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腓特烈一世 (神聖羅馬帝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
神聖羅馬皇帝
統治1155年6月18日-1190年6月10日
加冕1155年6月18日,羅馬
前任洛泰爾二世
繼任亨利六世
義大利國王
統治1155年-1190年
加冕1155年,帕維亞
前任康拉德三世
繼任亨利六世
羅馬人民的國王
統治1152年-1190年
加冕1152年3月9日,亞琛
前任康拉德三世
繼任海因里希六世
勃艮第-普法爾茨伯爵
統治1152年-1190年
加冕1178年6月30日
共治君主比阿特麗絲
出生1122年
阿格諾
逝世1190年6月10日(1190歲—06—10)(67—68歲)
奇里乞亞格克蘇河
安葬
安條克聖彼得教堂
配偶福堡的阿德萊德
勃艮第的比阿特麗絲
子嗣腓特烈五世
亨利六世
腓特烈六世
鄂圖一世
康拉德二世
菲利普
王朝霍亨斯陶芬王朝
父親腓特烈二世
母親巴伐利亞的茱蒂絲
宗教信仰羅馬天主教

腓特烈一世(德語:Friedrich I;1122年—1190年6月10日)也被稱為紅鬍子腓特烈義大利語Federico Barbarossa或者巴巴羅薩(德語:Barbarossa,音譯自義大利語的「紅鬍子」),屬於霍亨斯陶芬王朝家族,羅馬人民的國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155年加冕)。他也是德意志施瓦本公爵(稱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義大利的國王(1154年-1186年)。他的父親是施瓦本公爵腓特烈二世,母親是巴伐利亞的朱迪絲(屬韋爾夫家族)。按親屬關係,他是國王康拉德三世的侄子。

國內政策

[編輯]

腓特烈一世像所有有才幹的皇帝一樣,試圖在德意志境內駕馭桀驁不馴的諸侯。他在1158年頒布采邑法令,要求所有接受采邑者為皇帝服兵役。他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把大的諸侯領地分割成多塊,因此在1156年將奧地利巴伐利亞公國分出來,使之成為獨立公國。腓特烈一世企圖把王室直轄的領地連成一片,並仰賴家臣進行統治。通過迎娶勃艮第女伯爵貝亞特麗絲,他成為勃艮第-普法爾茨伯爵

入侵義大利

[編輯]

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的強烈興趣使義大利事務成為他生命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其綽號的由來(在義大利語中,紅鬍子的譯音為巴巴羅薩,意思是這位入侵者在義大利殘殺無辜,讓義大利人的血染紅他的鬍子,由此可見義大利人與腓特烈之間的血海深仇)。

為征服倫巴底諸城市,使這些富饒地區成為帝國的稅收來源,腓特烈一世長期執行侵略義大利的政策。他對義大利進行過5次軍事入侵(1154年、1158年、1163年、1166年和1174年)。為鞏固帝國在義大利統治,恢復德意志各公國的秩序。1153年與教宗達成康士坦斯協議,承諾保護教宗國,並幫助教宗奪取羅馬的控制權。取得教宗的支持後,腓特烈一世對義大利進行六次遠征並於1155年拿下羅馬。1158年第二次占領米蘭,並在義大利北部地區建立政權。然而這一舉動導致他與教宗歷山三世的長期鬥爭,西西里和教宗國組成倫巴底同盟,復叛的米蘭還綁架了他的皇后貝亞特麗絲迫使她倒騎驢出城以為羞辱。1162年,腓特烈一世再征服米蘭,並毀了其城防和教堂。

1167年腓特烈一世在圖斯庫盧姆之戰中大敗聯軍,攻入羅馬,驅逐教宗歷山三世,由對立教宗帕斯卡三世給貝亞特麗絲加冕為皇后。然而一場瘟疫席捲他的軍隊,導致他不得不班師回朝,途中還在蘇薩遭遇了襲擊,他扮作馬夫丟下貝亞特麗絲逃跑了,貝亞特麗絲被俘直到次年獲釋。

