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阿拉赫-下門青

座標48°12′00″N 11°27′10″E / 48.20000°N 11.45278°E / 48.20000; 11.4527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阿拉赫-下門青
州府 慕尼黑
經緯度: 48°12′00″N 11°27′10″E / 48.20000°N 11.45278°E / 48.20000; 11.45278
面積: 15.4517km²
人口: 33355人 (2018年12月31日)[1]
人口密度: 2,159人/km²
郵政編碼: 80995、80997、80999、, 81247、81249
電話區號: 089
地圖
地圖

阿拉赫-下門青 於慕尼黑的位置

阿拉赫-下門青(德語:Allach-Untermenzing)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市轄第23區,由原為市鎮建制的下門青和阿拉赫的大部組成。區內仍遺留有一處鄉村風貌。它自1932年組建並因此被納入市轄區,其所有區域都經歷了重新劃分。

區分區

方位

[編輯]

阿拉赫-下門青區位於慕尼黑的西北端,維爾姆河從南部的上門青德語上门青區界(市轄第21區帕興-上門青)順流而下將該區分成兩半,並一直延伸出北部市界。自1992年重組以來,達豪街德語Dachauer Straße形成了東部邊界,而位於阿拉赫走廊上、即慕尼黑北編組站德語München Nord Rangierbahnhof後方的區域則被納入市轄第10區莫薩赫

與阿拉赫-下門青相鄰的市轄區分別為東部的費德莫興-哈森貝格爾德語Feldmoching-Hasenbergl和莫薩赫、南部的帕興-上門青以及西部的奧賓-洛赫豪森-朗維德。阿拉赫-下門青在北部則與市鎮卡爾斯費爾德接壤。

區劃

[編輯]

阿拉赫

[編輯]
中世紀至19世紀的奧賓堂區德語Geschichte Aubings#Aubinger Pfarrei。1315年《康拉丁名册》中提及的地點為紅色,後續出現的為紫色,維爾姆河為藍色。朗維德及弗里登海姆部分屬於此堂區。
迪亞馬特爾大廈德語Diamalt

阿拉赫最早是在公元774年3月30日的一份文獻中首次以「阿哈洛Ahaloh」之名被首次提及。這個名稱意味著水邊的森林,因為「阿哈」和「洛」分別指代水和森林。隨著時間的推移,稱謂逐漸被磨為以-lach結尾,即「拉赫」。阿拉赫是巴伐利亞最古老的的獨立市鎮之一;在地方法地的的首次書面記載中,阿拉赫保留了這一地位,但在1678至1702年間除外。在地方風貌和政治上,阿拉赫與達豪關係密切。直至慕尼黑地方法院於1803年成立後,阿拉赫才轉移至慕尼黑地方法區。1678年,阿拉赫被納入新設置的門青宮廷領地德語Hofmark,並交予安東·馮·貝爾歇姆男爵管理。1702年,在貝爾歇姆去世兩年後,門青宮廷領地重歸選帝侯,因此阿拉赫恢復了其作為地方法地的地位。1818年,阿拉赫成為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市鎮。

在慕尼黑-因戈爾施塔特的鐵路線(今為紐倫堡-慕尼黑高速鐵路的一部分)於1867年開通後,阿拉赫得到迅速發展。在鐵路沿線,尤其是出於排放保護原因而在聖伯多祿聖保祿教堂德語St. Peter und Paul (Allach)(今埃弗斯布施街195號,盛行西風)的村中心東側興起了工業和商業區。因此,基爾施蒸汽木材廠、迪亞馬爾特德語Diamalt工廠、克勞斯-瑪菲公司和寶馬公司(自1936年起為容克斯生產發動機)相繼在這裡出現。根據1938年10月27日簽署的協議,阿拉赫於同年12月1日被強制併入慕尼黑。 [2]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阿拉赫外圍營德語Außenlager Allach、即如今路德維希費爾德居民區的位置上,建有達豪集中營的一個分支營,主要是為了向寶馬第二工廠輸送勞動力。在阿拉赫北部一條未完工的高速公路上則建有一座戰俘營,並囚禁了1300名犯人。

阿拉赫紋章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口超過4000居民的市鎮有權擁有自己的紋章。阿拉赫鎮希望像1934年的下門青那樣採納紋章。奧托·胡普德語Otto Hupp便代表市鎮和巴伐利亞內政部設計了一個徽章:在銀幣樣式內有一個綠色的盾腳德語Schildfuß位於銀色橫向溪流的下方,上半部分則從兩棵綠色橡樹之間長出一個金色的十字架。因此,紋章的象徵意義將森林的印象與弗賴辛教區結合在一起,並連接至維爾姆河所在的方位。

