91]。然後節目於2011年2月15日在拉霍亞劇場英語La Jolla Playhouse首演,一直上演到同年3月27日[92]。主要演員包括杭特·福斯特(Hunter Foster)、馬爾科姆·格茨(Malcolm Gets)、格奧爾基·詹姆士(Georgi James)、迪克·萊特沙(Dick Latessa)、珍妮佛·蘿拉·湯普森英語Jennifer Laura ThompsonJennifer Laura Thompson)和泰勒·特林奇英語Taylor TrenschTaylor Trensch[93][94]。2011年3月11日,馬爾科姆·格茨離開了節目,他演出的法蘭克一角由安德魯·薩蒙斯基接替,替補演員萊恩·華格納則接手喬書亞·羅斯(Joshua Rose)一角直至節目於2011年3月27日謝幕[9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Little Miss Sunshine. Box Office Mojo. Amazon.com. [2014-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9). 
  2. ^ Hornaday, Ann. From Shadows to "Sunshin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4). 
  3. ^ Duong, Senh. Sundance: Searchlight Spends Big For "Little Miss Sunshine". Rotten Tomatoes. 2006-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5). 
  4. ^ 4.0 4.1 4.2 4.3 Little Miss Sunshine: The Shooting Script. FORA.tv. 2007-02-15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5. ^ 5.0 5.1 5.2 5.3 5.4 Gullién, Michael. Little Miss Sunshine—Interview With Valerie Faris and Jonathan Dayton. Twitch. 2006-07-20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Balfour, Bradley. Directors of New Surprise Hit 'Little Miss Sunshine' Under the Spotlight. The Epoch Times. 2007-02-20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19). 
  7. ^ 7.0 7.1 7.2 7.3 7.4 7.5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About the Production (PDF). el racó interactiu de cinema. [2012-02-1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2-16). 
  8. ^ 8.0 8.1 8.2 8.3 8.4 8.5 Waxman, Sharon. A Small Film Nearly Left for Dead Has Its Day in the Sundance Ray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6-01-23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6). 
  9. ^ Rottenberg, Josh. The Sunshine Band.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08-03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4). 
  10. ^ Moore, Roger. Directors keep their 'Sunshine' out of the Sunshine State. Orlando Sentinel. 2006-08-16 [2013-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4). 
  11. ^ Arndt, Michael. Little Miss Sunshine: The Shooting Script. New York: Newmarket Press. 2007-02-06: x. ISBN 1-55704-770-7. 
  12. ^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11:33. 2006-12-19. 
  13. ^ Ortner, Sherry B. Little Miss Sunshine Finds Its Way (Registration required). Anthropology News. 2007-10-10, 48 (2007-10): 22–23 [2014-07-22]. doi:10.1525/an.2007.48.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14. ^ Press, Skip. 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Screenwriting 3rd. New York: Penguin Group. 2008: 252. ISBN 1-59257-755-5. 
  15. ^ 15.0 15.1 15.2 15.3 Goldstein, Patrick. The unkindest cut. Los Angeles Times. 2007-02-20 [2007-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22). 
  16. ^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46:30. 2006-12-19. 
  17. ^ 17.0 17.1 Guillén, Michael. Michael Arndt, Little Mr. Sunshine. SF360. 2007-02-23 [2007-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1). 
  18. ^ Bowles, Scott. 'Sunshine,' out of the shadows. USA Today. 2006-08-28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19. ^ Fleming, Michael. Trio going on road trip. Variety. 2005-04-12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20. ^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1:35:41. 2006-12-19. 
  21. ^ Bandler, Michael. "Little Miss Sunshine", Sundance Festival Film, Shows Its Glorious Colors. NewsBlaze. 2006-01-29 [2013-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6). 
  22. ^ Family sues in death of girl who inspired 'Little Miss Sunshine' (Fee required). Home News Tribune. Associated Press. 2007-04-03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2). 
  23. ^ 23.0 23.1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23:10. 2006-12-19. 
  24. ^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31:22. 2006-12-19. 
  25. ^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1:01:51. 2006-12-19. 
