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倫茨勞戰役
普倫茨勞戰役 | |||||||
---|---|---|---|---|---|---|---|
第四次反法同盟的一部分 | |||||||
普魯士軍隊在普倫茨勞向法軍投降 | |||||||
| |||||||
參戰方 | |||||||
法蘭西第一帝國 | 普魯士王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若阿尚·繆拉 | 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弗雷德里希·路德維希 | ||||||
兵力 | |||||||
12,000人, 12門火炮 | 10,000[1]-12,000人, 64門火炮 | ||||||
傷亡與損失 | |||||||
輕微 | 10,000人[1], 64門火炮(全軍投降,少數逃脫) |
普倫茨勞戰役(法語:Combat de Prentzlow)又稱普倫茨勞之降,是第四次反法同盟戰役的一部分,在此役中,由若阿尚·繆拉元帥率領的兩個法軍騎兵師和一些步兵攔截了由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弗雷德里克·路德維希率領的正在向後方撤退的普魯士軍團。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的部隊在與法軍進行交火和談判後,最終全軍向繆拉元帥投降。普倫茨勞位於柏林以北約90公里的布蘭登堡。[2]
在10月14日的耶拿-奧爾施泰特戰役中的慘敗後,普魯士軍隊向北逃往易北河,法皇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緊追不捨。普軍在馬格德堡附近越過易北河,向東北行軍,試圖到達奧得河對岸的安全地帶。拿破崙麾下的一部分軍隊向東推進以占領柏林,其餘的則繼續追趕撤離的普魯士軍隊。繆拉元帥帶著他的騎兵從柏林向北移動,試圖阻止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的部隊。[3]
在10月26日至27日的幾次交戰後,繆拉跟在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的軍團之後抵達了普倫茨勞。在接下來的戰鬥中,有數支普魯士部隊被法軍摧毀或俘獲。然後,繆拉謊稱普魯士軍隊被法軍的大部隊包圍,從而欺騙了士氣低落的霍恩洛厄親王,親王最終宣布其所有部隊向法軍投降。事實上,法軍在當時只有一個步兵旅和繆拉的騎兵。在隨後的幾天裡,法國人威嚇了更多的普魯士軍隊投降。在撤往東北方向的道路被法軍截斷後,另一隻撤退中的普魯士軍隊在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的指揮下轉向西北撤往呂貝克。[4]
背景
[編輯]耶拿-奧爾施泰特
[編輯]1806年10月8日,拿破崙的18萬大軍通過弗蘭肯林山入侵薩克森選侯國。法軍由三個縱隊組成,每個縱隊兩個軍,外加帝國衛隊、騎兵預備隊和巴伐利亞盟軍。[5]
抵抗法軍入侵的是三個半獨立的普魯士-薩克森軍隊,第一支部隊由不倫瑞克公爵卡爾·威廉·斐迪南元帥指揮,第二支部隊由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指揮,第三支部隊則由恩斯特·馮·魯切爾和格布哈德·萊貝雷希特·馮·布呂歇爾共同指揮。[6] 不倫瑞克公爵駐紮在愛爾福特,霍恩洛厄親王在東部的魯多爾施塔特附近駐紮,博吉斯拉夫·弗里德里希·伊曼紐爾·馮·陶恩齊恩駐紮在霍夫,魯切爾在哥達,布呂歇爾與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在邁寧根鎮守愛森納赫。符騰堡公爵歐根·腓特烈的後備軍駐守在馬格德堡北部。[7]
