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資產階級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7世紀歐洲資產階級莊園
歐洲資產階級漫畫

資產階級(法語:Bourgeoisie法語:[buʁ.ʒwa.zi] ),音譯為布爾喬亞,是根據一些西方世界經濟學思想學派,尤其是馬克思主義,而為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劃分的階級之一。

辭源

[編輯]

資產階級的英語bourgeoisie」來自法語,源於義大利語的「borghesia」,而後者又是源於從希臘語pyrgos」演化而來的「borgo」,意思是村莊。因此「borghese」就是指在村莊中心擁有房子的自由人。

資產階級出現在中古時期義大利,那時住在村莊中的居民開始變得比住在附近鄉間的人還要富有。因此他們可以獲得相對上較多的權力和影響力,越來越接近統治階級和神職人員,同時逐漸遠離平民階級。這種中古時期的資產階級原型就是磨坊擁有者,他們能夠快速地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力,以至於可以對統治者表達否決權。

在接下來的世紀裡,資產階級這個名詞則較適合用來指稱最初的銀行家,以及那些從事新興活動如貿易金融的人。19世紀之前,這個詞大部分情況下指的就是低於貴族、高於農奴和無産階級的廣大人群。

在十九世紀時,資產階級可以指因為賦稅達到相當的地步,在未有普選權的歐洲代議制國家中,獨占了政治權利的富人。而且在自己的工廠等場所,資本家更有把工人當作奴隸喚使的權力,以及把賣不出的商品(包括在飢荒時的食物)銷毀的權力,擁有像以前的貴族般的權力,所以成為了社會主義者矛頭指向的對象。

馬克思主義中的資產階級

[編輯]

馬克思主義中,將資產階級定義為占有社會生產工具並使用僱傭勞動的現代資本家階級。相反,無產階級是指不占有社會生產工具,因而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現代僱傭工人階級。資產階級通常也可稱作資本家、布爾喬亞等,而無產階級通常也可稱為無產者。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在本質上是互相敵對的。無產階級付出了全部勞動,理應獲得全部的勞動果實。然而資產階級(以及持資產階級立場的學者)則認為應該儘量降低工人的工資,以提高(資產階級的)利潤。也就是說,資產階級的利益(利潤)與無產階級的利益(工資)之間存在矛盾。資產階級在生產過程中並未付出與其所得成正比的勞動(或者根本不勞動)。勞動價值被資本所剝奪。換句話說,資產階級會剝削勞工。

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產階級」是壓迫者和剝削者;而那些為了個人利益,在階級鬥爭過程中(無產階級革命罷工等)收受資產階級的好處,在精神上或者行為上支持資產階級而出賣了無產階級利益的無產者則通常會被稱為「工賊」或者「資產階級的走狗」。

在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用語中,資產階級主要是指那些控制了公司機構的人,控制的方法有透過對公司大多數股份的掌握、選擇權、信託基金、仲介或關於市場業務的公開發言。

在過去, 「資本家」一詞是指透過僱傭經理來為自己獲利的、 管理著只按照訂單上的要求製造特定產品的純製造業企業的工廠主。由於這些企業的管理工作較為單一,因此這類人能夠放心地把業務交給經理處理,自己則坐享其成。但在工業革命晚期,隨著製造業變得愈來愈複雜,這類人已經大致上被市場淘汰。

在現今, 「資本家」一詞是指其財富主要透過「投機」得來的人,而他們不須要工作以求生,沒有勞動就得到了勞動果實,本質上也是通過資本剝削無產階級,這與親自參與營運工作的企業家不同[1]。另一方面, 「風險家」一詞是指懂得審時度勢的投資者,他們所作的投資有助於企業進行創新工作,他們也會向企業家提出關於企業營運的建議。

在現代非馬克思主義的中文用法(即通俗的用法)中,資產階級和布爾喬亞等稱呼時常被用來指代富人,而無產階級和普羅大眾等稱呼(普羅是從無產階級Proletarian的頭音而來)則時常被用來指代窮人,而不是以判斷其是否掌握生產工具的方式來劃分。

階級並非一個同質的完整實體,許多分析家會對資產階級進行更細膩的劃分。這些劃分有:

  • 大資產階級(high bourgeoisie):由最富有的人所組成,包括了企業家、貿易家、大地主等等。
  • 中資產階級(middle bourgeoisie):那些擁有固定繼承財產或所得的人,他們比起上層資產階級較不富有。
  • 小資產階級(petite bourgeoisie):占有少量生產工具和財產,主要依靠自己勞動為生,一般不剝削別人的階級,包括手工業者、小商人、自由職業者等。

資產階級的價值觀

[編輯]

資產階級人士一般被馬克思主義者描述為:

  • 奉從主義者(conformism)
  • 對個人財產表現出過度關注的態度
  • 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Bourgeois nationalism)

資本主義社會上,資本家主要奉信自拚主義(Liberpetism),但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上,所謂的自拚主義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幌子。

中國當代的資產階級情況

[編輯]
中國共產黨黨員馬雲被評選為改革開放40年百名傑出民營企業家

因為中國共產黨理論的說法是「在新民主主義社會時期的中國的主要矛盾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2],而且這兩者之間是「不可調和的矛盾」,並稱只要無產階級建立起的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經過「社會主義改造」後,資產階級就會「消亡」,所以在1956年開始的三大改造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便聲稱「資產階級在中國已不存在」[來源請求]

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中允許了私人企業的建立,並對國營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造之後,共產黨仍沿用了「資產階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三大改造中消亡」這一說法。實質上中共官方已經再次接受資產階級的存在。

中共官方目前更多的使用「企業家[3]或「企業家[4][5]來稱呼資本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南飛烏鵲. 支持民营经济就是支持资本主义?到底什么是资本家. 微信公眾平台. [2023-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2). 
  2. ^ 人民民主专政是提出来的?. 中國雅虎知識堂. [200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8). 
  3. ^ google给出关键词“企业家”的搜索结果页面. [2006-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1). 
  4. ^ google给出关键词“实业家”的搜索结果页面. 
  5. ^ 爱国实业家刘鸿生纪念铜像在沪落成. 新華網. 2006年11月15日 [2006年12月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4月2日).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