  26. ^ 26.0 26.1 26.2 26.3 Chupnick, Steven. Interview: Riding In The Little Yellow Van With Little Miss Sunshine. Movie Web. 2006-07-26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28). 
  27. ^ Aames, Ethan. Interview: Alan Arkin and Abigail Breslin in "Little Miss Sunshine". Cinema Confidental. 2006-07-19 [2011-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28. ^ Little Miss Sunshine VW Drive in City of Industry, CA on July 25th.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2012-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0). 
  29. ^ Voynar, Kim. Interview with "Little Miss Sunshine" Directors Valerie Faris & Jonathan Dayton. eFilmCritic. 2006-07-26 [2013-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31). 
  30. ^ 30.0 30.1 30.2 Smiley, Joanna. Little Miss Vista. Today's Local News. 2006-09-07 [2009-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9). 
  31. ^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1:17:00. 2006-12-19. 
  32. ^ Ellenson, Ruth Andrew. Abigail Breslin..Is Little Miss A-List (Registration required). People. 2006-08-07 [2014-07-22]. 
  33. ^ Halbfinger, David. Sundance Shines Light on Changes in Marke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6-01-28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34. ^ 34.0 34.1 Mandelberger, Sandy. First Major Acquisitions Deal Announced. FilmFestivals.com. 2006-01-22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22日). 
  35. ^ Chatelin, Bruno. Picking up hot numbers in Park City. FilmFestivals.com. 2006-02-02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年10月22日). 
  36. ^ 36.0 36.1 36.2 Little Miss Sunshine Box Office Summary.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37. ^ 37.0 37.1 Daily Box Office (July 28-30).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5). 
  38. ^ Daily Box Office (July 24-27).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39. ^ Daily Box Office (July 31-August 3).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40. ^ Daily Box Office (August 4-6).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8). 
  41. ^ Daily Box Office (August 7-10).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9). 
  42. ^ Daily Box Office (August 11-13).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4). 
  43. ^ Daily Box Office (August 14-17).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44. ^ Little Miss Sunshine-Foreign Box Office. Box Office Mojo.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10). 
  45. ^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Rotten Tomatoes. Flixster.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46. ^ Little Miss Sunshine. MetaCritic. CBS.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3). 
  47. ^ Medved, Michael. Little Miss Sunshine. MedvedMovieMinute.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48. ^ Siegel, Joel. Forecast for 'Little Miss Sunshine': Oscar Heat. ABC News. 2006-07-2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49. ^ Papamichael, Stella.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BBC News. 2006-09-05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13). 
  50. ^ Puig, Claudia. These kids are golden. USA Today. 2006-12-21 [2012-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3). 
  51. ^ Gleiberman, Owen. Movie Review: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07-26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2). 
  52. ^ Ridley, Jim. Ain't No Sunshine. The Village Voice. 2006-07-25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3). 
  53. ^ Lacey, Liam. Proust, Nietzsche and JonBenet. Globe and Mail. 2006-04-08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6). 
  54. ^ Nimouse, Anna. Little Miss Miserable. National Review. 2007-02-26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55. ^ The 50 Best Movies of the Decade (2000-2009). Paste Magazine. 2009-11-03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9). 
  56. ^ Emerson, Jim. Little Miss Sunshine. RogerEbert.com. 2006-08-04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57. ^ Tallerico, Brian. Little Miss Sunshine (Fox Searchlight). UGO.com. [2011-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5). 
  58. ^ 58.0 58.1 Little Miss Sunshine — Weekly DVD Sales. The Numbers. [2011-06-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1). 
  59. ^ Little Miss Sunshine DVD/Home Video. Box Office Mojo. IMDb.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5). 
  60. ^ Salas, Randy A. Classic films line up for Blu-ray. Star Tribune.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61. ^ The 79th Academy Awards (2007)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4-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4). 
  62. ^ AFI AWARDS 2006. American Film Institute. [2011-10-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7). 
  63. ^ Film Awards Winners in 2007.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07-09-26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3). 
  64. ^ 64.0 64.1 64.2 The Little Miss Sunshine Awards List Keeps Growing. Fox Searchlight Pictures. [2012-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1). 