大約在1934年(檔案日期並不確切),鎮議會將紋章提交至州檔案總局審批。但在那之後,顯然什麼也沒發生。對於導致程序完全停滯的真實原因,人們只能推測。史學家赫爾穆特·施塔勒德爾德語Helmuth Stahleder認為,這是由於市鎮需要在四年後被併入慕尼黑。[3]

現市轄區在前阿拉赫鎮內的區劃

[編輯]
  • 安格洛住宅區:克勞斯-瑪菲於1952年至1972年在羅伊斯街和曼佐街為其員工建造的一個私營企業定居點。安格洛住宅區的名稱來自位於該定居點北部的安格洛赫森林。
  • 貝爾住宅區:同樣位於安格洛赫以南、由建築商科比尼安·貝爾建設的獨棟式住宅區。這是阿拉赫鎮在併入慕尼黑前設立的最後一個定居點。
  • 高射炮住宅區:在二戰期間被德意志國防軍用作架設高射炮的場地上,自1957年起根據建築師和諷刺畫家恩斯特·瑪利亞·朗德語Ernst Maria Lang設計的方案而建的住宅區。
  • 格貝爾坳:自寶馬於1938年在阿拉赫森林德語Allacher Forst北側設立飛機發動機廠後,興起於該廠和慕尼黑-因戈爾施塔特鐵路線西側的員工定居點。它是以最高建設局的橋梁總工程師海因里希·格貝爾(Heinrich Gerber)命名。在此之後,格貝爾還設計了毀於1944年的慕尼黑火車總站大堂,他同時也是位於古斯塔夫斯堡猛獅總廠的創始人。當工廠由猛獅接管後,該居民區被命名為格貝爾坳,並於1957年成為官方地名。與此同時,市議會以該名稱開發了主要道路。格貝爾坳的特點是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在1960年之前,卡爾斯費爾德鎮比慕尼黑市的發展邊界更靠近這裡。1948年10月,格貝爾坳為卡爾斯費爾德的寶馬住宅區建造了一所國民小學德語Volksschule,然後於1963-65年間被州府和卡爾斯費爾德鎮成立的聯合國小所取代。慕尼黑-卡爾斯費爾德快鐵站也並非完全位於卡爾斯費爾德境內,而是部分位於阿拉赫走廊上的格貝爾坳。
  • 森林居住區:所謂的森林居住區是作為克勞斯-瑪菲的技術工人住宅區而建,同時也為紀念在當地定居的第一批工匠而被成為「薩克森住宅區」。住宅區的建設水準就當時(約1900年)而言已非常先進。這裡的房屋早於阿拉赫的其它地方很久之前便接入了市政排水系統。其典型的雙拼住宅雖小但功能完備,並且每戶都帶一座小花園。然而,經過拆遷、密集化發展和非敏感修繕,大部分房屋原有的魅力已經不復存在。

下門青

[編輯]

下門青是作為公元817年11月6日在文獻中被首次提及的門青的一部分而出現。其最初的稱謂「門青加Menzinga」,來源於一個可能名為曼佐、曼喬、門喬或門尼斯科的男子。

在1315年的《康拉丁名册》中首次提及了「雙門青」。因此,1315年被視為下門青的創始年份,在此之前,上門青德語Obermenzing的地名便因物產轉讓之故而已被使用。根據1397年的《地租帳本德語Urbar (Verzeichnis)》記載,韋索布倫修道院德語Kloster Wessobrunn在如今下門青的近代地方中心聖瑪爾定教堂周邊擁有兩處莊園,在如今的上門青則擁有11處莊園。不久後,下門青被納入公爵的宮廷領地,這是在1442年被首次提及。

三十年戰爭期間,隨著瑞典人入侵,下門青的被毀面積高達50%:瑞典人焚毀了16所房屋。1676年,當安東·馮·貝爾歇姆男爵接管門青宮廷領地時,已有31處地產恢復住人,就像三十年戰爭之前一樣。但與阿拉赫相比,下門青的人口數量仍然維持不變:1809年,地產數量僅從4處增加至35處。至1818年,下門青被提升為獨立的市鎮。

儘管下門青也地處1867年開通的慕尼黑-因戈爾施塔特鐵路邊上,但市鎮卻無法像阿拉赫那樣從工業發展中受益。這主要是由於缺乏鐵路車站,下門青直至2005年12月11日,才在擴建紐倫堡-慕尼黑高速鐵路的框架下,成為城市快鐵的停站點。[4]然而,下門青的入口卻急速增長:雖然街村在1855年仍只有266名居民,但這一數字於1900年則上升至384人;1925年增至1662人,至1938年已達到4800人。根據1938年10月27日簽署的協議,下門青於同年12月1日被併入慕尼黑市。[2]