法軍方面,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元帥的第一軍和繆拉的騎兵在施萊茨戰役中擊敗了陶恩齊恩的部隊。[8]次日,讓·拉納元帥的第五軍在薩爾費爾德戰役中擊潰了路易·斐迪南親王的部隊,年輕的王子在戰鬥中陣亡。[9]耶拿-奧爾施泰特的雙重戰役發生在10月14日,當時拿破崙麾下的96,000名士兵在耶拿襲擊了霍恩洛厄和魯切爾的53,000名普軍,[10]而不倫瑞克的49,800名士兵在奧爾施泰特遇到了路易·達武元帥的第三軍。[11]普魯士軍隊在兩個戰場上都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不倫瑞克的軍隊損失了13,000人和115門火炮,而霍恩洛厄和魯切爾所部的傷亡人數可能達到了25,000人。[12]
向易北河以西撤退
[編輯]在10月16日的愛爾福特之降中,10,000多名普魯士軍隊選擇向法軍投降,這是一系列可恥投降的第一次。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麾下的12,000人躲過了耶拿-奧爾施泰特會戰,向北穿過巴特朗根薩爾察。[13]不倫瑞克在奧爾施塔特雙目中彈,於11月10日在漢堡附近的阿爾托納去世。[14]魯切爾在耶拿受了重傷,逃到波蘭,最終得以康復。[15]填補指揮空白的是霍恩洛赫親王、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和布呂歇爾,他們各自率領大量普魯士軍隊從諾德豪森穿過哈茨山到達哈爾伯施塔特和奎德林堡。撤離的普軍被蘇爾特的第四軍與路易·米歇爾·安托萬·薩克的龍騎兵追擊。[16]10月17日,法軍在哈雷戰役中將符騰堡公爵的普魯士後備軍摧毀。[17]
到10月20日,霍恩洛厄親王的部隊抵達馬格德堡。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則在唐格明德越過易北河,最終交出了兵權前往波蘭。[18]布呂歇爾在不倫瑞克以東向易北河進軍,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的部隊在同日到達薩爾茨吉特。[19]20日,在蘇爾特和繆拉抵達馬格德堡之前,繆拉派他的參謀長奧古斯丁·丹尼爾·貝利亞德要求普軍投降,但被霍恩洛厄親王拒絕。然而,普魯士人愚蠢地讓貝利亞德在沒有蒙眼的情況下進城。在向繆拉匯報時,貝利亞德稱霍恩洛厄親王的主力還在城裡,並且已經陷入了混亂。[18]於另一邊,達武於20日占領了路德城維滕貝格,當地人民協助他的部隊滅火併防止炸藥庫被炸毀。因此,140,000磅的火藥和寶貴的易北河渡口落入了法國人的手中。拉納元帥則同時在德紹奪取了第二個橋頭堡。[20]
向易北河以東撤退
[編輯]在分配內伊的第六軍圍攻馬格德堡後,拿破崙命令他的右翼部隊前往柏林。法皇則抽出時間虔誠地參觀了位於波茨坦的腓特烈大帝陵墓。雖然對普魯士國王充滿敬意,但拿破崙還是偷走了腓特烈大帝的劍和其他戰利品。[21]法軍右翼由達武軍團,拉納軍團,奧熱羅的第七軍和艾蒂安·德·南索蒂的第1胸甲騎兵師,讓-約瑟夫·安格·德豪普爾的第2胸甲騎兵師和馬克-安托萬·德·博蒙的第3龍騎兵師,格魯希的第2龍騎兵師的行軍緩慢所以還沒有跟上。貝爾納多特軍團、蘇爾特軍團和薩胡克的第4龍騎師則組成了法軍左翼。路易·克萊因的第1龍騎兵師負責協助內伊軍團及巡邏法軍的補給線。[22]
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向奧得河進軍的命令下,霍恩洛厄親王的軍團於10月21日上午從馬格德堡出發。在途中他的部隊得到了9,000人的增援,但在混亂中,其他部隊和39門野戰炮留在了堡壘中,因此共有25,000名士兵留在了原地。那天晚上,霍恩洛厄到達了馬格德堡貝格,在那裡他接管了弗里德里希·阿道夫的部隊。[23]為了更好地指揮麾下的部隊,霍恩洛厄將兵力拆分成幾個小隊。[24]