  65. ^ Little Miss Sunshine improves Oscar prospects with win at Screen Actors Guild awards.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Associated Press. 2007-01-29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66. ^ 66.0 66.1 66.2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Award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9). 
  67. ^ Schilling, Mark. Tokyo's top prize for "Spies". Variety. 2006-10-31 [2007-08-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13). 
  68. ^ Keck, William. Palm Springs Film Festival kicks off awards season. USA Today. 2007-01-0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6). 
  69. ^ Michael Douglas in the spotlight at Deauville film fest. MSN. 2007-08-29 [2008-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06). 
  70. ^ Hernandez, Eugene. Sunshine Wins Four, Half Nelson Gets Two at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 Quinceanera and Sweet Land Also Win Top Prizes. indieWire. 2007-02-24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71. ^ 49th Annual Grammy Award Winners List. The Grammy Awards. [2011-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6). 
  72. ^ Associated Press. MTV announces nominees for movie awards. USA Today. 2007-05-01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73. ^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Satellite Awards Winners. The Golden Satellites. [2008-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8-21). 
  74. ^ Chicago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2006. 2006 19th Chicago Film Critics Awards. [2012-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6). 
  75. ^ Babel scores big with 7 Golden Globe nods. CNN. Associated Press. 2006-12-14 [2008-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10). 
  76. ^ 76.0 76.1 76.2 76.3 Laporte, Nicole; McClintock, Pamela. Credits flap darkens Sunshine. Variety. 2007-02-1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77. ^ Cieply, Michael. Oscar Rules Regarding Producing Are Relaxed.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7-06-14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78. ^ Goldstein, Patrick. Academy rule riles producers. Los Angeles Times. 2007-02-2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79. ^ Kilday, Gregg. Oscars' rule of 3 cuts Grey, Berger, Yerxa.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7-01-2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80. ^ 80.0 80.1 McNary, Dave. Academy bends on "rule of three". Variety. 2007-12-14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0). 
  81. ^ Sullivan, Jim. DeVotchKa's music is as offbeat as its name.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06-07-28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82. ^ 82.0 82.1 Hoard, Christian. Devotchka: The Best Little Grammy-Nominated Band You’ve Never Heard Of. Rolling Stone. 2007-02-0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3). 
  83. ^ 78th Academy Awards Rule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200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8). 
  84. ^ The 11th Annual Satellite Awards Nominees.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2011-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1). 
  85. ^ 85.0 85.1 85.2 Little Miss Sunshine Original Soundtrack Billboard. Allmusic.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24). 
  86. ^ Greenblatt, Leah. Track Star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06-08-04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02). 
  87. ^ Toy, Sam. Review of Little Miss Sunshine. Empire.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88. ^ Jarry, Johnathan. SoundtrackNet: Little Miss Sunshine. SoundtrackNet. 2006-08-20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22). 
  89. ^ Little Miss Sunshine (2006). Yahoo! Movies. [2012-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90. ^ 90.0 90.1 Little Miss Sunshine-(Commentary by Jonathan Dayton, Valerie Faris, and Michael Arndt) (DVD). 20th Century Fox. 事件發生在 1:31:48. 2006-12-19. 
  91. ^ TWO ORIGINAL MUSICALS LIKE WATER FOR CHOCOLATE AND LITTLE MISS SUNSHINE, SELECTED FOR ANNUAL SUNDANCE INSTITUTE THEATRE LAB AT WHITE OAK OCTOBER 25 - NOVEMBER 8, 2009 (PDF). Sundance Institute. 2009-09-22 [2014-07-2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2-07). 
  92. ^ 92.0 92.1 Little Miss Sunshine. La Jolla Playhouse. [2011-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01). 
  93. ^ Hebert, James. The "Sunshine" set: Playhouse announces new musical's cast. San Diego Union Tribune. 2010-12-17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94. ^ Jones, Kenneth. Road Trip! Finn & Lapine's 'Little Miss Sunshine' Musical Begins World-Premiere Run in CA. playbill.com. [2014-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擴展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