前下門青鎮紋章

[編輯]
紋章
紋章

在下門青鎮議會於1934年5月30日決定採納紋章、並將草案提交審批後,內政部於1934年12月1日批准了紋章的使用。

紋章表述德語Blasonierung為:「分割的盾牌,上半部為紅色和銀色的三重棋盤;下半部為金色背景、下沖的半幅黑色磨輪」。

在下門青於1938年併入慕尼黑後,慕尼黑市議會擁有該紋章的使用和管理權。

概覽

[編輯]

社會結構

[編輯]

社會結構顯著由帶孩童的多成員家庭占主導地位。直至1960年代,特別是在阿拉赫,工人階層占據了絕大多數的人口比重,即便在今天,工人數量仍占全區人口比例的50%以上。然而,該區的社會分層並未發生改變。在不久的將來,預期達到退休年齡的人數將會增加,但這可通過如今25至30歲和15歲以下的巨大人口存量得到彌補。下門青仍然存在單戶住宅的傳統特徵。只有在安格洛赫以南、以及曼佐街和阿拉赫街周邊才建有大型住宅設施和多層住宅樓宇。南部毗鄰哈特曼斯霍芬的住宅區與維爾姆河西岸的大多數住宅區一樣,都是慕尼黑的優質住宅設施。有1946年至1970年間有一波建設熱潮。由此產生的住宅建築主要為單戶集合樣式,並穿插有排屋和公寓樓,而難民則首先會被安置在阿拉赫難民營。儘管如此,由於該市轄區擁有較高比例的綠地,加上不斷發展的住宅區仍廣泛保留田園城市特徵,它給人一種田園化的印象。該區的人口密度是慕尼黑第二稀少的。外國人的比例為19%,遠低於城市平均水平。

工商業

[編輯]

雖然下門青幾乎沒有任何商業,但阿拉赫擁有近200公頃的工業和商業用地,為全市最高。猛獅MTU克勞斯-瑪菲公司在此提供超過25000個工作崗位,占了全區的四分之三強。隨著製造業的衰敗,越來越多原本供猛獅和MTU使用的土地被空置。因此,與弗萊曼德語Freimann類似,需要開發新的使用方案。在手工業和加工貿易業相繼關停後,此時在區內占據主導地位的是零售業服務業,其中最大的企業為德國電信。此外,還存在有大量的農產品公司。許多物流企業都已入駐基爾施街工業園德語Gewerbegebiet Kirschstraße

2011年秋季,液化空氣集團申請在路德維希費爾德街的阿拉赫工業用地上建造一個儲氣罐和氣體充裝站,由於其儲存的物質,它將會受到《化學事故條例德語Störfallverordnung》的規管。由於站場地址本身距離居民樓僅有約200米的距離,因此受到了該區居民以及受影響的臨近市轄區居民的強烈反對。相關人士聯合發起了公民倡議行動組織德語Bürgerinitiative。至2012年4月,液化空氣集團宣布撤回申請。[5]

交通

[編輯]
阿拉赫快鐵站

私車交通德語Individualverkehr中,埃弗斯布施街(Eversbuschstraße)是該區最重要的南北向連接大動脈。因此,阿拉赫和下門青作為街村的特徵至今仍然清晰可見。擔負東西向連接的是路德維希費爾德街,它在阿拉赫向東通往市中心;而馮·卡爾街則擔負下門青的接駁功能。在明確了尤其是前往阿拉赫的去程通勤者(上班者)順差後,除了前往內城的返程通勤者(返家者)運輸外,道路網絡還將承擔向外越出邊界的壓力。位於慕尼黑西北部的德國99號繞城高速德語Bundesautobahn 99埃森里德夾線高速德語Eschenrieder Spange確實帶來了疏解,但又受到新建設活動的抵消。雖然疏解方案正在討論之中,但仍遠未落實。

短途公共運輸德語Öffentlicher Personennahverkehr方面,阿拉赫-下門青主要是通過快鐵S2線的下門青站、卡爾斯費爾德站和阿拉赫站德語Bahnhof München-Allach實現連接。MVG巴士線則提供通往快鐵的輸送服務。自2019年4月29日起,開往莫薩赫和普赫海姆的高速巴士X80線增加下門青停站。它提供快鐵S1線至S4線的連接。

公共機構

[編輯]

卡爾·斯皮茨路實科中學和路易絲·施洛德文理中學德語Städtisches Louise-Schroeder-Gymnasium是該區最重要的教育機構。1909年,阿拉赫體操及體育俱樂部(TSV Allach 09)成立,下門青體育俱樂部(SV Untermenzing)也跟隨在1925年成立。.[6]在宗教設施方面,阿拉赫於1932年建造了主顯教堂德語Epiphaniaskirche (München),下門青則於1961年建造了伯利恆教堂德語Bethlehemskirche (München);此外哈森貝格爾執事德語Diakonie Hasenbergl也在該區活動。