24日,布呂歇爾在桑道越過易北河,[19]而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在欺騙蘇爾特相信他正前往馬格德堡也越過了那裡。在行動中,路德維希·約克指揮的普魯士軍隊成功阻擋了法軍的追擊。[25]霍恩洛厄於24日到達多瑟河畔諾伊施塔特。他派出克里斯蒂安·路德維希·希梅爾芬尼少將前往新城和奧拉寧堡之間的費爾貝林,少將的任務是掩護大部隊的右翼,防止法國人干擾主力部隊向奧得河上的什切青進軍,霍恩洛厄讓布呂歇爾指揮他的後衛。[26]
施潘道的破舊堡壘於10月25日落入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將軍手中。[27]在堡壘指揮官貝內肯多夫少校正與法國人商議條件時,法軍突然衝進了城門,闖入了堡壘。堡壘內的71門大炮和920名士兵外加65名炮手在無奈之下投降。1808年,貝內肯多夫被帶到軍事法庭並被判處槍決,但國王將他的刑期減為無期徒刑。[28]
10月25日,達武的軍隊穿過柏林。[29]那天晚上,霍恩洛厄的主力在新魯平和林多之間,布呂歇爾的後衛師在諾伊施塔特,馮·哈根(von Hagen)上校的步兵和馮·什未林(von Schwerin)少將的騎兵在維特施托克。拿破崙派繆拉和拉納從柏林向北進軍攔截霍恩洛厄。安托萬·夏爾·路易·拉薩爾的輕騎兵和格魯希的龍騎兵也在奧拉寧堡集結。[30]
10月26日中午左右,拉薩爾在采德尼克追上了希梅爾芬尼少將的1,300名士兵。起初,普軍阻擋了法軍的攻勢,但格魯希和博蒙的龍騎兵師很快就到了。普軍的四個騎兵中隊發起衝鋒並擊退了拉薩爾的驃騎兵,但格魯希的龍騎兵介入並摧毀了普軍的騎兵。普魯士騎兵有14名軍官和250名士兵被殺、受傷或被俘。希梅爾芬尼少將帶著殘部逃亡。[28][31]聽到戰敗的消息後,霍恩洛厄改變了行軍路線,從更北的格蘭塞穿過利興。27日早上,他的縱隊出發前往博伊岑堡蘭。[32]
27日,當霍恩洛厄接近博伊岑堡蘭時,他遇到了格拉夫·馮·阿尼姆伯爵,後者通知他,他已經在他的莊園為飢腸轆轆的士兵準備了物資。不幸的是,當普魯士人在下午2:00左右到達時,他們發現法軍騎兵先到了那裡,並且正在掠奪莊園。霍恩洛厄的先遣衛隊花了三個小時才將法軍騎兵趕出鎮子。與此同時,繆拉聽到了戰鬥的聲音,帶著格魯希的龍騎兵向北疾馳。在博伊岑堡蘭以南,霍恩洛厄的右翼後衛誤入格魯希的縱隊。三個法國龍騎兵團將普魯士第10胸甲騎兵團驅趕到一片沼澤地並迫使其投降。但由於沒有可用的步兵,繆拉無法阻止霍恩洛厄的部隊向普倫茨勞方向撤退。[33]
戰鬥
[編輯]在博伊岑堡蘭發生交火後,霍恩洛厄帶領麾下的普軍到達距離普倫茨勞附近。此時普軍的軍官們開始爭論是向東前進到普倫茨勞還是向北前進到帕瑟瓦爾克。此時一名騎兵報告說,法國人在早上6點就已經離開了普倫茨勞,因此普軍決定向東行軍。在討論路線浪費三個小時後,普軍的移動非常困難,飢餓的士兵們不斷發出憤怒的抗議聲。普軍由一個胸甲騎兵團和用馬牽引的火炮率領著整支軍隊,大部分步兵跟在先鋒隊後面。[34]
法軍方面,繆拉元帥有兩個師和兩個騎兵旅,加上三個馬上炮兵連的12門火炮。格魯希的第2龍騎兵師有第3、第4、第10、第11、第13和第22龍騎兵團,共24個騎兵中隊。博蒙的第3龍騎師由第5、第8、第12、第16、第19和第21龍騎兵團組成,也有24個騎兵中隊。法國總兵力為12,000人。[35]
霍恩洛厄的部隊總共有大約10,000名士兵、64門大炮和1,800匹馬供騎兵和炮兵使用。[2]
當霍恩洛厄的部隊沿著道路行進時,他的部隊在晨霧中不斷地撞上法軍巡邏隊。當普軍穿過沼澤時,龍騎兵側翼回到主幹道並擠進行軍路線。霍恩洛厄指揮他的部隊穿過城市,從而在城市裡尋求補給。為了掩護他的部隊,兩個擲彈兵營和較小的分隊守衛著湖岸、城門和一家造紙廠。[36]