1176年,倫巴底聯盟(此時威尼斯和拜占庭也加入到聯盟中)在萊尼亞諾戰役中徹底打敗腓特烈一世,迫使他在次年簽訂《威尼斯和約》,承認歷山三世而否定帕斯卡三世,也不再稱由後者加冕的貝亞特麗絲為皇后;並在1183年的康斯坦茨和約中承認地方城市擁有自由選舉執行官的權利。不過腓特烈一世的義大利政策也取得一定成效。他不顧教宗烏爾巴諾三世的反對,通過安排兒子亨利與西西里王國的繼承人科斯坦察結婚,使霍亨斯陶芬王朝最終取得對西西里的統治權。然而,正是西西里領地成為後來霍亨斯陶芬王朝與教宗殘酷爭鬥的根源,這場爭鬥最終使霍亨斯陶芬家族被斬盡殺絕。

與亨利的鬥爭

[編輯]

雖然腓特烈一世和他的帝國威名赫赫,但在業已形成諸侯割據的德意志,他的中央集權政策仍然受到強有力的挑戰。他的主要敵人和競爭對手是他的表弟也是曾經的好友薩克森公爵獅子亨利,亨利並在1156年兼領了巴伐利亞。1174年,由於獅子亨利拒絕參加對義大利的軍事行動,腓特烈一世向亨利進攻並將之打敗。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剝奪,只保住了布藍茲維呂訥堡。但腓特烈一世並未將獅子亨利被沒收的領地劃入王室領地,而是將它們分給了其他公爵。從此這就在德意志成為一種慣例,即被沒收的公爵領地只能短期為皇帝所擁有。

十字軍東征和去世

[編輯]

1189年,腓特烈一世在與教宗和解後,與英國國王理查一世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一起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然而,他最終未能到達聖地。在帶領德軍東征的途中,68歲的老皇帝在騎馬渡過薩列法河(Saleph,即中世紀拉丁語中對格克蘇河的稱謂)時,墮河溺亡,但關於腓特烈一世的死,後世也有不同的說法,馬基維利在其著作《佛羅倫薩史》提出:紅鬍子是因為在薩列法河中洗澡,受涼患病而亡;而據《安斯伯特》記載 皇帝不顧眾人的勸告,選擇游過河,被水流捲走;另外根據同時代的阿拉伯史學家伊賓·艾西爾的說法,腓特烈一世下到河裡洗澡,結果淹死在水還不到他腰部的地方。

巴巴羅薩死後,其兒子腓特烈六世率領的德意志殘軍,以及Géza大公率領的匈牙利軍,試圖將巴巴羅薩大帝的遺體葬在耶路撒冷,他們並嘗試以醋保存巴巴羅薩大帝的遺體;然而以醋保存巴巴羅薩大帝遺體的嘗試失敗,結果巴巴羅薩的肉最後被葬在安條克的聖彼得教堂英語Church of Saint Peter,骨頭被葬在泰爾的禮拜堂;而巴巴羅薩的心臟則安葬在大數聖保羅堂

家庭

[編輯]

參見

[編輯]
  • 遼太宗─中國歷史上一個死後遺體被以防腐技術處理以帶回家鄉安葬的皇帝,其經過防腐處理的遺體又稱「帝羓」(意即「皇帝的遺體做成的醃肉」)。
腓特烈一世
出生於:1122年逝世於:1190年6月10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者:
貝亞特麗絲一世
勃艮第-普法爾茨伯爵
依據妻權

1156年6月9日-1190年6月10日
與貝亞特麗絲一世同時在任
繼任者:
奧東一世
前任者:
洛泰爾二世
神聖羅馬皇帝
1155年6月18日-1190年6月10日
繼任者:
海因里希六世
前任者:
康拉德三世
義大利國王
1155年4月24日-1190年6月10日
羅馬人的國王
1152年3月4日-1190年6月10日
與亨利六世同時在任
勃根地國王
1152年3月4日-1190年6月10日
前任者:
腓特烈二世
施瓦本公爵
1147年4月6日-1152年3月4日
繼任者:
腓特烈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