就近休憩及生態平衡用地

[編輯]
阿拉赫森林
安格洛赫
流經下門青的維爾姆河

在阿拉赫-下門青區內擁有許多綠地,尤其是在維爾姆河沿岸。通過阿拉赫森林和安格洛赫森林德語Angerlohe,該區可提供進一步的生態平衡和休憩用地。特別是阿拉赫森林作為如今較為稀缺的河岸林德語Auwald,當A99號環城高速要興建下穿該林區的所謂「阿拉赫隧道」時,遭到了當地居民和專業人士的強烈反對。

人口統計

[編輯]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人口 外國人(比例) 面積
(km²)
2000 26,680 4,652 (17.4 %) 1,726
2001 26,794 4,647 (17.3 %) 1,733
2002 26,903 4,611 (17.1 %) 1,740
2003 26,977 4,450 (16.5 %) 1,745
2004 27,374 4,666 (17.0 %) 1,772
2005 27,586 4,671 (16.9 %) 1,785
2006 27,730 4,498 (16.2 %) 1,795
2007 28,165 4,540 (16.1 %) 1,823
2008 28,796 4,646 (16.1 %) 1,864
2009 28,732 4,480 (15.6 %) 1,859
2010 29,161 4,639 (15.9 %) 1,887
2011 29,693 4,933 (16.6 %) 1,922
2012 30,393 5,396 (17.8 %) 1,967
2013 30,737 5,653 (18.4 %) 1,989
2014 31,353 6,116 (19.5 %) 2,029
2015 31,882 6,688 (21.0 %) 2,063
2016 32,248 7,087 (22.0 %) 2,093
2017 32,677 7,527 (23.0 %) 2,115

來源與其他數據[7]

政治

[編輯]

阿拉赫-下門青上一次的區議會德語Bezirksausschuss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基社盟9席、社民黨4席、綠黨3席和自民黨1席。[8]在阿拉赫-下門青共22,797名符合投票資格的選民中,有11,539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為50.6%。

在2014年3月16日的市長選舉中,阿拉赫-下門青有54.5%的選民投票選擇基社盟候選人約瑟夫·施密德德語Josef Schmid (Politiker, 1969),以及有30.5%的選民選擇社民黨候選人迪特·賴特爾[9]投票率為50.5%。[10]在隨後的第二輪投票中,約有60.7%的選民投票予約瑟夫·施密德,39.3%投予迪特·賴特爾。投票率為47.9%。[11]

友好城市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Bevölkerungsstand 201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7. Januar 2019.
  2. ^ 2.0 2.1 Wilhelm Volkert (Hrsg.): Handbuch der bayerischen Ämter, Gemeinden und Gerichte 1799–1980. C. H. Beck, München 1983, ISBN 3-406-09669-7, S. 601.
  3. ^ Stahleder 2001, S. 17
  4. ^ Verbundbericht 2005 (PDF). [2019-06-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5-08).  (PDF; 4,1 MB) des Münchner Verkehrs- und Tarifverbundes; Abgerufen am 10. Juni 2011
  5. ^ Air Liquide zieht Antrag zurück. [2019-06-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10). 
  6. ^ SVU. [2018-05-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6. Januar 2019.
  8.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23 – Allach-Untermenz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6. Juni 2014.
  9. ^ Statistisches Taschenbuch 2017 (PDF).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8-05-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0. ^ Oberbürgermeisterwahl Ergebnisse (PDF).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8-05-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1. ^ Ergebnistabelle auf Stadtbezirksebene (PDF).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2018-05-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文獻

[編輯]
  • Florian Breu, Die Münchener Stadtbezirke nach der Stadtgebietsneugliederung, Münchener Statistik. 1996 (1): pp. 1–14, (德文) 
  • Klaus Gallas, München. Von der welfischen Gründung Heinrichs des Löwen bis zur Gegenwart: Kunst, Kultur, Geschichte, Köln: DuMont. 1979, (德文) 
  • Ernst Rudolph, Allach-Untermenzing. Die Geschichte eines Stadtteils,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1997, (德文) 
  • Ernst Rudolph: München Allach-Untermenzing. Die Geschichte eines Stadtteils, mit einem Spaziergang „Allach und Untermenzing「 und einer Fahrradtour durch Allach, MünchenVerlag, München 2012, 2. völlig überarbeitete Auflage, ISBN 978-3-937090-55-9
  • Helmuth Stahleder, Von Allach bis Zamilapark. Namen und historische Grunddaten zur Geschichte Münchens und seiner eingemeindeten Vororte. Hrsg. v. Stadtarchiv München,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2001, (德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