這時,一位法軍軍官拿著休戰旗來到霍恩洛厄面前。法軍編造了「一個絕妙的謊言」,聲稱繆拉手頭有30,000名士兵,而拉納手裡的60,000人潛伏在普軍的前方。法軍堅持要求普軍投降,但霍恩洛厄拒絕這樣做,同時他派他的參謀長克里斯蒂安·馮·馬森巴赫和前往法軍大營,顯然是想探探法軍的虛實。[37]
在得到拒絕投降的回覆後,繆拉隨後發動進攻,由拉薩爾的驃騎兵帶路,格魯希的龍騎兵緊隨其後,而博蒙則在後方。法軍的炮火迅速壓制了普軍的火炮。為了騷擾霍恩洛厄的後方,繆拉讓一個騎兵分隊向左迂迴,隨後命令格魯希的一個旅攻擊普魯士步兵。在穿過小鎮西邊的一條小溪後,法軍龍騎兵從南邊衝進了霍恩洛厄的步兵縱隊。法軍騎兵的衝鋒摧毀了霍恩洛厄的大部分部隊。普魯士人被迫進入普倫茨勞,將八門火炮和許多俘虜留在法國人手中,博蒙的騎兵隨後將普軍在城外的後衛部隊殲滅。[38]
格魯希的龍騎兵率先衝破城門,一路穿過普倫茨勞,追上了正在集結撤退的霍恩洛厄的10,000名士兵。繆拉要求霍恩洛厄投降,但普魯士人再次拒絕了。此時,拉納的一些步兵抵達了戰場,可即使加上格魯希和拉薩爾,此時也只有4,000到5,000名法軍與普軍對抗。此時,先前前往法軍大營的普軍參謀長被允許返回普魯士防線。在完全被法國人洗腦後,參謀長向霍恩洛厄報告說,他們的敵人已經完全阻擋了撤退的路線。繆拉要求與霍恩洛厄進行正面交涉,並最終獲准。繆拉向霍恩洛厄謊稱他被拉納、貝爾納多特和蘇爾特軍團的100,000名法軍包圍。[3]
當一輛軍需車在遠處意外爆炸時,一位機智的法國軍官解釋說,這是蘇爾特發射的信號,宣布他現在正在封鎖普魯士人的撤退路線。霍恩洛厄此時決定接受法軍的嚴苛條款,普軍的軍官和皇家衛隊被假釋,普通士兵成為俘虜。在與他的軍官商議後,霍恩洛厄的整個軍團向法軍投降。[39]
戰鬥結果
[編輯]此役中,10,000名普魯士軍隊、1,800匹馬和64門火炮落入法軍手中,而繆拉的騎兵幾乎沒有傷亡。[2]歷史學家弗朗西斯·洛蘭·彼得指出,普魯士人的總損失接近12,000人。博蒙負責押送囚犯,顯然有些人逃脫了,因為博蒙報告說他的俘虜人數為9,534人。[40]
事實證明,霍恩洛厄的投降決定是接下來普軍行動的一個不好的先例。[40]在10月29日的帕斯沃克投降中,4,000名普魯士人向一支比他們自己還小的部隊投降。不久之後,拉薩爾的輕騎兵旅不費一兵一卒就欺騙普軍指揮官交出他的5000名士兵。[4]自奧爾施泰特以來,布呂歇爾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著一支炮兵部隊。但在10月30日,馮·霍普夫納少校帶著600名士兵和25門火炮向安克拉姆以南14公里向拉納投降。[41]
在普倫茨勞之後,布呂歇爾向東北的逃生通道被封鎖。在新施特雷利茨,他的部隊轉向西北,向呂貝克前進。此時,其他的普軍單位加入了他,將他的總兵力提高到22,000人。[4]呂貝克戰役於11月6日爆發。[42]
弗朗西斯·洛蘭·彼得認為霍恩洛厄的投降是不必要的,他的參謀長馬森巴赫負有部分責任。他認為普魯士人本可以進行突圍,而且如果像布呂歇爾這樣意志堅強的將軍掌權的話,普軍本可以逃生。有數支普魯士騎兵旅當時就在不遠處,這些部隊可能有助於阻止繆拉包圍霍恩洛厄。[43]彼得列出了對霍恩洛厄的幾個批評。首先,在無能的馬森巴赫的建議下,他最早的行軍,向北走了太多彎路。他有可能提前一天到達普倫茨勞,在這種情況下,他不會遇上法軍。其次,他將太多的騎兵和步兵留在了沒有敵人的左翼。只有1,300人的弱旅位於右翼的關鍵區域。第三,他最好的部隊與布呂歇爾的部隊一起在後方行軍,而沒有響應法軍的進攻。[44]
腳註
[編輯]- ^ 1.0 1.1 1.2 1.3 Bodart 1908,第374頁.
- ^ 2.0 2.1 2.2 Smith 1998,第228頁.
- ^ 3.0 3.1 Petre 1993,第246-247頁.
- ^ 4.0 4.1 4.2 Chandler 1966,第501頁.
