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迷因
外觀
迷因屬於維基百科社會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本條目有內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頁面「Meme」(原作者列於其歷史記錄頁)。 |
基因是確實有辦法在DNA上找到的東西,但是模因只是一個思考文化演化用的概念,並沒有實體。因為這個概念只用在模因學,而且條目內容很大部份重複,因此我認為這個條目應該併入。我之前併了但是被復原,所以在此留言請大家提供意見。 Yel D'ohan(留言) 2015年6月25日 (四) 04:25 (UTC)
- (+)支持--死灰(留言) 2022年6月23日 (四) 14:02 (UTC)
- (!)意見:模因學的歷史可做為不與模因內容重複的部分,所以這兩個拆分也沒什麼問題,類比語言學和語言。另外,合併起來很重要嗎?不如更多關注內容,內容擴張到足夠程度,也就不會有需要合併的問題了。--Qeqo(留言) 2022年8月14日 (日) 08:43 (UTC)
關於改為模因
[編輯]模因在英文中願意就有模仿的意思,而沒有迷這一個意思。鑑於模因更好的在中文說明了這個含義,我將迷因移動到模因條目下。--Ksyrie(Talkie talkie) 2011年4月19日 (二) 10:39 (UTC)
迷因應為一個新的詞語,意指迷思的一種新形態 Sx87(留言) 2020年9月7日 (一) 03:57 (UTC)
建議改名:「迷因」→「模因」
[編輯]「迷因」 → 「模因」:同意Ksyrie君所述(見上)。另外條目敘述均以模因為主,迷因被視為別稱。-- tang891228 留言 2018年3月27日 (二) 10:06 (UTC)
- 這個似乎有地區用語的差異;印象中在台灣「迷因」較常見。--Iokseng(留言) 2018年3月27日 (二) 14:42 (UTC)
- @Iokseng:剛查了下搜尋結果,迷因和模因(設定為臺灣、繁體中文)分別是54,900和51,000筆資料,看來的確迷因比較常見。-- tang891228 留言 2018年3月27日 (二) 17:09 (UTC)
- 那麼建議以全文轉換處理即可。--Iokseng(留言) 2018年3月27日 (二) 17:32 (UTC)