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迪蒂突擊隊
此條目可參照外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阿爾帝提突擊隊(Arditi,人稱「敢死隊」)是一戰時義大利皇家陸軍的一支精銳特種部隊。阿爾帝提的本意是勇敢者。阿爾帝提突擊隊由巴斯上校於1917年夏季創建,負責在戰鬥中為後續部隊打開進攻道路,它不屬於任何步兵師,而是單獨指揮。 阿爾帝提突擊隊的戰鬥十分成功,他們戰功累累並在義大利軍事史上留名,最終於1920年復員。阿爾帝提突擊隊的名字在1919-20年間被阜姆占領軍的指揮官,加布里埃爾·鄧南遮啟用。大部分的隊員都曾是義大利皇家陸軍的軍人,隊員穿戴黑襯衫和黑土耳其毯帽,這成為後來黑衫軍的標誌。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早期的實驗
[編輯]突擊隊的概念早在1914年便出現。義大利皇家陸軍每一個團都抽出一個小組,這些小組接受了敵後作戰的訓練。第一個小組在曼扎諾創建並訓練,在當地會在七月最後一個星期日紀念此事。
有人認為所謂"死亡連隊"和戰鬥工兵等也應該作為突擊隊看待。這些工兵會穿戴盔甲和法里納式頭盔(Farina helmets)。由於常常需要執行爆破任務,這些部隊的損失很高。
突擊隊的任務不只是為步兵進攻打開道路,還要在敵方陣地衝擊。最勇敢的志願者(尤其是不畏懼炮彈在身邊爆炸者)方可加入。成員都學習擊劍,在近距離戰鬥中表現純熟。一旦他們準備完畢,便會帶著匕首和手榴彈前往前線,之所以不使用步槍是因為在狹窄的戰壕中步槍使用不便。在友軍炮火掩護下,隊員會衝進敵方戰壕,有時候友軍火炮剛擊發便開始衝鋒,以便在敵方還在躲避炮火時便進入戰壕。實戰中這種戰術很成功,隊員需要在戰壕中堅守一日直到友軍接替。每一次戰鬥都有可能失去25% 到50%的成員,突擊隊的口號是"勝利或者死亡"(O la vittoria, o tutti accoppati)。每個部隊通常有13個軍官和400個志願士兵,在1916年四月的蒙特奧斯瓦爾多戰役中有一支突擊隊全滅。
建立和戰鬥
[編輯]1917年,阿爾帝提突擊隊在由朱佩賽·巴斯指揮的第八軍團48師正式建立。當年三月時義大利最高指揮部已經得知奧匈帝國建立風暴突擊隊的消息並決定建立同樣的部隊。
由於裝備和訓練上的爭執,部隊的建立被推遲到了1917年7月29日,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三世親自批准阿爾帝提突擊隊建立。
阿爾帝提突擊隊的訓練不同於普通步兵。義大利陸軍參考了德軍風暴突擊隊,在曼扎諾建立起一所訓練學校。第一個部隊在第二軍建立,在卡波雷托戰役開始時已經有27支突擊隊建立完成了,不過實戰的部隊並不多。合共一萬八千名軍人在突擊隊服役,大部分的部隊都在皮亞韋河之戰中戰鬥過,突擊隊員游泳過河並襲擊了德國和奧匈帝國的部隊,他們以"皮亞韋河的鱷魚"(Caimani del Piave)聞名。考慮到奧匈軍隊有硬領保護脖子,過河的突擊隊員廣泛使用了 Resolza刀以刺穿敵方的硬領(其他突擊隊員使用普通匕首)。
1918年六月,一個師的突擊隊被調由奧塔維沃·索皮大將指揮,這個師隨後擴編為軍團,戰爭結束時已經有25個突擊隊,大部分突擊隊都劃分入神槍手(Bersaglieri)
阿爾帝提突擊隊在維托里奧·維內托戰役中立下大功,使義大利陸軍最終在1918年十一月擊敗奧匈陸軍,部隊於1920年一月復員。
注釋
[編輯]來源
[編輯]- Tom Behan, The Resistible Rise of Benito Mussolini, Bookmarks, 2003, ISBN 978-1-898876-90-8 (account of the book in Socialist Worker review)
義大利語
[編輯]- Balsamini, Luigi, Gli Arditi del Popolo. Dalla guerra alla difesa del popolo contro le violenze fasciste, Casalvelino Scalo, Galzerano, 2002.
- Cordova, Ferdinando, Arditi e legionari dannunziani, Padova, Marsilio, 1969.
- Francescangeli, Eros, Arditi del Popolo. Argo Secondari e la prima organizzazione antifascista (1917–1922), Roma, Odradek, 2000.
- Fuschini, Ivan, Gli Arditi del Popolo, prefazione di Arrigo Boldrini, Ravenna, Longo, 1994.
- Rossi, Marco, Arditi, non gendarmi! Dall』arditismo di guerra agli arditi del popolo 1917-1922, Pisa, BFS,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