- ^ Chandler 1966,第467-468頁.
- ^ Chandler 1966,第456頁.
- ^ Chandler 1966,第459頁.
- ^ Petre 1993,第84-85頁.
- ^ Chandler 1966,第470-471頁.
- ^ Petre 1993,第147頁.
- ^ Petre 1993,第150頁.
- ^ Chandler 1979,第214-216頁.
- ^ Petre 1993,第195頁.
- ^ Petre 1993,第159頁.
- ^ Petre 1993,第197頁.
- ^ Petre 1993,第199-200頁.
- ^ Smith 1998,第226-227頁.
- ^ 18.0 18.1 Petre 1993,第218頁.
- ^ 19.0 19.1 Petre 1993,第231頁.
- ^ Petre 1993,第219-220頁.
- ^ Chandler 1966,第499頁.
- ^ Petre 1993,第224-229頁.
- ^ Petre 1993,第226頁.
- ^ Petre 1993,第234頁.
- ^ Petre 1993,第232-233頁.
- ^ Petre 1993,第236-237頁.
- ^ Petre 1993,第237頁.
- ^ 28.0 28.1 Smith 1998,第227頁.
- ^ Chandler 1966,第500頁.
- ^ Petre 1993,第238頁.
- ^ Petre 1993,第239頁.
- ^ Petre 1993,第240頁.
- ^ Petre 1993,第242頁.
- ^ Petre 1993,第242-243頁.
- ^ Smith 1998,第227-228頁.
- ^ Petre 1993,第244頁.
- ^ Petre 1993,第245頁.
- ^ Petre 1993,第252頁.
- ^ Petre 1993,第248-249頁.
- ^ 40.0 40.1 Petre 1993,第250頁.
- ^ Smith 1998,第254頁.
- ^ Smith 1998,第231頁.
- ^ Petre 1993,第251頁.
- ^ Petre 1993,第304-306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odart, Gaston. Militär-historisches Kriegs-Lexikon (1618-1905). 1908 [2021-06-18] (德語).
- Chandler, David.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New York: Macmillan. 1966.
- Chandler, David. Dictionary of the Napoleonic Wars. New York: Macmillan. 1979. ISBN 0-02-523670-9.
- Petre, F. Loraine. Napoleon's Conquest of Prussia 1806. London: Lionel Leventhal Ltd. 1993. ISBN 1-85367-145-2.
- Smith, Digby. The Napoleonic Wars Data Book. London: Greenhill. 1998. ISBN 1-85367-276-9.
延伸閱讀
[編輯]- Chandler, David.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1966 [2021-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