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崔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植(772年—829年3月2日[1]),公修,京兆長安人,祖籍博陵安平,唐穆宗年間為宰相。他和再從兄崔倰都因導致唐朝政府對河朔諸鎮失控的政治過失而受到指責。

家世

[編輯]

崔植出自博陵崔氏的博陵第二房,父廬江令崔嬰甫,為崔祐甫共曾祖的堂兄弟。崔植是崔嬰甫的次子。崔祐甫後於唐德宗初年為宰相。崔祐甫無子,於建中元年(780年)過世,遺囑立崔植為嗣子。護喪者以聞,唐德宗惻然,召崔植,讓他以次守喪。補為弘文生。崔植潛心於經史,尤其精通《易經》。[2]鄭覃同時為補闕,都是賢宰相之後,朝廷每有得失,兩人輪番上疏論奏爭執,譽望蔚然。[3]

唐憲宗年間

[編輯]

崔植常與李賀同游。[4]入仕以來歷任清要官職,曾任吏部郎中,崔元略任刑部郎中知雜。當時物議認為崔植可為御史中丞,崔元略趁入閣之機妄稱崔植失儀,命御史彈劾他。當時二人都被宰相進擬為中丞,崔元略果然中選,崔植深恨之。[5][6]因御史中丞牛僧孺舉薦其才,崔植被升為監察御史[7]大約唐憲宗元和十三年(818年),為給事中,被認為稱職。九月,因能為憲宗尋求額外收入而取悅憲宗的宰相戶部侍郎判度支皇甫鎛奏減內外官俸。憲宗下詔後,崔植以給事中職權封還詔書,上表充分論證此事不可,在崔植反對下,憲宗停止了此事。[8][9]皇甫鎛又提議增加徵稅,憲宗准奏,崔植反對並上疏,憲宗命宰相召崔植宣旨嘉獎,時人都歸罪皇甫鎛而稱美崔植。[3]十四年(819年)三月,憲宗以撫州司馬令狐通為右衛將軍,崔植封還詔書,說令狐通先前任壽州刺史時用兵失律,不宜獎用。憲宗令宰相告諭崔植,因令狐通父令狐彰有功,不忍棄其子,詔書才得以實行。[10][11][12]不久,崔植被任為御史中丞。[2]彈劾夏綏節度使田縉貪污軍糧四萬石、強取党項族羊馬致使其結連吐蕃入寇等罪,九月,田縉被貶房州司馬,判官邢翥、盧仲通都被貶,部將趙榮流放涪州。崔植作為諫官,頗振紀綱。[13]

唐穆宗年間

[編輯]

元和十五年(820年),憲宗崩,子唐穆宗繼位。二月,崔植彈劾時任攝衡王傅的田縉蔑棄朝章、夏綏節度使李聽罪惡傳播內外,當處死。[13]三月,崔植奏請自今後三院御史職事行立,一切依敕文先後為定,除拜上日為月數。[14]穆宗從之。八月,崔植以朝議郎、守御史中丞、武騎尉、賜紫金魚袋被任為朝散大夫、守中書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實質宰相[15][16][17][18]詔贈其生父崔嬰甫禮部侍郎。[2]十一月,考功員外郎李渤上奏稱蕭俛段文昌、崔植等宰相不稱職,不能勸阻憲宗游幸驪山,請求將三宰相與翰林學士杜元穎考中下。[19]該奏摺被留中。[20]崔植曾對穆宗說貞觀、開元之治的原因,[21]並建議穆宗節儉。[2][3][22]

長慶元年(821年)正月,崔植以時任左散騎常侍崔元略為宣撫党項使出使党項,崔元略認為是崔植挾私恨排擠,口出怨言,稱病不肯去,被崔植上奏出為黔中觀察使[5][6]九月,吐蕃遣使者尚綺力陀思來朝及乞求結盟,宰相崔植、杜元穎、王播商議,想要告廟。禮官認為不應該告廟,乃止。[23]十月,崔植等三宰相前去與吐蕃盟誓。[13]

同月,長期實質獨立於朝廷的盧龍軍的節度使劉總請求辭職並將軍鎮控制權交給朝廷。為確保軍鎮之人服從朝廷管領,劉總建議將盧龍分為三部分,分別推薦前宰相張弘靖為幽、涿、營節度使,平盧節度使薛平為平、薊、媯、檀節度使,權知京兆尹盧士玫為瀛、莫觀察使,分別接手,同時又將難以駕馭的都知兵馬使朱克融等送往京城長安,請求給予他們任命和榮譽,以為榜樣,鼓勵盧龍兵遵守朝廷命令。三月,穆宗接受了劉總的歸順,卻沒有完全實施劉總的分割計劃;雖然盧士玫得到瀛、莫二州,但盧龍鎮的其餘部分在不了解劉總計劃根據所在的崔植和杜元穎建議下,都被劃給張弘靖管領。[24][25][26]而劉總派去長安的朱克融等將儘管每日向中書省的崔植和杜元穎求官,卻沒有得到官職和俸祿,淪落到連衣食都要借貸。四月,崔植、杜元穎奏請,坐日所有群臣獻替,事關禮體,應隨日撰錄,號為《聖政紀》,年底付史館。穆宗從之,卻不能實行。五月,張弘靖在盧龍就任後,又召朱克融等回盧龍,朱克融等生怨。[17]七月,盧龍兵兵變,拘禁張弘靖、盧士玫,奉朱克融為留後。[2][3][15][27][28]

同時,崔植的再從兄戶部侍郎、判度支崔倰又因成德兵變而受責。崔倰仗著崔植是宰相,憑自己的情緒予取予奪。在唐憲宗發起一場持久的戰事迫其歸順前,成德與盧龍一樣長期實質獨立於朝廷。[29]王承宗作為家族最後一任成德節度使於元和十五年(820年)過世後,穆宗任相鄰的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為成德節度使。[17]田弘正和成德軍作戰多年,認為成德兵深恨自己,率二千魏博兵赴成德以自衛,奏請朝廷賜給他們糧餉。崔倰不識狀況,無遠慮,認為田弘正既然統領成德軍,成德軍就有責任保護他,拒絕給魏博兵供其留在成德的糧餉。田弘正四次上表皆無果,只得遣魏博軍歸本鎮。七月盧龍軍兵變後不久,成德兵就在都知兵馬使王廷湊帶領下兵變殺了田弘正。王廷湊逼監軍宋惟澄奏求節鉞。當月穆宗還在大赦天下時加崔植一階。[30]崔植還將朝廷授其子的官職改授侄子。[31]八月,宋惟澄告變,朝廷震駭。但崔倰是崔植再從兄,時人不敢言其罪。朝廷無力擊敗盧龍、成德軍,穆宗只得任朱克融、王廷湊為節度使,使得盧龍、成德實質失控(不久魏博亦然)。[2][3][28]

十二月,諫議大夫李景儉在史館飲酒後乘醉去中書省謁見宰相,呼王播、崔植、杜元穎之名,當面指責他們的過失,言辭很悖慢。宰相們用謙遜的話止住他,不久奏貶他為漳州刺史,當日與李景儉一同飲酒的兵部郎中知制誥馮宿、庫部郎中知制誥楊嗣復、起居舍人溫造、司勛員外郎李肇、刑部員外郎王鎰、史官獨孤朗等都被貶逐。李景儉未到漳州,元稹拜相,改李景儉為楚州刺史,議者認為李景儉辱罵宰相,未到貶所就遷官,不合理。元稹懼怕,改李景儉為少府少監。[20][32]

天下人因河朔失控歸咎崔植、崔倰,崔植心裡慚愧。他雖然器量謹厚,卻因此被認為庸才、不知兵、無遠略,無開物成務之才,長慶二年(822年)二月,以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武騎尉、賜紫金魚袋罷相為刑部尚書[2][15][16][28]散官勛賜如故。[33]四年(824年),授鄂岳觀察使[3][34]

唐敬宗、唐文宗年間

[編輯]

當年,唐穆宗崩,子唐敬宗繼位,十月,崔植以鄂岳觀察使、檢校兵部尚書被任為檢校吏部尚書,兼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嶺南節度觀察經略使。劉蛻有《獻南海崔尚書書》。寶曆二年(826年)三月,崔植奏請停廣、湖、封、雷、潘、辯等七州除折衝別將外之戍軍,獲准。唐敬宗弟唐文宗登基後於大和元年(827年)正月召崔植回京為戶部尚書。二年(828年)十月以崔植為華州刺史、鎮國軍使。三年(829年)正月卒於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使任上。[1][2]白居易作《和自勸二首》,感慨半月之間,韋處厚孔戢錢徽、崔植四人相繼去世。崔植諡[35][36]贈尚書左僕射、[3]太尉[37]

評價

[編輯]
  • 《新唐書》贊曰:引妖就暝,以奪厥明,寧蕭俛、崔植等謂耶![38]

家庭

[編輯]
  • 崔柔,河南府陸渾縣令
    • 崔紓(824年—872年)
  • 崔某
    • 崔延輝,鄉貢進士,崔紓堂弟[36]
  • 女崔氏,嫁太常少卿鄭顒[37]

注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舊唐書》卷一十七上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舊唐書》卷一百一十九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4. ^ 李商隱《李賀小傳》
  5. ^ 5.0 5.1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三
  6. ^ 6.0 6.1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
  7. ^ 白居易《太常博士王申伯可侍御史鹽鐵推官監察御史里行高諧河東節度參謀兼監察御史崔植並可監察御史三人同制》
  8. ^ 《新唐書》卷一百六十七
  9.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
  10. ^ 《舊唐書》卷一十五
  11.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四
  12.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八
  13. ^ 13.0 13.1 13.2 《冊府元龜》
  14. ^ s:請詳定御史班位奏
  15. ^ 15.0 15.1 15.2 《舊唐書》卷一十六
  16. ^ 16.0 16.1 《新唐書》卷八
  17. ^ 17.0 17.1 17.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一
  18. ^ s:授崔植平章事制
  19. ^ s:考校京官奏
  20. ^ 20.0 20.1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一
  21. ^ s:對穆宗疏
  22. ^ s:論帝王宜儉疏
  23.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六下
  24. ^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
  25.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
  26.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二
  27. ^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
  28. ^ 28.0 28.1 28.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二
  29.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30. ^ 元稹《長慶元年冊尊號赦》
  31. ^ 白居易《崔植一子官回授侄某制》
  32. ^ 《新唐書》卷八十一
  33. ^ s:崔植刑部尚書制
  34. ^ 《因話錄》誤作三年(823年)事。前任觀察使崔元略在四年才離任。
  35. ^ 唐會要》卷八十
  36. ^ 36.0 36.1 《唐故承奉郎汝州臨汝縣令博陵崔府君(紓)墓志銘並序》
  37. ^ 37.0 37.1 《唐故河中少尹范陽盧府君(知宗)墓志銘並序》
  38.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